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31日。云淡风轻。
这个日子对所有的企石人来讲,是一个非凡的日子。这一天,企石镇万人空巷,所有的村落人家一大早便早早起身,倾巢而出,从各个方向蜂拥到镇里,像参加狂欢节一样去观看企石镇12项大工程的奠基和竣工典礼。确实,这个隆重的奠基典礼非同寻常,在企石历史上绝对是亘古未见。其中,最激动人心的压轴节目是极富创意性的跳伞表演--随着直升机的轰鸣声,5个飞行员穿云破雾,从空中悠然而下,徐徐降落到一大片空荡荡的农田里……
所有的企石人都惊呼起来!
然而,这对企石农民来讲,他们远远赶来的目的并不满足只是看一下“西洋景”。典礼结束,他们的狂欢却并未结束,甚至意味着真正的开始。这些已经富足起来的农民们口袋里装有足够的钞票,他们要进到12项大工程之一的宝石大酒店去参观,去消费,去享受。
这一天对三星级的宝石大酒店的所有员工来讲也过得分外特殊,也许这一天的记忆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脑海,成为某一个年代的特殊印记。多少年之后,当年的酒店服务员熊素琼回忆说:“那天典礼一结束,我们酒店正式开业了。我们酒店所有的餐厅全都坐满了农民,餐厅门外也挤满了人,等着吃饭。那场面现在回想起来真觉得恍如隔世。记得当年他们进酒店时,大多穿着拖鞋,有的干脆就光着脚进来……”
有目共睹,这些年来东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东莞,还是东莞人,还是像熊素琼这样的外地人,都经历了一个从内到外的脱胎换骨。
2007年11月,在华通城大酒店总经理办公室里,落落大方、美丽而能干的熊素琼回忆着当年的情景时,脸上一直含着笑容,她说:“短短十多年时间,完全不一样了。我亲眼看着他们的素质一年一年在提高。他们慢慢知道注意穿着,开始西装革履,他们进酒店像个绅士一样,所以你现在根本就认不出他们曾是当年的那些农民了。而且那些农民很多人后来又开始做生意,十几年下来,他们完全不一样了,气质也变了,整个人都换了个样。这点给我的感受太强烈了!”
笑谈当年,往事如过眼云烟。在企石的十几年,熊素琼目睹了这里的一切变化,亲眼看着这里的柏油马路一条条建起来,高楼大厦一个个竖起来。而熊素琼自己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一个清洁工变成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她的蜕变历程似乎演绎着“麻雀变凤凰”的神话。
刚来宝石大酒店,熊素琼干的是清洁工的活。别人一天工作8小时,熊素琼经常一干就是12小时。那几年,熊素琼整理了7987个房间,做的工作日志有174本之多。1996年,熊素琼因为工作出色被破格升为客房部主管,第二年升为前厅主管,再一年后又升为副经理。到2001年,她已经成为这家三星级酒店的房务总监。这年熊素琼的人生又有了新的转折,她应邀加盟了刚刚开业不久的一家五星级酒店--华通城大酒店。“我进来时是第六任总经理,也就是说前面的五任总经理都做了很短时间。我来的时候,酒店效益特别差,老板跟我说,我不需要你赚多少钱,你只需要把人气做起来就行。当时我跟老板讲,既然你讲了这样的话,那就表示我有很大的空间去操作,我相信我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
熊素琼不但没有让老板失望,而且让老板感到非常幸运--他终于找到一个最好的管理人才。然而,熊素琼所付出的心血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自从接任这个总经理的重担,她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5个小时。在她的精心打理下,华通城酒店的效益很快便有了起色,而发展也是一步一个台阶。2003年,建娱乐大厦,2004年建桑拿大楼,2005年建商务大厦,一直到2007年,华通城营业额每年都以20%的速度递增,华通城酒店变了华通城大酒店。
熊素琼觉得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孩子。“我儿子今年12岁了,一直在重庆,请他姑姑带,因为我们实在太忙了,没有时间照顾他。我每天早上7点上班,晚上10点才回家,每天都这样,没有周末,做酒店就是这样的。”
看着她,笔者内心深受感动,其实,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熊素琼的辛苦付出,东莞才拥有了如此辉煌的今天……
熊素琼说她自己早就变成一个东莞人了:“因为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基本和这里合拍了,毕竟在这里生活十多年了。现在东莞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所以我们3年前就有了想法,把家落到这里来。现在我们酒店的员工有98%都是外地的。说句老实话,一个外地人到东莞,一两年之内他不会爱上东莞的,很多人过来是来找机会的,有发展就呆下去,没发展就回去,但当他在这里呆上三四年后,开始习惯和接受这里的一切后,就会对这里产生感情了,也就是日久生情。”
东莞真的是一个让人日久生情、欲离难舍的城市。
其实,一个城市让外乡人真正爱上,绝不仅仅在于她的美丽、她的富饶、她的文化、她的品位,更在于这座城市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机遇、什么样的平台和什么样的未来。
从企石返回东莞的路上,采访熊素琼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动还余波荡漾。那天,陪同笔者采访的是《南飞雁》杂志的主编柳冬妩,他感慨东莞是一个产生奇迹的地方:“东莞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个大奇迹也是由许多个体的小奇迹来组成。可以说,每个人在东莞都可以创造一个奇迹。我有好几个老乡,来东莞这边打了几年工之后,慢慢地开始自己创业,现在都成了老板,都在这里买下房子安居乐业了。”
改革开放后,中国成千上万的农民纷纷南下,像麻雀一样从原本呆着的农田飞落到城市,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改变自己天生下来麻雀一样卑微的命运,变成他们眼里凤凰似的城里人。
柳东妩主编的《南飞雁》杂志就是专门办给东莞打工者看的,因此他平时接触过太多太多“麻雀变凤凰”的事例,他给笔者随便讲了一例:在东莞企石镇,有个来自福建山村的小伙子。小伙子念到初一因家贫便早早辍学,16岁出外打工,不久和一女孩相爱。女方家嫌他是个穷光蛋,不同意他们交往,为此小伙子只好带着女友私奔到了东莞企石镇,那是1992年的事。来到企石后,小伙子找了一份打工活,帮一家正在施工的自来水厂批墙,一平方米两块钱。批墙的时候,机灵的小伙子多了一个心眼,自学了一门油漆手艺,而且自己搞发明创造。通过实验,他发现漆料里掺入玻璃胶和防潮胶后效果更好,以此方式粉刷墙面,不但造价便宜、质量好,还能防潮。凭着这独门秘技,在批完这些墙面后,小伙子没有失业,又揽了些刷墙的活,硬是在企石镇生存了下来。后来小伙子接了某个大企业造价一万元的一个急活,他没日没夜加班加点,最后按时交付。这令老板很满意,又给了他一个造价5万元的工程,接着陆陆续续又给他一些工程。3年后,小伙子赚下了几十万。他便拿着这笔启动资金开始办公司,五六年下来,他的亿鑫钢业公司已发展成一个年产值过亿的大型企业,成了企石镇的纳税大户。现在,这个叫邱启光的小伙子非常感激企石镇政府对他企业的支持,也将户口从老家迁到了企石,说企石是一个好地方,这里天时地利人和,给他带来了一生中的好运气好机会。
听了这则故事,笔者感叹,东莞确实是个充满机遇的大舞台,她不仅每天都在自己创造奇迹,也为成千上万的外乡人创造了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可能性--在这里,你可以没有学历,没有背景,只要你勤劳、肯干、有毅力,在东莞这座富矿山上,就一定能掘到宝藏。这里的阳光普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柳冬妩点头称是。其实,柳冬妩自己也是“麻雀变凤凰”的典型。前不久他刚出了一本书,叫《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这可是全国第一本“打工诗歌”的理论研究专著,非常了不起。这个没念过大学的“打工诗人”写出的文章常刊登在《读书》、《天涯》、《文艺争鸣》等期刊上,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前几年他刚刚将自己的户口从老家农村迁来,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东莞人。
自1993年来到东莞打工,从一个打工仔成长为作家、主编,柳冬妩说他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伴随着东莞城市的成长而成长的。
东莞这片热土给了柳冬妩啼血的回忆,更给了他无限的天地与机遇。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十多年前那次艰难的漂泊,如果不是终于移植到东莞这片广袤而丰厚的土地上,他怎样才能奏响人生的强音?这只麻雀何时才能变成凤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进入80年代的中期,中国年轻一代的农民们纷纷离开家乡,在他们的人生生涯中开始了不断转换和变动,无论怎么变,都会应着一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在这种变换中,无数的打工者像麻雀一样纷纷飞到东莞这片土地寻找自己的梦想。
我们可以抒情地说,东莞的命运就是他们的命运,他们像一只只麻雀停靠在她肩头,从她身上汲取了力量,因而成就了各自的梦想;其实,我们也可以抒情说,他们的命运也就是东莞的命运,正是这些成群成群的麻雀用生命燃烧释放出来的能量,凝聚成了一把涅槃之火。在熊熊燃烧的烈火中,他们涅槃了,东莞也涅槃了。
有些并不抒情的数据似乎能佐证上面的抒情描述:据1978年的“东莞劳动服务公司”统计,当年东莞外来劳动力仅有5000人,而从1985年到2005年,东莞外来工从15.62万暴涨至584.98万,在20年的时间里增长了36.45倍;而在东莞外来工暴涨的同时,东莞的GDP亦从1985年的22.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2181.6亿元,20年时间增长了95.5倍。
当然,同样也有另一组数据可以作为对照:东莞外来工通过邮局汇钱回乡的金额,1999年为119亿元,2001年为137.6亿元,2002年为142亿元;近10年来经东莞邮局汇款金额累计高达1400亿元,东莞为全国约千万外来务工人员创造了就业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无数的外来务工者在东莞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管理,他们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也在这所“黄埔军校”内得到了提升。
无论如何,东莞将永远铭记和感谢这些曾为东莞付出过努力的每一位外来工。事实上,东莞也早已张开双臂热情地拥抱着他们,并赋予他们一个新的身份--新莞人。这些新莞人也早已爱上东莞,和这座城市深深地融为一体。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圆梦,还能得到充满人情味的关心和爱护。
这也是一个富有意味的跨越。
如今的东莞给人的感觉是和谐,天与地的和谐,山与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老莞人和新莞人的和谐……在这些和谐中,令人感受最深的是政通人和的一种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