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生命第一
9404500000035

第35章 进军汶川:生命永存悲壮(下)(5)

阿坝州州委书记、抗震救灾总指挥侍俊看到一名名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紧紧握住王校长的手说:多亏第三军医大学医疗队,要不然,那么多重伤员都不可能得到及时救治,你们为夺取抗震救灾初步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代表灾区人民向你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在这个医疗队里,杨占宇的特殊经历引起了我的注意--

杨占宇是三医大附属西南医院肝胆外科的教授、主任医师,是唐山市丰南县人。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他刚刚10岁。那次灾难中,他的母亲、弟弟都不幸罹难。当时,杨占宇被埋在废墟中,右腿骨折,全身大量软组织损伤。七天后,他才被送到吉林省白城市的解放军321医院,做了手术治疗。他的腿上至今还留有残疚。1984年杨占宇考上第三军医大学军医系,本科毕业后又考上三医大西南医院韩本立教授的研究生。

听到四川汶川发生地震的消息,杨占宇马上向领导请求,到前线去,到灾区去。杨占宇认为,自己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切身体会,真希望马上就到前线去,心情急迫。自己是军医,病人看到穿着军装的医生出现,会不由地产生信任感。

下面是杨占宇抢救伤员的一个故事--

12日,在汶川映秀镇卧龙稽征所工作的沈培云吃过午饭后,像平常一样到二楼休息室去午休。地震后,稽征所七层楼的房屋瞬间倒塌,沈培云就这样在睡梦中被活埋,而这一睡就是一百四十六个小时。

17日中午,沈培云同事的哥哥再次来到废墟,想再试试自己的弟弟是否有生还的可能,他站在废墟上大声地呼喊着弟弟的名字,然而废墟里一直没有任何回音。失望的他准备离开时,却听到一个微弱的声音从废墟中传了出来。

这里还有人活着,快救人。他立即叫来救援队。

不到半小时,消防队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这时,沈培云已经在废墟里待了一百四十个小时,没有水喝、没有东西吃,由于脱水,此时的他已经很虚弱。为了保证沈培云的性命,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肝胆外科杨占宇等四名医生来到现场,为沈培云送去营养液,并作心理干预,在救出他前,想方设法让他挺下来。

我下去跟他谈谈。杨占宇主动提出要亲自下去鼓励沈培云。在消防队员的帮助下,他第一次进入废墟巷道里面。

你脚能动吗?

下面麻了不能动,只有手能动。

沈培云微弱的声音让杨占宇心里很难受,他发现此时的沈培云脸上、眼睛里、头发上、嘴里已经全是泥土,杨占宇帮他把嘴里的泥土弄出来,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营养液管子递给他,一滴滴救命的营养液,顺着一根四米多长的软管,流进了他的嘴里。

我在这里待了多久?喝完营养液之后,沈培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自己的处境。

你睡了不到两天呢。为了不凉吓到他,杨占宇撒了善意的谎言。

14时,杨占宇再次进入洞中,给他鼓励。

15时36分,被困一百四十六个小时的沈培云被成功营救。

沈培云被救出来后,立即被送上了直升机。杨占宇一直护理着。

我不想活了。由于身体不舒服,沈培丢一直在飞机上念叨着。

杨占宇却不厌其烦地劝导他:现在大家花了那么大的努力救你出来,你一定要坚强起来。

一遍遍地劝说,沈培云这才慢慢地安静了下来。

17时30分,沈培云被送到成都军区总医院。

在沈培云和命运抗争的路上,杨占宇成了他的定心丸,一直陪着他来到成都。

真的很感谢你,真的很感谢,不是你我活不成了。沈培云躺在病床上,说话声音仍然很微弱,用力地喘着气,虽然眼睛被纱布包着,仍不停地向站在旁边的救命恩人致谢。

当有人问到杨占宇为何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沈培云时,他如此解释说:我救他,除了医生的职责之外,更是对救过我的人的一种感激。

多么坦诚和豁然的一种诠释啊!

19时37分,沈培云的妻子张兰菊从都江堰赶了过来,看着躺在病床上幸运脱困的沈培云几乎号啕大哭,他们一家紧握着杨占宇的手,有说不完的感激。

而杨占宇已经做好了长期抗战的思想准备。如果可能,他希望抢救病人之后,自己还能帮助当地的政府做好后期的防疫工作。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震中,我们不得不惊叹军队高科技手段对救灾的作用。

5月17日午夜,应前线抗震救灾医疗救治需要,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又派出远程医疗救护车疾驰映秀镇重灾区。由于通往地震重灾区的陆路交通仍然不便,他们几经周折,于19日凌晨2时,通过轮渡将远程会诊车送达映秀镇。

远程会诊车到达映秀镇后,通过卫星首先与解放军总后勤部远程医疗信息中心取得了联系,而后又成功与西南医院远程医疗信息中心对接。在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校门前的远程会诊车上,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副院长吴军,通过视频,向远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远程医疗信息中心的医院院长李景波、政委陈征友,详细地汇报了医疗队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工作开展情况。随后,医院院长、政委询问医疗队有什么困难,并与医疗队员一一见面致意,激励他们克服困难,再接再厉,多救伤员。时接过程中,虽因遇余震,信号稍有中断,但声音和图像都比较清晰。

远程会诊车到达抗震救灾一线后,不仅可实现信息上的互联互通,实现对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有力指导、高效指挥和精确保障,更重要的是,可对重、危伤病员实行远程会诊,有效救治伤员。

5月14日18时10分,南京军区第411医院医疗队、第85医院医疗队,第455医院医疗队到达成都温江机场。他们将连夜赶往灾情最重、受灾群众最多、环境最恶劣的汶川县执行医疗救治任务。

指挥部决定:人员及物资已经全部到达的411医院两支医疗队率先向汶川方向进发;85医院和455医院的四支医疗队在机场待命,待其药品和相关保障器材随下班飞机从上海到达成都后,一并往汶川开进。当时,四支医疗队在运输车上宿营。

18时40分,指挥部十人和411医院医疗队共七十四人,搭乘成都军区青藏兵站部七辆运输车前往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大坝,准备乘冲锋舟前往映秀,通过映秀往汶川城进发。

5月15日深夜1时,车队停止了行进,紫坪铺大坝已到。据大坝工程维护指挥部预告,由于大坝水位过高,上游山体存在严重坍塌可能,出于安全考虑,原来准备送医疗队过江的冲锋舟暂停输送人员。于是,六十多台运输车、三百多名医护人员只能就地待命。

凌晨4时,从出差途中紧急赶到灾区的南京军区联勤部副部长、前进指挥所总指挥姜国禹赶至成都,决定先与到灾情最重的汶川方向的411医院医疗队和指挥部人员会合。

10时,姜总指挥赶至紫坪铺大坝。虽然离汶川只有一山之隔,然而,强烈的地震以及密度很大的余震使这座壮观的水库多处存在随时决口的危险,因此乘冲锋舟到达对岸的计划搁浅。当时,来自解放军总医院、二医大、海军、空军、北京军区、沈阳军区、广州军区总医院以及地方医疗机构的四十支医疗队、八十台运输车正在大坝一侧的山路上滞留。山路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水流湍急的岷江,路面由于地震已经有近三分之-的地方塌方,满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大石头,加之五至六级的余震时有发生,随时有塌方和山体滑坡的危险。

进还是退,是摆在大家面前的难题。进发处于震中的汶川县城,是大家此行的主要目标,但由于公路尚未恢复,冲锋舟又无法进入,除了步行攀岩外没有他法。再重新申请任务,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捉下多救治受灾群众。

姜总指挥当机立断,向汶川进发的决心绝不动摇!哪怕是向汶川方向前进一步,就是向胜利的方向前进了_一大步。但在车辆无法进入汶川,进入映秀镇需步行八个小时,加之很多给养和医疗设备无法带入的情况下,首先要组织人员尽快从紫坪铺大坝撤到安全地带,再计划进入汶川的具体方法。

二十分钟后,姜总指挥带卫生部副部长吴志成、沙纪根到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都江堰前指和四川省抗震救灾都江堰指挥部,代表南京军区党委和军区赵司令员、陈政委向总参孙建国总长助理汇报了军区医疗队派出进入情况,以及紫坪铺大坝大量医疗队滞留的情况,强烈要求指挥部尽快给南京军区医疗队下达进入汶川重灾区的任务。

我们是南京军区的部队,是军区部队的代表队,一定要到抗震救灾最前线、最重要的地方去展示我们服务人民的能力!姜总指挥请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