世界上有许多事都发生在不经意间之间,本书的创意就源于几个朋友间的闲聊。
浙江龙蛋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小顾,是一个专注于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的人;该书的作者小李是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生;陈新华大师则是省非遗“婺州窑”传承人;我曾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又是“婺州窑”迷恋者。几个人在一起,三句话不离本行,谈得最多最热烈的话题始终是当今青少年素质教育及非遗的传承教育问题。
我不敢对当今教育妄加评论,但对当前孩子们为了中考、高考,不遗余力地忙于听课、做作业、考试、进辅导班还是颇有微词的。这些行为既累苦了家长、教师,更累苦了孩子们。更大的问题是,他们所读的、所听的、所想的总是围绕着“考试”进行。这是一种机械的、枯燥的、乏味的学习生活。这种学习模式既影响了孩子们知识面的拓展;思维的飞跃,也影响了各项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在这种学习环境下,难免有些孩子要厌学了。更让人担忧的是,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孩子们对我们的民族文化的了解非常欠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则了解更少。可是要知道,文化遗产是我们祖辈先人勤劳、智慧、文明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延续,是先人们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就是我们常提及的“文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脉不仅不能断,而是需要延伸。而现在却存在“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困境,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幸运的是,政府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在努力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以希图青少年能对“非遗”有所了解,有所兴趣,并进一步愿意挑起传承的担子。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方向,这是正确的,也是可喜的。不过我们也应该承认,让孩子们愿意去了解“非遗”,并且喜欢上“非遗”的方向可以多方位的,也应该多样化,毕竟孩子和成人不一样,他们所处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让我们在秉持传授非遗知识的良好愿望的同时,也必须用他们乐于接受和喜欢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兴趣。
所以如果能给青少年提供一个富含非遗知识,更能吸引孩子们阅读兴趣的读物,或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力。所以我们就谈论起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即能否把“婺州窑”作为一个突破口呢?以婺州窑的历史发展作为线索,以婺州窑产区内的一些历史文化事件作为背景,让一些历史文化名人作为故事人物,以富有奇幻的趣味方式来写一本类似科幻的小说呢?难度是大的,没想到小李竟欣然接受了这一创作思路,她说:“路总是靠人走出来的。”
写书的过程,作者曾三易其稿,查阅许多资料文件,请示婺州窑的专家学者老师们,认真听取各方意见。第三稿形成之后更送到十二所小学、十二个班级近七百多人的师生阅读,可谓集思广益。
我认真拜读了第三稿,可以说作者是独具匠心。她以时间为线索,说古论今,将不同时期婺州窑的典型作品置于历史典故中演说,以此来勾勒出一张婺州窑的发展历史树状图。如将婺州窑春秋战国的经典作品双耳三足鼎与西施范蠡的故事融合在一起;将晋代的婺州窑精品交由梁山伯与祝英台来解说;三国的孙权与西晋的王羲之也为之充当了一回婺州窑的解说员。这些历史文化人物及历史文化事件耳熟能详,读来倍感亲切,特别考虑到一些学生的知识量和理解力,作者在一些章节的后面提供“龙蛋历史百科知识栏”,大大拓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别具特色。而小说采用的时空穿越和拟人的创作手法,并穿插一些校园诗歌和网络语言的运用,大大增加了奇趣性。
可以说,全书文笔流畅、通俗易懂、环环相扣、妙趣横生、富含哲理、知识广博,应该说是一本“开卷有益”的读物,它不仅适合青少年,成人也值得一读。当然,将厚重、多样的“非遗”项目,用儿童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读懂,并非是一件易事。书中难免有些不足之处,如故事之间的逻辑性、故事表述的奇趣性等还需要继续打磨。希望能在再版时或改编成动漫时能更进一步。
祝愿《寻梦婺州窑》能走向全国,走向世界。China,瓷器,中国!
陈三富
201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