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清:清介自守
9426600000013

第13章 第 二 篇清誉自珍(2)

东汉时期,有一位不愿领受皇帝所赐珠宝,而且还敢评论一番的尚书,他叫钟离意。

钟离意年轻时任会稽督邮时,就表现出非凡的见识。督邮是太守的佐吏,掌管察纠属县官吏违法之事。

有一次,府吏送来一份公文,上面记录了郡里有些县的亭长接受酒礼的事,太守要钟离意下去考察这些人。他看完这封公文后,封好仍还给府吏,接着就去参见太守,陈述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他说:“《春秋》记历史上的事,先记国内后记国外。《诗经》里也讲,‘在妻子面前能以身作则,才能治理国家’。这说明政事与教化的根本方法要由近及远。现在应该先清查郡衙内的人员,同时宽恕远县属员的细小过失。”太守听了他的意见,很是赞赏,认为他是贤明而有见识的人。

光武帝刘秀即位后,钟离意被提拔为尚书,掌管文书奏章,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在此间,交趾郡太守张恢因贪赃千金被处以死刑,并将家产全部查抄,上交掌管国家财政的大司农登记处理。刘秀下诏将查抄物资分赐群臣,并分给钟离意一份珠宝,不料他将珠宝全部放在地上,不肯接受,也不向刘秀拜谢。刘秀感到奇怪,就问他是什么原因。

钟离意回答道:“臣听说,孔子宁愿忍受口渴也不喝盗泉的水,曾参走到一个名叫胜母的镇子就将车倒回,不肯进去,这都是因为厌恶他们的名称啊。陛下赐给臣的这些东西,都是带有秽气的贪赃之物,臣实在是不敢拜领。”

刘秀听了他这番话,赞叹地说:“尚书之言,多么清白啊!”

◎故事感悟

钟离意立身处世求清白,秉持着心中的底线,不与人同流合污,为人处世彰显出了个人的高风亮节。钟离意的清高但不孤傲,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督 邮

督邮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汉代开始设置。

督邮属于郡一级的重要官吏,平时由郡太守排出巡视郡内属县的各个地方官是否称职,掌管郡内驿站;还可以案验刑狱,检核非法。郡内分为多部的,每部各设置一名督邮。

魏晋时期,督邮的地位开始下降。此后历朝历代,设置也逐渐减少,如北齐只设于清都郡。到了隋朝时期,开始废郡,督邮也随之被废止。

◎文苑拾萃

光武帝临淄劳耿弇

《后汉书》

车驾至临淄自劳军,群臣大会。帝谓弇曰:“昔韩信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勍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又田横烹郦生,及田横降,高帝诏卫尉,不听为仇。张步前亦杀伏隆,若步来归命,吾当诏大司徒释其怨,又事尤相类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裴潜“东壁挂胡床”

◎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

裴潜(?—244年),字文行,河东闻喜人。着姓大族出身,东汉末及三国时曹魏官员,官至尚书令。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的诗句,赞美的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廉吏裴潜。

裴潜在曹魏政权中可算是个“三朝元老”了。他虽然久任要职,但为官清廉过人,平日的生活极其简朴,没有一点儿官气。他到外地赴任,从来不带家眷,也没有多余的财物捎回家,妻子儿女的日子过得很艰难。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的妻子常到野外采集藜草编织成壁障拿到市上去出售,以此换点粮食回来;有时卖不出去,全家人往往两天吃一顿饭。

裴潜在京任职时,由于父亲也在京城,他出入官府不乘轿子,只乘简陋的竹篷车。众弟弟出门到乡下去,也常常步行,同老百姓家的子弟一样。

裴潜在任兖州刺史时,曾经做了一个叫“胡床”的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他离任时,将胡床挂在柱子上。这件事为人们所传颂,以致“挂胡床”成了廉洁的代名词。梁朝简文帝写有“不学胡威绢,宁挂裴潜床”的诗句,可见他的清廉作风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故事感悟

裴潜位高权重,为官清廉,受人尊重。他的洁身自好的为官作风渐渐形成一种风气,影响着时人,也为后人做出了表率。

◎文苑拾萃

寄上吴王三首

(唐)李白

其一

淮王爱八公,携手绿云中。

小子忝枝叶,亦攀丹桂丛。

谬以词赋重,而将枚马同。

何日背淮水,东之观土风。

其二

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

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其三

英明庐江守,声誉广平籍。

洒扫黄金台,招邀青云客。

客曾与天通,出入清禁中。

襄王怜宋玉,愿入兰台宫。

清慎太过的陆挚

◎窃人之财,以之为盗,况贪天下之功为己力乎。——孔子

陆挚(756—805年),字敬舆。唐代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18岁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历任县尉、八御史、翰林学士、谏议大夫、兵部侍郎、宰相和忠州别驾等职。陆挚一生清慎,甚至被皇帝说是“太过”。宋代名家苏东坡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才智可比张良,思辨不下贾谊,文章则“聚古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

陆挚是唐代时期一位十分清廉的官吏。在担任华州郑县县尉时,他曾东归洛阳看望母亲,顺道拜望了名重一时的寿州刺史张镒。

张镒十分赏识陆挚,与他结成了忘年之交,临别时还赠送陆挚百万钱,说:“请以此作为太夫人一天的费用。”

陆挚对张镒的赠送一再道谢,但却分文不受。为了表示领情,他只是象征性地收了一串新茶。张镒为此更加敬重他,认为他是一位贤士。

贞元三年(787年),陆挚任中书舍人。这时,陆挚因为母亲病逝而持丧洛阳,借住在嵩山的丰乐寺。消息传出后,朝野上下都向他送礼。然而陆挚依旧分文不取。为此,史书上还专门记载了这一消息:“四方赙遗数百万,公(陆挚)一无所受。”

陆挚升任宰相后,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当时,一些跋扈的藩镇倚仗其手中权力,称雄一方。不少朝官为了自身的利益,竞相同藩镇交往。而藩镇为了随时掌握朝廷的动态,取得内援,也总以厚礼拉拢朝官。陆挚作为当时执掌朝政的大臣,自然也成为众多藩镇竭力拉拢的对象。于是,重到金银财宝,轻至鞭靴细小,纷纷被送上门来,但陆挚依然一如既往,对这些礼品金钱一概谢绝。

陆挚的清正廉洁为当时的正人君子所称道,然而却也令奸邪小人惶恐不安。于是,有人称陆挚是沽名钓誉,也有人说他不善于沟通上下级关系。昏庸的唐德宗李适得知后,对陆挚的所为感到不可思议,便下密旨责备他“清慎太过”,并谕其“如不接受贵重财物,细小物品受亦无妨”。

陆挚马上上疏,表示不敢奉诏,说:“人之行贿,并非所愿,只是行之有利,不行有虑而已。”指出:要想肃清贿赂之风,首先就要从上面做起,因为“上之所为,以导下也,上所不为,以检下也”,所以“绝利去贿者,莫先于君主”。只有君主率先垂范,才能使朝廷大臣乃至各级地方官廉洁守法。

◎故事感悟

小人的诽谤攻击不足以撼动陆挚的清正廉明,反而促成了他百世的美名。陆挚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以说,陆挚不仅廉洁自律,而且心怀天下,他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史海撷英

别 驾

别驾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职官名。汉朝时初设,为州刺史的佐官。因为随刺史巡行视察时要另外乘车驾,故称为别驾。

隋唐时期,别驾曾改称为长史,后来又恢复原名,两个名称在后代也时常互换,有时则并置于刺史之下,但多为无实职的闲官。

◎文苑拾萃

唐崇陵

唐崇陵为唐德宗李适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南麓。

崇陵依山而建,山环水抱,墓冢高突。整个陵墓全部为青石垒砌,嵌凿石槽,浇灌铁汁,卡有铁板,十分坚固。

陵园中的石刻保存基本完好。朱雀门旁立有十余尊石人,身着斗篷。目前,该陵已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归装不带关南物

◎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明史·循吏传》

刘璟(1350—1401年),字仲璟,又字孟光,号易斋。明朝开国元勋刘基的次子,明朝著名的政治人物。

刘璟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宠臣。他一生为人刚直,而且还是一位不爱财、不怕死的正人君子。

刘璟很有才学,20岁时已精通诸子百家的著作。明太祖朱元璋很怀念他的父亲刘基,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命他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封他为阎门使。

刘璟为官廉洁自好。明太祖初期,为了巩固和发展同邻国的关系,派他出使安南国,颁读诏书。他到安南宣读完诏书后,只参加了一下宴会就动身回国。安南国王向他献上犀角象牙、金银珠宝等很多珍贵礼品,刘璟连看也不看一眼,匆匆上路。安南国王过意不去,又派大臣赶到半路上拦截他,再次献上那些珍宝,诚恳希望他收下。刘璟从行李中拿出一首诗让安南大臣们看。只见纸上写着《初入关》诗一首:

咫尺天威誓肃将,寸心端不愧苍苍。

归装若有关南物,一任关神降百殃!

看到这首诗,他们才理解了这位大国使臣的崇高品格,不由得肃然起敬,目送他渐渐远去。

◎故事感悟

出访邻国是一次国与国之间友好来往的外事活动,使者不仅仅代表自己,更是代表国家。刘璟拒不收礼表现其高尚的清廉作风,为国家为自己赢得了荣誉。

◎史海撷英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司是我国明朝时期所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

明朝初年,废掉了元朝的枢密(枢密院)、平章(同平章事)、元帅、总管、万户等武官号,统兵五千人者授指挥,以下千户、百户、总旗、小旗不等。根据山川形势,又分设卫所(卫所制),大约五千六百人为卫、千人为千户所、百人为百户所,官兵均世袭兵籍。

◎文苑拾萃

最早的人口普查

明朝的“户帖”,是当时的一种户籍管理制度,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口普查制度。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军队协助地方进行了一次对人口的“点闸对比”,也就是户口清查。所采取的措施,是给每一户发一本“户帖”,户帖上首印着“钦奉圣旨”四个大字,下面要依次填写上户主的姓名、籍贯以及全家的人口数。再下面就是全家其他成员的“花名册”,包括家庭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的亲属关系等。最后一项是“户别”,即标明该户是“民户”、“军户”还是“匠户”等。

户帖填写完整后,朝廷集中“存档”,封存于户部。以后各地每年都要上报一次人员增减情况,以便获悉全国准确的人口数字。

在我国,有关户口登记早在《周礼》中就已经有了记载,汉、唐、元时期渐渐复杂,但都以纳税人为准,因而不够准确。明朝的“户帖”制度将男女分别登记,尚属首次,做法很像我们现代的“人口普查”。

姚广孝谢绝豪宅佳丽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务声华忘政本。养廉唯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养廉隅。——古对联

姚广孝(1335—1418年),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平江路长洲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元末明初政治人物、诗人,明成祖朱棣自燕王时代起的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

姚广孝是明朝初年“超凡脱俗”、“四大皆空”的和尚,也是积极用世、“竭精殚智”的谋臣。是他,最先识破建文帝削藩的用心,密劝燕王朱棣起兵夺取全国政权;是他,在燕王畏惧“天意”而发生动摇时,及时设法坚定了燕王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发动了“靖难之役”;是他,为燕王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一举攻下石头城,辅其登上九五之尊,成了历史上颇负盛名的明成祖;也是他,为了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说服明成祖迁都北京。

因而,《明史》中有这样的记载:“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也正因为如此,明成祖朱棣在登基后的第二年,便“复其姓,赐名广孝”,官拜资善大夫,加封太子太师,甚至同他说话时也只“称少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

姚广孝成为达官贵人后,仍过着往昔的僧人生活:住的是寺院,吃的是素食;除冠带而朝外,平时依旧穿着袈裟,手持念珠,口中不离“阿弥陀佛”。他还专此写过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金陵战罢燕都定,仍是癯然老衲师。”

明成祖不忍心让这位“第一功臣”如此清苦,多次劝他蓄发还俗,尽享荣华富贵,还特地赐他一处豪华府第和两位漂亮的宫女,但是,他却一一谢绝了。明成祖也曾多次赏赐姚广孝一些衣帛之类。姚广孝也总是推辞再三,实在无法推辞,只是暂时收下。但他既不久存,更不享用,而是很快就将它们分赠给了那些贫苦人。据说,姚广孝的父母皆死于贫病。死后,穷得连块墓地也没有。史书上写道:“垅墓既无,祖业何在?岁时祭扫,曾不可得。”姚广孝功成名就后,也没有为他们购置新的墓地,更没有为他们改葬,而是将他们的灵位放进了寺院里,每日为他们焚香、磕头、祷告。

即使在71岁那年作为钦差大臣回原籍赈灾时,姚广孝同样保持着自己一贯的作风。当时,许多人都期盼着一睹他那衣锦还乡的风采,万万没有料到的是,他一不骑马,二不坐轿,三不前呼后拥,四不鸣锣开道,只穿了件旧袈裟,不声不响地回到了苏州故里。

◎故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