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行天下》--记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周宪梁
丑牛
与周宪梁教授心灵对话,让我轰轰烈烈地感受着满视野的“洁白”;让人触摸着心中久违的“神圣”……
──采访手记
有人把医务工作者视为“天使”、比作“神仙”;
有人把医务工作者视为替代上帝来人间完成仁慈事业、解救芸芸众生的……
于是--
生存的人类对医疗院、所、店、堂无不充满敬仰、膜拜;
生活的人类对医务工作者无不拭泪感激涕零;
生命的人类对医药产品无不感恩戴德……
医务工作者--更多体现的是人类“仆人”的角色!
医务工作者--更多保护的是人类最大、最本源的“财富”!
但,毋庸讳言,在向人间播撒春光的这片神圣洁白的世界里,当下亦被社会某些“浊气”浸染了些许朦胧的灰色甚至黏稠的“污点”:医疗院、所、店、堂,存在鱼龙混杂的现象,致使百姓求医问药无所适从;百姓看病“贵”而“难”,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缺医少药现象严重;行业服务质量欠佳,一些医疗事故引发诉讼,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某些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质量,亦同样让百姓心存余悸……
社会“现象”的背后,似在折射着社会深层次的某些“基因”的变种。
行为“现象”的背后,似在挑战着社会主流“理论”支点的质感撑力。
心理“现象”的背后,似在冲撞着社会大众的道德心理标准底线。
于是--行业被质问!
道德被诘问!
社会被追问!
良心被拷问!
抱怨、愤懑、指责……
宣泄、激忿、呼唤……
希冀呢?
一
我似乎一直在寻找一个人,一个真实的人--
这个人的“德行”应有其具体行为的诠释;
这个人的“品行”该有其具体行为的解读。
终于,我找到啦!
关于你--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教授及你的一切……
其操守为人景仰;其人品为人乐道。
其德行祚天酬地;其真情感天动地。
……
于是,我紧紧地握住了你的那双手,一双救过无数生命的手。
见到你的那一刻,心头竟怦然一动,真想给你这位博士生导师、教授敬个标准的举手礼!
北京的“阜外医院”在国人心中,名声名气都大得“嘎嘎”脆响。一个在百姓生理和心里都能得到认同的品牌,它一定是个社会“大品牌”。而“品牌”存立的背后,一定是“公信度”;然后一定是“实力”;最后一定是“真实”。
“真实”--其实,正是当下我们社会所需要的第一“大品牌”!
你--周教授也有着第一“大品牌”内涵中的“真实”吗?
我想走近你、触摸你;
还试图用“真实”诠释对“人”的发现和对“心”的寻找!
北京阜外医院。
早8点。门诊部外大厅,人头攒动。
我穿梭在熙熙嚷嚷的人群中,一边寻找一边询问着你周教授的办公室;即便在一楼的角角落落,也竟然没有找到挂有你办公室的招牌。
公用洗手间旁、窄小走廊一侧。在“照相室”的对门,原来就是你的办公室--仅两步之遥。走廊上,挤满了表情各异等待“透视”的患者及家属,他们都簇拥在你的办公室门口等待对门叫诊;时常有人争相倚靠在你的铁门上,使你出入常常“受阻”。
门开处,视野被阻隔。一间“巴掌大”的房间不能远视,室内拥挤不堪,成堆的书籍随意摆放在桌上、柜上和椅上。门开处的脚下,就是办公桌;不足8平方米的房间有两张桌摆进,若有三人在室内活动,空间明显受阻……
这,就是你--周教授的办公室?
愕然!
你似乎并没在意来访者对环境的心里感受。在你周教授的脸上,却先让人读出你一脸的平和、淳朴、敦厚的情态;继而又让人在你的双眸中捕捉出一片温良、谦和、友善的柔光。
小屋曾是个堆杂物的“储藏室”兼清洁工临时休息间。室外人声嘈杂,室内光线明显不足,甚至还有些许灰暗;但小屋的墙壁上,却挂满了重重叠叠的各种光艳的金色锦旗和奖牌……
没人能看出你这位周教授对“身居”此境有何不满,也没任何人听你说过半句牢骚话。你却认为这很正常,正常得就像每天的太阳升起、降落一样;甚至你还认为,此环境比几年前自己刚来医院时好多啦--那时,你竟连个办公桌都没有,只得将私用车的后备箱权当临时“资料室”暂用;每当用资料、查文字,不知每天要跑多少个来回。即便那样,你心里烦过、嘴上牢骚过吗?
没有。真的没有!
你来到这个声名远播的“阜外医院”,其实这里真正是个“软件不软、硬件不硬”且极具“个性化”的特色单位: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设备、一流的人品(医德医风);三流的环境。
惊愕后,我不再为自己未曾给你周教授敬个标准的举手礼而懊悔,也不再为你这个“大人物”的“蜗居”而心生不平--只为聊表敬意,倘若是个小跨度的行礼动作,臂弯肘真的可能就会遭至无情的“碰壁”、抑或屋门的严重“掣肘”。
“蜗居”的环境,你并不在意,似乎也不重要。
那,你心中真正“在意”的是啥?
2005年3月。
首都机场。一架波音747客机从机场起飞……
神秘的西域。美丽的新疆。
你来到荒漠的南疆。
阿克苏市紧邻塔克拉玛干沙漠。这里,风大沙多,自然环境干燥且狂野;若没有诗人般的情怀,常人很难构想并心中生出动人的浪漫诗句来。
赴疆前,尽管你已做好环境艰苦的心理准备,包括应对环境的挑战。当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时,视野中感受到的自然形态、色彩以及味道,还是与你想象中的环境大相径庭,反差极大。
你是中组部委派下来的援疆干部、专家--在阿克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医院挂职任副院长兼心内科主任。来疆的那天下午,当地医院领导伸出挚诚的双手,将你这位中央派来的“神仙”迎进院内、迎进“白衣天使”们温暖、渴盼的心中。
来院的当晚,院长就迫不及待地向你介绍着医院及该地医疗、卫生的现状;在院长真诚的话语和情态中带有些许无奈的叹息里,你敏锐地捕捉到南疆地区医疗卫生状况,存在着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
重点是该地缺医少药;
难点是群众看病贵看病难;
盲点是医疗卫生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
院长的话,你记得认真,听得仔细;让你激情澎湃、热血沸腾……
一幅“为民解忧”的蓝图,在你心中酝酿后被勾描慢慢生成。
一架“民族团结”的桥梁,在你心中架构后被锻造渐渐形成。
深夜三点多,院长谈完工作,疲倦地向你告辞。你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无法入眠……冥冥中,耳畔好似总有一种来自远方的呼唤声,将你的心一阵阵地揪拧着。
人们都在酣睡……
窗外,星困月乏,还似有“呜呜”作响声。
耳鸣?风声?哭声?
你蓦然想起自己的孩子……
11岁的儿子被你“无情”地扔在北京的家里,然后你就这样“狠心”地来到这边远的“荒漠”。
来前院领导说,其实你是院里最没“资格”报名援疆的人。你妻子是北大化学博士、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教授;2004年她就已远赴日本留学,做高级访问教授;如今家里只有你和一个11岁的小孩子。
领导说:你走后,小孩儿怎么办?
你就说:没事。我会想办法……
领导说:我们知道……你难啊!
你就说:放心。我有办法……
领导说:你一定要去?
你就说:我一定要去。
领导说:你必须要去?
你就说:我必须要去!
……
其实,你真的可以不去,因为你不去援疆具有足够的“硬件”理由。
院里不是也有人提出过一连串不能去援疆的“软件”理由吗?
你就说:别人是别人。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去不去的问题,而是必须去的问题。
领导说:你可要想好。这次援疆任务重、困难多、时间长……
你就说:没问题。
领导说:有困难、有要求就提……
你就说,我只要求尽快启程赴疆!
领导听后,摇摇头,无奈地;又点点头,深情地。
此前,你与远在国外的妻子通电话,并告知自己准备报名援疆的想法和心境。
妻在那边说:儿子怎么办?家怎么办?
你在这头说:我和儿子慢慢沟通……
妻在那边说:孩子太小,你走后谁照顾?
你在这头说:我来想办法……
妻在那边说:孩子上学要送,吃饭要做,衣服要洗……怎么办?
你在这头说:我会有办法……
妻在那边说:医院非你去不行吗?
你在这头说:非我不行!
妻在那边说:唉……只是苦了我们的孩子!才11岁啊!
妻的担忧,来自一位母亲正常的心态。她出国前曾千叮万嘱地“拜托”你将你们自己的孩子带好,让她在国外放心、安心;但你如今的选择,却无论如何也难以让远在国外的妻子放下心来……
但,还是妻子更了解你并深知你的一切,包括在你脉动的心音和气息中,传递出的那种关乎人格、品格、性格里那股撼人的精神!
终于,你走啦!
你头也不回地径直去了机场……
二
“笃笃笃……”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还在睡梦中的你,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
门被打开。一位脸上堆满歉意的维族老人,手里牵着一位面部畸形的小姑娘。
当时,你被这位维族小姑娘吓了一跳:她的右嘴角高高隆起,像碗大的“肉葫芦”挂在半张脸上,球状的肿包上布满隐约可见的毛细血管,呈细碎的分裂状,且青紫暗红,色泽斑驳。看得出,这位眉清目秀的小姑娘,曾是多么的漂亮美丽;但她曾清澈透明的双眼,如今已暗淡无光;曾经端庄秀美的脸庞,如今已变得僵硬变形。小姑娘不再有笑脸,嘴角也不再挂笑意--肉呼呼的球状体,早已把她那张好看的小嘴儿,撑挤得只剩下了不足“半张嘴”大的“歪洞”。
维族老人告诉你,小姑娘名叫努尔古丽,年纪只有11岁,家住阿依库勒镇托克提根村。几年前她患了个“吓人”的怪病后就一直休学在家;她嘴角处的“大肉瘤”近来越长越大,只剩下的半张小嘴儿眼看就要全部被封拢;每天她都会在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中艰难地进食。如此下去,小姑娘等待的只有一个结果--死亡!
维族老人说,小姑娘的母亲已丧失劳动能力,父亲又患了脑血栓,躯体直立困难,只能蹒跚走路;为给孩子看病,父母已将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卖光,根本无力再给孩子看病……
这位好心助人的维族老人,还拉着你的手不停地抖动着说,知道党中央派来“大专家”到南疆、北京派来“大教授”到医院来给他们治病,他说这里的维族群众,心里边儿都高兴地整天扳着指头盼啊!
老人说话时,满脸的真诚。
小努尔古丽右面部患的是巨大海绵状血管瘤。
初诊后,你毫不含糊地立即作出几个决定--
小姑娘马上被安排住院治疗;
为手术更有把握,你马上联系自己的母校--西安交大医学院专家来疆会诊;
你驱车前往托克提根村,去探望小姑娘患病的父母;
……
钱呢--医药费怎么办?手术费怎么办?
募捐。义务募捐!
在农一师医院召开的全体职工大会上,你首先登台亮相。在为救助维族小努尔古丽的生命“献爱心”主题活动中,你作了一场医院管理“人格化”、医护人员救治患者“人性化”的报告。直至现在那些与会的人们,都还清晰地记得你那场情感真挚、催人泪下的演讲。面对站在台上脸部僵硬畸形的小努尔古丽;面对小姑娘那双渴望求生的目光……在你大山一样的情怀里,你近乎是在扒开胸膛、拎出心来冀盼人间真情、道义、良心对“人”的寻找和对“心”的发现!台下的人们被你那颗真诚、炽热而又滚烫的心震撼着,让人分明看到了你那颗自然质朴的心灵深处,有着一种情怀悲悯、意识忧患、深湛的认知能力且独言慧智的正气品性;会让人重新思考对生命、对生活品质意义的追问……
在一首《爱的奉献》背景乐曲声中,台下人人胸腔里都被点着了一把火,人人泪流满面。
当真与诚、情与爱、善与美一旦被“崇高”擎起,再用“行动”点燃,那将会在人心的田野上燃起一团熊熊的火焰!
在热腾腾而又“潮湿”的会场,你是现场捐款第一人:6000元。
台下的人们,每人双手里都捧着“爱心”,自动排成长队走向前台、走近小努尔古丽……
半个小时内,捐款数额已近3万元!
小努尔古丽的母亲帕旦木,在现场被感动得一直泪流满面;她一直激动地擦着拭不尽的热泪……
帕旦木向你鞠了一躬又一躬--为了自己女儿的命!
帕旦木向你和这里的好心人,说着一遍又一遍掏心窝的话--为了她自己感受到的那份人间真情!
帕旦木感谢着你。但她也在感恩着党、感戴着政府、感念着医院、感激着募捐者;她唯把感动和感慨留给了自己与家人!
……
小努尔古丽的手术很成功。
手术很成功的小姑娘,从此很爱笑。
很爱笑的小姑娘,从此更加美丽漂亮……
小努尔古丽背后的“故事”由新疆电视台新闻联播播放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后来,爱笑的小努尔古丽又将她那“笑脸”带到了北京……
后来,漂亮的小努尔古丽又将她的“美丽”带向了全国……
2009年国庆节前夕。首都北京。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现场直播“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
你--周宪梁教授,第一个出场站在热气腾腾的领奖台上。在掌声如潮的现场,美丽的小努尔古丽手捧鲜花向你走来……
小姑娘以“特别嘉宾”的身份被邀请到电视直播现场,亲手向自己的“恩人”颁奖!
那一刻,你接受着小努尔古丽手捧的鲜花和拥吻,心间充溢着芬芳和温暖;
那一刻,人们发现在你淳朴善良的眼里、敦厚温和的脸上还溢出些许“羞涩”……
也许,台下掌声如潮,是因为你那让人动情的“故事”;
也许,台下如潮的掌声,是因为你那让人动心的“羞涩”……
羞涩--久违啦!
羞涩--多么贵重的“字眼儿”!多么美丽的“品性”啊!
只是……在人类的情感中,这种可贵、高贵的“品类”,已不再具有初始时人们熟知的那种昂贵、珍贵的“品第”;它在物欲横流的金钱面前,似乎早已被“金钱链”鞭打着并追赶得无处立身、安身甚至藏身,已然“羞涩”地在人们的心里悄悄隐褪而去啦!
那一刻,人们在你身上似乎也觅到了对“人”的寻找和对“心”的发现……
其实,你不仅仅救助了这个维族小姑娘;你在新疆支边的那段日子里,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你倾注了人类最真实、最宝贵、最高尚、最美丽的“情感”;你在那里不仅医治着人生理上的病患,而且还向人们的心里纵深处播撒着“仁爱”的春光!
……
开始,你只是在农一师医院坐诊。
北京来了一位“名医”。消息传播开来,阿克苏周边地区许许多多患者及家属,搭着马车从边远的郊县蜂拥而至前来医院求诊。看到这些朴实的乡亲们那一双双热切期待的目光望着你,你心里最清楚自己正在干什么、现在应该干什么!
你每天基本上这样接诊--
前有20位“愁眉苦脸”的患者被诊治后,向你一一道谢,走啦;
后有20位“苦不堪言”的患者被诊治后,向你声声道谢,走啦;
再有20位“痛不欲生”的患者被诊治后,向你连连道谢,走啦;
还有20位……
你饿啦!你饿了也不能吃东西。不是不想吃,而是不能吃。
此时,已是下午2点。
院长急啦--开始“劝”你吃;后来“逼”你吃!
你赶紧扒拉几口凉的“简易快餐”,又继续“请”进病人连续诊治……
当你看完最后一位病人,已是下午4点半。
此时,你已两眼发黑,头晕脑胀啦!
几乎天天如此。
这样下去能行?
不行!你也这样认为。
莫非能有更好的办法?
有。不能让乡亲们只是来院“就医”、“就诊”,医生“坐诊”;要想办法“出诊”、“巡诊”,让乡亲们减少来院“求诊”、“急诊”。从基层乡镇卫生教育开始;从普及医疗(药)知识开始;从解决人们的心理健康开始……
你说:这是解决边疆地区群众缺医少药,缓解少数民族群众看病贵、看病难最现实的一条路径。
突破,是从未来的角度考虑现在;
创新,是从现在的角度考虑未来。
于是,“医疗大篷车”的出现,是你来南疆后的一大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