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桥,因为英雄孟祥斌而成为这座城市的焦点,感动在这里像电波一样迅速扩散,冲破城市的边缘,弥漫在城市的上空。成百上千的市民在城南桥上排起了长龙,他们手捧黄菊花,逐一走到孟祥斌的遗像前,敬上菊花,鞠躬致哀。人潮中,有古稀之年的老者,也有蹒跚学步的孩童,有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也有衣着朴素的打工者,有英雄的山东老乡,有结伴而来的年轻情侣,也有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
英雄,让这个城市彻夜不眠;壮举,拨动着这个寒冬温暖的琴弦。古老的婺城不再平静,每个角落都传颂着英雄的壮举,每个人都在念叨着一个令人垂泪的名字--孟祥斌!
一夜间,金华移动公司投资一笔不小的经费将城南桥上22个灯箱广告牌全部换上了孟祥斌的照片,上面写着:“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向英雄孟祥斌致敬。”城南桥头,那块全市最大的电子广告屏,伴着哀婉的音乐,日夜不断闪现着“沉痛哀悼英雄孟祥斌”、“向英雄孟祥斌致敬”等标语。知情人介绍,这个电子广告屏一天的广告费好几万元,这些天来,这位从未谋面的老板损失了好几十万。孟祥斌,已成为这座城市冬日里最深刻的记忆。
英雄舍己救人的壮举在互联网上公布后,在广大网民中很快引起强烈反响。“孟祥斌”成为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关键词之一。短短几日,在百度搜索引擎粗略统计,已有19900余个网页热议孟祥斌事迹,2160多个网上论坛发帖51300余条,网络点击浏览超过240万次。
“我们应该为英雄烛光守灵!”此帖一出,立即得到网友的积极响应。从孟祥斌牺牲的第二天夜晚开始,城南桥上,数百名网友和市民默默为英雄守灵,他们长久陪伴在英雄的遗像前,让英雄夜晚不再孤单。有的在孟祥斌跳江救人的地方点上蜡烛,跪地祭拜;有的来到江堤上,点燃蜡烛,捧在手心,对着江面为英雄祈祷;也有的将蜡烛放在特制的纸船上放入婺江,点点烛光映照水面,就像滔滔婺江哭红的眼睛,寄托着婺城人民对英雄的无尽哀悼和缅怀,仿佛在向人们轻声地诉说:有一位英雄,他曾经来过……
来祭拜的人中,有很多人的名字,我们无法忘记--
黄丽坤,浙江温州人,卖报为生。当他从报上得知孟祥斌纵身一跳化作永恒的事迹后,他的心灵震颤了,花了半个多月挣到的1000元钱,打车专程从温州赶来,凌晨2时许赶到了城南桥,在英雄的遗像前献上菊花,含泪一拜再拜,然后又匆匆乘车返回,要赶在天亮之前回到温州。因为他得知,当天的报纸上刊载了英雄舍身救人的事迹,他要在第一时间把报纸送到人们手中,让人们第一时间得知英雄的壮举。
金华市民范广昆,出差归来准备打车回家,从交通广播电台得知孟祥斌救人的消息后,立即让司机调转车头,买了一个大花圈放到城南桥上,默默地祭拜英雄。此后几天,每天下班后,他都会专程绕道20多公里过来祭拜英雄,寄托哀思。站在城南桥上,范广昆经常一个人静静地思考,他在思考人之本性,在思考道德的力量,在思考英雄带给这个社会深刻的启示。
哽咽无声,泪流无声,刻骨伤痛怎能用语言表达,又怎能用语言描述。
城南桥上,婺江两岸,800多个花圈延绵数里,上万朵黄菊竞相绽放,3万多名民众自发前往吊唁祭奠,千余军民手捧蜡烛为烈士守灵……
保安陈斌,在孟祥斌牺牲当天就一直在城南桥上维持秩序,为英雄募捐,当天他向领导请假时,得到的答复是:“英雄牺牲的地方,就是你们工作的岗位。”
熙熙攘攘的人流,有抱着婴儿的母亲,有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路过的三轮车夫,人们争先恐后地把钱塞进捐款箱却无人留名,多则数千,少则几元,挤不进人群的群众干脆把捐款直接塞进军人的口袋……
有一对年轻情侣,把百元钞票折成纸鹤捐出;一名小学生,砸开储钱罐,把几十个一元硬币送到了桥上;一名靠蹬三轮车谋生的中年男子来到现场,他摸遍全身没有找到钱,最后从三轮车座位下藏着的钱袋里找出10元钱,投进募捐箱。
还有一名年轻的三轮车夫,一连几天都到城南桥上参加纪念活动,他对自己曾经收下的5元车费一直愧疚不已。就在孟祥斌牺牲后几个小时,他在市区被一名老伯拦下,递给他5元钱,托他帮忙送一个花圈到城南桥上。这位车夫看到花圈上写着“解放军烈士永垂不朽”,落款是“金华一市民”,当时很是奇怪,这位老伯却说:“人家连性命都不要了,咱还留什么名。”这位还不知道孟祥斌壮举的三轮车夫一路纳闷的蹬到城南桥时,被眼前的情形感动得直落泪,他后悔自己收下了那5元钱。而此后几天,只要听人说到城南桥去纪念孟祥斌,他一律免费接送,也给自己创造更多祭拜英雄的机会。
来自江西的残疾青年程瑞祥,摇着轮椅来到城南桥头,送上一束百合,捐了300元钱,这位在街头靠给人擦皮鞋谋生的年轻人,他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他说:“我一直认为多数在城市生活的人都很漠然,来去匆匆,各顾各家,平凡人的突然离去就会像死了一只蚂蚁一样微不足道。孟祥斌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军人,却正是这样一个军人,给了这座城市最温暖感人的力量。”
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坐着轮椅来到英雄牺牲的地方敬献花圈,还非得捐出300元钱。从他朴素的衣着和破旧不堪的轮椅可以看出,他的生活并不殷实,可他仍坚持要为英雄亲属作点贡献,见有人不解其意,老人吐露了心声:“我们老百姓的富裕军人功不可没,他们不仅练兵打仗保卫国家,还得支援地方经济建设,遇到天灾人祸,总是冲在最前面。没有军人的牺牲奉献,老百姓的安稳日子都不会有,还谈什么富裕生活。要是赶在以前,我连自己都吃不饱,就是想拥军也没啥可捐呀!”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老百姓的心声,这也许就是和平年代对军人最高的奖赏。对于一个人来说,优秀的精神就是他的灵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千万人优秀的精神就是民族的灵魂。孟祥斌所带给今天的,将超越时间和空间,在历史上留下记忆的绝非一座城市,每一个被英雄感动的国人都是幸运的参与者。
帮女儿买一双漂亮的红皮鞋,这是孟祥斌当初给女儿的承诺,也是他短暂人生未了的夙愿。孟祥斌走了,人们却记住了他的这个承诺,不少市民买来了各式各样漂亮的红靴子送给小诗妍,他们告诉诗妍:“爸爸睡着了,这是爸爸专门给你买的。”因为不知道诗妍的脚有多大,各种尺码的鞋子都有。几十双红靴子,摆满了半个房间,就像一团团熊熊烈火,燃烧着爱的激情。
英雄远去,浩气长存。当青春的哀歌随风飘去,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沉思。婺城兴起的感动,在城南桥化作一股暖流,让英雄在寒冬里感受春暖。在孟祥斌跳水救人的当天,在市电台工作的音乐人方向难以控制自己,半夜两点跑到桥头,桥上感天动地的一幕幕打开了他的感情闸门,一首感人的歌曲《这一次》倾泻而出。这首歌很快就成为响遍婺城的流行元素--
“这一次你纵身一跃,滔滔婺江见证壮烈。这一次你奋力地托举,托起生的希望震撼人间。这一次你永远离去,崇仰正气如唱大风歌。这一次虽不再醒来,却用生命的光芒照亮人间。把生给了别人,用死铸就军魂,古老的城南桥为你呜咽,金华山水把你铭记。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并不遥远,你用军人的脊梁,擎起一座丰碑、一座永恒的丰碑!”
《灿如阳光》--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卢加胜
曹岩
灿如阳光--我用它来形容一个人的笑容。说的是他笑时的样子,也是他笑起来给人的那种感染力。这个人叫卢加胜,31岁,是解放军某部装甲A师的一名四级军士长。
2001年4月13日,解放军报《文化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穿军装的英雄,你们在哪里?》。这篇压有大幅题图照片的文章发在头版头条,目的是帮助武汉铁路分局寻找在一起颇为轰动的特大列车抢劫案中,与火车乘警携手同心勇斗歹徒,之后却悄然离去的几位军中英雄。文章最后列出了一个寻人名单,排在名单第一位的就是这个卢加胜。但是直到这件事在国人的记忆中渐渐淡去,卢加胜也没有在人们的视野中出现。
当我带着任务从北京出发去卢加胜所在部队采访的时候,距这篇文章的发表时间已过去整整9年。期间,他先是在销声匿迹了多年之后,意外地被人发掘出那一次被他隐藏多年的英雄义举,让大大小小的媒体着实地宣传了好一阵子,感动了无数国人。接着又在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和“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就是说,我所知道的卢加胜已是一个轰动华夏的名人。
第一次见面,他叫我首长,并恭恭敬敬地给我行了个军礼,从军阶上说,这是没错的。可我知道,一个面对持刀歹徒毫不畏惧的人,必定是有大勇气的人,尤其是一个身高162米、体重不到100斤的川娃子,在这样的人面前,所有的人都应该向他举手致敬。
不管怎样,我首先喜欢上了他的笑容。我不知道9年前他笑起来是什么样子,不过我见到他时,他的笑就给我灿如阳光的感觉。
一
9年前,卢加胜还是一个二级士官。
那年春节刚过,在四川老家休假的卢加胜给部队打了一个电话。电话是打给他的直管领导、团车管站站长周斌的。周斌告诉他,部队很快要到福建参加海训了,这次出动的车辆比较多。当时卢加胜是车管站的检查员,负责全团车辆的技术检查。按规定他有40多天的探亲假,此时刚刚休了不到一半。他决定中止假期,提前归队。
那天晚上9点多,他登上了从成都开往武昌的K148次列车到武汉转车。正是春运期间,外面大雪纷飞,而车厢里人满为患,如同煮着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
大约10点多的时候,一个身穿警察服装的人如同红军过草地般地艰难地穿过杂乱的人丛直奔他们而来。走到近前,那人轻轻地拉了拉卢加胜的衣袖说:“解放军同志,请到8号车厢来一下。”那人的胸牌上赫然写着三个字:乘警长。
8号车厢是餐车。卢加胜他们到达的时候,已经有了十几个军人和几名警察等在那里。
乘警长叫刘鸿,他向大家通报了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情况:据乘客报告,4号、5号两节硬座车厢有一群不明身份的人在闹事,他们强行买卖座位、殴打乘客、调戏妇女,为非作歹。他们身上大都带有刀具,已经有多名乘客被砍伤。刘鸿说:“必须制止他们!但是我们警力有限,请你们给予支援。”
卢加胜一听,神经立刻就绷紧了,居然有这种事!他当即站出来说:“警长,你放心,我们全力配合你,需要怎么做你说吧!要不现在就过去把他们全抓了!”他的话一下子把大家的情绪都带起来了,纷纷表示赞同,这让乘警长刘鸿十分感动。
经过简短的商议,在场的24名军警临时分成四个小组。在军人中,卢加胜是个老兵,又最积极踊跃,就由他、刘鸿和另外一名叫王维江的来自湖北咸宁的警官作第一组,率先前去与闹事者接触,其他人随时接应。同时,由列车长疏散餐车的旅客,以备后用。
因为车厢里有大批乘客,刘鸿要求大家保持冷静,尽量稳住局势,一定要保证无辜旅客的安全。最后他向大家了通报他的全部警力:加上他一共4名乘警、两副手铐、一支短枪。
此时,列车已驶近四川达县。
一走进5号车厢,卢加胜就有点按捺不住了。
这是一群真正的歹徒。十几个衣着怪异、满脸匪气的汉子,几乎霸占了整节车厢,而原本拥挤不动的旅客都被赶到了车厢的一头,像堆菜似地堆在一起。那伙人有的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喝酒划拳,啤酒瓶堆得到处都是;有的以卖座位为由,正在恶声恶气地从旅客身上搜罗钱财,还不时地对女乘客动手动脚。
卢加胜告诉我:“看到我们去了,很多老百姓都往我们后面躲,那是真的害怕。实在让人看不下去!”
一个满嘴酒气又高又壮的家伙显然是这群人的“老大”--后来听他的同伙就是这么叫他的。在卢加胜看来,那家伙起码有18米高,体重得有200多斤,长得虎背熊腰的,在他面前的茶几上还摆着一把明晃晃的大砍刀。这时候,他正志得意满地清点着从旅客手中搜罗的钱财。见卢加胜他们进来,他毫不在乎,一副懒得正眼瞧的样子,其他人也十分嚣张,冲卢加胜他们大声嚷嚷:“别没事找事,识相的离远点!”“当兵的,一边待着去!”
卢加胜觉得血往上涌,拳头不由得攥紧了。可是乘客们眼里期盼的目光反而让他冷静下来。他是一个勇敢的人--这一点有很多事实可以证明,但他也是一个非常机智的人,这一点后面我将会说到。为了稳住局势,避免伤及无辜,他和乘警长互相交流了一下目光,就走上前去对那个“老大”说:“兄弟,这里人多,你们在这不方便,你有什么要求,咱们去餐车商量,我们会尽量满足你。”
见卢加胜说得很客气,也很有礼貌,有人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挑衅起来:“有好酒吗?有好菜吗?有小姑娘陪吗?”或许是被卢加胜的态度迷惑了,也或许是听到餐车的字眼肚子真的有点饿了,“老大”犹豫了一会儿,就站起身来,吆三喝四地叫了几个同伙跟他一起去餐车。
据卢加胜观察,这几个人居然都带着刀,除了拿在手上的,有别在腰上的,还有插在靴子上的。
到餐车以后,卢加胜依然以理相劝,话也说得苦口婆心,意在劝他们遵纪守法,好好坐车,不再骚扰其他旅客。他甚至将心比心地说:“假如你老爸老妈、弟弟妹妹在车上,你这么干能行吗?”可歹徒们一直骂骂咧咧的根本听不进去,还威胁说:“没那么多废话!赶紧把好酒好菜拿出来,小心砍你们!”
卢加胜说:“你们光天化日之下为非作歹,不要说老百姓不同意,我们当兵的也不会同意的!”
“当兵的怎么了?当兵的我又不是没砍过!”说着有人抓起餐桌上的花瓶就砸过来。
这一下军警们可就忍无可忍了,毫不客气地动起手来。歹徒们手里的武器主要是刀,长刀、短刀还有匕手。卢加胜他们没有武器,但餐车里有酒瓶子,有厨房做饭用的大锅铲和煤钩,甚至连桌子椅子都用上了,反正也不论什么操起来就是武器,和歹徒们搏斗起来。
卢加胜说,那“老大”手里的刀有12米长--这是事后武警们用尺子量过的,这把刀就被那家伙抡着在卢加胜的面前呼呼作响。可卢加胜说了:“我们的大锅铲和煤钩比他的刀长啊!再说我们当兵的里面,有野战军的,有武警的、空军的,还有海军陆战队的,加上我们人多,可以两三个对付他们一个。”结果几个歹徒很快就被拿下了。
可接下来的事情,却让他们大吃一惊。
在这几个歹徒中,有他们的“老大”和“老二”,据他们交代,在这趟列车上,一共有他们七八十个同伙!
“啊!?这么多!”不光卢加胜被惊住了,在场所有的人都被惊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