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陈光标组建了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刚开始主要业务是收购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整合、盘活再出让。后来的一次机会,使他对循环经济发生了兴趣。当时南京为迎接世界华商大会,江苏展览馆旧馆需要拆除。南京市领导找到陈光标,问他愿不愿意接手,陈光标表示愿意试试。结果一接手才知道,这里简直就是一座富矿,废旧的钢材可以卖给钢铁厂,报废的车胎可以清洗切块磨成粉做塑胶跑道和农用车胎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变废为宝减少污染,利于环保。以后,陈光标又将这一循环经济模型移植到废旧家电、电脑、生产设备甚至高速公路设施方面,在为自己带来倍增效应的同时,陈光标找到了自己价值所在:“创造不止,回报社会。”他认为,捐款捐物是一种慈善,而搞好环保,搞好循环经济,造福社会和子孙后代也是一种慈善。他决心做一个慈善家,用多种方式报效社会。
少年极度贫困的经历和父母的谆谆教诲,使成功以后的陈光标总是竭尽所能去帮助别人,做好慈善事业。早在1996年创业之初,陈光标就开始投身于慈善捐助活动。那年陈光标刚刚创立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一年的收入不到20万元,他就拿出3万元资助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2002年以来,陈光标领导下的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万元,用于消防公益宣传。2003年“非典”期间,陈光标又向安徽省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远红外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用以支持“抗非”事业。2004年底,东南亚发生海啸,陈光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海啸灾区捐出了300万元。截至目前,陈光标捐助面涉及20多个省,受益人口达到12万人,累计捐款捐物超过1亿元。2006年,他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十大慈善家。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在地震仅两小时后,陈光标亲自率领由60辆挖掘机、吊车等大型工程机械组成的救灾队伍,浩浩荡荡开往四川抗震救灾。14日凌晨3点,车队到达第一站都江堰,立即投入救灾工作。温家宝总理要求务必在13日夜里12时前打通通往灾区震中的道路,这给陈光标的救援车队向震中推进提供了可能,都江堰、绵阳、北川、汶川……马不停蹄,一路清理道路,不断用推土机、吊车将路上的大石块等障碍物推到旁边的山沟里。陈光标一路救援,一路向灾民发放救灾款,并且以公司名义向灾区捐款785万元现金、2300顶帐篷、2.3万台收音机、1000台电视机、1500台电风扇、8000个书包……
陈光标的义举获得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赞赏,温家宝说要“向你致敬”,并且说他是一名“有良心的”中国富商。
陈光标不仅自己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还积极传播他的慈善观,被称为是“最具号召力的中国慈善家”。
◎故事感悟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牵动了陈光标的心。有钱的人,不一定有义;有义的人也不一定有钱。而陈光标却是一个既有钱又有义的人。大难当头,他想到了受灾的人们、想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慷慨解裹、无私奉献,他不愧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富商。
◎史海撷英
非典
非典,即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在未查明病因前,被叫做“非典型性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简称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的症状,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病,极强的传染性与病情的快速进展是此病的主要特点。
◎文苑拾萃
CT
CT,全称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CT的工作程序是这样的:它根据人体不同组织对X线的吸收与透过率的不同,应用灵敏度极高的仪器对人体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所获取的数据输入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处理后,就可摄下人体被检查部位的断面或立体的图像,发现体内任何部位的细小病变。
光伏界的“比尔·盖茨”施正荣
◎他是有效阻止地球环境恶化的绿色英雄。中国对可替代能源的迫切需求,推动了国内太阳能电池业的迅猛发展,而科学家施正荣正是抓住了这个大好机会。——《卫报》
施正荣(1963— ),祖籍江苏扬中市。现任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是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领军人物。曾留学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师从国际太阳能电池权威、2002年诺贝尔环境奖得主马丁·格林教授。1991年以优秀的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获博士学位。2000年回国创办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2005年无锡尚德在美国纽交所上市,以23亿美元身价成为中国的新首富,无锡尚德成为中国最大的光伏企业。2007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环保英雄。
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谁能拯救被能源危机阴影笼罩着的地球?英国知名媒体《卫报》曾经尝试着给出了一个答案,他们推举出了一个“拯救地球50人名单”。在这份名单当中,有四个中国人位列其中,他们是科学家施正荣、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环保人士马军和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在这四个人中,有一个人身份很特殊,他既是一位科学家,同时又是四个人中唯一的一位企业家,他就是施正荣。
施正荣师从“世界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他个人持有十多项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是世界首个攻克“如何将硅薄膜生长在玻璃上”的人。
2000年,带着技术和在澳洲两年的薪水40万美元,施正荣回国创办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取得无锡市政府的支持后,2002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投产运行,尽管产品性能优异,仍然卖不出去。坚持数月后,跟随他的几位骨干相继离开。但施正荣仍然艰难支撑着尚德,一度连工人工资都无法支付,与其合作的公司甚至为了几万元,要搬设备抵债。
这是施正荣在创业途中摔的第一个跟头,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从科技人向管理人转变,市场观念最为重要,要能放下知识分子身段,善于整合资源,科学家往往推崇技术第一,而企业家需要考虑得更多。要将好技术转化为好产品,再依靠好的人才,运用好的销售模式去赚钱。
2004年,尚德产值翻了十倍,利润接近2000万美元。2005年,在无锡市委书记的帮助下,成功完成企业私有化,原先占尚德股份75%的国有股获益十几倍后,相继退出。同年底,中国的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齐助阵,共同募集8000万美元,成为2005年私募之最,襄助尚德电力成为中国大陆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企业。由此,施正荣个人也荣登中国富豪榜首。
由于从事生产线低端的下游组件,即便技术先进,上游原料短缺现象仍然牵制着产能的扩张。2006年7月,尽管多晶硅市场状况已经陷入了严重的供不应求中,价格一路飙升,尚德毅然与全球大型硅料供应商MEMC签署了50—60亿美元的多晶硅合同,合同期为十年。签单半年后,多晶硅黑市价每公斤上涨100美元,翻至300美元。2007年6月,尚德又与美国HoKu签订了6.78亿美元的多晶硅供货合同。
果然,在2007年底,上游原料持续疯狂上涨,黑市价格更是创下每公斤400美元的天价。于是,处在下游的太阳能电池需求放缓。尚德电力则在这样的原料厮杀战中,依靠每年2000吨硅料的稳定供应安然度过。
由于原材料获取稳定,下游组件的产能顺利扩张,颇具成本及技术优势的尚德电力于2007年末,跻身全球行业领导者之列。2007年5月9日,总投资3亿美元的电池基地落户上海,这是全球首个硅薄膜电池基地。
2008年3月,尚德电力对外宣布,将连续八年向韩国东洋制铁化学株式会社提供多晶硅,合同金额为6.31亿美元。4月,尚德电力打入日本市场,收购日本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之一的MSK公司,并且向Soco—voltaic系统公司供应230MSK光伏玻璃板,用于设计、制造和设置一体化光伏(BIPV)系统。多晶硅的风险愈演愈烈,施正荣再度掌舵方向,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
目前,施正荣着力打造的完整产业链正付诸实施。按照公司第二个五年规划,到2012年尚德电力将形成硅材料、硅基电池、硅薄膜电池、光伏组件和发电系统及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销售收入有望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施正荣用五年的时间成为中国首富,下个10年之后,似乎正如罗琳·波尔森所说的,这位中国前首富将代表中国企业家向世界首富大步迈进。
在积累财富的同时,施正荣并没有忘记培养他的母校──长春理工大学。
2008年9月21日,施正荣出资1000万元人民币在长春理工大学设立正荣奖学基金,使母校有更多品学兼优的学子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
正荣奖学基金下设正荣奖学金和正荣助学金。每学年评选一次,年度奖励额度为当年本金所产生的利息和理财收入。其中,正荣奖学金用于奖励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在校生中的优秀学生,正荣助学金用于资助全日制本科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故事感悟
在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开发太阳能无疑是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最好选择。人类社会已经意识到了能源的危机,正在不断地寻求开发新的能源,而施正荣已经初步掌握了此项技术,正在这个领域大踏步前进。我们不禁为他鼓掌、叫好,希望他有更大的进步、为中国人争光。
◎史海撷英
全球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石油标价权,并将其积陈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两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持续三年的石油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第二次危机(1978年):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全球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随着产量的剧减,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每桶从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英国经济加速陷入衰退,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紧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
◎文苑拾萃
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按照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科学分析和总结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并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根据我国国情,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明确把科教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摆在我国发展战略的首位。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是教育”的核心思想,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