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
9423400000023

第23章 缜密细致的践行术 (2)

这段文字里,曾国藩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规划全局”,一个是“讲求实际”。这两个概念和前面引用的曾国藩的话中所说到的两个概念——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是一致的。规划全局对应规模远大;讲求实际对应综理密微。对于综理密微或者说讲求实际,在这段文字里,曾国藩阐述很清楚,那就是“得尺得寸之计”,“虑欲细而功欲精,虽小事而不妨屡试。”领导者思考大事、决策大的方针政策、确定大的方向的时候,一定要缜密思考,事情的各个方面、各个步骤、各个细节都要想到,不可忽视。如果事先没有想到,等到要做的时候再去思考,那么失败的多,成功的少;所以做事情“多算则胜,好谋则成”。算就是计划、思考、分析、综合。在曾国藩一生中,因为失算而导致失败的事情也是有的。靖港之败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讲求实际”,按照曾国藩的看法,应该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积极的行动,要一点一滴去做;二是思考要细,即使是小事也要多多的试验,多多思考;三是审度全局,对全局要有一个充分的把握。我们重点来分析1861年安庆战役结束后,曾国藩的战略取向与部署问题。在这个重要的战略转移问题上,曾国藩真正做到了“虑欲细而功欲精”。

1861年农历八月初一,被曾国荃、李续宾等率领的湘军围困两年之久的安庆守军弹尽粮绝,城池被曾国荃部攻破,省城得到恢复。这一战役的胜利,标志湘军控制了长江的战略要地,万里长江从此易手,太平军失去这一战略要地,军事形势发生逆转,湘军迅速向东推进,北面多隆阿攻陷了舒城、桐城、六安,逼近庐州;中路曾国荃攻破无为州、漕运等地;水军进入芜湖;南面也保持了良好的进攻态势。湘军总体转入战略进攻阶段,而太平军转入战略防守阶段。在巨大的胜利面前,下一阶段的作战怎么办?

对于整个战争来说,阶段性的作战计划,相对来说属于局部的作战部署。安庆攻克后,湘军下一个目标自然是金陵。当曾国荃推进到漕运、杨岳斌推进到芜湖的时候,湘军完全可以长驱直入进逼金陵,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候,曾国藩停下了进攻的步伐,控制了前进的速度。这样做,当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特别是那些在安庆胜利后对速胜充满激情的人,更是不可理解。有人提出:不乘机做大做强,更待何时?曾国藩则不是这么想的;他停下来,仔细审度时局,分析敌我态势,进一步做好下阶段的进攻准备。他说:

近年军中阅历有年,益知天下事当于大处着眼、小处下手,陆氏但称先立乎其大者。若不辅以朱子铢积寸累工夫,则下梢全无把握,故国藩治军,摒去一切高深神奇之说,专就粗浅纤悉处致力,虽坐是不克大有功效,然为钝拙计,则犹守约之方也。

进攻金陵是一个大的目标,而具体如何进攻则是下手功夫,属于“小”的范畴。曾国藩停下进攻的步伐,其用意就在于停下来思考“小处下手”,做好、做细“粗浅纤悉”、“ 铢积寸累”等工作。他说:

至规模宜大,弟亦讲求及之,但讲阔大者,最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颟顸,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

充分强调了做好细致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做好现阶段进攻上,曾国藩必须考虑周全。

一是军队配置与粮草供应问题。当时,曾国藩想调李续宜到安徽来指挥作战,但是这一调动引来一个麻烦,即使湖北不愿意。李军一直是由湖北供应军需饷项,现在要调他去安徽,湖北又不像再供应粮草之意。这个问题,曾国藩在1861年12月10日复陈鼐(字作梅)信中说得很清楚。这封信是这样写的:

鄙意湘军有大功德于鄂,希师虽移抚皖,而湘军仍食鄂之口粮,希公仍管鄂之军事:不特管舒、桐、英、霍一路,并须北管襄、樊,西管宜、施,南管崇、通等处。鄂饷无论旺歉,先尽湘军,一如昔年润帅所以待希部之法,庶几有益于皖,无损于鄂。今来示谓上游隐存畛域,本省支拙,难济邻封云云,自必确有所见。果尔,则希一出疆,湘军必馁,鄂事必坏。

当时安徽全境溃烂,“惟舒、庐、六、寿、凤、定等处,但有黄蒿白骨,并无民居市镇,或师行竟日,不见一人。鲍军在南岸经行东流、贵池,亦复如是。”千里无人烟,白骨露于野,那里还可以供应几千人的饷项粮草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问题解决不了,曾国藩只好停下来。同时曾国荃部只有一万多人,分守几个城市,出现了当年李续宾分兵镇守数处,造成兵力单薄才有三河之败的前兆现象,“惟新复地方在紧要,分守之处太多,更无游兵可以驰剿他处”。历史不能重演,所以曾国藩停下来,派曾国荃回湖南募勇。

二是虽然湘军攻下了安庆,但是太平军的战斗力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削弱,浙江、江苏以及安徽的大部分地区,还牢牢控制在太平军的手中,特别是1861年冬天,太平军攻破并占领杭州,使整个战场形势出现新的变化。皖南与赣北太平军进攻力量依然强大。淮河流域则有苗霈霖伺机兴风作乱,陈玉英坚守庐州,对加强金陵的外围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保护作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的捻军流动作战,对北方京城是一大威胁,对南方也起到了掣肘的作用。特别是上海,也受到太平军的威胁。由西往东的道路上,处处有太平军的防守,形势对于清军来说是不乐观的。所以曾国藩只能继续其“顾江保皖,先务根本之区;取越收吴,再图恢复之策”的策略。

三是季节问题,正处于冬季,长江水位下降,不利于船队进攻。

做强自己

“综理密微”重在做强自己。做强自己,就是要做好自身的基础性工作。基础不稳,地动山摇。只有做好了基础性工作,一个人、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支军队,才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工作,是领导者必须时刻重视、切实把握,不能放松的。曾国藩治理军队,讲究综理,入手功夫在哪里呢?

1857年,曾国藩在写给曾国荃的信中指出:

弟之综理密微精力较胜于我。军中器械其略精者,宜另立一簿,亲自记注,择人而授之。古人以铠仗鲜明为威敌之要务,恒以取胜。刘峙衡于火器亦勤于修整,刀矛则全不讲究。余曾派褚景昌赴河南采买白蜡杆子,又办腰刀分赏各将弁,人颇爱重。弟试留心此事,亦综理之一端也。

这里,他把置办武器作为综理的重要内容。武器是军队的生命,是军队胜败的物质力量。因此对于器械的保管、维修、采办是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切实抓好,抓到位。对于一个组织来说,领导者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改善工作条件。良好的工作条件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强自身,是取得最后胜利的保障。基于这个认识,当1857年战争处于相持阶段的时候,曾国藩对他弟弟的基本要求就是“整顿营务”。他说:

弟此刻到营,宜专意整顿营务,毋求近功速效。弟信中以各郡往事推度,尚有欲速之念。此时自之治毫无把握,遽求成效,则气浮而乏,内心不可不察。

自治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与清朝经制兵相比,湘军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互相求援。一支部队遇到困难、遇到危险,另一支部队要坚决支援。这是湘军的制度、纪律;但是尽管如此,曾国藩还是认为依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他认为要想取得胜利还是要靠自己。他曾经对善于打野战的鲍超说:“凡他处调来之营,皆不甚可靠,总宜专靠自己。”有两个原因,一是未必能战,特别是新调来的队伍,对当时的形势未必清楚,对敌人的特点未必掌握,因此未必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二是未必真心支援。湘军中也发生过吴翔冈、唐桂生不支援友邻部队的事情。

为了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整顿营务是基本功夫。整顿营务的内容很多,除了上述所说的改善条件,还包括军队安营扎寨、平时的训练、思想教育、培养精锐等等。

磨刀不误砍柴工。曾国藩极其注重军队的平时训练。训练的过程实际是培养熟练、优秀员工的过程,是培养精锐的过程。现代企业注重员工的培训,意义也在这里。对于训练的重视,曾国藩提到很高的位置。没有训练的军队,不容许他们守城,更不许上第一线作战。他在写给李昭庆的信中要求:

至北岸之事,不敢遽求速效,各城守具,皆当预为持久之计。兹再解子药各五千斤,火绳五千盘,专送尊处。望与各营哨再三讲求,无事时总以操演为要,切不可一刻抛荒。操演如窗下作文,打仗如场中应试,窗下十分本领,场中不过做出五六分。若窗下全无功夫,临场断难侥幸。任凭近城贼氛如何猖獗,苟非直逼城下,操演尚不可间断。操演之法,《劝诫浅语》中虽只数句,却尚切要。

李昭庆是李鸿章的弟弟。曾国藩这封信重点是军队训练的问题。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外工夫比诗内工夫更为重要。治理军队也是一样,打仗就像入场作文,作文快不快、质量高不高,完全靠平时的积累,也就是窗下学习的工夫。窗下学习就是平时的训练。平时基础性工作做得好,临上阵才能有好的表现。按照他的要求,即使敌人逼近城墙,也不可放松训练。真的做到了这种工夫,什么敌人也就不怕了。

做强自己,必须培养精锐。曾国藩认为,军队“不贵多而在精”。他的队伍是经过左选右选、反复淘汰才组成的。在衡阳时,他想组织亲兵营,看中了他的一个朋友招募的500宝庆兵,可是朋友给他的却不是最优秀的宝庆兵,结果他在500人中只挑选了100多人。由此可见,他对“精”的重视。

曾国藩统帅并供应粮饷的湘军最多时达到10万人,但是真正精锐、能打硬仗、打狠仗、打大仗,可以作为依靠的并不多。在镇压太平军时,主力是吉字营,曾国荃统领。这是一支非常能战的军队。曾国荃手下有四虎,包括李臣典、张胜禄、程学启、刘峙衡,他们作战不顾生死,取得了吉安、安庆、金陵等重大战役的胜利。1864年6月16日李臣典在太平门安放炸药,炸开城墙二十余丈,各营官身先士卒,直冲缺口蜂拥而入,锐不可当。这时城上太平军从城上倾倒燃烧的火药,烧死不少湘勇,但是火药并没有阻止湘军的进攻,金陵城终于被湘军攻破。这样的精锐体现了曾国藩一贯求精的领导术。他说:

军营虽以人多为贵,而有时亦以人多为累。凡军气宜聚不宜散,宜忧危不宜悦豫。人多则悦豫,而气渐散矣。营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二营,人虽多而可恃者惟在一三人。如木然,根好株好而后枝叶有所托;如屋然,柱好梁好而后椽瓦有所丽。今吉安各营,以余意揆之,自应以吉中营及老湘胡、朱等营为根株,为柱梁。此外,如长和,如湘后,如三宝,虽素称劲旅,不能不侪之于枝叶椽瓦之列。遇小敌时,则枝叶之茂椽瓦之美尽可了事;遇大敌时,全靠根株培得稳柱梁立得固,断不可徒靠人数之多气势之盛。倘使根株不稳,柱梁不固,则一枝折而众叶随之,一瓦落而众椽随之,败如山崩,溃如河决,人多而反以为累矣。

这里他分析了人多的危害,强调了人少而精的重要。他认为一支军队有根株、有柱梁,有枝叶、有椽瓦。根株、柱梁最重要,有了他们,枝叶、椽瓦才能立得住。湘军解散的时候,曾国藩唯独留下老湘营参加剿捻,当时由刘松山统带,在剿捻战场上,无往不胜,以致后来左宗棠征西,收复新疆,使用的还是这支部队。曾国藩看中的正是它的“根株”、“梁柱”作用。

一个组织,一般由很多部门组成。很多部门中,真正核心的、关键的部门只有一两个,是领导者所要重点培养、打造的。倘若搞“平均主义”,大家一样对待,就会产生“内耗”,削弱核心部门的战斗力。水浒108将宋江为什么要给他们排座次?道理就在这里,必须突出最优秀、最重要、最关键的人才。朱贵虽然进入梁山最早,但是倘若按照先入庙就是大师兄的老制度将他排在前十名,那么后面的人都会不服气,水浒就会乱了套。所以高明的领导者,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正确划分组织内各个部门的职能,强化核心、关键部门的功能与地位,确保他们在工作、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