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国色重庆
9401300000007

第7章 蓝色交响(1)

两江汇合之城,路很陡、路难行。

关于重庆,无论你用什么词汇描绘她的特征都有些苍白,上帝早已把她铸成一座与江与水密不可分的山水之城。这一外貌不可变,即使是巧夺天工之力,纵有百年、千年的时间也很难改变,而真正改变了又可能是一种灾难。

山是城,城是山。城在水中走,水在城中穿。这就是重庆的地理特性,是全世界无数大都市不可比的独美。

独美之处,也必有独险之路。重庆古时属巴蜀之地,故重庆的路属蜀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曾这样仰天长吟。重庆当代作家余德庄则这样描述他的故乡城:遥想洪

本节资料来源:新华社1998年4月17日、18日相关报进;李鹂众志绘宏图一李鵬三峡日记,中国三峡出版社2003年版。

荒远古之时,当重庆人的祖先或从三峡溯江而上,或从秦岭顺坡而下,辗转来到这片两江之夹持中的嵯峨土地上,面对苍天白浪,用最原始的工具在坚硬的山岩上留下第一道痕迹时,也代表着子孙后代与这方山水签下了一份永不反悔的约定。我们的祖先也许不会有山水园林城市之类的意识,但却肯定会有建设美好家园的种种梦想。正是秉承了这种生生不灭的梦想,一代代重庆人在苦拼奋斗,流血流汗像蚂蚁啃骨头一样地改造着这块被祖先认定的风水宝地,穿越过漫长的历史烟雨,经受了无数的天灾人祸,终于使当初的野渡渔村变成了聚居数百万人的通都大邑。

有人告诉我,旧重庆是用连二石堆砌而成的城市。连二石,顾名思义,是根根石条,旧重庆是用根根石条垒砌而成的城市。老重庆人对这样的垒石而起的城市概念,印象至深。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能在渝中半岛见到多处的城墙和堡坎,拱起的隧道与桥墩,耸立于岩崖上的房基和石阶,无不有连二石的痕迹……这样的城市,其路必定是又陡又难。

在直辖市成立的欢庆锣鼓声落定之后,沉静下来的重庆人发现,自己的直辖之路,其实比山城的蜀道还要难--

8.23万平方公里面积,除主城区外,多半是广袤而贫瘠的山川。说其广袤,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个特大城市,有重庆直辖市那么大的面积。一个城市的区域范围能够延伸至1000公里之外,唯重庆是也。说其贫瘠,是因为一个城市里竟然还有80以上的农村人口,而这8070的农业人口中,光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就有12个,省级贫困县8个,贫困人口达366.42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国家的全部人口!在这些地方,穷到什么程度,国人、阯人不可能想象得出:农业方式是刀耕火种的,住的是山洞石窟,吃的是石磨野炊……1997年,成立直辖市之初,一位重庆日报记者和一位市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在巫山庙堂乡,看到一位3自来岁的妇女,因下地被毒蛇咬了,没地方去治疗,生命处在垂危之中。村上的男人们就把她绑在一棵树干上,用木匠的锯和斧,连续锯了3次,将那妇女被蛇咬伤的腿硬是锯了下来,那妇女晕倒3次,才留下了一条命。

在一些山区,农民们不少人还长年居住在山洞里,偶尔吃上一点盐还得背着包米下山走一天的路程去换。妇女们来了例假,用的都是塑料薄膜纸包的木灰;孩子们十几岁了,连拖拉机的声音都从没听到过……扶贫办的一位同志告诉我她在1998年下乡时看到的情景。

重庆直辖市建立初期的农村是这样,主城区则是另一番情景。

几百万人口基本上都挤在渝中那一块巴掌大的小岛上。与外界相通的路只有刚刚修好的一条成渝高速,而整个重庆主城区的交通之堵,堵到令市长蒲海清再也不能容忍的地步一市政府要开个会,说是9点,参加会的人能9点半到齐就阿弥陀佛了。有一次,一个区政府负责人10点半才赶到。市长气得直想骂:也不看看啥子时候了?都快吃午饭了你还来干啥子?这位区干部哭丧着脸对市长说:我从家走的时候8点不到,可一路堵车,到袁家岗后,就根本走不动了……市长再也没了话。是啊,重庆这个熊样,如果再不迅速改变,我们还对得起谁呢?我们还有哈脸称直辖市?

市委书记张德邻平时一身浩气。都说他仪表堂堂,中气十足,可一到冬季,每回市委召开常委会时,他最受不了的是屋子里冷得浑身直打颤。我最受不了的是开常委会还要裹着军大衣。他见了也是刚从黑龙江调到重庆任电力局局长的叶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念这苦。

重庆不像张德邻书记长期工作的黑龙江和北京等地方,那儿冬天有暖气,即使没有了暖气,如果天气冷就开一下空调,房子里照样暖融融的。张德邻书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重庆的冬天和早春的气候是那么的阴冷阴冷,最要命的是他这个市委书记想借助一下空调暖暖身子的可能都没有一因为重庆缺电,电根本供应不上。直辖市之前的重庆电力系统主管部门都在四川省里,两地分家后的电业系统管理权限仍然没有给重庆,重庆只能依旧受这无电之苦。

没有路的城市,就像筋脉不通的人一样,跟植物人、瘫痪人无多大差异;没有电的城市,就像犯了病的人,没有一点儿精气神。一个城市没有了这两样,这个城市就没有拓展自己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可能。

但重庆直辖市成立之初,最苦的还有一样更重要的东西,就是没有钱。没有钱比没有电、没有路更苦。没有钱,政府和机关的工作就无法正常运行。没有钱,电和路的建设根本不用提,提了也白搭。

这个时候,重庆除了366万多农村贫困人口没饭吃,还有100多万企业工人的工资没有拿到,还有8076以上的国有企业仍在大幅度地亏损、大亏损……中央及部委领导不是不了解重庆,但中央也有中央的困难,让你重庆成为直辖市,目的是什么?是让你发挥重庆特大城市的区域优势,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是什么?当然是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能带动和辐射到周边的西部经济极。你经济中心只知伸手向中央要钱,要你这个直辖市干吗?支持、帮助自然少不了,可你重庆也不想想:中央决策让你成为直辖市的最终目标是什么?道理非常简单:让你强大,要你当西部的标杆,叫你发挥经济极的龙头作用!哭穷只会让中央不悦,哭穷不是直辖市!

然而张德邻和蒲海清二位主管直辖市的领导,此时不哭穷不行。全市60多个亿的财政,光供各级党政机关和科教文卫等行业的干部职工饭碗都还有缺口,这市长书记不向中央伸手还能向老百姓伸手?

挨完总理的批评后,蒲海清市长真的转身向百姓伸手了--重庆直辖市成立,总得有个像样的地方开一次庆祝大会。放在哪里?自然放在最著名的重庆人民大礼堂呗因为这是重庆最具代表性的会议场所,这座如北京天坛式的宏伟建筑是邓小平、贺龙等当年执政西南局时盖起的一大标志性建筑。可40多年过去了,它显旧显破了,需要修缮一下。要修大礼堂,就必须把前面的人民广场一起动工,这样才能有些气派和气势。在平地难寻的山城建广场,是几代重庆人的梦想。消息一传出,城区百姓几乎是奔走相告。

市委、市政府常务会议很快定下这一工程。

钱呢?钱有一点,但远远不够。没钱的市长是个无米之坎的巧妇。最让蒲海清生气的是,他还要面临一些政府部门的旧观念一新建的人民广场和大礼堂连成一体,需要一片绿地和以后群众活动休闲的地方,过去的围墙和旧房子需要搬迁。而这些搬迁户多数还是政府部门。

市委、市政府的决定,竟然不被一些部门执行。他们留恋渝中半岛,留恋挨着大礼堂上班的感觉。

蒲海清火了:责令有关部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搬出施工区,否则部门领导革职!

大礼堂翻新工程和广场扩建工程终于在艰难中如火如荼地动工建设起来了……但,市长手头没有钱了。

没有钱怎么办?没有钱照样能办事、办成事!市委书记张德邻在这方面的政治敏感和政治经验相当丰富,他提出振兴重庆,富裕人民,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作用是广大党员带头;人的作用,就是要使所有重庆人的注意力、兴奋点,都集中到为振兴重庆这一主题上!重庆没有钱,但重庆有艰苦奋斗、死都不怕的红岩精神!红岩精神在重庆直辖市建设的初期,她可以理解为万众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以理解为团结一心向前看,集中精力抓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建设新重庆的宏伟事业之中的干劲和实际行动。

市长蒲海清是重庆土生土长起来的领导,他对重庆的感情从1961年上重庆大学那天起就已经深深地烙在骨髄和血液里了一为了重庆的美好明天,他甘愿献出全部的赤子之心、赤子之情。

没有钱,我们带头捐款,发动群众捐款!书记和市长在这一问题上看法完全一致。于是,直辖市成立前后的第一个鼓舞全市人民斗志和信仰的是捐款修建人民广场的实际行动。于是,一个以捐款为具体行动,主题为认识新重庆、热爱新重庆、建设新重庆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在新直辖市上上下下轰轰烈烈地展开,那情景我们仍然历历在目,大伙儿热情特别高涨,虽然我们不富裕,可一听是为了建人民广场,建自己的新重庆,我们都愿意尽一份力量,我们全家都捐了款。一位市民告诉我。他家当时捐了2000元,而他家总共积蓄不到4000元。

捐款的热潮持续了很长时间,全市共收到各界捐款800多万元。如今,在人民广场的一个醒目处竖立着一块大理石碑,上面镌刻着捐款人的名字及捐款数目。

在市民们巨大热情的支持和鼓舞下,建设者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占地23万平方米,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锻炼身体和集会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人民广场。

1997年5月25日,市政府在人民大礼堂广场一侧竖起一块永久性的碑记,上面记录着重庆人民大礼堂的创建历史和此次扩建的壮举:

九七之春,重庆直辖,市民欢腾,合力辟建人民广场,诚兴市之盛举也!新中国建立之初,邓小平、刘伯承、贺龙主政西南,驻节重庆,发展生产,改造市政,导引军民凿石移山,平土开原,建人民大礼堂,越三栽功成。礼堂集民族建筑之精华,雄奇巍峨,金碧辉煌。两冀琼楼,飞檐临风。堂前花木,姹紫嫣红。斯巴渝开埠以来所未有,标高域中,流誉海外。

尔来四十余栽,礼堂形象逐成重庆标徽,议政弘文常在其间,八方来仪,多所仰慕。惜乎墙垣阻隔,未便民众观览。主政当局广纳民意!于九七年二月议决拓建广场,维修礼堂。广场以人民冠之,固其宜矣!

决策既定,各项事宜,进展有序。民众自愿捐赠,桑梓情深。干部奉薪,百姓蹭储,学子节用,企业献利,捐输者络绎于途,旬日间,市政府亦拨巨款,皆悉数用于广场建设。千余建设者夜以继曰,敬业劳作,同心协力,奉献一流精品。一期工程,两月告破。

观乎今日之人民大礼堂,修葺一新,愈臻壮丽。堂前台地,花团簇锦,音乐喷泉,悦目赏心。环形舞台,因势造型。广场铺彩,亮泽鉴人。嘉树张盖,芳草刊茵,妍卉吐芳,清爽怡神,映日红旗招展,风光无限。入夜华灯璀璨,宛若画境。

铭曰:美轮美奐,人民广场。政通人和,溢彩流光。前慰先贤,功业显彰。后贻来者,永识勿忘。

这仅仅是新重庆建设的一个序幕,紧接着,解放碑商业区的建设,朝天门的改建工程,一项项旨在与脏乱差和小县城式的旧重庆告别的新重庆建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面铺开。

我家几代都居住在渝中半岛的解放碑,解放碑可以说是重庆的心脏,重庆人的骄傲。解放碑在重庆直辖以前基本上是渝中半岛最高的建筑,在它周围也只有一两幢四五层的髙楼。

可是有一天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心目中崇高的解放碑矮了,它的周围一幢幢商业大度耸入云霄,而且一幢比一幢高,一幢比一幢漂亮,直到整个解放碑四周变成了像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甚至超过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时,我们才恍然意识到新重庆原来可以是这个样啊!才恍然意识到原来我们的重庆也可以一点也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差,一份骄傲和自豪,一份光荣和梦想,真的油然而生。在解放碑前漫步的一位青年告诉我,他的家现在已经搬到风景秀丽的南岸区去了,而他与太太仍在解放碑商业区有个商业铺位,每年的收入在百万元以上。

如今的解放碑商业区,是重庆的金不换,谁要在这儿搭上一只脚,那他就可以富裕3代人。有位老重庆向我解释这话的含义:世界著名商业巨头有几十家在解放碑商业区设店开铺,像李嘉诚这样的巨富都在解放碑旁盖了摩天大厦,你说那地方不是寸土寸金吗?

的确,在重庆有这样的说法:你不到解放碑等于说你没有来过重庆。因为重庆的解放碑是重庆最具标志意义的繁华之地。在那里,你最能感受新重庆的城市魅力,以及这个城市的都市风貌,美和繁华、阳光与冲动,在那儿可以尽情领略与感觉到。

与解放碑商业广场同时进行的朝天门广场,则是新重庆的又一个标志性大建筑工程。过去朝天门之破旧,用彻头彻尾的脏乱差来形容,一点不为过。1.5个亿的资金和一颗颗滚烫的新重庆人之心,营造出了日后我们看到的气势磅礴、美丽非凡的新朝天门广场一一你只要站在那儿,你就会感到什么叫乘风破浪,什么叫气吞山河,什么叫威风凜凜!

1998年4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视察重庆,他看了改建后的朝天门广场,欣然挥毫题写了朝天门广场5个大字。

此次来渝,江泽民给重庆干部交代了四件大事,其中核心内容是要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

责任重大。新重庆的干部和重庆人民在直辖市成立之初的那些日子里,心头感受最多的是这4个字。这4字,字字千斤重。

在市委书记张德邻的心中,这4个字演绎为我们一定要继续坚持团结一心向前看、集中精力抓发展的工作方针,形成统一的意志和行动,形成坚如磐石的整体力量,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在市长蒲海清的心中,是市民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是干部能不能把经济搞上去的指标和减少亏损,是孩子有没有更多更好的小学、中学、大学可上,是农民们能不能看上病、有饭吃,是住在主城区的百姓及干部出门能不能少堵在路上等等这类具体的事、这类烦心的事、这类每天都离不开的又必须尽快解决的事!

直辖市,直辖市,假如重庆连个城市都不像,我们何谈发展与富民?蒲海清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多次慷慨激昂地对部下说过这样的话。

直辖市的魅力,就是大都市的魅力,没有大都市的魅力,这样的城市将毫无发展前景可言。

新重庆不把城市建设搞上去,直辖市将成为一种笑话。

大量缺乏资金,基础设施异常落后,第一届市领导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重庆。重庆人自己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