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给丈夫治病,公兰四处寻医,求亲戚求朋友,砸锅卖铁也要给丈夫看病。公兰怕婆婆知道了金成的病会悲痛欲绝,所以千方百计地瞒着婆婆,不想让她伤心,虽然婆婆终究会知道这件事情,但公兰想能瞒一天就瞒一天吧。白天的时候公兰在婆婆面前强装笑脸,可是晚上的时候她就以泪洗面,她的泪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经常在早上醒来的时候,泪水打湿了枕巾。这么大的事情也只能瞒得过一时,细心的婆婆还是发现了其中的端倪,因为她感觉家里这几天人总是进进出出的,事情不对头。她把年幼的小孙子叫到面前来,问他这是怎么了。小孙子听娘的话,不肯把爹生病的事情告诉奶奶,只是在奶奶的怀里一个劲地哭。婆婆急了,吓唬小孙子说:“你再不说,我就不要你了!”小孙子情急之下,哭着说了一句:“我爹,他不行了!”婆婆当时就晕了过去。
公兰费了好大的劲,又是掐人中,又是盘腿,才把婆婆给救醒。婆婆抓住公兰的手,哭得死去活来,号啕着对公兰说:“我的个儿啊!老天爷咋对咱唐家这样不公平啊!你公爹21岁就走了,你二弟也20岁就走了,咱娘俩唯一的希望就在金成身上了,他要是再走了,咱娘俩可怎么活啊?老天爷也让我走了吧!”说着说着,婆婆一口热血涌上心头,又一次昏死过去。公兰吓坏了,万一婆婆再有个三长两短,那可咋办啊!公兰赶紧把婆婆救醒,紧紧地握着婆婆的手,哭着说:“娘,您老别伤心了,您要再病了,媳妇我怎么过啊?金成走了,不是还有我吗?只要我活着,有我一口吃的就不会饿着您的……”话没说完,娘儿俩抱头痛哭,公兰的儿子、女儿也跟着娘和奶奶一起哭,唐家院里一片哭声,邻居们也不禁偷偷拭泪。
一年多的四处奔波求医,最终没有能挽留丈夫的性命,金成走了。料理完后事,家里的所有担子都落在了公兰身上,她不仅要照顾年近八旬的婆婆,还要管好自己的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当时年龄小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学,还要负担他们的学费。公兰为了能让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能够存活下去,为了养家糊口,她以一种超出寻常人数倍的毅力,拼命干活,像个男人一样辛勤地在田地里劳作,种好家里的几亩责任田。农忙之余,她高卷裤腿到微山湖捞虾捕鱼、采莲挖藕,常被蚂蟥咬得鲜血直流,手被芦苇刺得伤痕累累。她白天下地,晚上纺棉花、织布,织好后让儿子扛到附近的集镇上卖了,挣一些零钱。由于她家在公路附近,她又在门口摆了个茶水摊儿,卖大碗茶,顺便也卖些瓜子、糖果。就这样,张公兰经历了一个个严寒酷暑,一个个春夏秋冬。渐渐地,家境一天天地好起来,张公兰不仅成了婆家的主心骨,还让心灰意冷的婆婆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后来,提起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婆婆经常念念不忘张公兰的好:“没有俺这个儿媳妇,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入土了!”
虽然生活困难,举步维艰,但人穷志不短,公兰经常告诫子女,人活着要有志气,要让人看得起,要多多吃苦,经历磨难。几个孩子深深领会娘的一片苦心,非常听话,几年下来,每人都干出了一番事业。大儿子先是参军,复员后开了个家电修理店,后来积累了部分资金改行搞起了食品批发;二儿子对机电技术较为在行,在一家机械厂做了一名维修工;三儿子从小在饭店当学徒,学会一手面食手艺,开了一家食品加工店。几个孩子在事业上有了初步的成绩,家里的生活也是蒸蒸日上,公兰很是欣慰,可偏偏在这个时候,一场意外的不幸又悄悄地降临这个家庭。
那是1981年的秋天,农民们都在忙碌秋收,张公兰和儿子、儿媳们也都在忙里忙外,婆婆在家里照看曾孙钊子。有一天下午五点多,婆婆正在公路边上带着钊子玩儿,这时候钊子碰巧看见爸爸从麦场里干活回家,于是兴高采烈地跑上前去。可就在这一瞬间,山东省微山县张汪公社的一辆一拖一挂的50拖拉机疾驰而至,曾孙钊子眼看就要被碾压在车轮之下。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婆婆想都没想,立刻奋不顾身地扑了上去……钊子的命保住了,而婆婆被碾在车轮底下,当时就血流满地,让人触目惊心。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家里人都慌了。公兰赶紧和几个儿子一起把婆婆送到医院救治。经过检查,婆婆右腿被车轮碾碎,是粉碎性骨折,需要立刻高位截肢,否则就会有性命危险。截肢之后,婆婆的命保住了。受到极度惊吓的钊子也跟随众人来到了医院,大家照顾完了婆婆才发现,原来钊子的裤子也完全撕破了,小腿肚子也是血花花的一片。
公兰老人回忆到这里,轻轻叹了口气。当年被曾祖母救起的钊子现在也30多岁了,直到现在腿上仍然留有非常明显的疤痕,而曾祖母则一躺就是将近30年。张公兰说,“我娘为了救孩子,不顾自己的死活,很让人感动,无论她将来咋样,我都完全有责任照顾好她。”
就这样,这个家庭的不幸,使婆婆从此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开朗了。青年丧夫,中年丧幼子,老年丧长子,年近80又高位截肢……婆婆从此变得孤僻,寡言少语,甚至冷漠起来,这可给公兰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婆婆经常内心焦虑、急躁,不高兴的时候难免会迁怒到公兰身上,而公兰总是想起丈夫临终前对自己说过的话,从来不跟婆婆顶嘴,婆婆让她做什么她就去做什么。对公兰来说,更加重要的事情,是如何唤起婆婆对生活的信心,让她重新开朗起来,不再消沉。
几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
公兰老人说,婆婆高位截肢之后,如何让婆婆生活得舒适,成了她的首要任务。婆婆完全丧失了劳动的能力,平时,她只能用手扶着凳子,一步一步地向前挪,艰难无比,穿衣服、上厕所都不能自己料理,都得靠公兰照顾。
张公兰是个勤快而爱动脑筋的人。农村没有软床垫,她就在婆婆的床上铺上了厚厚的海绵。老人用的被褥,公兰洗得很频繁。夏天里,为了防止蚊子叮咬,公兰专门缝制了一顶加长又加宽的蚊帐,天一擦黑就守在婆婆床前,首先看看蚊帐里面有没有蚊子,哪怕有一个,她也钻到蚊帐里面扑打;赶跑了蚊子,公兰就用蒲扇给婆婆扇风乘凉。婆婆喜欢吃糖,所以家里总是冰糖不断,婆婆闷的时候,公兰总往她嘴里塞上一块冰糖,就连婆婆平时喝的水里也放了冰糖。那时候家里还不富裕,有一次,公兰发现婆婆的冰糖少了几颗,原来是被小孙子拿走了。公兰对小孙子说,孩子,听话,冰糖是给老奶奶(农村称呼曾祖母为老奶奶)吃的,小孩子不要抢老人的东西吃啊,要好好孝顺老奶奶。小孙子很听话,乖乖地把偷拿的冰糖交了出来,送到了曾祖母口里。
就这样,张公兰一直细心地照料着截肢的婆婆,日子不知不觉地过了20年。没想到在2002年的一天,又发生了一次意外。这天早晨,公兰跟往常一样早早地起来,给婆婆一件一件穿好衣服,扣上扣子,系上腰带,小心翼翼地搀着婆婆下了床。婆婆自己手扶板凳,跟往常一样一步一步向屋外挪去。上午11点了,到了给婆婆做饭的时间了,公兰就在灶房里生起了火。这时候她突然听见院子里发出“哎呦”的一声。公兰一惊,怕是婆婆摔着了吧?她急忙冲出灶房,跑到院子里一看,果然婆婆摔在了凳子旁边。从那个时候起,婆婆再也不能起床了,再也不能自己扶着凳子挪步了,在床上瘫痪了8年之久。
一开始的时候,公兰跟儿子一起,用平车载着婆婆四处求医。经医生诊断,婆婆在歪倒的时候触动了神经,已经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公兰没有办法,只好接受了现实。婆婆的瘫痪给张公兰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但这并没有让公兰打退堂鼓,她不仅帮助婆婆以顽强的毅力去战胜病痛,而且在精神上鼓励婆婆以百倍求生的欲望,与命运抗争。
张公兰在如何给婆婆喂饭这个问题上动了不少脑筋。为了让婆婆吃好喝好,她给婆婆准备的饭食总是稀稠搭配,有滋有味。婆媳俩人一双筷子,吃一口喂一口。婆婆躺着不方便,为了能让她把饭吃到肚子里,公兰叫大儿子唐如友找来一小段粗的芦苇,把其中的关节打通,放在锅里煮了煮,消消毒,然后自己先含到嘴里试了试,这个“吸管”果然很好用,就交给婆婆使用。稀饭公兰让婆婆用“吸管”吸食,稠一点儿的就用汤匙一勺一勺地喂,这个办法简单而且方便。街坊邻居有时候来探望老太太,看见这个办法,都夸好,说,公兰为了孝敬婆婆,啥办法都想到了。公兰对婆婆的一日三餐非常重视,隔三差五的总买回些鲜鱼、鲜肉来给老人吃,逢年过节的时候就更不用说了。有一年秋天,婆婆的口腔发炎,舌头肿痛,两颊发红,很难进食,公兰就买了很多豆腐脑、豆浆、牛奶、麦乳精、芝麻糊等营养品给婆婆吃,再加上吃药,婆婆的炎症很快就消失了。
为了平衡婆婆的饮食,除了主食之外,公兰还让婆婆多吃水果。一年四季的时令干鲜果品,家里都没缺过。夏季的时候,西瓜是必不可少的。麦黄五月,西瓜刚刚上市,价格高达三块钱一斤,她都舍得买给婆婆吃。买回来西瓜洗干净,打开之后,红瓤儿黑籽儿,看着就很舒心。公兰专挑中间的瓤儿给婆婆吃,一勺一勺地挖,送到婆婆嘴里。靠近瓜皮的部分太硬了,扔了可惜,就给孙子啃着吃。喂婆婆吃其他的水果的时候,公兰总怕婆婆嚼不动,每次都切成很薄很细的片儿,放在温水里浸泡一下,再一片一片地送到婆婆嘴里。
饮食之外,是婆婆的日常生活问题。婆婆刚卧床的时候,公兰怕她长期躺着,非常难受,就脱鞋上床把婆婆揽在怀里,婆婆感觉舒服多了。可是舒服归舒服,婆婆觉得这样太难为媳妇了,就说:“儿啊,我这一躺还不知道躺几年呢,这样做不是办法啊,还是让我躺着吧!”但公兰总是想方设法让婆婆更舒适一些。一天,公兰让如友去找一个废了的汽车内轮胎来。儿子不明白娘的意思,问道:“娘,找那个干嘛?咱家又不开汽车修理铺。”公兰说:“让你找就去找呗,当然有用处了。”汽车内轮胎找来了,让儿子打上气,她自己坐上去试了试。聪明的儿子马上明白了母亲的用意。公兰非常高兴,把婆婆放在充了气的汽车内轮胎上。公兰耐心地调节了充气量,不能太足也不能太少,软硬适中最舒服。等婆婆躺累了的时候,公兰就扶着婆婆在轮胎上坐一会儿,婆婆也感觉舒服极了。出生于封建社会,婆婆深受裹脚之苦,落下了脚趾骨损伤的毛病,每到冬天的时候左脚就疼得厉害。公兰为了解除婆婆的痛苦,每天都坚持给婆婆洗脚,坚持用热毛巾敷脚,婆婆感觉好多了。
张公兰特别注意婆婆的卫生。公兰平时爱干净,虽然现在已经是82岁的老人了,她总是穿着利落,干干净净。公兰想,只有卫生条件好了,婆婆生活才会舒服。婆婆的衣物、被褥,公兰常洗常换,房间她每天都打扫,时常通风,有时候还喷一些清新剂。除此之外,公兰每周都要给婆婆擦洗身子一两次,婆婆卧床多年来,从未生过褥疮。就这样,婆婆的房间里没有任何异味,每一个来看望老太太的人都感觉很惊奇。
婆婆的日常生活,公兰照料得无微不至,然而公兰总担心婆婆年纪大了容易生病,因此她总是预备一些防治感冒、腹泻的药物在家里,以备不时之需。有一年的夏天夜里,外面下着暴雨,电闪雷鸣。公兰刚侍奉好婆婆睡觉,婆婆突然说自己肚子疼。公兰立即感觉不妙,因为她和婆婆相处几十年,婆婆的秉性她一清二楚,如果不是疼得厉害,婆婆是不会说出来的。想到这里,公兰马上起身,拿上一把雨伞就出了门。她叫来了村卫生所的医生,给婆婆做了诊断,原来是婆婆肠胃发了炎。婆婆吃过药后,已经是凌晨三点多钟了。公兰担心婆婆万一再出现什么症状,就一直守到天亮。像这样彻夜不眠服侍老人的情况,据张公兰老人的回忆,大概有过十余次。
张公兰为了让婆婆生活得不乏味,除了保证婆婆生活上的舒适,在精神上,常常给予安慰,常常陪婆婆讲故事、聊天。公兰老人说:“俺娘就像个老小孩似的要人宠着、哄着,缠着俺打听外面的新鲜事,电视里看的,广播里听的,街坊邻居讲的,俺都跟她讲,跟个小喇叭似的。俺娘一会看不到我就喊,看着我在跟前转悠就安心”,说到这里,张公兰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我也是,每天听着俺娘‘公兰、公兰’地喊,心里美滋滋的。俺寻思,自己虽然一把年纪了,还被人依赖着,多幸福呀。俺都八十岁了,还有一个100多岁的老娘,这是俺的福分呀!”晚上的时候老人经常睡不着,公兰就打开电灯,披着衣服坐起来,婆媳俩就唠家常,上至几千年,下至几百年,各种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一套一套往外搬,讲着讲着婆婆就睡着了。听着婆婆微微的鼾声,公兰也甜甜地进入了梦乡。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张公兰从不间断,婆媳俩已经形成了这样的习惯。
常年卧床的老人,大小便都需要别人照料,这是最考验子女孝心的地方。婆婆平时喝水多,因此小便就多,有时一天要有十几次,张公兰从不嫌烦。为了及时服侍老人方便,张公兰晚上从来没有脱过衣服,从来没有安安稳稳地睡过觉,都是和衣躺下,随叫随起。婆婆年龄大了,解大便很费劲,解一次要几十分钟,有时真解不下来,张公兰就用手去抠,每到这种情况,婆婆就眼含热泪,说:“老天咋不让我死了呢,老是让你跟着我受罪。”听到这话,张公兰就说:“有您这样一百多岁的老人家,是俺的福分,侍候您俺高兴!”
婆婆在张公兰的悉心照料之下,虽然年过百岁却并不显得苍老,面容慈祥和蔼,看上去就像七八十岁的老人。
关于孝亲敬老的朴素阐释
自古至今,婆媳关系在中国都不是太容易相处的一种关系。农村有句俗话说:“婆婆不是娘,篱笆不是墙。”婆婆是丈夫的娘,而儿媳妇大多数都是在婆婆的面前叫“娘”,而在与其他人聊天时则是说婆婆如何如何。但张公兰从来不这样。不管是人前还是背后,公兰都没有叫过“婆婆”,她都叫“娘”,在邻里面前也都说“我娘怎么样”。她觉得,娘是啥样,婆婆也是啥样,娘是娘,婆婆也是娘。有了这样的想法,她总是一口一个“娘”叫着,叫得是那样的甜。婆婆听了,总是甜甜地答应着,脸上笑眯眯的,逢人便说:“俺不知道是哪辈子的福分,让俺碰到这么孝敬的儿媳妇!”外人也经常问起张公兰为什么把老人伺候得这样好,还不烦也不躁的,公兰说:“我们娘俩时间越长越有感情了。我娘一辈子没有个闺女,我就是她的闺女。我不疼她谁疼她?我们娘俩儿最好了。”记得婆婆在车祸前,公兰卖大碗茶的时候,婆婆也经常帮忙照顾茶摊儿,有一次过路人喝茶,边喝边聊起家常,听见张公兰一口一口甜甜地叫“娘”,那人便对婆婆说,你闺女真好,真勤快。婆婆说:“她呀,不是俺闺女,是俺的大儿媳妇。”那人听了,连连夸道:“这样孝顺的儿媳妇真难得啊!”那人接着又问:“你的二儿媳也像大儿媳一样孝顺吗?”婆婆没说话,张公兰马上接过话茬,乐呵呵地说:“孝顺,孝顺,一样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