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严:父严子立
9425000000008

第8章 父严子立(6)

李希颜学识虽高,脾气却甚古板,皇子们有不听教诲的便要挨打。

朱元璋看到李希颜打他的儿子,很心疼,他抚着儿子被打的额头几乎要发作,被马皇后劝阻,马皇后对朱元璋说:“师傅以圣人之道教育诸子,是不可以责怪的。”

朱元璋听了马皇后的话,气渐渐消了。朱元璋想:“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李希颜教习朱元璋的儿子们时间最长,直到他们都陆续长大成人,他才离官还乡。

朱元璋除了为儿子们请高明的老师教授学问以外,自己也从来不放过一切机会对儿子们言传身教。

在儿子们都很小的时候,当时长子朱标才十二三岁,他就命令内侍制成麻鞋和行囊,供儿子们出门穿戴用,并且规定:凡是出城稍远时,年长的儿子们必须“马行其二,步趋其一”。也就是说,可以骑马走一段路,但不可全程骑马,总得步行一段路,以便使儿子们体会到骑马与徒步之间的差异,体会行路的辛苦,不致因环境优越而滋生懒惰。

朱元璋还让人将古代的孝行和自己艰难征战的经历绘制成图册,赐给儿子们,让他们经常翻阅。

朱元璋教育儿子们:“富贵易骄,艰难易忍,久远易忘。”所以,他对儿子们的教育也就集中于“勤俭劳苦”四个字上。

朱元璋曾说过这样的话:“朕于诸子,常切谕之:一举动戒其轻,一言笑斥其妄,一饮食教之节,一服用教之俭。恐其不知民之饥寒也,尝使之少忍饥寒;恐其不知民之勤劳也,尝使之少服劳事。”

朱元璋对儿子们的要求似乎很平常,不过是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从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一食一用上做起,也就是从一点一滴做起。朱元璋此举不但体现出他教子的用心良苦,也从中折射出他的思想境界。

洪武元年冬季的一天,朱元璋退朝回宫,让儿子们陪侍在身边。当他们来到宫中一片空地附近时,朱元璋指着那片空地对儿子们说:“此非不可起亭馆台榭,为游观之所,但令内使种蔬,诚不忍伤民之财,劳民之力耳。昔商纣崇饰宫室,不恤人民,天下怨之,身死国亡。汉文帝欲作露台而惜百金之费,当时民安国富。夫奢俭不同,治乱悬判,尔等当记吾言,常存儆戒。”

皇宫里,有的是亭台楼榭、奇珍异宝、奇花异草,有很多普通百姓从未见过的富丽堂皇的华美与奢侈。对于一片空地,朱元璋却面对儿子们做起了文章,讲的是这片地空着的好处,是用来种菜的。而种菜的人,不用烦劳百姓,充当劳动力的是来自宫内的下人。

同时,这片地所以没有建筑亭台楼榭,是害怕因此而劳民伤财。他在讲述了这些之后,还联系到历史上奢侈的反面例子,由小到大,给儿子们阐述了勤俭与奢华之间的利害。这在帝王之家是十分少见的。

洪武六年,朱元璋送给每个儿子两部书,分别是《昭鉴录》和《祖训录》。《昭鉴录》中采录了汉唐以来历代藩王善恶事例;《祖训录》则是他平时的训言。他要求儿子们仔细阅读这两部书,并把《祖训录》挂在墙上,目的是能够时刻提醒儿子们以此为训,敬守祖法。

朱元璋为了让儿子们受到更多的锻炼,让他们先到老家凤阳生活一段时间,使他们离开宫廷,更多地接触到民间生活。明成祖朱棣后来回忆说:“朕少时尝居凤阳,民事细事,无不究知。”

因为朱元璋注重家教,他的儿子们成年以后大都很能干。除长子朱标为太子外,二子秦王、三子晋王、四子燕王分别封藩西安、太原和北平(永乐元年改称北京),成为北方防御的支柱。五子周王颇有文才,著《元宫词》百章,又著《救荒百草》,选出400多种可在饥荒时充当口粮的草类,制成图谱,加以注文,不仅可救民饥荒,也是一部植物学专著。八子潭王、十子鲁王、十一子蜀王也都以好学礼士而闻名。十二子湘王文武全才,读书常至半夜,又善弓马,曾开景元阁,招纳文士,校雠图籍。据说他行军时还带上大批图书,俨然有名士之风。十六子庆王也是好学之士。十七子宁王尤以文武全才多智谋而受朱元璋宠爱,他撰有《通鉴博论》、《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著作数十种,还通晓音乐戏曲。

明太祖对诸子期望大,管教严,从不姑息。二子秦王多有过失,明太祖对他屡加训责,险些将其废黜,死后定谥号为“愍”。十子鲁王因服金石丹药求长生,毒发伤目,太祖在他死后谥为“荒”,以作惩戒。

◎故事感悟

朱元璋作为一代开国帝王,深知教育子女的重大意义,他注重家教,严格教子,为明朝初期的几代帝王能够有所作为奠定了良好基础。

◎史海撷英

灭元之战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四月,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伐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来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抗元朝统治。

朱元璋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其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其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将势孤援绝,不战而溃;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梁,然后挥师潼关。

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帖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建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朱元璋的军队进入大都,元朝至此灭亡,明朝控制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文苑拾萃

入如来禅

(明)朱元璋

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

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

目有神光顶相圆,王公稽首拜其前。

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说法近市廛,骅骝杂口拥粉钿。

飘飘飞度五台巅,红尘富贵心无牵。

松下趺坐自忘缘,人间甲子不知年。

戚继光牢记父训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戚继光(1528—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是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卒谥武毅。

戚继光出身于世代将门之家,父亲戚景通是一位久经沙场、屡立军功的老将,56岁时才得一子,取名继光。老将军晚年得子,对戚继光十分钟爱,但教子极严。

戚继光12岁时,有一天练武回到家中,见工匠们正在修理厅堂。一个工匠对他说:“你家世代做官,戚将军功名不小,照例该造一间12扇雕花窗的大花厅,现在你父亲只修一间4扇窗的厅,未免太节省了。”

戚继光听后对父亲说:“工匠说父亲官职不小,为什么不修造一间雕花窗的大厅呢?”

父亲摇了摇头说:“你小小年纪就贪慕虚荣,将来我这份产业到你手里怕保不住呢!你想想,工匠的话对不对?”

戚继光从小聪明,一下就明白了父亲话里的意思,回答说:“孩儿听从父亲教诲,实在不该听信工匠的话。”

第二年,家中要给戚继光订亲。女方家中送来一双非常昂贵的绣鞋,戚继光见了这双鞋,爱不释手。母亲说:“看你这般喜爱,就拿去穿吧!”

他穿上绣鞋走到父亲书房,高兴地问:“父亲,你看这双鞋漂亮吗?”

父亲一见,皱起眉头,严肃地说:“我上次为修大厅的事就对你说过,不要贪图享乐,你现在又犯了!一双绣鞋虽小,但如果你爱慕虚荣享受之心不改,将来当了将军不爱财、不贪污才怪呢!”

戚继光听了红着脸,把绣鞋脱掉说:“孩儿知错,这双鞋我绝不再穿。”

父亲又问他:“宋代岳飞曾说过什么话?”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家就兴旺。”

“对,你要终生牢记这句话!认真读书,苦练武艺,将来才能为国立功,干一番大事业!”

几年后,戚继光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军官。这时父亲正埋头写一部兵书,有人劝戚景通晚年要多置些田产好留给后代,他听了对戚继光说:“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给你取名继光吗?”

“要孩儿继承戚家军名,光耀门第。”

“继儿,我一生没有留给你多少产业,你不会感到遗憾吧?”

戚继光指着厅堂上父亲写的一副对联:

授产何若授业,片长薄技免饥寒;

遗金不如遗经,处世做人真学问。

他读了一遍后说:“父亲从小教我读书习武,还教我怎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给孩儿最宝贵的财富,孩儿从未想到贪图安逸和富贵,我想早些看到父亲将来像岳飞建‘岳家军’一样,创立一支‘戚家军’。”

戚景通听了心中十分宽慰,笑着对儿子说:“我这部兵书已经完成了,现在我要传给你。这是我一生的心血,将来你用它报效国家吧!”

戚继光跪在地上,双手接过这部《戚氏兵法》说:“孩儿一定研读这部兵法,不管将来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也不会丢弃父亲的一生心血。”

戚景通在72岁时患重病去世,戚继光接到噩耗从驻防地赶回家中奔丧。他在父亲坟上哭着说:“继光一定继承您的遗志,为国尽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嘉靖三十四年,朝廷命戚继光为佥浙江都司,负责抗倭。他组织“戚家军”在6年中九战九捷,威震中外。他曾对人说:“我之所以能抗倭取胜,全靠我父亲在世时的谆谆教诲啊!”

◎故事感悟

教子重教德,敬老学做人。戚父教子不慕虚荣,其子尊父不贪享乐。古人尚能做到,今人更当如此。

◎史海撷英

戚继光抵御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江浙倭患极为严重,朝廷升戚继光为参将,由山东调往浙江,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抵御倭寇的侵略。来到浙江后,戚继光马上检阅当地军队,发现军队恶习泛滥,认为这样一支军队怎么能打败倭寇?于是出榜招兵,另建一支新军。

不久,一支由义乌的农民和矿工组成的3000人的军队组建起来,戚继光对这支军队进行了严格训练,并更新了火器等装备,很快就使这支新军成为日后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

戚继光又根据江南地区地形多沼泽,道路弯曲,兵力不易展开以及倭寇善于设伏、短兵相接等特点,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鸳鸯阵”。

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战争中取得了九战九捷、歼敌6000名的辉煌战绩。当戚家军凯旋归来时,台州人民出城欢迎,人们组成一条20多里长的长龙,欢声雷动,共同庆贺英雄归来。

◎文苑拾萃

倭 寇

倭寇是指13世纪至16世纪期间,以日本为基地而活跃于朝鲜半岛及中国大陆沿岸的海上入侵者。倭寇曾被归于海盗之类,但实际上倭寇的抢掠对象并不是船只,还包括陆地上的城镇。

历史上,倭寇最猖獗之时的活动范围曾远至东亚各地,甚至是内陆地区。倭寇的组成并非仅限于日本海盗,但因为这些海盗最初来自日本(日本当时被称为倭国),故这些海盗被统称为“倭寇”。

后来由于日本国内形势转变,加之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抢掠船只的事件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来自中国和朝鲜等方面的海商和海盗,他们依然仿效过去日本倭寇抢掠的方式,继续为祸东海,也被归于倭寇之列。

汪辉祖从父教做官先做人

◎百行万善孝为首,当知孝字是根源——《百孝经》

汪辉祖(1731—1807年),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清代乾嘉时期的良吏。乾隆三十三年举于乡,四十年成进士。汪辉祖早岁游幕,后知湖南永州府宁远县。著有《元史本证》、《二十四史同姓名录》、《学治臆说》、《佐治药言》等。

汪辉祖的父亲汪楷曾任河南淇县典史。8年后,因父病辞官回家。汪楷在父亲去世后,不得不到广东谋生。这时汪辉祖已11岁了,读书6年,懂得一些世事了。汪楷临行时问辉祖:“你知道我这次出门为的是什么?”

辉祖一时答不出来。父亲接着说:“我这样的年纪出门投奔人家,实在是不愿意的。但是现在不想个法子,你将来恐怕没有饭吃。”

一时,父子俩都哭了起来。勉强收泪,父亲又问:“你说读书为的是什么呀?”

辉祖答:“为做官。”

父亲说:“错了,求做官未必能做人。求做人,即使不做官亦不失为好人。碰着运气做了官,就必须做好官,必须不受百姓唾骂,不贻害子孙,你须记住这几句话呀!”

汪辉祖为官最先做的是刑名幕宾(审理裁决民刑案件的秘书),上任前跪在母亲面前发誓:“现在除此以外,无以为生,但是发誓总不敢负心造孽,如有分外之钱,一个也不敢入口袋。”

母亲说:“你记住父亲的话就好。”

汪辉祖说到做到,在《佐治药言·不合则去》中记载着他的肺腑之言:“尽言二字最难办到,公事公言,可以理争,言犹易尽。若是幕主有私心,我持之以公,则少有不意见参差的。如果据理酌情反复陈说,以利害相动,也没有不悚然觉悟的。而且宾主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若是以去就争之,而官主还不醒悟,则是一个始终不可与为善的人,又有什么可惜不愿意离去的呢?”

汪辉祖先后在江苏9年,在浙江25年,入州县幕府,度过了34年佐人为治的幕宾生涯,历事16个幕主。他操守谨严,细心体察民情,成为清代乾嘉间著名的幕宾。《清史稿》称汪辉祖:“习法家言,佐州县幕,持正不阿,为时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