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高歌
9409500000065

第65章 全国诚实守信模范(17)

早在明代万历年间,石岭村有一位秀才叫周之祯,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十分清贫。母亲为维持生计在村前的官道上开了一间小吃店,一天傍晚关店时,周之祯发现墙角下留有一袋东西,上面有官府的封记,里面装着满满一袋金银,显然这是一袋官银。他们想,这可能是傍晚官差在店里吃喝时遗失的。这天夜里,周之祯难以入睡,他想官府丢了金银肯定要追查责任,不但官差的性命难保,也许还会冤枉许多好人。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周之祯就迫不及待地背起金袋快步赶到了县衙。他在大堂上看到几个官差正被县官拷打审讯,要他们交出府衙下拨给县府的饷银。周之祯指着金袋大声说:“这是你们丢失的东西吧?”官吏惊诧地打开袋子查看,丢失的银两分毫不差。武山县衙将周之祯拾金不昧的事迹上奏朝廷,得到了万历皇帝的表彰,并做了一块白玉石碑,上刻“拾金不昧”四个正楷大字,立于石岭村官道旁,同时还奖励了周之祯十亩良田。

清朝光绪九年(1883)10月,皇帝为了在全社会扶正民风,弘扬正气,对周之祯拾金不昧的事迹再次御批嘉奖,又刻制了一块青绿色的石碑,碑上半部刻有“嘉奖”二字。周之祯拾金不昧的事迹在石岭村代代相传,村民们教育子女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村里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蔚然成风。

1936年,红四方面军长征途经武山,石岭村群众为红军战士积极安排食宿,送衣送粮,救助伤病员,给予红军官兵极大的帮助。村民还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一位因伤不能行军的四川籍尚姓小战士,经过精心护理治好了伤,并为他组建了家庭,在村上生活了一辈子。

1956年,石岭村学生周宗西在县城上初中时拾到260元钱,主动多方寻找并送还了失主,像这样拾金不昧的好事不胜枚举。

2004年3月,石岭村群众为了大力弘扬拾金不昧的优良传统,集资3万余元重修了拾金不昧碑亭。一直以来,拾金不昧、助人为乐是石岭村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题。张云霞生活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自小受到村风民俗的感染和熏陶,她把村上的祖训、长辈的教诲,时时铭记在心里,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自觉传承着石岭村的传统美德。

张云霞当选全国道德模范的消息传到家乡,父老乡亲们奔走相告,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家家户户都围在电视机旁,观看颁奖典礼的盛况,男女老少均沉浸在喜悦之中。她从北京回来后,村上的1000多名群众和附近的1000多名学生敲着锣鼓、燃放着鞭炮,呼喊着“向道德模范学习致敬”的口号,夹道欢迎她载誉归来。

张云霞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拾金不昧的深刻内涵,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忠实地践行了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再次为石岭村的拾金不昧碑亭续写了新的篇章。如今,拾金不昧亭见证了石岭村400多年来的村风民情,成为村民心中的一块圣地,成了武山县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

2010年元月,我从北京赶到武山县,专程采访张云霞的先进事迹。她是一位秀外慧中、心地善良的好姑娘。武山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如春,被称为陇上江南。武山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拾金不昧是代代传承的美好传统,民间流传着许多拾金不昧的故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品质也在不断增强。近年来,随着道德教育的深入开展,先后涌现出了天水市首届道德模范年随有,天水市道德模范提名奖裴建新和何元琴,一心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高级农艺师王江俊,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汪桂林,为汶川大地震踊跃捐款的农民尤红明,拾金不昧的村民周建红等许多道德模范人物。

石岭村距离县城只有五里路,张云霞带我坐上了当地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摩的,每人仅花一元钱就到了村口。在陇海铁路、316国道交会的地方,有一座拾金不昧碑亭,我们久久伫立在那里观摩欣赏。它是石岭村优良传统的历史丰碑,是石岭村人的自豪和骄傲。

我们钻过铁路桥梁,沿着一条水泥路上行,再穿过几条窄得不能再窄的小巷,就来到了张云霞的家,这是一个普通而贫寒的农家小院。院中间长着一棵很大的桃树,院里有3间砖瓦房、2间土房和半间厨房。以前,一家七口人就挤在2间土房里。后来,张云霞姐弟三人到深圳打工挣了一些钱,才在2006年春天盖了3间简易砖瓦房。

他们一家虽然贫穷艰苦,但勤劳朴实、乐善好施,有孝老爱亲、行善积德的优良传统。爷爷张效忠78岁,是村里老一辈的识字文化人,多年来一直担任石岭村小学少先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德高望重,身体力行,经常接济街坊邻居,救助乞讨人员。6年前,他不幸患上了肺心病,每到冬天就呼吸困难,经常住院吸氧治疗。

孝为百善之首。1963年,二爷张贵生到武威去当兵,每月都给太爷太太寄钱,购买生活用品。1965年2月,二爷得癌症去世。太太有哮喘病,爷爷怕她着急,就每月以二爷的名义写信寄钱,太太去世后,他仍然以二爷的名义给太爷写信,还四处借钱寄钱,太爷每天哭着要见二爷,爷爷就以“当兵不能回家”为由劝解,一直瞒到1968年6月太爷去世为止。

奶奶李月琴被诊断为糖尿病,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已经瘫痪在床6年时间。她喝水就要喝糖水,没有糖水连饭也不吃,他们一家一直精心照料着奶奶。妈妈张小苹体弱多病,但要伺候瘫痪在床的奶奶,照顾患肺心病的爷爷,操持着家中的一切事务,还要给住在院里的几个有亲戚的学生生火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等,一天忙得团团转,是贤妻良母式的典型农村妇女。

爸爸陈三尕是上门女婿,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除了要种好家里的责任田外,还经常到县城去打零工,接济家里的生活费用。他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没有读过一天书。他经常帮村里人家盖房、做农活,有时候还把自家的活放下来,去帮助邻居家干活,是村里出了名的老好人。他说不了几句话,是一个厚道人。为了招待我,他颇费了一些心思。他买了几元钱的香烟让我抽,我不抽;他要去买酒给我喝,我说不喝酒;他就去买了一袋麻辣片让我吃,我没有吃,他就有些失望地出去了。

多年来,他们一家缺衣少食,家贫如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他们分到68亩耕地,其中38亩为山地,多数已退耕还林,3亩水地因水毁剩下不到半亩。小时候家里特别穷,几乎没有吃过肉,平时吃的都是浆水面、包谷面、洋芋等杂食,米饭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现在,家里除了微薄的农业收入外,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姐弟三人常年外出打工。

她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从小不是到山上捡柴火,

就是到地里拾菜叶,还帮大人喂猪养鸡,帮妈妈烧火做饭

生命之花,往往盛开在贫瘠的土地上。1983年6月,在那山花烂漫的日子里,张云霞出生于石岭村这个贫寒的家庭。她现有姐弟3人,姐姐张云云,弟弟张飞军。她是家中最孝顺、最勤快的孩子。她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孩子,苦难使她变得更加坚强。

张云霞告诉我:“我从小是在爷爷和奶奶的培育和呵护下长大的。从我记事起,爷爷和奶奶就经常教我如何诚实做人,不要拿别人的东西,要多关心和帮助别人。特别是爷爷讲述的周之祯拾金不昧的故事,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时候,张云霞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新衣裳,穿的都是家里人换下的旧衣服,一件衣服往往改了又改,补了又补,但洗得却很干净。她是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从小不是到山上捡柴火,就是到地里拾菜叶,还帮大人喂猪养鸡,帮妈妈烧火做饭。饭熟了就双手端给爷爷奶奶,平时为爷爷奶奶端茶倒水,对老人的生活起居细心照料。长大后,她就帮助妈妈操持家务,还经常端着脸盆到河边给一家人洗衣服,每到冬天双手就皲开了一道道口子,乡亲们都称赞她是一位勤快能干的好姑娘。

每逢左邻右舍红白喜事,她就忙着扫院、洗菜、刷碗、端饭;谁家有个大病小灾,她就主动上门帮忙。有一年三十晚上,她在河湾树林发现躺着一个乞讨人员,身上盖着塑料布,都快被雪埋住了,浑身冻得直发抖。她想这么冷的天,不吃东西肯定会被冻坏的,她就跑回家提来一罐臊子面让他趁热吃了。初一早上,她又惦记着端了一碗糁饭给他吃。随着天气转暖,他的身体状况一天天好起来。她的品行得到了乡亲们的好评,大家经常以她为榜样教育子女。

七岁那年,张云霞看到和自己一样的孩子一个个都背起书包走进了学校,但姐妹两个同时上学家里供不起,她就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姐姐,自己默默地帮大人干活。一个远房亲戚知道这一情况后,捎来了两件旧衣服和20元学费,才使她走进了学校的大门。

她知道上学来之不易,学习起来就非常用功,小学时在班上排前五名,中学时在班上排前十名。她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劳动,喜欢帮助同学。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由于赵晓丽同学家在山里边,离学校比较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她就每天带晓丽到家里吃饭,尽管家中生活很困难,但他们都把晓丽当成自家人看待。

1996年9月份,同村同学周爱芳在骑自行车去城关中学上学的路上,不小心被一辆拖拉机刮倒受伤,张云霞和姐姐立即送她到县医院进行救治,还把身上带的学费都垫交了医疗费,她们又骑车到村里通知周爱芳的家人,得到了学校老师和周爱芳家人的好评。

张云霞回忆说:“当我们姐妹三人都上学后,每到报名时都是爷爷最发愁的时候,因为他要出去为我们借学费,或者帮别人家种地挣钱。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爷爷实在借不上钱,我就硬着头皮去上学,张公英老师知道我的情况后就垫上了,她还给班上好多同学都垫付过学费,我们都非常感激她。我记得她给我们教过《老师静静走过你窗前》这首歌之后,就调到连云港去了,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我曾经暗下决心,等长大挣到钱后一定要加倍偿还老师,我在深圳打工有了钱后,就给老师写了许多信,可是一直杳无音信。如果有缘能再见到张公英老师,我一定要当面好好感谢她!”

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为了供张云霞和弟弟上学,姐姐张云云14岁时就辍学,跟随老乡到深圳打工去了。她在外面怎么苦都不说,还来信说外面很好。她每月挣400元,还要再借100元,寄回家解燃眉之急。就这样,张云霞才坚持读到高中。

她原来还有一个小妹妹,不幸得了小儿麻痹,没钱到大医院看病,因乡村大夫医治不当,首先耳聋,接着又哑了,最后瘫痪在床,病情越来越重。雪上加霜的是爷爷得了肺心病,奶奶的糖尿病由于无钱治疗引发了糖尿病综合征,使贫困的家庭更加入不敷出。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给父母分忧,为了挣钱给爷爷奶奶和小妹治病,张云霞18岁那年,不得不放弃学业,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踏上了去深圳打工的路。

不论她在什么地方,她的善行和义举都会感染周围的群众,

她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就像一团火花时刻温暖着人们的心窝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打工的生活十分辛苦,张云霞先后到制鞋厂、玩具厂、工艺品公司、制衣厂等打过工,每天要干十几个小时,经常加班到凌晨二、三点钟,但一个月才挣几百元工资。为了拿到每月30元的全薪奖,她往往有病也不敢请假。

别的工友隔三差五就出去改善一下伙食,或者买一身换季的衣服,她却舍不得花一分钱。为了省钱,她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上班穿的是工作服,下班穿的是从家里带来的衣服,打工几年也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时髦衣服。每月工资发下来,她给自己留一些基本生活费,其余的都寄回家里急用。

尽管她的生活很困难、很节俭,但当工友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她总会伸出援助之手。2005年夏天,她们同宿舍来自湖南的小姐妹因病住院,需要上万元的手术费,由于家庭困难一时无法筹集,张云霞毫不犹豫地把准备寄回家的1000元钱垫补了手术费,并发动大家为这个小姐妹捐款3000多元,使她及时进行了手术。她还两次参加义务献血,并带动姐姐和其他工友也参加了献血。

一些来自各地的姐妹,初到深圳人生地不熟,又一时找不到活干,张云霞就把她们带到自己租住的房内,在食堂给她们打饭吃,并通过熟人为她们联系活路。有一位同乡玩游戏,将一年的血汗钱全都输光了,过年的时候没路费回家。她将节衣缩食省下来的500元钱塞给他,要他回家给老婆孩子买点吃的穿的,在家好好过个团圆年。这个同乡被她的诚心所打动,下决心改掉了贪玩的毛病,变成一个勤奋能干的好青年。

姐妹俩在深圳辛苦打工,省吃俭用寄钱给小妹看病,但还是没有挽留住小妹的生命,她们可爱的小妹被病魔带走了,仅用一个小木箱装着就埋了。她们经常梦到她光着身子,冰天雪地,非常可怜,为此不知道为小妹流了多少泪。但她们想到病痛中的爷爷和奶奶,就擦干泪水继续拼命干活挣钱。

过了几年,家里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时,奶奶的病情却加重了,而且瘫痪在床随时都需要人伺候,张云霞选择回家帮助妈妈照顾奶奶,姐姐继续留在深圳打工挣钱。为了省钱已经多年没有回家探亲的她,回到家后看到那个心灵手巧的奶奶已经瘫痪在床非常痛心。从此以后,她和妈妈轮流守护在老人身旁精心照料。

由于奶奶瘫痪在床多年,身上长出了痱子,为防止肌肉坏死,一有空闲时间,她就为奶奶按摩,帮着翻身,换洗内衣和被褥,用热水擦洗身子。只要她在家里一天,就要日夜伺候奶奶。她能从奶奶不同的呻吟声中,听出不同的生理需求。每当奶奶解手时,她就熟练地放好自制的简易坐便器,然后双手拉起奶奶的身子,再搀扶着一步步挪向坐便器。在等待奶奶解手的过程中,她就用手帮奶奶梳理零乱的头发。当奶奶解手后,她又拉起奶奶并“送”回到床上。然后是喂水、擦嘴、盖被,等奶奶熟睡后,她才小心翼翼地离开房间。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张云霞熟知的古代名言,也是她遵循的道德准则。邻居杜家的老奶奶,年老体弱,一个人过日子,身边没有亲人,张云霞就经常到她家去串门,发现没馍吃就送馍,没柴火烧就送柴火,还帮助她生火做饭、洗衣服。有一天,发现她病倒在床不能动弹,她就每天早晚端一碗饭过去,直至老人去世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