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人千方百计希望儿女上大学,而穷人又不想让子女白做大学梦,这是否意味着中国从此又开始进入“大学仅为富人开”的时代?中国的贫困学生,小学有,中学有,大学更有,这是我们国情决定的。到底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属于贫困阶层,恐怕没人能说得上。国家早先有个在2000年前消灭8000万贫困人口的计划,现在该到时间了,但有多少人真正摘掉了贫困人口帽子,或者说摘掉贫困帽子后又有多少人重新变得贫困,实际上是一笔很糊涂的账。因为中国太大了,中国的情况也太复杂。可我们又都知道,自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富人不是很多很多了吗?这也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可中国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城市中的绝大多数人和自然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农村人的生活是富裕起来了,有的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甚至中康水平,但没有多少改变、没有多少提高的贫困地区也还相当多。世界人口报告有个数据,全世界目前贫困人口还有10亿多,国际人口与经济机构衡量贫困的标准是“日收入不足一美元”。按此标准,中国的贫困人口约3亿多。也就是说,按照国际统一的衡量标准,中国还有3亿多人口是贫困人口,他们组成了近1亿个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占每年参加高考和被高考录取总人数的1/3左右。这就是我们国家必须面临的一个巨大的贫困群体。国家教育部门已经宣布,2000年全国的大学招生将在去年基础上再扩招20万,总数将达到年度招生300万人。这对那些想上大学的人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不过“扩招”对另一部分人来说又是悲喜交加。喜不用解释,能有机会上大学可以实现自己和祖辈的梦;悲的是能考上大学,却因没钱而进不了大学门。从去年各“扩招”学校获悉的情况证实,去年与今年各大学的学习费用普遍提高,像北大、清华的学生上学费用增幅达20%左右,而一般大学也跟着往上涨。这使得那些本来上大学就感到困难的穷人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有苦不敢说--因为你只要一说,马上就有那些生活条件好的人会说:“上不了就快把名额让出来嘛,咱孩子还急着上不了大学哩!”穷人们哪舍得?已经榜上有名的孩子绝对不会轻易答应,他们的家长们也不会随意放弃孩子跳出农门进龙门的机会。唉,咱再苦也得忍着,孩子的前程是大事!“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再穷也不能穷了教育!”家长们、乡村干部们这样发誓。于是便有了我们经常在新闻报道和电视剧中看到的全家人饿着肚子供一名大学生上大学的故事;也常常听说有位父亲为儿子筹措学费而累死在放牧的路上或采煤的矿井中;也常听说,一个在学校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女大学生,突然在商场或大街上因偷窃而被拘留……
21世纪的中国又多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教育发展了,穷人则越来越上不起大学了怎么办?
我和另一位“贫困问题作家”黄传会先生已经看到了很多双流泪的眼睛和无数个为了几千元学费和今天或者明天的一顿饭钱而不得不低下“天之骄子”的高傲头颅去当乞丐与娼妓的卑贱身影,我们因此时常有一种欲哭无泪、欲呼无声的感慨。
我真的盼望哪一天在阳光下所有考上大学的人们脸上都充满发自内心的金色笑容!我想会有这一天。关于大学贫困生问题,国家想了不少办法。问题是我们国家毕竟是个发展中国家,每年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不说为了搞活国有企业每年几百个亿几千个亿往里填,不说为安置下岗职工又从总理的口袋里掏走了数百个亿,不说为科教兴国需要每年在原有基础上给教育、科研领域增加上百个亿,不说每年国家为防灾救急备上几百个亿,不说接二连三的各种不得不搞的大庆、大典;单单是每年国务院扶贫办拨给贫困地区的救困费用就是好几百个亿,我们还有庞大的军队,庞大的行政干部队伍……总之,每一条线都可以轻易地从总理的口袋里掏走几百个亿,国家一年的收入才多少?银行一次又一次的降息也没有拉动内需,国有企业的大面积亏损仍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国家哪有那么多钱再为那些穷人家的孩子减免学费?大学扩招已经定为国策,扩招容易吗?现在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的基本费用每年在12000元左右,而目前从学生那儿回收的钱仅为六七千元,如果按2000年600万在校生计算,国家需要贴进300多个亿。这个数字已经够让总理费尽苦心的了,每次全国人大会议上总有人高喊要增加教育投入,实在是难为了腰包本来就不鼓的总理同志。现在又冒出个近百万数量的贫困大学生,国家从这些学生身上几乎回收不到几个钱,一百万人又得让国家贴进一百个亿,难啊,国家的当家人更有常人不可知的难处。
于是,“决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口号不得不由高校自己喊了。但大家很快注意到,喊这些口号的大多是北大、清华、复旦等著名学府,他们完全可以喊得响当当的,因为他们的学生大部分是有钱人,极少数穷人家孩子能走进这些高等学府,而他们在学校里一般都会得到校方坚强有力的支持,减免学费一般都不成问题。另外还有社会各界“捧星”般的主动要求帮助这些名校的状元们,所以这类学校的校长们高喊“决不让一个学生因穷困而辍学”的口号,就像喊自己的名字一样轻松。但像农大、林大等等专业学校的校长们就不敢轻易喊这类口号了,因为越来越多的学生交不起学费就进入了学校,给学校的正常教学开展带来了困难,如果再轻易答应减免的话,就会从教师们的口袋里硬掏钱了,惹出的问题恐怕就更复杂。于是在全社会一致反映与要求下,本来就贷款贷不出去的广大银行家们做出了一个姿态:向贫困大学生贷款上学。听起来很好听,1999年9、10月,这个消息在电视新闻上很常见,效果却出人意料的不好。原因是操作起来仍然无法解决穷人的实际问题,那就是贷款是需要抵押和担保的。后来抵押这一条放松了,可担保仍保留着,银行从不做亏本生意,特别是已经成熟了的商业银行们。他们笑眯眯地向大学生走来,原来也想开拓一条“生意新路”,结果此路不通。凡想贷款的学生都是贫困生,而穷人想找人作担保没有人愿意。如今越是有钱人借钱越容易,而越穷的人越借不到钱,这是世界性的规律。中国人的素质确实有待提高,特别是中国的一些百姓,他们都经历过大锅饭的“美好时代”,“吃饭不要钱,上学不要钱”,在新中国前几十年的具体形式里,“孩子上大学后就是国家的人了,既然是国家的人了,还要我们掏什么钱?”好多人今天还这么想。再者,借钱容易还钱难是一些人的习性,你不得不承认。中国金融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前十几年大批资金出银行后再也找不回来。现在不行了,银行收不回贷出去的款,就先砸自己的饭碗。对大学生也不例外,你没有担保人给你担保,银行就把脸别过去了。许多贫困大学生对担保贷款一事意见很大,说这等于是在纸上给他们画了一个饼,想吃又根本吃不着。我就收到了一个采访过的贫困大学生的信,她已经几个月口袋里没有钱了,听说银行到他们学校里办贷款一事很高兴,可当银行说必须有担保人时,她无所适从了,因为在北京她举目无亲,找老师和同学们,大家说我怎么给你担保法?你再过两年毕业了,你贷的款到时还没有还,银行找我怎么办?言外之意是谁也不情愿当这样的担保人。这个学生把心中的苦楚告诉了我,她说:“现在的人与人之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感,他们一点也不相信我,难道我是那种赖着不认账的人吗?我可以用人格担保呀!”我看后既为她抱不平,同时又觉得无可奈何。在商业行为和法律范畴里,人格担保在我们中国好像不能成立。因为我们现实生活中谁敢对一个并不是亲人的外人作金融性质的担保呢?我叩问自己,想想也确实不敢,因为中国之大,人的情况之复杂,许多事能想得到吗?办好事得不到好报,反而咬你一口的事太多了。“贫出无赖”,此话虽有损广大贫困者的心,但现实中确有这类人。对此,我想广大的贫困大学生,也应该对平常人的平常心有所理解。
但理解之后,我们大喊了半天的贷款实际上又成了一件有头无尾的事。为了照顾教育部门和银行自己的面子,于是我们看到过几条这样的消息:首都几家银行纷纷抢滩北大、清华等著名高校为学生贷款。问题是银行家们除了敢到这些完全能贷得起、还得起的著名学府外,他们哪敢到那些真正需要的、贫困生又多的学校去呀!“那些学校,谁去了谁就倒霉。”一位女银行职员如此说。
一切几乎又回到了原位:穷人难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