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力:成事由力
9436900000004

第4章 认真是躬行的前提(2)

李时珍对蕲蛇很感兴趣,也想仿效父亲写一篇《蕲蛇传》,记下蕲蛇的特征和药用功效。开始他只是从药贩处购买名为蕲蛇的白花蛇观察和入药。后来,渐渐感到这种买来的白花蛇和传说中的蕲蛇药效不甚一致。他下决心要弄清其中的原委,便亲自到蕲蛇产地——城北龙峰山识别白花蛇。

据当地人传闻,龙峰山的这种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若被此蛇咬伤,快则截肢,慢则顷刻丧命。但是,李时珍为了搞清白花蛇的真相,将自己的安危置于九霄云外,毫不犹豫地登上龙峰山。在山上,他亲眼目睹了白花蛇吃石南藤的情景和当地人捕捉白花蛇的场面,亲眼目睹了捕蛇药农捕到蛇后,破腹去肠,洗涤干净,截头去尾,屈折盘起、扎缚烘干的过程,也终于搞清了药贩们出售的白花蛇是从长江南岸的兴国州捕来的。虽同为白花蛇,但和当地特产蕲蛇的花纹、药用功效却大有不同之处。于是,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写下了《白花蛇传》。

通过这件事,李时珍更加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决心游历天下,通过访问猎户、樵夫、药农等有实践知识的民众和亲自调查各地的药物,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纠正药典记载的谬误。

25年后,李时珍正在审读《本草纲目》的稿件,他的四孙子李树本走上前来,递给李时珍一幅插图,说:“爷爷,你看这幅白花蛇图是这样画吗?”

李时珍接过图纸一看,严肃地对树本说:“图画得倒不错,但有两个重要的地方你疏忽了:一是,蕲州产的白花蛇胁下有24块斜方格花纹,而你只画了20块;二是,此蛇死后是睁着眼睛的,而你却将眼睛画成一条线。而这两点,恰恰是蕲蛇和外地白花蛇的不同之处啊!”

树本听了爷爷这一番话,不由得叹服爷爷的知识渊博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故事感悟

李时珍为了搞清白花蛇的真面目,验证书本记载,亲自上山观察白花蛇的体态和进食情况,记录了捕蛇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这为后来编写《白花蛇传》提供了重要材料。其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不仅是他一生的习惯,对后人求学做事等也都深有启发。

◎史海撷英

李时珍戒食胡椒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写下这样一段话:“胡椒大辛热,纯阳之物……时珍自少食之,岁岁病目,而不疑及也。后渐知其弊,遂痛绝之,病目亦止。”

据说,李时珍年轻时经常患眼病,却始终找不出病因。后来渐渐发觉,年年复发的眼疾竟与自己平时特别爱吃胡椒有关。停食胡椒一段时间后,眼病康复了;但试吃了一两粒之后,很快又觉得双目干涩,视力模糊。为此,特在撰写《本草纲目》收录胡椒时予以指出,以示后人。

◎文苑拾萃

白花蛇

白花蛇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五步蛇)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湖北、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以条大、干燥、头尾齐全、花纹斑块明显者为佳。

小白花蛇又名金钱白花蛇、花蛇、小花蛇、百节蛇、银环蛇、金钱蛇、金钱蕲蛇。为眼镜蛇科银环蛇(银报应、寸白蛇、白菊花、断肌甲、多条金甲带、百节蛇、白节蛇、手巾蛇)的幼蛇。除去内脏,盘成圆形如钱大。功效与白花蛇相似,但用量较轻,主产于广东、广西等地。非白花蛇正品。以头尾齐全、干燥、色泽明亮、盘小者为佳。

蕲蛇片为五步蛇用竹片撑开后焙干者。

蕲蛇棍为五步蛇直接焙干者。

林则徐倾力打造“金锁铜关”

◎君子以果行育德。——《周易·蒙》象辞

关天培(1781—1841年)字仲因,号滋圃。汉族。江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市楚州)人。晚清爱国名将。鸦片战争中,在虎门抗英殉国。

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四周,镶嵌着八幅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再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几个壮丽画面,其中第一幅就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丽场景。

林则徐不但以实际斗争谱写了一支中华民族抵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序曲,而且在斗争中表现出远见卓识、统筹兼顾、身体力行的组织能力。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以湖广总督的身份上书道光皇帝,力主严禁鸦片。道光遂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赴粤查禁鸦片。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合力严缉走私烟贩,惩处受贿官吏,迫令英美烟贩交出鸦片20820箱,合237万余斤,从农历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当众销毁。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虎门销烟”。

林则徐清醒地意识到,销禁鸦片的行为触范了外国帝国主义的利益,武装冲突在所难免,必须一手抓禁烟,一手抓防务,才能防患于未然。

在收缴鸦片将及尾声的时候,林则徐就移舟南山、横档一带浏览登眺。他在横档江面察看了木排铁链,又视察了威远炮台,巡视了刚竣工的靖远炮台,观看了从澳门购置的外国铜炮,并嘱咐弁兵严密管理,勤加检查,“若有寸铁脱节,一木离排,立刻即须修复,总使联成整片,百密不任一疏”。

虎门销烟时,林则徐在销烟池畔的棚厂接见了外国人。除了向他们表明中国禁烟运动的政策和决心之外,还向他们了解了英国海军的实力和装备情况。

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在关天培等人的陪同下,又察看了虎门海岸的地形和防务,动员沿海民众和军队在虎门修筑了十大炮台,从而使虎门的防御体系成为三道防线。他还和邓廷桢一起发出告示,招募渔民和当地少数民族5000余人接受海军官兵的训练,利用他们惯于海上生活、熟悉洋人情况的特点,做海军的助手,必要时配合海军作战。林则徐认为,民间壮丁一经号召起来,就足以致来敌于死命。同时,林则徐还争取了澳门葡萄牙当局和从事正常贸易的外商,包括一部分英商,以孤立英国鸦片走私商人,防止义律(英驻华第二商务监督)狗急跳墙。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前后,这样有远见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积极作用,并卓有成效地把民众组织起来,这在封建社会里确实是难得的。而后来的事态发展也果不出林则徐所料。销烟之后到鸦片战争,英舰曾七次在穿鼻洋挑衅进犯,都被打退了。鸦片战争开始后,也仍然给予侵略者以沉重打击。英国侵略者是在几次碰壁后,才把战火烧向江浙一带和天津。虎门遂有了“金锁铜关”的美誉。后来三元里平英团曾作檄文斥责侵略者说:“尔既妄称利害,何以不敢在林大人任内攻打广东?”这就很好地说明了林则徐倾力打造的防御体系的非凡作用。

“戈船横跨虎门乐,苍莽坤维积气通。万里潮生龙穴雨,四周山响虎门风。”林则徐的好友邓廷桢写的这首咏虎门的诗,既描绘了虎门的险峻,也印证了林则徐在虎门销烟中的认真负责精神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

◎故事感悟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的大义凛然的精神早已倾倒无数国人。而他为国为民认真负责、事必躬亲、细微严肃的办事作风更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

◎史海撷英

林则徐在江苏巡抚任上(一)

道光十二年(1832年)二月,林则徐调任江苏巡抚。从这一年起到十六年间,他对农业、漕务、水利、救灾、吏治各方面都作出过成绩,尤重提倡新的农耕技术,推广新农具。他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地力必资人力,土功皆属农功。水道多一分之疏通,即田畴多一分之利赖。”林则徐这种农耕思想,是在实际考察中体验出来的。道光十三年(1833年),江苏大水灾,林则徐不顾报灾限期和朝廷斥责,详尽陈述灾情,呼吁缓征漕赋,提出“多宽一分追呼,即多培一分元气”请求,这对发展生产、苏息民困在客观上起了有利的作用。同时,他分析水灾原因是由于吴淞江、黄浦江、娄河及与之相表里的白茆河年久失修,逐年淤塞所致,于是决定兴修白茆河、娄河,还修建海塘,这些在我国水利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林则徐对清王朝的财经政策、贸易政策提出异议,反对一概禁用洋钱,并第一次婉转地向道光帝提出了一套自铸银币,建立本国银本位制度的主张。这也是中国近代币制改革的先声。这也是适应政治经济形势变化,保护本国工商业者,保护民族经济独立发展,抵制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先进思想。

◎文苑拾萃

三元里

(清)张维屏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乡分远近旗斑斓,什队百队沿溪山。

众夷相视忽变色,黑旗死仗难生还。

夷兵所恃惟枪炮,人心合处天心到。

晴空骤雨忽倾盆,凶夷无所施其暴。

岂特火器无所施,夷足不惯行滑泥。

下者田塍苦踯躅,高者冈阜愁颠挤。

中有夷酋貌尤丑,象皮作甲裹身厚。

一戈已摏长狄喉,十日犹悬郅支首。

纷然欲遁无双翅,歼厥渠魁真易事。

不解何由巨网开,枯鱼竟得攸然逝。

魏绛和戎且解忧,风人慷慨赋同仇。

如何全盛金瓯日,却类金缯岁币谋。

邓廷桢力行禁烟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为不成。——《荀子·修身》

邓廷桢(1776—1846年),字维周,又字嶰筠,晚号妙吉祥室老人、刚木老人。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原籍江苏吴县,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屡分校乡、会试,历任浙江宁波及陕西延安、榆林、西安诸知府,湖北按察使,江西布政使,陕西按察使等职。他于道光六年(1826年)任安徽巡抚,至道光十五年升任两广总督。他积极协助林则徐查禁鸦片走私,收缴鸦片,添置木排铁链,整顿海防,成为林则徐的亲密同僚。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0年1月)调任闽浙总督,购洋炮,建炮台,招募练勇,出海巡缉,加强守备。1846年卒于任。善时文,犹精于音韵。有《双砚斋诗钞》。

道光十五年(1835年),邓廷桢任两广总督时,鸦片早已由药材变为以走私买卖为主要形式的毒品,大量非法输入中国,造成国内烟毒泛滥,白银外流,严重危害着国计民生。

道光十六年(1836年),太常寺少卿许乃济的《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应亟请变通办理折》正式提出了弛禁论主张,道光皇帝收到许乃济的奏折后,特批给邓廷桢和广东巡抚祁贡、粤海关监督文祥议复。当时邓廷桢是同意弛禁主张的。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在鸦片贸易要导致民族危亡的严峻现实面前,特别是许乃济弛禁论遭到朱嶟、许球、袁玉麟等人的批驳和正义舆论的谴责后,在广东这个鸦片走私贸易首当其冲的关口,邓廷桢检讨了自己过去的弛禁主张,认真执行严禁政策。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他采取了一些断然措施,通过十三洋行总商伍崇曜通知英国商务监督,命令所有停泊在内洋、外洋的鸦片趸船必须全数返回,不得逗留,更不能进入广州港口。他还在广东厉行禁烟,先后破获走私鸦片案141起,收缴烟枪1万多杆,还将罪大恶极的烟贩押到外国商馆门前处决。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

邓廷桢认真组织广东的东、西、中三路水师加强海防。督促水师提督关天培在沙角设提督署驻守沙角,密切监视和控制中路海口,并与关天培涉海登山,周密设计虎门三道防线的建设。又明查暗访和封闭了数百个内地窑口,捕获走私和滞留在内河、内洋的船只,禁阻内地走私船和任何船只与那些长期停泊在内、外洋的鸦片趸船靠近,使英国鸦片趸船无法出售鸦片。

道光十八年闰四月(1838年6月)道光皇帝从封建统治的利益考虑,特别是看到林则徐在他的禁烟奏折里一针见血地击中要害以后,便决定采取严禁政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办鸦片。并命令邓廷桢和广东巡抚怡良等振起精神与林则徐和衷共济,协同办理。邓廷桢得知林则徐要到广东,十分兴奋。当林则徐在往广东途中,邓廷桢写信给林则徐立誓“所不同心者有如海”,表示愿“合力同心,除中国大患之源”。

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开始禁烟。邓廷桢予以积极支持,和林则徐进行了密切配合,成为林则徐在广东推动禁烟的亲密合作者。他们在短期内缉拿了内地鸦片烟贩,查抄了窑口,打击和驱逐了武装鸦片趸船,在虎门亲自监督缴收了二万余箱、袋,二百多万斤重的鸦片。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海滩进行销毁,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禁烟的正义性。在虎门海防的建设中,邓廷桢经常陪同林则徐前往各海口视察、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相互配合得很好。

道光十九年十二月(1840年1月)清政府调邓廷桢任云贵总督,旋改调两江总督,尚未到任,又因陕西道监察御史杜彦士奏报福建禁烟和海防需加紧查办,改调邓廷桢任闽浙总督。并特派吏部右侍郎祁隽藻、刑部左侍郎黄爵滋查办,“并筹图防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