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茶
我的生活中有一个重要的习惯,那就是喝茶。小时候社会物质匮乏,完全没有现在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的饮品,更没有提倡营养学这一学说。记得也是在12岁那年,口干舌燥的我从学校跑回家,见桌上有一壶茶,急忙倒出来一口气咕噜咕噜地喝下,虽觉苦涩但余后唇齿间有一丝清凉甘甜,也就是这一次偶然的喝茶使我与茶结缘。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不繁荣,喝茶根本谈不上是因自己的喜好去选择的。大人们在百货商店里称上半斤或二两茉莉花茶或云片存放在家里是专门招待客人的。从那时起但凡家里有茶叶我就会泡上一杯欢喜得不得了,父母因此也没少数落我。年少不经事的我当时只是喝茶,不懂饮茶、品茗的道理,不像现在可以享受茶给我带来的幸福和喜悦,能够从品茗的闲情雅致中领悟出茶的文化和茶的精神,欣喜地去感受茶的丰富内涵。长大了进入了高中,因忙于功课并没有很多的时间和经济条件去享受喝茶的快乐,但是只要休息或到亲戚朋友家里我就会毫不客气地要喝茶。当时喝茶就是喜欢闻茶的清香,喜欢茶叶在杯子里晶莹碧绿、轻盈舒展的感觉。那个时候也慢慢懂得了喝茶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常识。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日益繁荣,不知何时一夜间商店里摆设出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叶,其包装日见豪华,价格也日见高涨,喜好喝茶的人可以自由选购了。那时起,我从一个对茶懵懂无知的喝茶少年慢慢成长为一个会品茗的青年了。饮茶,清新明朗;饮茶,清神明志。我钟情杭州的龙井和湖北恩施的采花、五峰芽毛尖、富硒茶;喜欢福建的铁观音;喜欢云南的普洱;喜欢台湾的高山茶,用紫砂壶泡上一杯,凝神观察它的形色,酣畅它的韵味。品茗,把我带入了恬静悠然的意境之中。饮茶如同侧视自己的性格,因自己喜好品茗,茶不再仅仅是消费和消遣的物品。千百年来,中国的茶士们早已将茶提升到了茶文化的境界,茶文化中蕴涵着“正、清、和、雅”的人文情怀。
我在30岁以后,在喝茶中渐渐体会到了茶是“清虚之物”,常饮使人心静,“清风渴吻露,无心不饮茶”。这与禅学的无我抑制欲望的精神相通。喝茶可以让人在享受生活情趣中体现生活禅的意义。圣严法师曾说人生即是苦报,业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为凡人。所以法师说只要肯修行,你的心也就趋近于佛法的戒定慧,如果不修行,你的心就会和三恶道的贪嗔痴相印。人非圣贤,在我们生存的大环境里,人的心抵御不了太多的邪恶和诱惑的侵蚀,生活中主观唯心的行为和客观残酷的现实无不在历练每一个人的心智,我们的心在不断修炼定力,在不断寻找安顿心身的家园。人的心的确是个神奇的东西,与生命共呼吸共存亡。人心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一个叫天使,一个叫魔鬼。善恶相生相克,善者善心,恶者心魔。人的心只有摆脱欲望、愚执、妄想、贪婪、痴憎等等恶念,去恶扬善,回归自性光明。茶,苦涩中有甜,离苦得乐是禅茶一体最好的诠释,禅茶的融合成为了禅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生活中的我们来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同一杯沏好的茶,一目了然茶的优劣,在禅茶一体的精神世界中可以体味到“净有净报,浊有浊报”的佛理,可以体味到“了心悟性,俗而即僧”的洒脱。如今,茶已伴随我步入了中年,我对茶的感情一如既往更是难舍难分,几乎是一日一茶。茶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里,茶使我通体舒畅,是我精神生活的依托。佛如茶,道似酒。当我焚上沉香泡上一壶茶和家人朋友把盏相敬时,茶已经化育成了优化身心气质的醍醐甘露,此刻的我已经领悟到了“朴素见性、安详修身、无我静虑”的禅精神和“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相结合的“众缘和合所生”的情意。那份“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情愫早已跳跃尘世将我的心灵洗涤。与茶的清净致和结缘,禅茶文化不仅起到了凝聚人心化解矛盾、和谐自他关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是弘扬禅茶文化的社会价值所在。
偏 执
每个人的成长伴随着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经人生百态,嚼人生百味。处在顺境中的人难免意气风发,一时得意忘形迷失了生活的方向;处在逆境中的人难免颓废堕落,一时万念俱灰陷入了人生低谷。偏执是一个人个性最为直接的表现。在每个人的人生中,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将会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也因固执己见等个性禀赋,产生了得失。有时候因为偏执,不得不为成长买单;得失之后,才慢慢学会成熟起来。偏执无可厚非。但是,恶劣的偏执让人走入极端,甚至是因为偏执的性情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惨痛代价。如果是这样,偏执就上升到一个如何去完善人格的人生哲学意识范畴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完善人格可以从倡导内外兼修的儒学、终极品德自我完善的中庸之道的伦理中获得,完善人格也是中国人传承古今圣贤精神的使命。在当今竞争力激烈、生活节奏瞬息万变的社会里,面对生活的种种压力,我们心身承担着重重的负荷。面对突如其来的困惑和磨难,我们不仅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胆识,得到亲人朋友乃至社会的热忱帮助,更主要的是提升个人的修为。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求内比求外更为重要。
这里,我阐述的是参禅悟性的心得。通过参禅实现完善人格,静空自性,放弃我执,回归自然,达到清净性海的心理状态。禅宗的思想文化等方面影响着我们选择正确的入世方法。偏执没有了,智慧显露了。因此,修习禅宗是修正为人处世的行为。参禅是修炼智慧的一个方法和途径。当你坚持这个具有朴素情怀的修行法门,相信能够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人生变化。所以说,修行不是迷惑,更不是愚昧的迷信。
智慧是稳定的意识行为。修行般若智慧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智慧的内涵极其丰富,表现却很立体: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品质、一种气概、一种美丽、一种庄严、一种震慑、一种力量、一种完美、还有自尊……智慧所向披靡,无所不达。一个人一旦具备了智慧,减少或消除了原有偏执的个性,对他人对社会心生感恩和包容,有了获取结缘的平和之心。修行智慧是为了我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修炼到一个不偏不倚、至情至理的为人处世之道,用智慧观达天下,享受美好如初的生活。所以我说,修行是通达智慧的必由之路。
一代女众
深秋傍晚的余晖照耀在九华山的上空,色彩斑斓景象磅礴。浑厚缭绕的梵音在有节奏的木鱼声中传出古刹,隐隐悠悠地回荡在佛山丛林之中。慧仁师太在弟子们的虔诚守护下圆寂了,走得很安详,享年85岁。弟子们按老师太的遵嘱,事后按佛教的仪规将坐缸存放,三年之后开缸,生前她预测自己圆寂后将是金刚不坏之身。迄今为止,九华山已出了十几位金刚不坏之身,玄妙神奇。这在世界丛林道场上独一无二,令人叹为观止,吸引了海内外无数僧人和在家修行的居士到此虔诚朝礼。慧仁师太一生历练曲折赋有传奇色彩,遁入空门自持教义潜心修行,弘法利生大发慈悲之心。
慧仁师太俗家姓名江锦玲,出生在吉林通化书香门第,家庭富裕。锦玲的父亲属于成长在新思潮下的一代新青年,崇尚民主自由主义的理念,在一所高校当老师。锦玲就是在这个既传统封建又受新文化思想冲击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
封建传统的遗留在这样的家庭里深深地刻着烙印。锦铃五岁读私塾,七岁时在祖母顽强的态度下开始缠足。家人努力要把她培养成大家闺秀,给她请了一个丫鬟陪伴。在知识上锦铃接受的是书本上的教科礼仪,在生活中又是足不出户的大家小姐。她的童年与同龄的孩子相比自然少了苦难与艰辛,她的童年充满着快乐充满着爱。祖母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吃斋念佛了。每天晚饭过后,祖母洗漱干净回房敬香持咒诵经,春夏秋冬从不间断。顽皮的锦铃时常跑到祖母的房间乖乖地坐在一旁聆听。奇怪的是祖母窸窣的木鱼声含糊不清的念佛声传到她耳朵里却是那么的亲切,好像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时间一长,祖母拜诵的大悲咒、地藏经、往生咒等,锦铃几乎都能背诵下来了。白天有空的时候她总是依偎在祖母温暖的怀里听着祖母讲故事,当然听了不少神话故事,可能是受祖母潜移默化的影响,锦铃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善缘。1926年正月十五,雪停天放晴,阳光懒洋洋地洒在雪地上,显得格外晶莹。五彩缤纷的灯笼挂在店前,挂在屋前,镇上的男女老少拥上街头,踩高跷、舞龙灯、打狮子、扭秧歌、看花灯,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春节的喜悦和幸福。在这个动乱的军阀时期,朴实的老百姓敢情是在偷着乐,他们许下了国泰民安的愿景,祈盼能平安地活下来。这年,锦玲15岁,长得亭亭玉立。在父母亲的同意下,锦玲由丫鬟小红陪着上街看花灯。琳琅满目的饰物,热闹的气氛感染着两个花季少女,还数那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芦最诱惑青春可人的姑娘,她们用手绢遮掩着嘴巴,你一口我一口地解馋。走过前街,她们看了舞得最有气势的龙灯。街道的中间,一家商铺前围着一大群人,却显得很安静。她们好奇地凑上前去,小红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小姐,死劲地往里挤。看着两个可爱的姑娘往里钻,旁边的人也让她们挤到了最里边。“小姐,在请仙女呢!”小红兴奋地告诉锦玲。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当地兴起了这个,每到正月十五,或是七月七,请“仙女”更是满镇风云,玄乎诡谲。这无疑是人们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事情,在当时人们宁可信其有。简单地说,请“仙女”就是在一张白纸上写着前程命运,如一张棋盘,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纸上的小格子里。用手指推着一个小瓷碟,算是“碟仙”指点迷津了。它的神秘就在于必须是一名当地有“仙风道骨”资格的人主持方才显灵效。今天坐在八仙桌上主持的人是一位四十开外的男人,大家称他“神爷”,神爷在当地很受尊重。平日里别人找他占卜,或者得了什么病,又没钱医治的时候,大家都会去求神爷帮助。神爷凭借他的偏方,“医治”了许多病人。神爷指着一个年轻俊秀的后生说:“小后生,你最好去经商,不要指望十年寒窗求仕途了。不信,你上前来走走你的命运。”神爷一双犀利的眼睛看着年轻人。后生用桀骜的目光注视着神爷,激动地走上前,要求神爷先给他请“仙女”。神爷简单地问了问他的生辰八字,交代他把左手的食指轻轻地放在碟子的边上,而后,自己的食指也轻轻地放在了碟子的边上。顿时,碟子慢慢地在图纸上行走起来。围观的人群表情严肃,好奇这小碟儿怎会神奇地游走在纸上。其实,用我们现在的科学常识就知道,人体体内含有各种金属物质,碟子正因人体带静电的缘故,在手指的推动下慢慢地行走起来了。如果碟子在哪儿搁住了,就预示着这个推碟人的命运。不过几分钟的时间,碟子最终走到写着经商的圆圈里停住了。后生一脸的愕然。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啧啧称奇,对“碟仙”不禁敬畏甚然。锦玲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胆量,走上前去主动向“碟仙”请缨。神爷会意地朝她笑了笑。围观的人再次屏住气,生怕惊动了“碟仙”,静静等待这位姑娘的命运。结果令人瞠目结舌,因为锦玲的归宿是出家为尼。大家并未看到现实的结果,但是唯心地都用异样的眼神看着面前这个如花似玉的姑娘。锦玲只是凭着好玩的心态去“请碟”的,压根没有把出家为尼的命运放在心上。想想自己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又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善棋琴书画,心中有志,她最大的愿望是能像她父亲一样成为一名老师。她掩面一笑,转身离开了热闹的人群。围观的人目送锦玲,似乎在为她惋惜。晚餐桌上,锦玲将所见所闻讲给祖母和父母听,没有提到请“碟仙”的事。她心里讥笑“碟仙”的荒唐,误人前途。“东北易帜”事件后,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惶恐。锦玲已经18岁了,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这一年,父亲决定送她去学医。虽然锦玲家的生活过得比较平静,但是父母因局势动荡而为锦玲的前景担心。这年头里平安就是福。眼看着锦玲到了婚嫁的年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中国传统的婚姻与中国人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是这世俗的传统婚姻,使得锦玲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