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清:清介自守
9426600000009

第9章 第 一 篇清廉为政(7)

在济宁任职期间,张伯行致力于治理河务,对漕运湖泊、截流筑闸、疏浚河泉、分水泄洪、挑浚河渠、建桥放船等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并付诸实践。他主持疏浚了一到秋天就泛滥成灾、淹没民田不下数百万顷的灉河,使这一大片泽国变成了膏腴良田;捐资修筑了五岔口堰堤,使附近十五州县的百姓受惠。为了给后人提供有益的借鉴,张伯行把自己多年治河的心得汇编成书,取名《居济一得》,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印刷出版。他指出治河的关键在于选任一个好的河臣,治河的目的在于有益于国计民生,为后世造福。

这一年,康熙南巡,张伯行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对张伯行大为赞赏,特地赐予“布泽安流”匾额以示褒奖。不久,张伯行升调江苏按察使,步入高级官员行列。

当时的江苏官场,腐败之风盛行,凡是新官上任,都要给总督、巡抚馈送4000两银子的币礼,这已成为不成规矩的“规矩”。但张伯行不吃这一套,他公开表示:“我做官,誓不取民一钱,安能如此!”

不仅如此,张伯行还理直气壮地为士人伸张正义。当时,扬州有六秀才得罪了郡守,抚军为逢迎上官,打算剥夺六秀才的衣巾(即剥夺其秀才的功名)。张伯行得知这一情况后,从爱惜人才出发,为六秀才据理力辩,终使六秀才免于问罪。张伯行担任按察使仅两个月的时间,廉惠之名已在民众中广泛传颂。

◎故事感悟

张伯行为官的准则,就是为国为民,从不结交近侍之臣,附和同官之议,也不为同僚的忌妒打击而有所改变。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康熙的赞扬和保护,赢得了广大百姓的衷心爱戴。可以说,百姓的口碑是对这位清官的最高褒奖。

◎史海撷英

乡 试

乡试是科举考试中的地方考试,又称为“大比”。参加考试的人员需有庠生、贡生等诸生资格。考试共三场,每场三日,考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前五名称为经魁。

乡试是由钦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属本省的生员、贡生、监生(包括未仕者和官员未入流者),经科试合格后都可以应试。但有过失而罢闲的官吏、街头艺人、妓馆之人、父母丧未满三年的,均不可以应试。

冷面寒铁公周新

◎智者不为非其事,廉者不为非其有。——汉·韩婴

周新(生卒年不详),字志新,一字日新。南海(今广东南海县)人,明朝司法官。善于决狱,判案廉直义正,后得罪权贵,被明成祖处死,后成祖封其为杭州城隍。

明朝建国之初,周新便以太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并以“善决狱”名播京师。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周新改任监察御史。又因其刚正无私、勇于弹劾而被称为“冷面寒铁”。

据说,当时京城里竟然有人用周新的名字来吓唬小孩子:一旦孩子太调皮,大人只要说一声“冷面寒铁公来了”,孩子们一下子就会变得规矩起来。

由于周新勤政廉政,政绩突出,很快被擢任浙江按察使,为三品封疆女甫。

周新到达浙江后,经常到各州县去巡视。为掌握第一手材料,他往往装扮成百姓模样,而且不带任何随从。

有一次,周新通知某县知县,说自己将于某日到达该县。随后,他立即打扮成一位平民,独自出发,提前到达了那个县城,并故意冒犯了知县。

知县见一个小小的百姓竟然敢如此对待自己,便勃然大怒,本想当即对他施以酷刑,但考虑到按察使即将到来,便把他先关入狱中,准备事后再行处置。

在牢房中,周新广泛地接触到了罪犯,详细询问了他们的有关情况,深知那位知县是一位贪赃枉法之徒,遂向狱吏说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知县闻讯赶来,连连向他磕头谢罪,乞求宽恕。而周新却视而不见,转身而去。随后,他如实地向朝廷揭露那个知县的桩桩罪行,使贪官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不久,周新又从多方了解到钱塘知县叶宗人是位清官。一天,他趁叶知县外出办事,来到了钱塘县衙。经过实地察看,发现这位知县厨中确无山珍海味和佳酿美酒,只有银鱼一包,不禁深为感动。

第二天,周新特地设宴款待叶知县,待其饮得酩酊大醉,便派自己的车马仪仗送其回府。此举一度引起极大反响,附近吏民几乎无人不知叶宗人的美名。还有人专门写了一首诗,其中就有“钱塘一叶清”的佳句。

后来,叶宗人奉命赴京,卒于途中。周新得知后,无限伤感,竟一连哭了好几天。

周新生前虽然地位显赫,薪俸优厚,但生活俭朴,历来不聚不义之财。他还常常拿出自己的薪俸办公益,或者赈济那些贫苦人家。

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夫人也很节俭。即便其他官员的夫人请她去赴宴,她也总是穿着那身荆布衣,犹如一位农家妇女。其他官员的夫人见她如此打扮,反而觉得自己穿戴华丽的服饰太别扭,于是纷纷改换成一般装束。

周新死后,其夫人返回广东故里。时任广东巡抚的杨信民见她生活十分贫困,多次感慨地对人说:“周新,当代第一人,可使其夫人终生馁耶!”于是常常接济她。其他一些正直之人也都学着巡抚的样子,分外关心、照顾她。

周新夫人去世时,除广东各界知名人士外,凡是在广东做官的浙江人,也全都参加了她的葬礼,共同寄托他们的哀思,表示他们对周新的深切怀念!

◎故事感悟

与百姓同呼吸共命运是鉴定一个合格官员的准则之一。周新处处从百姓利益出发,清廉为官,执政为民,俭朴立世。周新之所以能够赢得百姓以及同僚的赞誉是与上述美德密不可分的,周新的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必定会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

◎史海撷英

太 学

太学是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学,也是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周朝时期便已有太学之名了,当时的太学主要指中央设立的辟雍等大学。《大戴礼记·保傅》中曰:“帝入太学,承师问道。”

汉代初期,太学成为中央在京师所设立大学的正式名称。太学作为汉代的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它确立了儒学为正统学问。

西汉时期在长安(今西安)设太学,东汉、西晋在洛阳设太学,东晋在建康(今南京)设太学。晋代时期,另外设置了专供公卿大夫子弟学习的国子学,与太学分立。国子祭酒统一掌领着国子学、太学等。经历了南北朝之后,隋代改为国子监。

孔奋处膏腴而不自润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北宋·周敦颐

孔奋(生卒年不详),字君鱼。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兴平)人。东汉名臣,曾任河西大将军窦融幕府议曹掾、姑臧县长、武都郡丞、武都郡太守。所到之处廉洁自律,奖善惩恶,爱憎分明,为政清平,深得百姓敬重。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孔奋被任命为姑臧县长。当时,姑臧与羌胡互相通商,因此是个富县。以前在姑臧担任县长的,不出几个月,都会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孔奋在此任职四年,财产毫无增加。

由于孔奋身处膏腴之地而不能以财自润,许多人都因此而嘲笑他。然而,孔奋始终坚守节操,不改初衷。

孔奋清廉自律的精神感动了姑臧县城的百姓。在他离职当天,市场上的人们已经无心经商了,大家踊跃地捐款捐物,不一会儿就凑了牛马器物上千万钱,全部捆扎好装载到车上,只等县长孔奋上路时送给他。

官员们上路的那天,场面蔚为壮观。运载财物的车辆连着街,一辆紧跟着一辆,挤满了道路,引起许多路人围观。只有做了四年姑臧县长的孔奋两袖清风,没有任何家产,一辆小车载着他和一些书籍轻装上路,与其他官员们的富足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姑臧县的官吏百姓以及羌胡,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物资依依不舍地送了一程又一程,追随他们崇仰的孔君走了上百里地,一路走一路流着泪劝孔奋收下大家的一点儿心意,到京师后不要再那么苦着自己。但孔奋只是感激地一再拜谢大家,挥手向百姓们道别,没有接受任何馈赠。

到了京师以后,孔奋被任命为武都郡丞。当时陇西郡的隗茂等人反叛,夜里攻进官府,杀死了郡守。反叛者担心孔奋会穷追不舍,就抓了他的妻儿作为人质逃进了深山,想用亲情阻止孔奋的追捕。孔奋当时已经50岁了,膝下只有一个独子,平时对儿子疼爱有加。但他以公务为重,不顾妻儿的安危,奋力讨伐。当地的官吏百姓有感于孔奋的深明大义、无私无畏,都拼着性命为他效力。

陇西郡有很多氐人,熟悉山里的地形,特别拥戴郡里的豪强齐钟留。孔奋就亲自率领着齐钟留等人内外夹攻,包抄反叛者。隗茂等人被逼急了,就把孔奋的妻儿推到最前面,希望孔奋因不忍伤害亲人而退却。没想到孔奋率众进攻得更加猛烈,最终擒灭了隗茂和部众,但他的妻儿也因此被杀。汉光武帝有感于孔奋对朝廷的忠诚,特意下诏对孔奋予以褒扬,并提升他为武都郡太守。

孔奋在做郡丞时,就已深得吏民敬重,很有威望。等到做了郡守,更是把武都郡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爱憎分明,见善如亲,嫉恶如仇,扬善惩恶,使郡中官吏百姓都非常看重操守,违法乱纪、不顾道德准则的行为明显减少。孔奋执政干练果断,善于明察是非,被郡中人称为清平。

孔奋回到家乡后,一直过着普通百姓的俭朴生活,直到在家中去世。他晚年又有了一个儿子,取名孔嘉,官至城门校尉,有著作《左氏说》。弟弟孔奇博通儒家经典,写出了《春秋左氏删》。

◎故事感悟

孔奋身处膏腴之地而不自润,充分说明了他廉洁自律的高尚情操。危急关头,在亲人与百姓安危之中,孔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为国家为百姓的利益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这种为国为民谋福祉的决心与勇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史海撷英

光武中兴

新朝末年,王莽改制失败,引发内乱。这时,身为汉朝宗室的汉景帝后裔刘秀乘势而起,在绿林军的帮助下推翻了王莽的统治,登上帝位,是为光武帝。复国号汉,史称东汉。

当时,由于雒阳为军事的重要战略根据地,而长安又逢多次战乱而日益残破,光武帝便建都雒阳。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势;同时下令清查土地,新定税金,振兴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光武帝所实施的这些改革措施,让东汉的国力日益强盛起来,史称光武中兴。

◎文苑拾萃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孔奋

(宋)林同

甘同妻菜茹,极奉母珍羞。

一任时人笑,脂膏不自谋。

位高权重操守极清的陈瑸

◎清廉为官是一种高洁的职业操守。——佚名

陈瑸(1655—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中国广东海康(今属雷州)人,清朝官员,官至福建巡抚,兼摄闽浙总督,为知名的清官,被称为“海疆治行第一”。

康熙年间的一天,进士陈瑸被派往古田做知县,途中遇到古田县一群百姓,因为忍受不了繁重的赋役,只好外出逃荒,眼看就要远离家乡,所以边走边哭。陈瑸问:“朝廷不是已经下令减轻赋役了吗?”

一位老人回答说:“只因一些富家大族隐瞒土地,官府把赋役摊到了百姓头上,我们赋役沉重,被逼无奈,只好流亡迁徙。”

陈瑸听后大怒:“真是岂有此理!”

次日,陈瑸在县衙召集会议研究赋役问题,在全县发布告示,要求全县如实上报土地实数,凡隐瞒不报的,一经查实没收土地。陈瑸亲自带人深入田间,丈量土地,调查核实田主。这一把火把古田的富家大族烧怕了,他们企图贿赂陈瑸,但陈瑸不为所动。最后,陈瑸查清了富家大族隐瞒不报的土地,将赋役平均摊派。富家大族迫于陈瑸的廉威,不得不如实缴纳赋税,古田百姓则纷纷称颂陈瑸是“陈青天”,一些外出流亡的人也陆续回到了古田。

两年后,陈瑸调任台湾令。当时的台湾因为四面环海,与大陆相隔,交通极为不便,岛上居住的多是少数民族土著,主要以渔业为生,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文明开化程度很低。地方官吏贪污腐化,鱼肉百姓,不良风气盛行,老百姓怨声载道。陈瑸到任后,非常重视农业,广泛发动百姓种水稻、养蚕,使台湾的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他锐意革新,整顿吏治,将贪官污吏撤职查办,对贪污、受贿、请托等不正之风予以重罚。通过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台湾的吏治得到了迅速改善。

陈瑸非常关心民间疾苦,经常微服私访,调查访问百姓的疾苦。他到任的那一年,台湾连降暴雨,洪水淹没了农田,百姓辛勤劳作的庄稼来不及收割就被水淹了。陈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组织人安全转移,一边命人打开官府粮仓,赈济灾民。

洪水冲垮了河堤,直接威胁到官府的粮仓,在这紧要关头,陈瑸挺身而出,带领下属和百姓死守抗洪第一线。他不顾自己身体虚弱,亲自扛石块填堵河堤决口,旁边的人都被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的精神所感动。

在陈瑸的带动下,大家众志成城,终于堵住了决口,保住了粮仓。由于洪水淹没了大量的农田,百姓的收成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陈瑸又上报朝廷,酌情减免了一些徭役杂税,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陈瑸的勤政爱民、公正廉洁,受到了台湾百姓的爱戴。

一年后,陈瑸调离台湾回京任职。他走的那一天,台湾百姓纷纷来为他送行,依依不舍。回京后,陈瑸先后担任刑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他出任四川提学道。期间他一直保持“天下清官”的本色,不贪财,不受贿,秉公办事,勤政为民,受到了朝廷和百姓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