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命第一
9404500000025

第25章 撤离死城:生命的撕裂之恸(8)

赵德清的目光扫了一眼自己的战友,同时也扫了_一眼在场的人犯,然后坚定地说:转移是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如果谁想这个时候逃跑,那才是真正的死路一条!

现场暂时一片死寂。

现在我宣布:全体在押人员,暂时在营地休息,不得走动,违者责任自负!中队的同志请注意:迅速组织力量探清转移的路线,一旦可行,立即执行撤离转移!赵德清宣布命令后,即派人前往通向绵阳的方向探路。

经县长和公安局的同志,已经探出一条撤离群众的路,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安排活着的人在往外撤。我们是不是马上行动?探路的人回来报告道。

立即行动!赵德清手一挥,于是全副武装的官兵押着十七名幸免于难的人犯开始向城外进发。

在纷乱和仓皇的撤离人群中,在押犯的这支队伍有些引人注目,可似乎在那一刻,大家都不再仇视,平起平坐,甚至一路上有群众主动帮助那几个重伤的人犯翻越挡路的滚石。而几位没有受伤的人犯,则去帮助同行的几个步履艰难的老人和孩子上路。他们相互之间表现的人性之菩,在大灾面前变得极其自然。

16时35分,押解人犯转移的官兵行至北川中学门口时,听到倒塌的校舍里传来阵阵哭天喊地的呼救声。

你们快去救孩子吧!我们保证不跑!快去吧!人犯们突然停住脚步,对押着他们的武警官兵们说。

救人要紧!指导员钱永存果断地下令留下四名战士配合两名公安干警看守人犯外,自己则带领八名官兵迅速冲进中学校园,参与第一时间的紧张抢救。

眼前的凄惨让钱永存和战士们大惊,甚至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太多的被埋者!太多的孩子在死亡、在呼救……

救命啊--一个清晰的求救声从战士们的脚底下传出。士官班长张辉循声蹲下身子。他使劲搬开一块楼板,又招呼身边的战士王雄雄帮助,两人接连搬开两块水泥板,当他们合力搬开第三块水泥板时,一块砖头从头上掉下来,正好砸在张辉的手臂上,顿时血流如注。别管我!张辉一手挡开要护救他的一名群众,奋力与战友扛起水泥板……那个被困的学生被指导员双手抱起,哇的一声哭出了声。

继续抢救!指导员指挥着战士们,与在场的数百名当地干部群众和学生家长们拼命地抢救着。

19时03分,刚刚完成县委礼堂救援任务的十五名武警官兵也赶到了北川中学增援,这一夜他们与县委书记宋明组织指挥的抢救队伍,一起从倒塌的废墟里救出了被困学生四十二名……

第二天,武警官兵们重新整装出发,押着十七名人犯,冒着一路艰险,安全地到达绵阳。

几天后,一位外国记者在绵阳的临时看守所看到了这群从死城中走出的人犯,奇怪地发现,他们住的地方是灾区最豪华、最安全的地方。

你们没有想过半途逃跑?外国记者问在押犯。

我们为什么要逃跑?有武警看着我们,比哪个地方都安全。政府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我们再跑干啥?在押人犯们这样回答外国记者。

后来这件事还登在了外国报纸上。悲情中的悲喜剧:2岁女孩扒拉出3岁伙伴……

13日,武警消防员在北川县城将一名被困在幼儿园废墟中的男孩儿救出。男孩儿伤势较轻,眼角有擦伤。他看到武警官兵后,亲切地叫着警察叔叔,望着对自己进行简单救治的护士喊阿姨。周围的救援人员都因孩子的乐观而高兴。这时,一位在旁边工作的志愿者听到男童的声音后停下丁自己的工作,突然用哽咽的声音叫了一声儿子,那孩子欢欣地叫了一声爸爸。

爸爸?这是你爸爸?在场的人无不晾奇。堤戢爸爸。孩子说。

原来,这名志愿者正是受伤男孩儿的父亲。他在自己孩子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毅然参加了救援行动。他抱住儿子,哭着诉说着:我以为自己找不到亲人了'所以才作为一名志愿者留在城里的,我一直觉得这样会感觉自己像是跟孩子在一起,或者救了别人的孩子就等于在救我自己的孩子,哪知我真的找到了自己的孩子……

悲情中也有悲喜交加的事。

宣传部副部长郭志武也告诉了我一件死城里的传奇事:他的一个亲戚的孩子也在县城幼儿园。这个幼儿园共有五十二个孩子,由于地震造成幼儿园后面的山体滑坡,巨大的石流将整个幼儿园瞬间推出一百多米,难以想象那一幕……所有家长都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可能活着了。然而,偏偏有几个稚嫩的生命留了下来。其中三个孩子存活的情景令人不可思议:郭志武的亲戚在废墟上寻找自己的孩子时,发现一堆废墟上有一个2岁多的小女孩正在用小手刨什么,于是飞步上前抱起那小孩子,结果发现,小女孩的身边还有一个3岁的孩子露出了头颅--而这正是郭志武亲戚的小宝贝。这AI3岁的孩子是那个2岁的小女孩用小手刨出来的…一奇的事还有:在幼儿园的废墟上寻找的人在废墟的一个不注意的地方,竟然见到了一张未损的小床,上前一看,小床上竟然躺着一个熟睡的孩子!抱起来一看,小娃娃安然无恙!

奇不奇你自己去想。

郭志武还告诉我一件事:在县委大楼后的一座五百多米高的山峰上,那一天有位老农赶着一头牛正准备回家,突然山崩地裂。那座五百多米的山峰,瞬间像掉了坐垫似的滑向地面,整个山体朝县城、朝县城边的一条河道倾斜而下……那赶牛的老农只觉眼前突然一晃悠,双腿呼地软倒在地。等他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竟然在河沟沟里,回头一看:老牛同样安然无恙地在那里吃着河滩上的嫩草!老农再回头肴看周围,冷汗顿时湿透了全身:县城咋全塌了?

13日和14日,是北川县城的最紧急的抢救时刻。按照专家对人的生命的通常测验,一般人的生命在废墟里能够坚持七十二小时,也就是说过了这个时间段,除非特殊条件,很难有生命成活。

采访那些生还者,他们都告诉我一个情况:一些大震时倒塌的楼房和废墟之中,开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里,许多人并没有死,但相当多的人没有多少时间就被闷死了他们主要是被弥漫不去的尘埃扼住了呼吸道……而另外一部分遇难者,则是在大震瞬间身体受伤导致外出血和内出血,他们的生存时间一般不过一夜。

抢救越早越能逃离死亡,这是死城留给北川人仅有的短暂时间。没有工具,没有人手--县委为了不让生还者在死城内继续面临余震和泥石流等危险的侵袭,多数活下来的人被及时撤出了县城,并有组织地向绵阳方向转移。留在县里进行抢救的都是党员干部和一些年轻人及志愿者,他们难以完成大规模的搜索。因而那些仍然被埋在废墟里并依然活着的生命,他们全靠自己的能力和13~14日先后赶到的武警、解放军官兵的抢救了。

他们是死城的最后撤离者。他们的生死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考验。有几个人和几个场景永远无法在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一个是3岁男孩,他叫郎铮。

5月13日凌晨,解放军某部时天聃政委,带领一营官兵率先到达老城区幼儿园展开救援。

叔叔,救救我!一级士官陈德勇循着声音钻进废墟里的一块红色铁棚盖下,发现一个小男孩被两块巨大的水泥板夹在中间,他的脚被卡住了,身上还包裹着午休时的被褥。这个小男孩就是郎铮。

我要妈妈、我要奶奶!孩子忽然哇哇大哭起来。陈德勇一边安慰他,一边和战友们用手抠刑、郎铮头部四周的瓦砾,又找来木棒、钢钎,把他身边的水泥板一点点撬开。陈德勇趁机抱起了孩子,另外两名战士护住他的头--小郎铮终于被救了出来!

战士们赶紧用一条止血三角巾,将受伤的小郎铮牢牢固定在担架上。"快送医务站!官兵们刚抬起担架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躺在担架上的小小郎铮,忍着疼痛慢慢抬起右臂,向救出他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礼。

他的这一生命的敬礼感动了全中国。小郎铮代表了北川孩子的那份可爱与早熟。

另一个北川孩子叫宋馨懿。

她的故事是从5月13日凌晨开始的。刚刚赶到北川县城的解放军某部红军团的装备处长伍太国带领修理连官兵正在城内搜救幸存者。叔叔,救我出去!突然有个稚嫩的声音将他们吸引道来。

是个孩子!你叫什么名字?解放军官兵惊喜地发现废墟里有个孩子。

我叫宋馨懿。

你妈妈呢?

妈妈在这里。小女孩告诉解放军她与妈妈在一起,但妈妈已没有气息了。

赶快抢救!伍太国命令道。

官兵们立即投入战斗。但废墟的活动性非常厉害,大家只能轻轻刨着瓦砾。当官兵们一层层扒开废墟时,顿时被眼前的一幕震撼了:馨懿的双腿上压着一名年轻女子,她一手护在馨懿的左腿上,另一只手则扶着身边的一个年轻男子。

他们是我爸爸妈妈!呜……女孩子哭了,哭得无比伤心。原来,是爸爸和妈妈用双臂搭成的生命屏障,才使她幸免于难。

官兵们感动得个个流着眼泪。带队的伍太国处长哽咽着下达命令:一定要想办法救这个小孩!

于是,八名战士用铁镐戳,用钢钎撬,用手拽,始终没能搬动压在馨懿母亲身上的混凝土石板……天渐渐黑了下来,大雨像发了疯似的,一个劲狂泻不止。饿吗?馨懿点点头,战士王肃满把牛奶喂到她嘴里。我们来讲故事吧。雨夜中,战士们开始搜肠刮肚地轮流讲故事。他们怕她熬不过这漫长的雨夜……

天亮了'雨停了。5月14日一早,他们和大连专业搜救队一起齐心协力,终于将小馨懿抢救出来,官兵们抬着担架,快速向山上的救护车冲去。

前面的人,让开,让开!他们边跑边喊,抬着小馨懿向山上的救护车一路飞奔。这时,恰遇温家宝总理来北川视察灾情,温总理急忙与随行人员一起让开一条生命通道。这个感人瞬间被永远定格下来,成为人人称颂的经典。

小馨懿,一个可爱的孤儿。如今很多有爱心的人士都想收养她,而她见了那些关心她的人就叫爸爸、妈妈……

李月,11岁的北川女孩。她已经是懂得长大后自己想干什么的孩子了。她想成为一名舞蹈家。可是,大震使她这一愿望不能实现了。

5月13日凌晨,某部参谋长颜俊安带领一营的官兵首先进入北川县城新城区曲山小学展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