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唐玄宗虽然已经逃往四川,而更多的人却踊跃地投身于反抗叛贼保卫国家的队伍,决心踏着颜杲卿等爱国英雄的足迹,继续去跟安禄山叛军作殊死的战斗。
◎故事感悟
颜杲卿虽然在中国的浩瀚历史中其名不显,但他对国家的忠诚却堪称典范。怒斥叛贼直至气绝,这是何等的大无畏精神!父子二人慷慨悲壮,书法家弟弟也同样英勇抗敌,可谓一门忠烈。颜杲卿和儿子虽然牺牲了,但是他们热爱祖国、坚贞不屈、反抗叛贼的英雄壮举是应该大书特书的。
◎史海撷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旨在推翻唐王朝的军事叛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结束,前后长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安史之乱给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唐王朝由盛世转向衰败。
◎文苑拾萃
祭侄季明文稿
颜真卿作
维乾元元年,岁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扬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
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玉兰,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戚,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衬,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谢枋得绝食拒降元
◎贞松标于岁寒,忠臣亮于国危。——房玄龄
谢枋得(1226—1289),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宝祐四年(1256年)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次年复试教官,中兼经科。又应吴潜征辟,组织民兵抗元。宋朝灭亡后,他寓居闽中。元朝屡次召他出仕,他坚辞不应,在大都悯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绝食而死。
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正式改国号为元,并于第二年攻下樊城、襄阳,开始向长江中下游发动极为凌厉的攻势。由于南宋政治腐败,文官贪财,武将怕死,因而元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许多守城将领要么举旗投降,要么望风而逃,大片国土沦陷于元军之手。文天祥等忠义之士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纷纷起兵卫国,抵抗元军的进攻。民间自发组织的抗元义军,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当时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谢枋得得到新即位的宋恭宗赵显的起用,授给他秘书省著作郎兼权司封郎的官职,命他暂时在信州招募乡勇,抵抗元军,保卫乡里。不久,又先后提升他为江东提刑和信州知州,叫他扩大招募军队,捍卫饶、信、抚三州。
谢枋得早年有一个故交叫吕师夔,当时已经投降了元军,他率领一支元军前来进攻信州。谢枋得听说后气愤极了,便招募了以张孝忠等人为首的一批义士,在信州北面的团湖坪狙击吕师夔。张孝忠先打了几次胜仗,但终因缺乏作战经验,遭到敌人暗算,最后被元军暗箭射死,队伍也被元军打散。接着,信州被元军攻陷,谢枋得突围只身逃脱,隐姓埋名,逃到了福建建宁的唐石山中。
这时候,临安(今杭州)已经陷落,谢太后和宋恭宗被掳北去,赵昰在福州称帝,史称宋端宗。谢枋得因为住在山里,消息闭塞,只听到临安陷落的消息,没有听说赵昰称帝这回事,以为南宋已经灭亡了。于是他穿着麻衣,每天朝着东方太阳升起的方向跪拜哭泣,来寄托国破家亡的哀痛。为了生活,他只好到建阳市上去算卦和代写书信,挣几个钱。后来他又陆续听到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抗元斗争都已经失败的消息,心情更加悲痛,日日夜夜地痛哭。
有人得知他就是当年在试题上痛斥贾似道奸邪的主考官谢枋得,便请他去教育自己的子弟,并经常把江西、福建、广东等地人民群众抗元斗争的消息说给他听。谢枋得知道人民群众还在坚持斗争,深受鼓舞。从此,他在福建定居下来,以教书为业,向年轻一代进行爱国教育,并时刻关心着抗元斗争的情况。他认为恢复宋朝还是有希望的,准备在必要的时候自己也去投入战斗的行列。
可是事实上大势已去,宋朝已经灭亡了。元朝统治者在消灭了南宋主要的抵抗力量以后,开始改变策略,用笼络、收买的手段,征召南宋的旧臣替元朝服务。当时在元朝政府里担任集贤学士的程钜夫,向元朝政府举荐了22个人,谢枋得被列为第一名。谢枋得知道以后,断然地拒绝了。
过了两年,元朝政府又派人到江南搜罗人才,有人又推荐谢枋得。谢枋得写信给原先自己的座师,当时已投降元朝做了尚书丞相的留梦炎说:“我今年六十多岁了,已经是临死的人,决不会再做元朝的官。”后来,元朝派到福建担任参政的魏天裙,想迫使谢枋得出来做官,向元朝皇帝请功。于是他下令绑架了谢枋得,派人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去。
谢枋得用死来表示抗拒,从出发北上那天,就开始绝食,绝食20多天,竟然还没有死。他决定改变主意,每天吃少量的蔬菜和水果来维持生命,以便能够活着到大都,与被元军掳去的谢太后和宋恭宗见见面,然后再死。
由于旅途上的疲劳,再加上每天只吃少量的蔬菜和水果难以补偿体力的消耗,谢枋得到了大都以后,身体十分衰弱,终于病倒了。尚书留梦炎下令把他安置在悯忠寺里休养,派去医生给他治疗,希望他在恢复健康以后能够答应在元朝做官。
悯忠寺是一所纪念历代忠臣义士的寺院,墙上镶嵌着许多石碑。谢枋得住的那间屋子里,墙上镶有一块纪念孝女曹娥的碑。曹娥是东汉时候的一个孝女,她为了搭救划龙船的时候失足落水的父亲,自己也淹死在江里。谢枋得看了这块碑以后,痛哭流涕地说:“一个年轻的女子尚能为父尽孝,我怎能不为国殉难呢?”从此,他又开始绝食。留梦炎派医生带着药品和食物来给他治病,劝他吃东西,他愤怒地说:“我想要死,你们为什么非要我活着!”他把药品和食物全都扔在地上,坚决不食不饮。五天以后,谢枋得终于走完他的生命历程,以死殉国了,那年他64岁。
◎故事感悟
绝食以拒降元,如此壮怀激烈,忠肝义胆,谢枋得这种凛然的民族气节,完全实践了他的忠君爱国、坚贞不屈的做人准则。人人当有如此之心,国家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强大!
◎史海撷英
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四子拖雷之子。原来拖雷有11子,长子即蒙哥,四子忽必烈,六子旭烈兀,七子阿里不哥。蒙哥即汗位后,遣忽必烈开拓南部汉地,令旭烈兀远征西域,以阿里不哥留守和林看管蒙古本土,自己则亲率大军伐宋。不料蒙哥汗于1259年在合州城下阵亡,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匆匆北返。
按规矩,大汗之确定须由“忽里台”(诸王公代表大会)推举,由于阿里不哥在和林颇受诸王公之拥护,当忽必烈返至开平(今内蒙古多伦西北之石别苏木)时,忽必烈乃自行即位为大汗,建年号为中统,并诏告中外。同时,阿里不哥则在和林召集“忽里台”,亦称大汗。于是兄弟拔刀相向,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内战。中统五年(1264年),阿里不哥败降,忽必烈汗改是年为至元元年,改燕京为中都,以开平为上都,“忽里台”制从此被废。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汗定都中都。至元八年(1271年),正式建国号为“元”,传系取《易经》“乾元”之义。次年,以中都为大都,蒙语称为“汗八里”(意即汗城)。这样,忽必烈终于在中国北方创立了一个新王朝──元朝。1276年蒙军攻陷临安,1279年攻下山,灭亡南宋,全中国遂统一在元朝之下。之后,元朝定都北京,改北京为大都。
◎文苑拾萃
叠山书院
在我国古代书院1000多年的历史中,江西书院的影响深度与广度远远大于其他省份。叠山书院在江西书院中是独树一帜,因谢枋得而生,也因谢枋得的民族气节影响而日渐扩大。叠山书院最早是其弟子虞舜臣为纪念恩师择地而建的谢文节公祠,建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公元1317年,经浙江行省奏请朝廷改为叠山书院。院址原为文庙,日久倾圮,明天启年间重修。书院俯瞰信江,依山而建,由低到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大门高悬“叠山书院”匾额,是林则徐来此瞻仰时留下的手迹。主体建筑有明伦堂、文昌阁、桂花园、望江楼。文昌阁内有桂花园和“八仙过海”等浮雕。望江楼四周为精美壁画,书院四处都依山势变化,由回廊连接,曲折迂回,缀以花木,如入精美花园。登楼远望,信江、龟峰尽收眼底。
叠山书院在社会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书院自创建至今,以谢叠山的文章和气节,典雅安谧的治学环境,吸引着历代政要、名流,或拜谒观瞻,或留恋长居、治学论道,留下了许多史迹和佳话。
陆秀夫负帝壮烈殉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陆秀夫(1236—1279),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末政治家,和文天祥、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同为抗击元朝的英雄。宝祐年间与文天祥同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后端宗任命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坚持抗元。端宗死,陆秀夫与张世杰共同拥立宋端宗的亲弟弟7岁广王赵昺为皇帝,定年号“祥兴”,杨太后垂帘听政。赵昺即位后,封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辅政。
南宋与元军作战期间,元军将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赶到了汕头附近。
时近黄昏,风雨大作,南宋名将张世杰趁着海面混乱,让人驾轻舟到宋帝赵昺的座船,接他脱离险境,以便寻机安全转移。一直在舟中观察着战况的左丞相陆秀夫面对此景,知道事已不可为,深恐奸细乘机向元军卖主邀功,又担心轻舟难以躲避元军星罗棋布的舰船,招致南宋末帝被俘或遇难,因而断然拒绝来者请求。
但他也知道宋帝赵昺的座船笨重,又与其他舰船环结,行驶艰难。陆秀夫估计已经无法护卫赵昺走脱,于是便当机立断,决心以身殉国。他盛装朝服,先是手执利剑,催促自己结发的妻子投海,继而又劝说赵昺,“国事至今一败涂地,陛下当为国死,万勿重蹈德祐皇帝的覆辙。德祐皇帝远在大都受辱不堪,陛下不可再受他人凌辱。”说罢,他背起八岁的赵昺,又用素白的绸带与自己的身躯紧紧束在一起,然后一步一步地走向船舷,与他的小主子踏上了从临安到崖山的最后里程——水天一色的茫茫大海。
杨太后听说儿子宋帝赵昺死去,悲痛欲绝,随即也跳海而死。之后随同跳海殉国的朝廷诸臣和后宫女眷少说也有十多万人。
张世杰久候不见接迎赵昺的轻舟归来,便知凶多吉少,于是果断突围,在夜幕下夺路而去。数日后,许多死里逃生的将士又驾驶舰船集聚在张世杰的座船周围,停泊在南恩(今广东阳江)的海陵山脚下,有人给张世杰带来了陆秀夫背负赵昺共同殉难的噩耗,张世杰悲痛不已。正在这时,飓风再次袭来,舰船将士劝他上岸暂避,张世杰绝望地回答:“无济于事了,还是与诸君同甘共苦吧。”随后,他迈着沉重的脚步,艰难地登上座船舵楼,痛苦地俯视着在风浪中飘摇的宋军残船,焚香祷告上天说:“我为赵氏江山存亡可谓鞠躬尽瘁了,一君身亡,复立一君,如今又亡,大宋从此再无君可立了。我在崖山没有殉身,是指望元军退后再立新君,光复宋朝江山。然而,国事发展如此令人失望,难道这是天意。”张世杰说到此处,纵身跃入海中,滚滚波涛又接纳了一代英杰。
崖山之战终于以宋军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它标志着流亡政府的最后崩溃,也宣告了历时320年的宋朝最后灭亡。
在元朝的高压政治下,人们敢怒不敢言,心里却时刻思念着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每当看到或想到崖山,都会情不自禁地默诵“大宋左丞相陆秀夫殉难于此”。元朝灭亡以后,人们为了表达前辈和自己的心愿,怒不可遏地将当年颂扬张弘范的刻字铲掉,镌“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个大字,用以永远纪念这位临难不惧、壮烈忠义的名臣。
◎故事感悟
所谓“英雄”,是在特殊时期经历特殊事情的人。为保持忠义气节,陆秀夫在最后时刻背负幼帝投海殉国,以其一死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对君王的忠贞不贰。其壮烈可谓惊天地、泣鬼神,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