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炫风:中国明星城市发展史
9406800000017

第17章 自己干,更出色(1)

我见到王金华是在2008年的夏天,他离开干了几十年开发区和园区工作岗位之后,现时他已是苏州市政协主席。

一个农民出身的复员军人,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按着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精神,同吴克铨等人一起闯出“昆山之路”的“王大胆”,能够坐镇名城苏州政协主席一职,这是30年前的王金华想都未曾想过的事,但历史就这样造就了一代新苏州人。

王金华是个一眼看上去就能感觉到其魅力四射、办事果断的人,他的每一个细胞和外表都充满了“敢”字和闯劲。五六年的昆山“自费开发区”经历,磨炼了他敢作敢为的闯劲;十年高新园区的世界风云角逐,使他成为一名驰骋国际商界的勇士。由于一场既意外又意料之中的中新合作大争执,他这个被新加坡人“恨透”了的对手,竟然如此有趣地成为执掌苏州工业园区的“一把手”。

作为中新合作项目的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当王金华第一次站在金鸡湖畔,迎着宽阔的湖面眯着双眼望向这片国际大工程项目时,心中泛起很多感想: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世界经济日新月异,全球化的特点是世界大融通。苏州园区嫁接和移植的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模式--新加坡软件,现在要靠我们苏州人自己担当起建设和运营这艘投资近1000亿美元的“航母”,我们有这个能力吗?能按照李光耀先生他们设定的奋斗目标圆满实现吗?

“当时我的内心想法非常肯定,是完全可以的,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苏州人并不比别人笨。我们之所以过去发展得没有人家快,一是因为政策不对头,二是因为我们中国穷。但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像我们苏州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加上我们自己也在国际经济大潮中闯荡了一番,又有新加坡这样的老师的经验和传帮带,我非常自信我们能干得好,或者可以干得更出色。因为我们是本地人,适应本地的水土。”王金华向我透露了当年他接管园区最初时的想法。

“但当时我们确实感到压力和困难也是相当之大。”王金华介绍说:按照中新《谅解备忘录》,2001年1月1日起,园区的执管大权归中方,而且中方此时已是占65%比例的大股东,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园区的成败,苏州人要承担65%的风险和责任,赚了当然是好事,可赔了你得拿出大头。“我们苏州的实力毕竟比起新加坡来说还有很大差距,能不能将园区建设好,影响的不仅仅是苏州的形象,还有我们国家的形象,当然也对不住李光耀他们新加坡人的一片苦心。2000年底我们讨论新一年的招商开发计划时,拿出了一个20亿到30亿的规划来,管财务的负责人说,你们这是纸上谈兵,他问我钱在哪儿?我一查当时园区的账,真把我吓了一跳:全园区负债18亿元,光利息就达4亿元,到后一年应还款12亿元。就这么个摊子,难怪新加坡人有些吃不消了……可我们没有退路,既然接了担子,就得挑起来,而且挑着还要朝前走。所以我刚到园区这边来,就一个一个请银行的老总吃饭,让他们手下留情,别逼我还债。后来总算他们给了我一点面子,说还款可以推迟一点,但新一年你再借款只能是短期了,9个月就要还。有啥办法?我只能赔笑谢过人家,因为没有银行的支持我们园区就得破产……8年后我从园区退下来时,已经有了800亿国有资产。去年园区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00亿元。”

“八年抗战”,从严重负债到每年创造200亿的财政收入,这就是王金华等苏州人挑起大梁后的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景况。

上任初始,王金华使出的经典套路还是他的招商绝招。园区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巢里能否引来金凤凰,没有金凤凰落户筑巢,再美再艳的风水宝地也只能最后落得草枯地荒。

新加坡人能够让一个小小的岛国富强繁荣,本事就在他们有一套国际水平的招商本领,其中他们的“招商局”就是最与众不同和具有非凡能力的一个部门,何况还拥有一批精英人物。

“李副总理,不管怎么说,园区是我们两国的,您一定帮助我们招商,贵国在这方面的经验一直令我敬佩。”一日,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李显龙来苏州,王金华送他上机场,俩人一起坐在车里时,王金华向李显龙提出请求。

李显龙是新加坡的新一代领袖人物,自然有大家风范,他笑着点头答应“没问题”。

“说个具体一点的方案。”李显龙让王金华说说想法。

“贵国的招商局在世界各地都有办事处,我想派几个人到你们美国办事处当实习生,费用我出。”王金华提出。

李显龙侧过头看了看王金华,心想:这人是不一般,他这一招是想把新加坡的经验秘诀学到手啊!于是笑笑,说:“我这里没问题。”

王金华十分感激地连声道谢。但王金华高兴得早了一点,李显龙回国不久,新加坡方面回函说不好办。显然人家认为这样做不太妥,内心有顾虑。但新方在帮助中方培训人才方面还是非常慷慨的,主动接纳了苏州派去的一批又一批高层次、高学历的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后来为园区建设全面实现“新加坡软件”标准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自己成立一个招商局,自己干!”王金华是个越挑战越有劲的人物,他不信苏州人自己干不成同样的事。

“无论是园区还是开发区的运作,既要有宏观的思路,更要有微观的手段和战术,这就是人的软功夫。新加坡软件经验,突出的一点就是他们的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和高水平。我们苏州人的优势也在于我们有一批爱学习、善琢磨,并能从实践中摸索前进的人,所以我们很快摸索出了一套具有苏州人特性的招商经验,这主要体现在我们始终如一的亲商理念上。亲商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包含了如何做到安商,让他们能够在苏州留得下来;包含了如何富商,做生意人追求的全部目的就是企业的发展和赚钱,为投资者营造创富的环境和条件及目标;亲商还包含了尊商,即尊重投资方的意识和行为,人家赚了钱或者在赚钱中的所有合理做法和要求,我们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让他们感到有一种安全感、放心感;亲商的根本在于能够留得住投资者,让他们在我们的土地上、我们的园区生根、开花、结果,并且永远繁殖、衍生下去,这就是亲商延伸出的全部内涵。”

王金华他们在移植新加坡经验的过程中,又结合苏州崇尚文化和敬重客人的传统美德,先后编制了园区68项既与国际接轨又有可操作性的全新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尤其是创立的四大公共服务特色,被投资者广为称道:

1.高效服务,“小政府大社会”,凡是能交给中介机构交给社会办的,都要交出去;

2.透明服务,办事全过程公开;

3.公平服务,对所有投资商一视同仁;

4.规范服务,力争在法律范围内为所有企业和个人创造更有利公平竞争的良好条件。

现在的中国各地的政府行政大楼内,经常会看到一种叫“一站式服务”,即将政府或管理部门的众多办事、审批机构放在一起办公,企业或公民需要办理什么事情在此可以流水式的一次办完,所以俗称“一站式服务”。这种简捷的政府公务办事方式,在中国最早推行的就是苏州工业园区,后来被各地政府机构广泛推广、学习,它的好处是一改中国过去政府机构的官僚主义办事作风,一个审批手续要盖几十个橡皮章、走几十天甚至几年的情况。“一站式服务”简捷到一个小时几十分钟就能把事情办了。当然,商务和像外企投资这样的事情要复杂些,但在苏州工业园区由于实行了“一站式服务”,多数业务能够得到即时办理,三分之一较难的业务也能在2—3个工作日内办结,最复杂的业务也不超过7个工作日。这在“时间就是金钱”的企业经营活动中,除了节省大量时间外,还能有效提高办事人员的“廉洁、自律”的形象。

园区的高效“服务”,不仅仅体现在“一站式”这样的简捷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体制机制上的不断创新与持续创新,从而更加强化了园区内高效快捷的个性和功能。

一位园区的工作人员向我介绍,他们最近举办的一次有上百家企业参展的汽车展览会上,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用一个上午时间就代表园区和有关企业谈妥了全部事项,而具体问题他并没有请示任何园区领导。

“汽车展览涉及场地征用、资金投入、收益分配等,这些事情复杂而敏感,一个办公室副主任能决定得了?”我有些疑惑地问。

园区的同志非常自然地摇摇头,说:“答案其实很简单,和企业谈判时经办人只需要把相关的政策、规定等文件备齐,交给他们就行了。就是园区‘一把手’去,也是这么做。”原来,园区所编制的多项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都将各类问题该怎么处理的方法规定得非常明确。不管你是“一把手”,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只要是政策允许的,都可以代表政府“说了算”。

“园区管委会定期走访企业,真正将服务做到位。在全国的很多工业园区,管委会给投资者的印象都是‘管’字当先,投资者要办点事情必须亲自上门拜访管委会。但是在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放下架子,定期去企业做调研,及时发现企业遇到的困难,搜集企业对管委会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比如2003年那场‘非典’时,政府明令禁止举行各类招聘会,而此时我们园区的许多企业面临招不到人或者招到的人不能按时来苏州的问题。王金华等管委会领导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决定把一些新建的厂房改造成宿舍,把这些企业招到的外地人员集中到这些宿舍观察十天,免费提供生活食宿。没有发烧发热症状的人员可以立刻投入工作。同时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在各宿舍区蹲点,解决这些外来人员的困难。这一举措既解了企业的‘燃眉之急’,也使诸多外企投资者对中国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从另一方面为我们园区的招商引资增添了成色……”园区人谈起自己的亲商与服务方面的先进管理模式及到位的主人翁意识,都会感到一种自豪。

亲商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有时会与中国国情社情相矛盾、相抵触。苏州园区怎么处理呢?笔者希望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园区管理者脱口对我说,此类事件比比皆是。如园区内有一家合资企业,不愿意像别的企业那样提供报表,认为政府无须管企业的经营,企业经营得好,会再干下去;经营得不好,企业走人,与当地管理部门没关系。而且企业提供报表,可能会泄露商业机密。园区管委会经过分析讨论后,决定接受台商的建议,从此对那些不愿提供经营报表的外资企业都一视同仁地处理。“这个很显苏州园区管理者的亲商诚意。他们越这样,我们搞企业的越会依法办事。”一位台商满意地说。

东方文化的魅力之一,便是以诚相待。诚者可肝胆相照,从事经济工作也不例外。

那天在园区采访期间,我特别注意到一个别样的设施--“邻里中心”。

“这是干什么的?”对我的好奇,园区的工作人员叫来一位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说:“他是速连(SRAM)车料公司的荷兰籍工作人员,罗伯特·梵·史普朗,请他说说。”

“侬好。侬是苏州人吗?”不想史普朗向我伸手时,来了一句蛮标准的苏州话,让我好不惊喜。他说是一年多前来园区定居的,他告诉我园区的“邻里中心”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因为这里可以满足投资者所有的日常需求。这里有超市、邮局、银行、诊所、餐馆、酒吧、洗衣房、美容美发店,还有药店、文化用品店、维修店等12项必备的功能和设施,而且很多工作人员能用英语交流。所以人生地不熟的老外可以在这里获得“一站式”的生活所需服务,不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来这里老舒服的。”史普朗开心地带我进了“邻里中心”的一间宽敞明亮、器械又十分齐全的健身室,他将外套一脱,露出强健的身材,登上一台健身器,开始了每日必做的“健身节目”。

据“邻里中心”的总经理于宙介绍,现在园区已有七座规模都在1万至2万平方米的“邻里中心”大楼,最终整个园区将建成10多个这样的“邻里中心”。每个“邻里中心”的住宅楼周围都有相应的配套设施,住在楼里的人步行500米左右,就可以到达楼宇周围的超市、诊所、银行等配套设施,让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处处感受到生活的方便和舒适。

“我们园区的‘邻里中心’现在已经在全国都非常出名了,2006年2月就跻身首批‘全国社区商业示范’单位。”园区办公室姚文蕾女士自豪地介绍说,“目前,‘邻里中心’已在全国遍地开花,特许加盟已远至内蒙古通辽、青海西宁,近及浙江温州,江苏南京、扬州等十多省市……”

“外面招商靠软磨硬泡笑眯眯,在家建设石板上铆钉硬碰硬。”王金华带领的一批“苏州老乡”有不少是插过秧地、挑过河泥的农民,同时他们从世界各地招募了大量高级人才,土洋结合的管理与招商队伍,使得园区在新世纪之后的这些年里,干得风风火火,加上他们赶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好时光,外国企业投资者纷纷拥向中国。到中国发财,如诗如画的苏州工业园区便自然而然地几乎成了首选目标地,这财路给了王金华他们这等表面看似一个个老实巴交、吴语绵绵,心底却一直瞄准“世界一流”的似狼如虎的这帮苏州人,金鸡湖畔不热闹才怪呢!

就说王金华这人,他名字中的三个字就像天然地跟做生意、搞经济、赚钞票牢牢地粘固在一起,分都分不开。我老家苏州话中“黄”“王”是不分的,一个读音。王就是黄,“王金华”就是黄金华。这黄金涂烙的的中华就是王金华命里要奋斗的事,他干不成、干不好,老祖宗不饶他,六百万苏州父老乡亲更不饶他。这是调侃的话。其实王金华内心有自己的一个强烈愿望:当初他搞昆山“自费开发区”时搞得轰轰烈烈,有人说他是搞资本主义,扰乱国家经济;他到苏州后搞高新开发区成果斐然时,又有人扬言要灭他--令他有些心酸的是,这话出自同一城市的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合作出现矛盾后,他被人“化敌为友”弄过来当“还债人”。这话说得似乎难听了一点,但确实前一两年就是这种情况。可王金华向市委、市政府发誓保证的是:自己干,更要干得出色!

意思非常清楚:世界瞩目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摆在我们中国人、苏州人面前,有没有能力将这艘“经济航母”启动并管理好,既是苏州人的脸面,也是中国人的脸面。

一说脸面,苏州人可以拼出命来捍卫它。王金华也不例外,因此他对手下的所有园区工作人员讲:我们要好好向“老师”新加坡学习,但现在“师傅”要我们单放独飞,靠什么?勇气自然少不了,师傅的经验自然也少不了,但有勇气、靠借鉴还远远不够,必须在勇气之前加上智慧,借鉴之后求创新,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世界经济的竞争的前列去搏杀和获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