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办一所孩子们喜爱的学校
9469800000017

第17章 博文列车——人在旅途“边学边悟”(2)

当今,一些有名望的小学招生依然很拿人。《义务教育法》早已实施了,加大学校建设、落实优质均衡已成上级领导和各校校长和老师们的共识,但划片招生真的完全落实了吗?没有,还真的没有!这就注定了:从招生的那一刻起,学校之间的不平衡,业已注定了生源质量的初步差异。

无独有偶。招生那天下午,我们又招进一个学生,在我们片内租的房子,“五证”还没有办齐全。我见了孩子的母亲,当时她怀里抱着一个小的,手里牵着这个大的,孩子浑身上下脏兮兮的。扪心自问,我很同情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为他们更不易,他们也需要学习,甚至更迫切需要得到好的教育。看到他们的样子,可怜、可叹、可忧的感觉,是那么深深地、强烈地萦绕着我……

受教育权利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教育是孩子成长的起点,它为懵懂孩童慢慢开启一个新奇的世界,又引导他们去探索、去实践、去思考,最终才成长为有益于社会,把握自己未来的人。特别对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应如此。所以国家现在正在不遗余力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然而公平真的需要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们,怀揣信念,坚定地执著地不懈追求。面对现实,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如:城乡不均衡、校与校之间的不均衡,特权的存在,制度安排与体制性障碍等等。

不一样啊,不一样……带给我们更多的是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责任、责任、还是责任!家庭背景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人们固有观念的差异,引发我们更深的思考:如何通过教育,让人与人之间尽可能缩小差距。这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校老师任务更重,普通校的校长更需要保持一种信心,保持一种心理的平衡。如何适时、适性教育孩子们,让孩子们能够多元地发展,不比物质条件,不比人为条件,不比优惠条件,全力以赴地做好本职工作。义务教育——任重而道远!

把感恩当作习惯

前几天和同事聊天讨论:为什么现在的人越来越不懂得知足?结果大家都一致认为:是缺乏感恩之心。

如果把感恩当作习惯,就会是另一番情景。接着,同事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同事家的附近有一个近40岁的残疾人,母亲还有病。为了娘俩的生存,他每天早晨在家附近摆地摊,卖些生活小日用品。对所有来摊上买东西的人,他都会说声:“谢谢!”有的人可怜他,想多买点帮帮他,却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我感激大家,不能再给你们添麻烦了。”夕阳照在他平和真诚的脸上,满脸写着“感恩”,竟是那样动人!同事讲完,大家感慨万千。

是啊,无论贫富,无论长幼,无论男女,在人成长的历程中,有一样东西一定不能丢,那就是“感恩”。感恩的人是一些谦卑的人,或者说,他们出于感恩,因而谦卑。人,如果把感恩当作习惯,那么他的心总是被温暖包围着。

把感恩当作习惯。习惯是天天重复的行为,如果重复的是烦恼,情绪接近于忧郁症:如果重复的是感激,得到的将是喜悦。正像那个残疾者,因为有感激,所以呈现出平和之美。可惜生活中,这样的人太少了。物欲横流的时代,奔波忙碌的人们,究竟当多大的官、赚多少钱、买多少彩票,才能让人能把感恩当作习惯呢?

也许刚好相反,斩获巨大的人不见得有一颗感恩之心。他们觉得职位与金钱得之必然,不想感激。感恩的人多是一些谦卑的人,他们才会把感恩当作习惯。谦卑的人可能生活在底层,可能会遇到更多的艰难,像那个残疾人,全身心打拼,对每一点小小的收获都喜出望外,心生感激。他们不断打拼,不断收获,不断生出欢喜之心,感恩随之形成习惯。而狂妄的人心里拥挤,被自大和功利挤满,找不出一席空地放置感激。狂妄的人需要感激谁?他们谁也不感激,只迫切需要别人感激他们。

社会就是一面镜子,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每天都会上演许多精彩的画面。但愿有更多的人把感恩当作习惯。做校长的八年,我深刻领悟到,学校走向成功的诀窍是“相互感恩”。我用心记下老师们的一件件好事,倡导尊重理解欣赏,带着感恩的心待人待事。我们在全校开展“校长眼中的教师”“教师眼中的教师”“教师眼中的学生”等活动,就是让每个人都用真情谱写新曲,尽量忘记苦和累,尽量忘记忧和愁,心灵努力像花一样开放,笑容努力像花一样灿烂。感恩就是能赋予人花一样的美丽!

人到中年要做操

近日,读了局长的一篇文章,颇有感触。人到中年,每天都应该做做操,伸伸胳膊踢踢腿。特别是扩胸、下蹲、深呼吸,这三项运动对身体大有裨益。作为校长,若想提高自己的才干,不正是需要这三项运动吗?

“扩胸”,就是让自己的心胸更加宽阔。校长要有容人之量。人的差异是很大的,想法各有不同,见解各有千秋。在和老师们的交流、研讨中,吸纳百家之长,就要常做扩胸运动。我一贯倡导:校长的门总是开着的。谨记:不能容人,怎么能够团结一致求发展呢?

“下蹲”,就是要走出自己的办公室。只有深入才有明察,只有了解才有理解。老师的利益高于一切,切忌想当然,多做“下蹲”运动,才能了解老师们的所思、所想、所盼、所忧,才能听到有益于发展的铮铮良言。

“深呼吸”,就是离教师和学生们近点再近点。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发展的实践主体,他们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脱离一线,就会耳不聪、眼不明,就会失去依靠的力量。师生如同空气,须臾不可离。一项项充满新意的活动,离不开师生群策群议,那新奇的点子,就在其中。

当我走近师生们中间,汲取着他们的真知灼见和治校良策时,我深深体悟到:“扩胸、下蹲、深呼吸”的要义在于:校长之德,能激发教师之情;教师之情,能丰富教师之心;校长之心,能开发教师之智;教师之智,能完善校长之能。

“小学男教师太少”凸显教育危机

最近,我们正在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面试的人实在不少,但其中大部分是女孩子。男孩子用“少得可怜”这个词来形容更恰当。就我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全校有近20名男教师,就已经很不错了。男教师的稀少,从教育学生的角度看,确实不利,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试想,孩子们未入学时,有母亲百般呵护;上了学后,女教师不离左右。因而,女教师身上的温柔、细腻等美德给孩子们影响很大,而男教师身上的阳刚、粗犷等性格,对孩子们影响甚少,特别对男孩子的影响尤其缺乏。

“培养小小男子汉”的呼声,此起彼伏。这些对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男教师稀少,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凸显出目前教育的危机。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有一次朋友说起他18岁的大儿子,每天上下学都必须由母亲接送,从未单独回过家。而且,夜里不敢自己单独睡觉,见着花圈就害怕不已,晚上还做恶梦……听罢,我不禁为这个已到成人年龄的“男子汉”感到羞愧和无奈。

杭州有一所非正规的教育机构业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家原名“西点男孩”的教育公司因颇多争议,如今已改名为“教子有方服务公司”。尽管如此,大批家长还是满怀希望,想把读小学或初中的儿子托付给这家公司。

“西点”聘请的老师90%以上是男教师,而学生大多调皮,不屑“好学生”一类。这些孩子在“西点”完成一段“学业”后,其行为习惯大多发生了不小变化:阳刚气十足,溜冰、游泳、跆拳道、篮球等运动项目比同龄人略高一筹,围棋、演讲、辩论等体现学识能力的项目同样优秀。

“西点”所受到的青睐,令许多家长考虑到我们的男孩教育问题。

把孩子送到“西点”的家长几乎都有同一个愿望:把我们的儿子培养成“男子汉”。家长们的抱怨带有共性,中小学的教师中女性越来越多,学校除了抓考试和分数,几乎没有安排培养“男子汉”的活动。学校的班干部、三好生、尖子生,大多是女生,男孩子在小学和初中成为“弱势群体”。他们好动、调皮、异想天开的个性基本上得不到张扬和赞赏。

的确如此。我认为:目前我国的应试教育更有利于女生脱颖而出,在学校,教师更喜欢成绩优秀、乖巧听话的女生,男生获得表扬和奖赏,已经成为一件稀罕事。

“西点”的培养方式,我想有些地方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

1.扩大宣传:男孩子一般不愿到小学任教,觉得没面子,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正面宣传,营造氛围,使人们真切认识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重要性,摒弃旧有的观念。如今,大学生就业相对比较难,采用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吸引、鼓励更多优秀的男大学生毕业后加入教师行列,已迫在眉睫。

2.提供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之后,要加强培训,从思想、业务、人格、修养等方面多方培养,使大学生们树立强烈的教育责任感、工作的认同感,以及挖掘其内在的自信心,千万不能造成目前的阴盛阳衰的现象。

3.取长补短:男教师有自己的想法,女教师有自己的特长,大家要共同学习,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给孩子们优质教育,最重要的应该是拥有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培养的方向:男孩子要真的像男孩子,女孩子要真的像女孩子。

我想:绅士、淑女固然优秀,但上天赋予的人性美是千姿百态的、多姿多彩的,阳刚之气是男孩子身上最美的特质,我们的教育千万不要辜负了造物主的美意。

倾听,还要有主见

倾听,是校长人品、修养的体现,无影却有形。这种倾听,发乎于心:这种倾听,自然而然;这种倾听,让言者能倾吐。其实,学校有很多事情需要教代会商量、审议,校长最后作决策。作决策前,校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敞开心扉,广开言路,注意倾听来自各方面的声音。

对于人们的意见,不管是高见、偏见还是成见,都应允许教师们畅所欲言,做到来者不拒,细心甄别,从善如流。当然,民主之后还要集中,做校长的一定要有主见。面对各种各样的意见,不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一意孤行,也不能在众说纷纭中迷失方向,人云亦云。比如,对比较敏感的绩效工资问题,由于每个教师的经历、学识、思维方式和分析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尽相同。我特别欣赏在“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培训中一位专家的说法,他说,学校要发展,不能唱同一首歌,而要共唱一组歌,求大同、存小异。

解决问题、提高认识,关键要引导大家在沟通中明辨是非,在交流思想中增进理解,在探讨问题中形成共识。校长要努力做到:有主见,切忌刚愎自用;有主见,切忌优柔寡断;有主见,切忌随波逐流;有主见,切忌避重就轻。

校长要始终抱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握方向,审时度势,多谋善断。通过对各种意见进行综合、比较、取舍,及时拿出正确的主见,做出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切实可行的决策。

校长要念好“开会经”

经过一个学期的忙碌,总算放假了,假期还有两个会需要参加。对于各种会议,自己已有了一些认识,这还得益于一个小朋友给我的启示。

记得有一年“三八”妇女节,学校开展了书画比赛活动,请同学们写写、画画自己心目中的老师或家长。作品交上来了,可谓精彩纷呈。同学们有的抒发了对自己老师的喜爱之情,有的画出了自己和妈妈共同学习的倩影,有的描绘出自己长大了手捧鲜花和老师合影相拥的情景。

其中,有一张与众不同的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白纸上画了一个中年女士,身着职业装,脚穿高跟鞋,手提小包。有趣的是,旁边写着一行小字:“开会去”。她的左边画着一个小女孩,嘴里吐出一串小泡泡,上面又有一行汉语拼音加歪歪扭扭的字,合起来是这样几个字:“什么时间和我玩?”看着这幅作品,我会心地笑了,这个孩子多么善于观察啊,她怎么会想到这个细节呢?

带着心中的疑惑,我请大队辅导员把这个小朋友叫到办公室,我笑着问她:“这是谁啊?”“我的妈妈。”孩子扬起脑袋,自豪地说:“我妈妈可漂亮了,她也是校长,就是会太多,总开会去,也不和我玩。”啊,童言无忌呀!我夸赞了她两句,请她回班上课去了。然而,这件事却引起了我的深思:作为校长,可不能陷入会海啊,我要尽力念好这段“开会经”。

开会是校长进行学校管理的一个手段,能起到拓宽思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的作用。但如果大会、小会不断,效果就会适得其反,真正使会议少而效率高,就要讲究点方法和策略。

纵观学校的各类会议,有些是必须要开的,有些是可开可不开的,甚至有时是真没必要开的。校长少开会,就必须学会“减、借、兼”三个字。

“减”,就是会议有轻有重、有急有缓。校长要开好重要的和急办的会,要有勇气、机智地拒绝不必要的会和次要的会。

“借”,就是借用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把一些传达性的任务、需公布的事情借用公示栏、手机等予以公告,以减少不必要的会议。这样既节省教师们的教学时间,也可以增加校长的管理和学习时间。

“兼”,就是要善于合并会议,利用零散时间开会。

开会时,校长要把握三个标准:形式上求简单,内容上重指导,时间安排要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