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简史
9397700000005

第5章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阶段,信心十足的统治阶级要求艺术为政治服务,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夸耀其权力与财富,鲜明地体现出华贵、宏大兼备实用的时代风貌。

宫殿园林建筑

公元前221年,历史选择了让秦朝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诸侯争霸的乱局。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与巩固,作为皇室象征的宫殿与园林的形制不断扩大,建筑风格也日趋成熟。

统一过程中,秦始皇每破一国,便仿建原国宫城于秦都,至统一之际,六座营造法式各异的宫殿已巍峨地耸立于咸阳北面高坡。再加之强迁六国12万户贵族豪富于咸阳,足见秦都的规模之巨。城中最大规模的建筑当数渭水南岸的阿房宫,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其“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共有宫观270座。相传始皇帝曾在阿房宫前,熔天下兵器铸成着夷狄服装的十二铜人,各重达十二万公斤,以夸耀其统一天下、四夷宾服的伟业。今陕西西安西郊赵家堡遗存的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台基,东西宽1200米,南北长450米,高约7~8米,仅凭此残存物便可遥想阿房宫当年的辉煌与壮丽。

汉代建筑在沿袭前代建筑气势恢弘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了奢侈华丽的风格。西汉时期长安城的建制达到极盛,修建于汉高帝时期著名的长乐、未央二宫,仍为中轴对称的建筑群体,分别为太后居所与皇帝朝会场所。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了晚年同样摆脱不了秦始皇的长生不老迷梦,大兴土木,向上苍明示其虔诚之心。公元103年他在长安西南修筑了园囿性质的建章宫,极为奢华。汉代宫殿与后世不同,在充分融合自然景观的同时,采用的是大宫套小宫,各占一区的格局。作为离宫的建章宫与办公地的未央宫以城墙的阁道连接。其前殿有脊嵌铜瓦的凤阁与铜制仙人捧露盘的神明台,现尚存的8米高的巨型夯土台基依稀可见当年的风华。南门有门楼三层,北门外有门阙,东门外亦有凤阙,幸运的是凤阙至今尚在。园内养有各种奇葩仙草与珍禽异兽,还建有骀荡宫、奇华殿、娑宫和太液池,池中建蓬莱、方丈、瀛洲三岛,宛如人间仙境。

陵墓及其艺术品

“事死如事生”的礼法观念在秦汉时期逐渐成形,隆丧厚葬的风气开始盛行,具体体现为众多建制成熟的陵墓以及极尽炫耀之能事的各式陪葬艺术品。

秦汉陵墓形式统一,呈十字对称格局:以巨大的覆斗形封土作为主体,给观者以压迫感,以昭示王权威严;双重垣墙围于四周,东西南北四方开门,呼应传统的“天圆地方”概念。墓前通常建有享堂与石阙,墓侧建寝殿,以供墓主生后享用。

秦汉时期的墓葬文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那些制作精美的陵墓雕塑,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出土于20世纪70年代的兵马俑坑作为秦始皇陵的从葬坑,距其东侧约1.5公里,位于陕西临潼西杨柳村南。至今已发掘四个俑坑,总面积为二万五千余平方米,在这战车与骑兵、步卒混编的大型地下军队中,据估算约有武士俑七千余个,战车百余辆,战马百余匹。

兵马俑与真人真马等高或略高,由泥质灰陶烧制而成,制作工序大都为模塑兼用,头部、四肢与躯干分段制作成粗胎,而后敷以细泥规整,再用贴塑的形式、写实的手法处理眉发与衣纹,入窑后再添加彩绘。制成一件件生灵活现的作品,再按一定的阵势排列,最终组成始皇帝的“威武之师”。

与始皇陵兵马俑写实风格不同,汉代陵墓雕塑趋向于简约抽象,追求整体感觉。其中以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的一组石雕作品最具代表性。骠骑将军霍去病能征善战,六次大胜匈奴,安定北方要塞,深得汉武帝的宠爱。武帝惋惜其英年早逝,特赐陪葬于茂陵一侧。墓前石雕尚存14件,分为人物与动物两大类题材,采用依石造型的手法,将圆雕、浮雕及线刻技法综合运用,刻画出对象特征,强调意象表达。主题雕刻为马踏匈奴,高168厘米,宽190厘米,气宇轩昂的战马以傲立的姿态将敌人踩于蹄下,败者仰面在地颇为狼狈,但弓箭仍紧握手中。雕塑象征性地表现大败匈奴的快意,同时亦警诫人们来敌不会轻易就范,切勿放松警惕。

出土于四川成都郫县的东汉说唱俑可谓是以神带形的写意杰作,说者含颈耸肩,做扭身行走状,左手拿鼓,右手持棍应合,再配之以眯起双眼,咧嘴吐舌的表情,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说唱者手舞足蹈的兴奋劲。头大身短的夸张比例处理突出了说唱者表演时的忘我神态。

画像砖

画像砖为秦汉时期的一种建筑构件,分为实心砖与空心砖两种,多用于墓室壁画装饰。其图案多由图像印模压印而成,亦有部分用锐器刻画,因而易于将诸多绘画元素融入构图与造型中,带来精美的艺术效果。肇始于战国的画像砖,发展至东汉达到鼎盛,在中原、西南以及江南地区广泛流行,尤其盛行于四川、河南等地。

河南洛阳出土的条形空心砖(40×130厘米)用阴线刻制的手法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狩猎场景。猎人右膝跪地,扭身回头,拉弓瞄准,蓄势待发;见势不妙的雌雄两鹿仓皇逃命;空中盘旋的苍鹰似乎在为任人鱼肉的梅花鹿哀鸣。

四川出土的画像砖皆为模压而成的薄浮雕式实心砖,其规格小于其他地区(40×40厘米与40×27厘米)。但艺术造诣颇高,完整描画了诸多生活场景,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如大邑安仁乡扬子山2号汉墓出土的弋射收获画像砖,分为上下两层画面,上为弋射场景,池塘旁两人正拉弓满月,射向空中四处逃窜的飞鸟,池塘中却是野鸭闲游,鱼翔浅底,一派恬静气氛;下则为收获场景,前边两人正抡着镰刀割下稻秆,中间三人并肩收捆,后边一人肩扛稻穗,手提食罐,一幅清新的田间小景跃然映于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