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向曾国藩学领导艺术
9423400000058

第58章 谋求自立自强本体 (1)

弱国要有外交,唯一的出路是自强。这是曾国藩弱国外交领导力的根本点。他的日记、通信、奏折、批牍,处处可见“自立”、“自强”、“徐图自强”、“中华自强”等振奋人气的词语。他认为“自古善驭外国”“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安庆军械所研制了第一艄小火轮,曾国藩赞叹为:“中华自强,或基于此。”李鸿章创办上海、金陵制造局制造船炮,曾国藩由衷感叹:“为中国自强之本,”制造出枪炮,“显以定中国人之心,即隐以折彼族之异谋”。涂宗瀛、冯燈光、郑藻如等人办理外交公文准确精深,曾国藩认为 “苟人人从此讲求,则中华有自强之本,海内亦多有用之才。”

曾国藩所谋求的自强是立足现实放眼长远发展的深刻思考。他强调自强必须“规划大局,可大可久之计”。“苟欲捍御外侮徐图自强,自非内外臣工各有卧薪尝胆之志,持以一二十年之久,未易收效。”二十年里,国家一心一意走自强之路,办自强之事,“虽百变而不改初谋”, 以“收远大之效”。注重行动,讲求实际,做扎实功夫。“铢积寸累,一步不可踏空,一语不可矜张”,从我做起,从现在开始,致力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造船造炮,推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与发展;致力于引进西方智慧,开办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洋留学学习的先河;致力于强军御侮,规划与启动中国沿海防务,促进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他勤奋修为,讲求人才,为自强殚精竭虑。曾国藩开启了一种新的风尚,革新了满族弓箭立国的传统,国家逐步走向自强更新之路。

主张师夷智

近代中国学习西方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对于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成果,长期以来,中国人视之“奇技淫巧”。改变这一传统观念是魏源。魏源(1794-1857) 名远达,字默深,汉族,湖南邵阳人,著名学者,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特别是经济领域的改革,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主张“以守为战”,编纂了《海国图志》。针对当时封建顽固派把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一概视之为“奇技淫巧”的无知,指出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响亮口号。中国要有效地制夷,必须学习欧美国家的“长技”。长技主要是指当时欧美各国的先进军事技术,“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到了19世纪50年代,曾国藩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与魏源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要求更加迫切,以曾国藩为首的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与清朝的高级官员,开始思考如何学习、学习什么的问题。曾国藩立足于中国当时的实际,提出了“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的思想。他指出:

师夷之智,意在明靖内奸,暗御外侮也。列强乃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师其智,购其轮船机器,不重在剿办发逆,而重在陆续购买,据为已有。粤中猖獗,良可愤叹。夷情有损于国体,有得轮船机器,仍可驯服,则此方生灵,免遭涂炭耳。有成此物,则显以宣中国之人心,即隐以折彼族之异谋。各处仿而行之,渐推渐广,以为中国自强之本。

师夷智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学习西方思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方面继承了魏源等思想家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为清朝进步思想家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打下了基础。

与19世纪40年代思想家们不同的是,曾国藩在提出思想的同时,更加注重经世致用,讲求实际,讲求落实。他指出:

至于讲求实际,则下手工夫贵于铢积寸累,一步不可踏空,一语不可矜张。其大要不外三端,曰制器,曰学技,曰操兵。

制器包括制造轮船与火器,学技则是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上升到知识、管理等理论层面。他认为:

外国学技以算法为第一义,而又证之以图,申之以书。中国学外国之机,则须以翻译为第一要义,得洋人一技之长,使明其迹,继探其意,即乃翻译汉文,使中国人人通晓,可见施行。

当时中国与西方沟通最困难的是语言,碍于语言的问题,中国人了解欧美显得很困难。所以曾国藩主张将翻译作为讲求实际的下手功夫,作为中国学习外国的“第一要义”。为落实这一主张,他在湘军收复金陵后,就在金陵设立了翻译馆,专门翻译西方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为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科学知识打下了基础。他对当时推荐西方著作与成果极其关注与高兴。涂宗赢想编辑《中西合璧字汇》一书,他认为这是“当今至要之关键”,“书成之后,实为治国闻者所必资,亦奇观也。”在南京,他专门请人制造了地球仪,并请子舸作《地球图说》,“借以为防御外洋之具”。

师夷智关键是人才。他广泛搜罗各种人才,“鄙意亦欲多访才智之士精于天文、地理者,萃于机器局中。”“访求中国人才精于天文、算学,明于治乎地图者为上选,坚忍耐守者次之,广为储才,以备缓急之用。”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进入金陵翻译馆与上海机器制造翻译局。在学习西方技术方面,曾国藩有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在学习方法上的创新之举,实行颇有特色的“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有力推进了“师夷技”的进程。在学习上,主要有三个措施:

一是走出去主动学习。当时有一些外国人来中国,他认为正好请他们来传授。请不到,就主动走出去求学。“彼来则延访,我往则就教,总求尽彼之长而矣”。他认为:

有心学习,人不在多。人多而聚学,则学者徒增重饷,教者徒侵兵炳。人少而窃学,则一人可教什百,十人可衍千万。巫臣霸吴,其始不过一人教射御之事。吴人破越,其始不过一人学洴澼之方。

1862年李鸿章带领淮军进驻上海后,立即着手准备这件工作。当时朝廷也要求他派人学习,他认为学习的人不一定要很多,关键是精。一部分人先学习,学成之后,回来做教士,传授给其他的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成千上万的人才就会培养出来了。

近闻抚臣李鸿章已派张遇春之勇随英国兵头教习炸炮,刘铭传之勇随法国兵头教习洋枪。如果步武枪炮一一习熟,臣当亟商李鸿章派员来皖转教臣军。

中国早期学习西方国家军队训练方法,就是采取这种办法学到的。

在派人学习上,曾国藩一个最重要的举措是开创了中国官派留学生的先河。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期间,在容闳的影响下,思考向国外派遣留学生问题。他制定了留学生章程,联合李鸿章等人上奏朝廷。1872年,清政府批准了留学生章程,决定派遣120名十二三岁幼童去美国留学,学习期限为15年,在上海成立留学出洋局管理,后以陈兰彬、容闳为正副委员,常驻美国,经管留学生事务。第一批幼童30名,在上海乘轮船出洋,史称“幼童出洋”。从同治十一年到光绪元年1875年,每年出国一批,每批30人,共四批120人。

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其目的“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并且期望从中产生“瑰异”人才。这些学子回国后,成为中国政界、军界、学界、工商界等方面的知名人物和科技骨干,为中国近代建设作出了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从事行政和外交者24人,其中成为领事、代办者12人,成为外交次长、公使2人,成为总长者1人,成为内阁总理1人;加入海军者20人,其中成为海军将领者14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成为大学校长者2人;从事实业者30人,其中成为工矿负责人者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等。他们在许多领域接替了洋工程师工作,如福州船政局的国产军舰都是由他们制成的。新式海军舰艇的管带、大副大都由留学生担任,中国第一条独立修筑的铁路——京张铁路,由留美学生詹天佑设计修筑。著名翻译家严复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二是请进来学习。1862年,中国第一个私费留学归国的广东人容闳来到安庆,与曾国藩畅谈欧美事务以及中国人学习西方技术事宜,曾国藩很受启发,并且接受了容闳的建议。他说:

容春浦上年曾来安庆,鄙意以其人久处泰西,深得要领,欲借以招致智巧洋人来为我用。果其招徕渐多,则开厂不于浦东,不于湘谭,凡两湖近水偏僻之县,均可开厂。如湘常、澧,鄂之荆、襄,滨江不乏善地,此间如华若汀、徐雪村、龚春海辈,内地不乏良工,曷与容君熟商,请其出洋,广为罗致。如须赉多金以往,请即谋之少荃,虽数万金不宜吝也。其善造洋火铅冒者,尤以多募为要。

通过与容闳的探讨,曾国藩认识到了创办工业的广阔前景。认为只要引进的外国人才多,就可以在湘潭等内地偏僻的地方办厂。受这一前景的鼓舞,他随即准备了几万两银子,派遣容闳出国购机械,招徕智巧洋人。容闳不辱使命,带回了机械与外国人才。容闳招来的外国技师与购买的机械安排在江南制造局,为其建设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是注重自己培养人才。中国自强,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人才的缺乏,亟需培养。他在回复陈兰彬的信中指出:

前函所示之招生,现已饬住威靖轮船,并拟挑选数人,从其在船学习测海量天诸技。此后即当随时课其所学,庶可渐推广。阁下与彤云前苦船主难于访求,鄙意须就中材而教诱之。今鲜现成之伟人,大洋亦鲜现成之船主。择其资质相近者,教以良师,需以岁月,或有成效。

他的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主张自己培养人才。学员的选择上,不一定是资质很高的,中等资质就可以,但要配备好的老师,要有一定的时间,不能追求速效。曾国藩所要求培养的人才,主要是实用型的人才,包括当时最需要的轮船上的各种人才。这种实用人才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对推动当时的洋务运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后来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开展,为培养人才,洋务派开设了几所学校,主要是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至1890年,单为海军就培养了1300多名水兵、军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些学校的创办与学生的培养,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