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9409500000023

第23章 全国助人为乐模范(22)

这次获得“全国道德模范”国家奖励他个人15万元,王直把奖金全部捐了出来,用于留守儿童危旧房的改造。

77岁的王直老人,将全部心血倾注在皖南山区留守儿童和贫困学子身上,十六年里,1000多名留守儿童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400余名贫困学子在王直老人的捐助下圆梦大学。十六年来,王直老人以自己的默默奉献和绵绵情怀,为众多外出务工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全国5800多万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可供借鉴和推广的崭新路径。

《长跑者徐茂》--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徐茂

张华

在重庆市垫江县长龙乡朝阳村6组,有一个众所瞩目的小院。小院四围,黄葛扶疏,绿竹掩映。竹木之侧,群芳争艳;竹木之间,百鸟齐鸣。小院之内,一幢两楼一底的小洋楼亭亭玉立,一方成多边形的地坝坦荡如砥。

这所院落,无可争议地成为这个组这个村乃至这个乡的标志性建筑。

院落的主人叫徐廷贵,乃当地一大能人,自然也是当地一大名人。

徐廷贵效仿祖辈的故事,虽然年年月月日出而作日落而不息地不遗余力,却依旧是饱一顿,饿一顿,吃了上顿没下顿。他虽然身健足健心灵手巧,却毫无用武之地。在苦干中苦熬,在苦熬中苦等,他深信久等必有一禅。那一“禅”便是顿悟,便是机遇,当然也是挑战。在1978年岁末,随着中国共产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举行,他终于等到了他以及他的世世代代的祖辈们百载千载也未曾相逢的机遇与挑战,在雪压冰封的隆冬,迎来了他22岁生命之中第一个真正的春天。农民可以离土了,农民可以离乡了,农民可以进城了,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本事、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自己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了。粗通土木建筑原理的徐廷贵揭竿而起,组建了一支建筑施工队,今日砌堡坎,明日夯地基,他麾下的施工队员个个有工资,他作为施工队长月月有利润。不过几年之间,徐廷贵顺利立业,也如意安家,爱妻是村里如花似玉的杨永芳。小两口夙兴夜寐,苦干巧干,小日子日益红红火火。转眼之间,他俩变戏法似的推倒老屋,建起了如前所述的那座美轮美奂的别墅式院落。1987年的一个夜晚,一声婴儿的啼哭飞出院落,倏然划破墨黑如漆的长空,他俩喜得贵子,这贵子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徐茂。

小俩口无论如何也不会料到,他们的这个宝贝儿子在未来的岁月里,不仅仅只是他们的宝贝,而且更成为了学校的宝贝、社会的宝贝、国家的宝贝。

徐茂出生之日,正是家中幸福指数蒸蒸日上之时。父亲在外砌砖盖瓦,修房建屋,为家里引来财源滚滚。母亲在家养花浇树,煮饭炒菜,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月月生活不差钱,年年盘底有余钱,方圆百里内外的这一个首富之家,连钱都不缺,还会缺什么呢?

所以然,十九岁以前,较之一般的农家子弟,对于生活与读书,徐茂的感觉是极为奇特的。

比如对于钱,他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向爸爸要学费,爸爸给。向妈妈要伙食费,妈妈给。他在火锅店宴请了同学,爸爸去买单。他在超市看中了一件夹克,妈妈就掏钱。爸爸妈妈就像取款机,徐茂花起钱来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比如对于路,他的感觉也是没有感觉。自记事起,只要出门,他都是随着爸爸或妈妈驱车去来。长大之后,去学校也好,去镇上也罢,他都要么是的士去,要么是巴士回。他的感受是:车到门前才有路,有路就有出行车。

至于读书,他的感觉就更是没有感觉了,严格说来,他是对学习的困难没有任何感觉或者可以说是对学习的困难任何时候都没有感觉。他自幼颇具天赋,生性又酷爱读书,不仅把各种教材诸如数理化语算外读得头头是道,而且还将教材之外的群书杂书诸如中国的诸子百家西方的文史典籍读得如痴如醉读得活色生香。

生活不缺钱,读书也不缺天分,徐茂还缺什么呢?

如此这般,徐茂便暗暗滋生出恃才傲物的性格特点。

2006年6月,高考大幕庄重地拉开。进入肃穆的考场,大多考生心中愁云密布,唯有徐茂满怀灿烂阳光。明朝金榜题名,他今日志在必得。

果然金榜题名。他以597分的优异成绩,在当年垫江县数万高考生中名列前茅,他当即报考了他昼思夜想的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与人事关系”专业,这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王牌专业。

孰料,阴差阳错,录取他的高校却是四川大学。他将他不少同学羡慕得眼红心跳的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悄悄置诸箧底,毅然决然地作出了决定:立即复读,来年再考,一定要考进人大,一定要读到该校的“劳动与人事关系”专业。

家里有钱,他读得了书;他有天赋,他读得好书。对于复读,他信心如若东风鼓荡的好一叶满帆。

一年复读,终于结束。他正待跃跃欲试,再上考场。2007年6月6日即当年高考的前一天,这个对所有衷心渴望大吉大利的人们视为六六大顺之日,飞来横祸却自天降临徐家小院--徐茂之父徐廷贵因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

那一刻,一首已记不清歌名的当年却流行一时的反法西斯歌曲的几句歌词顿时反反复复地回荡在徐茂的心头:“万恶的强盗闯进了家园,乌云布满了蓝天……”

那万恶的强盗,就是对他亲爱的父亲与他幸福的家庭谋财害命的万恶的病魔。

父亲逝世,当然是大事。但高考之于徐茂,乃是更大的事。冥冥之中,徐茂老是觉得父亲的亡灵在频频催促他快进考场快进考场。于是,父亲逝世之翌日,徐茂擦干眼泪,强忍悲痛,貌似若无其事地进入了考场。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挨至第三天,乃其父出殡之日,他在考场再也坐不住了。他是父亲的独苗,也是父亲唯一的端灵人,他得回家,他得回家。于是,他只得忍痛割爱,决然放弃了最后一科即英语的考试,匆匆返家奔丧。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如此,他的高考成绩自然大打折扣,分数揭晓,他仅得507分,离他预期的分值少了一百余分。

为父亲治病,家里积蓄耗费尽净。而且,雪上加霜的是,家里还欠下外债8000元。

家里近三十年来破天荒地差钱了。没有钱,百事难为了,徐茂心知肚明。再度复读,他已没有条件了;出门坐车,他已没有资格了。从今往后,脚下的路,再也不能靠四轮六轮机动车而只有凭依他双脚步步前行了。

他接到了也不得不接受了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1班的录取通知书。来日方长,中国人民大学之梦,待来日再去圆吧。

偿还家里外债,要钱;支付自己的学费与饭费,要钱;解决妈妈的生计,要钱。

挣钱,便成了徐茂独立生活别无选择的第一步。

徐茂本为高才生,高才生往往都会被爱才如命的老师另眼相看。一个时时关注徐茂的徐茂高中时代的班主任余绍康老师找到徐茂,对徐茂面授机宜:你科科优秀,完全可以开办补习班挣钱谋生。

余老师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万事开头难,徐茂不畏难,只缘于他已然没有畏难的余地了。东问西询,总算租定了教室。八方联络,终于招来了学生。在这个高中补习班,徐茂又是班主任又是辅导员又是科任教师,而且还是多个学科的科任教师。语文、政治、外语他门门皆通,数学、物理、化学他类类皆精,所以讲起课来,晓畅而又生动。学生拥戴他,家长欢迎他。短短一个月,徐茂不仅挣得了讲课费3万元,而且还收获了“好老师”的好名声!

钱是人的胆,钱是人的魄,钱也是人孝心爱心的催化剂。凭这3万元,徐茂一分不欠地偿还了家中的全部债务,还剩2万2千元。有了这2万2千元,徐茂便有了学费有了饭费而且还有了妈妈的生活费,其心深处自然也冉冉升腾起了未来生活的底气。他随之拿定主意,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带你上学!”

妈妈听罢,倏然眼红心热,她在心中喃喃自语:“我的儿子长高了!我的儿子长大了!”

妈妈当然绝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儿子的生理身高与心理身高会长得更高更高,儿子脚下的路会走得更远更远。

爱子莫如母。

母亲随徐茂进入大学。但作为母亲,当然不情愿成为儿子的累赘,决意出校打工,自食其力。儿子拗不过母亲,只好陪母亲去应聘。

徐茂的母亲,中等身材,壮壮实实,生得清清爽爽,长得干干净净,一看便是个能干的人,也是个勤快人。结果,在一家颇具规模的餐馆,徐茂的母亲顺利应聘,包吃包住,月薪千元。

徐茂少了后顾之忧,心情何其畅快,一时之间,信心满怀,只觉得“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为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1班新生,徐茂提前三天便进入了大学校园。

认到一个人可能简单,但认识一个人却很难很难。徐茂有幸,他事前绝对没有料到,他因为提前三天进校,竟然就迅速进入了两个关键人物的视野。换言之,两个关键人物凭依极为简捷而有效的方式,迅速认识了提前三天进入校园的徐茂。

这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王仕勇,一个是冉涛。

王仕勇,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199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1994年进入重庆工商大学任教,现任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总支书记。王书记才思敏捷,嗜诗如命,大学时代其诗作便频频刊发于《诗刊》、《星星》等核心诗刊,为当时重庆著名的校园诗人。

冉涛,四川师范学院教育系1990级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与王仕勇同时进入重庆工商大学任教,现任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冉副书记儒雅睿智,沉稳刚毅,大学时代便相继担任系学生会学习部长、校团委学习部长,为当时南充地区高校系统颇有名气的学生领袖。

王书记第一次同徐茂相逢,便对徐茂留下了深刻印象。王书记当然不认识徐茂,可作为有心人的徐茂,却通过他人打听到了谁是王书记。见着王书记,他便主动请缨:“王书记,开学在即,进校新生众多方方面面的事情也多,有事您尽管吩咐,我可以全力参与接待新生的工作”。徐茂热情似火一席话,说得正忙得焦头烂额的王书记心头如同大旱逢甘霖。

冉副书记结识徐茂,更富戏剧性。开学前的某一个晚上,冉副书记巡查新生宿舍,走进一个房间,他便看见有的学生在忘乎所以地玩电脑,有的学生在天南地北地侃大山,唯有一个坐在墙角床头的学生,正在安安静静地看书。他径直走到那个学生身边,问:“你叫什么名字?”“徐茂。”“你看的什么书?”“《哥达纲领批判》。”得知人名,冉副书记喜出望外,原来此人便是那位他事先已闻其名却未见其人的虽然缺考一科却传奇般考入王书记与他治下的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徐茂。闻听书名,冉副书记更为吃惊,吃惊于徐茂课外阅读之广泛。当得知来人是冉副书记,徐茂便合上书本,赶忙给冉副书记让座,接着便将自己生活与学习的种种坎坷娓娓道来。虽是言及背运,然而,谈吐之间,徐茂却尽显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王书记大学时代便是优秀学生,且颇具诗人气质,对才华横溢朝气勃发的徐茂自是惺惺相惜。冉副书记大学时代也是优秀学生,且精明干练,将“学生领袖”做得名至实归。对徐茂,两位书记当然各有偏爱之处,但偏爱之外,却有更多的共识:徐茂父亲早逝,家道中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徐茂渴望一本,却降入二本,虽然失意却不改进取的初衷。徐茂学而不厌,科科成绩出类拔萃。徐茂以助人为乐,对服务于同学情有独钟。徐茂渴望获得一个发展的平台,我们就慷慨地为他提供一个平台。徐茂急欲脱颖而出,我们就尽力推助他脱颖而出。

新学年刚刚揭幕,徐茂便荣任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07级1班的班长。

接下来的路,当然得靠徐茂自己走了。毕竟,辩证法历来颠扑不破: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后来的实践作证,书记没有看错徐茂,徐茂没有辜负书记。徐茂一路走来,走得风生水起,走得如诗如歌,走得如图如画,壮哉美哉,好一片姹紫嫣红!

人若自强,先须自立。

这个自立,即经济上的自我独立。恩格斯说得好:“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谈得上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等上层领域的工作。”

徐茂失去了父亲,也就完全断绝了经济来源,生活陡然濒临绝境。20岁的徐茂,自父亲溘然长逝之日,便做出了自己奋斗的抉择。自进入大学前的那一个暑假起始,年年暑假与寒假,他都坚持归返故乡开办高三补习班,他语数理化不拒,日复一日,每个补习班期达至一个月。时复一时,每天课时多达十五个小时。他讲课讲得口干舌燥,讲得嘴皮发麻乃至头皮发麻,但他乐此不疲。每每进入新学期,他在假期中挣得的学费与伙食费便在他的衣袋中鼓鼓囊囊地同他相依相偎地同时返校,他为之气定神闲。作为学生,他超前拥有了自己的一份事业,“徐茂补习”已然成为一个颇负美誉的品牌名传遐迩,他为之何其快慰。

自立之后,便当自强。

作为一个学生,自强之首选,当然是学习。徐茂先天丰厚,后天又极勤奋。自发蒙之日起,他读书读得一路顺风,在各个年级在各级学校尽皆如木秀于林。他不仅将课堂知识烂熟于心,而且还将课外书籍读得有滋有味。进入大学之后,更高层次的师资配备,更为丰富的图书储藏,更让他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使他进一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重庆工商大学一等综合奖学金”和“学习优秀奖学金”他期期都拿,拿得手软。门槛甚高的“国家励志奖学金”他居然也将其收入囊中。林林总总的征文竞赛,他是有赛必赴,赴必获奖。他曾相继荣获教育部工委“建国六十周年读书征文比赛”全国一等奖、“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学生论文竞赛重庆市一等奖、“税收、民生、民主、发展”征文比赛国家三等奖等不胜枚举的多个奖项。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亲自倡导的“传箴言”活动中,徐茂以个人上传短信515条、审核通过261条的不俗成绩被评为“南岸区‘传箴言’冠军”。

徐茂荣获的奖项中有一个奖不能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