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门罗主义实际上是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是一种为防止欧洲大国染指拉美并使美国独霸美洲的政策。应当承认,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它也极大地冲击了维也纳体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尽管如此,门罗主义在实际中变得日益具有侵略性,并充当了美国对外扩张的工具。
22.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最早出现在欧洲协调的维罗纳会议上,是讨论希腊问题时使用的。其中东方指的是欧洲东方,具体来说,即奥斯曼土耳其。用恩格斯的话来概括,“东方问题”就是对土耳其怎么办的问题。东方问题源于土耳其帝国的衰落,所以它的本质就是欧洲列强对土耳其帝国的侵略与争夺,特别是对土耳其领土的蚕食,对欧洲国际关系特别是对欧洲均势产生巨大影响。
奥斯曼帝国由三个完全不同的部分组成:①非洲的埃及和突尼斯;②土耳其的亚洲部分;③欧洲土耳其(巴尔干半岛)。其中巴尔干半岛是列强争夺的重点目标,是东方问题的核心,而且正是巴尔干半岛问题的激化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经历了1828年俄土战争和两次埃土战争,列强在土耳其得到了各自利益。1854—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奥斯曼帝国虽然保住了其帝国地位,实际上却在一步步地走向衰落。1877年,俄土又发生战争,后签订了《圣斯特法诺和约》,使土耳其帝国进一步走向衰落。到20世纪初,经过两次巴尔干战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土耳其帝国彻底地崩溃瓦解,几乎失去了其在欧洲的全部领土,至此东方问题才退出了国际关系舞台。
23.《亚得里亚堡条约》
1821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希腊爆发了独立战争,土耳其苏丹调集军队进行残酷镇压。1826年,希腊独立运动形势危急,欧洲列强为了各自的利益,纷纷插手希腊问题。英俄两国在1826年签订了《彼得堡议定书》,以协调彼此对希腊的政策。1827年,英、法、俄三国又缔结了《伦敦条约》,要求希、土双方停战。遭土耳其拒绝后,三国舰队在纳瓦里诺湾歼灭了土、埃联合舰队。土耳其断绝同俄、英、法的外交关系,并号召进行“圣战”。沙俄以此为借口,于1828年正式对土耳其宣战,1829年占领亚得里亚堡,直接威胁土耳其都城君士坦丁堡。俄国的胜利引起土耳其苏丹的惊惶和欧洲其他列强的不安,英、法及普鲁士为了阻止俄军前进和防止奥斯曼帝国崩溃,出面调停。1829年9月,俄、土缔结了《亚得里亚堡条约》。条约包括16项条款和1个议定书。主要内容是:俄国夺得多瑙河河口及整个黑海东岸地区,土耳其承认由俄国负责“保护”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的自治权,土耳其向俄国及其他国家的商船开放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向俄国赔款,承认希腊独立。由此,土耳其进一步丧失了领土和主权,俄国则通过条约得到了其想要的领土和权利,进而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24.《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
1833年,俄国利用第一次土耳其埃及战争的机会,迫使土耳其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1831年11月,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土耳其无力抵抗埃及的进攻,向欧洲列强求援,英、法等国未予支持。俄国为增强对土耳其的政治影响,维护俄国在黑海海峡的利益,立即表示愿意提供援助,随即出兵海峡地区。俄国对于土耳其的援助使英、法等国极为恐慌,它们两次调解土、埃冲突。在英、法两国的压力下,土耳其同埃及签订了《屈塔希亚和约》,结束了第一次土埃战争,迫使俄国退出海峡地区。沙俄由于没有达到在海峡地区扩张的目的,于1833年撤军前,迫使土耳其签订了《俄土同盟条约》,即《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条约的公开条款规定:①俄、土两国将永远保持和平、友好关系,在有关双方的和平与安全问题上,两国将采取一致态度,并彼此给予充分的帮助和最有效的支持;②确认1829年的《亚得里亚堡条约》和俄、土间的其他条约与协定;③在土耳其需要的时候,俄国将派出必要数量的军队以供调度。条约有效期8年。作为交换条件,条约的秘密条款规定,土耳其承担根据俄国的要求封闭达达尼尔海峡的义务,即不得以任何借口允许任何一艘外国军舰出入该海峡。该条约巩固了俄国在巴尔干和海峡地区已经取得的权益,特别是保证了俄国在黑海地区的安全,但招致英、法两国的反对。
25.《伦敦海峡公约》
《伦敦海峡公约》是关于管理黑海海峡(即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的国际公约。1841年7月13日,由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法国、土耳其六国在伦敦签订。公约确认了奥斯曼帝国的《古代规则》。按照这个规则,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在和平时期禁止任何外国军舰通行,土耳其有权准许友好国家所辖的轻型军舰通过。公约使俄国丧失了从1833年《安吉阿尔—斯凯莱西条约》签订后所取得的在海峡的优势地位,第一次把黑海海峡置于国际监督之下,但公约只字未提海峡在战时的地位问题。公约激化了俄国和其他欧洲大国争夺海峡的矛盾。
26.黑海海峡问题
黑海海峡是土耳其境内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两海峡及它们之间的马尔马拉海的总称,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交通水道和战略要地。17世纪末以前原本是奥斯曼帝国的内海,但是1696年俄国在取得亚速后成为黑海国家之一,使黑海海峡问题国际化,后这一问题又成为东方问题的一部分。黑海海峡问题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696—1840年。18世纪后期,沙俄发动对土战争,侵占黑海北岸大片领土,获得海峡只对沙俄一国军舰开放的特权,海峡实际上处于沙俄控制之下。
第二阶段,1841年至一战。1841年,《伦敦海峡公约》作为对海峡制度作国际规定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根据《古代规则》废除了沙俄的特权。克里米亚战争后签订的《巴黎和约》、1871年《伦敦海峡公约》、1878年柏林会议,重申战时海峡对外国军舰不开放的原则。1915年,沙俄同英国达成《君士坦丁堡和海峡问题秘密协定》,规定战后俄国有权兼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随后法国参加了这一秘密协定。
第三阶段,1920—1935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政府宣布废除1915年的《秘密协定》。1920年,协约国一度占领君士坦丁堡,利用其在海峡的优势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1923年签订的《关于海峡制度公约》规定:平时和战时一切军舰可自由通过海峡,仅对军舰的数量和吨位作限制。苏俄政府未批准这一协议。
第四阶段,1936年迄今。1936年召开蒙特勒会议,签订《蒙特勒公约》,规定黑海国家平时有权自由通过海峡;非黑海国家派遣进入黑海的军舰类型、吨位和在黑海停留时间则受到限制;交战国军舰不得通过海峡;如土耳其参战或受到战争威胁时,有权允许或禁止任何军舰通过海峡。现在《蒙特勒公约》仍然是关于海峡制度的现行国际公约。
27.1848年欧洲革命
1848年是欧洲大动乱的一年,1848年革命是欧洲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革命的任务是在各国国内继续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在国际上则是要反对维也纳体系。
1848年1月,西里西亚首先爆发起义,成为欧洲革命的信号,引起了欧洲各国的连锁反应,革命运动风起云涌。2月,法国爆发了革命。3月,维也纳爆发起义,同时布达佩斯展开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柏林也爆发了起义。但各国革命遭到了俄、奥等国的镇压,而最终失败。
1848年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于各国国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背叛、与反动阶级的妥协,以及国外反动势力的镇压。尽管起义多以失败告终,但欧洲正统秩序已在不断冲击中逐渐瓦解。因英国与列强在镇压革命问题上分歧严重,欧洲协调面临的内部矛盾突出。1848年革命是对维也纳体系致命的一击,在这场革命的冲击下,该体系的彻底崩溃瓦解只是时间问题。
28.克里米亚战争与《巴黎和约》
克里米亚战争又被称为东方战争,是英国、法国与俄国争夺近东霸权所导致的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撒丁王国之间的战争。这次战争主要是在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的利益争夺,尤其是争夺君士坦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直接原因是对在土境内的耶路撒冷圣地保护权的争夺。在英、法的怂恿下,1853年,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
为结束战争,交战各方签订《巴黎和约》。和约规定:欧洲列强正式承认土耳其为“欧洲协调”的一国,并保证奥斯曼帝国的“独立与完整”;俄国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萨拉比亚归还给摩尔达维亚,放弃对奥斯曼帝国境内(包括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东正教教徒的保护权,由列强共同保障其利益;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仍处于土耳其宗主权之下,塞尔维亚自治,但土耳其苏丹对塞尔维亚的最高权力仍保留;俄国将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收复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塞瓦斯托波尔及克里木的其他城市;黑海中立化,黑海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禁止各国军舰通行,俄、土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吨的轮船和4艘以上200吨的船只,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设立海军兵工厂和海军要塞;多瑙河上贸易航行完全自由,对一切国家开放,并由英、俄、法、奥、普、撒丁和土耳其组成“欧洲多瑙河委员会”来保证这一规定的执行。《巴黎和约》的签订对俄国打开黑海海峡向南扩张的企图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使英、法两国在奥斯曼帝国境内建立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土耳其则沦落到由欧洲列强支配和摆布的境地。
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封建专制和农奴制度存在的巨大缺陷,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从而促成了俄国对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爆发,走向瓦解。
29.普法战争
1870年7月至1871年5月,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了一场重大战争,史称普法战争。这是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三场王朝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普法矛盾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两国关系不断恶化,法国企图阻碍德意志统一,称霸欧洲。普鲁士王国企图发动对法国的战争,实现统一的德意志。英国、俄国则不愿法国过分强大,欧洲国际形势有利于普鲁士王国。战争首先由法国发动。在战争初期,德意志人民为实现民族统一而战。后期发生转折,普鲁士王国从自卫转入侵略战争。在1870年9月色当战役中,法国惨败。
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即德意志皇帝位。5月,法德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战争结束。条约主要内容为: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给德国;法国赔偿50亿法郎,在赔款付清之前,德军留驻巴黎及法国北部诸省,占领军费由法国负担。
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法国受到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普鲁士则支配全德意志,成为强国,开始在欧洲拥有优势。《法兰克福和约》对于法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德国来说,则满足了其侵略扩张的野心。这一条约使法国后来对德国的仇恨有增无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30.三皇同盟
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及首相安德拉希·居拉伯爵、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及首相戈尔恰科夫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及首相俾斯麦会晤。三国首相最后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毛奇访问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20万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协定至1875年有效,史称第一次三皇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