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血宋
948600000061

第61章 :满江红

直率、忠心的岳飞根本没有想到,天子赵构从来无意全面收复中原故地,而他的主张已经成为了赵构心中最大的隐忧,反而训斥岳灵怀疑朝廷和天子的好心,有失臣道。

相处融洽的父女两个第一次有了争执,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中原战场上,宋、齐间不断发生小规模战事,金军有部分前来支援。

金齐联军在淮东、淮西连续被挫败,大金为了保住伪齐,再次派出以昌平王兀术为首的援军。兀术没有直接增援,而是移兵大宋空虚之处,一举攻克襄阳、颍昌,威胁大宋腹地。

在这样不利的开局下,天子赵构不得不同意岳帅出兵。但为了防止岳飞不听朝廷安排,天子命司农少卿李若虚赶来,特地事先以枢密院的名义限制战事规模,言明只是有条件同意岳飞北伐:明确规定岳飞不得进军黄河以北。

岳帅接受了镇南军承宣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兼黄复州汉阳军德安府制置使等本兼各职的新任命,却并没有把朝廷的限制放在心上,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帝”的主张。认为大宋各部主力已经出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李若虚被岳帅说服,主动了承担“矫诏之罪”,赞成岳帅放手大干一场。

北伐大军浩浩荡荡的向着襄阳进发,岳帅命令部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得到了百姓们的拥带和支持。

只用数月时间,岳家军便完全按照战前预定的作战方案,击败了兀术的大军,全面收复了襄阳六郡,把长江中游的战略支点又重新夺了回来。

大捷的消息上报朝廷,京师临安、整个大宋都欢庆胜利。

天子立刻下旨升岳飞为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命其统辖襄阳府各路兵马,不久又策封岳飞为武昌开国侯,开府仪同三司。

之前,得到作为臣子的最高荣誉开府仪同三司一品高官的荣誉,只有刘光世、韩世忠两个中兴名将。

此时的岳飞还没满四十,九年时间从一个刚刚入伍的士兵到建节封侯,从大宋开国以来是第一个。但直上青云的岳帅根本没把功劳和名利放在心上,念念不忘的仍是乘胜彻底打败金人、收复中原、复我河山。

在众将为其举行的庆功宴席上,感慨万千的岳飞即兴挥毫,写下了名传天下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灵因为此战中的谋划之功,虽然是名女子,不能得到朝廷的封号,但也得到了大量的赐物。她看着兴奋难禁的父帅和岳家军众将,心里沉甸甸的。

现在岳帅功高爵显,以大宋历来猜忌武将的作风,早已是天子和文官们的眼中钉!

宋太祖当年夺位的行为就是谋反,不过是成者为王而已。

从建国以来,大宋或许是由于自身得位不正的原故,其猜忌武将早已成为一贯的传统,无论是天子还是臣子,无一不同。

当年宋仁宗时的狄青将军虽然有大功于国,仍被贬黜斥,最终因臣子不断的上书,说其跋扈、骄横无行,没多久就因惊惧过度抑郁而终。

狄青在被贬离京之时,就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会招来如此大祸,便向当时的宰相之一的文彦博探问。

文彦博与其关系还算不错,便直接回答:“无他,朝廷疑尔。”

说的好啊!轻松之极的“无他”,无需半点遮掩的“疑尔”,这就是大宋君主和文臣们,对待功勋卓著的将领最真实的心态。

在这样的传统下,无论军中将领是忠还是不忠、是叛还是不叛,根本就不重要,只要朝廷疑忌,将领就会是死路一条!

功劳越大、为人越好,死的越快。

狄青只有一点还算好,死了以后得到了荣封,不至于死的不干净还连累家人。

不过,这也许也是因为他算是很识相的,死的比较快,省了大宋君主和文臣们继续为他操心,而且死前也没敢叫屈,大宋朝廷理该嘉奖。

可父帅却丝毫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也不明白大宋根本容不下功高卓著的将领,更容不下如他一样有着雄心壮志的名将,只是心心念念陛下的恩遇。

自在险境而不自知,又如何能得到保全呢?

看到岳灵郁郁寡欢的表现,岳帅还以为是自己开战前的训斥有些过分了,在百忙之余,还让人去为岳灵买一些她爱吃的零食来宽慰她,却不知道岳灵是在为他担忧。

??此时,位于中路的顺昌被金人围困,名将刘锜率原“八字军”坚守,并向朝廷告急。

朝廷立刻下令张俊率中护军救援,韩世忠取宿州,岳飞派骑兵到周围诸州相机策应,以钳制金军主力,为顺昌解围。

张俊、韩世忠依令率军全部出动,只有岳家军因岳帅目疾发作未能治愈又患寒嗽之症,没有立刻行动,朝廷立刻再次下旨催促。

岳帅便命前军统制张宪、游奕军统制姚政先率背嵬军、游奕军骑兵北上,但朝廷仍然下旨要岳家军火速北上救急。

但岳帅与自己的僚属们对军情认真分析后认为,顺昌有宋军近两万、金军三万余人,刘锜所部战斗力颇强,又是据坚城而守,顺昌失守的可能性不大。

现在,张俊与韩世忠都已经出兵,而岳家军张宪、姚政所部战斗力也不差,救援顺昌绰绰有余。所以,应该乘金兵的注意力被顺昌吸引的时候,集中主力向中原腹心地区进攻。

岳灵得知了父帅和僚属们的决定,十分的不安,以军事战略来说,他们的计划并没有错,但却违背了朝廷救援的旨意。

更主要的是,顺昌“八字军”的统领王彦不只是抗金名将,还曾经是岳帅刚入伍时的顶头上司。

只是,王彦与岳帅关系不仅不好,双方还有旧怨!岳帅当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请张所大人安排,最后调到了宗泽老将军手下。

在朝廷明令救援的情况下,岳帅不亲自弛援,会让人误会父帅有什么不好的居心。

但她的提醒,却并没有被父帅所采纳,直率的岳帅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理应按战场局势按排作战方法,考虑那么多干什么?!

?见岳家军再次大举出征,无奈之下孤注一掷,倾巢而出的刘豫,同时赶忙向金朝哀求救兵。

这时,恰逢金主吴乞买病故,立庙号金太宗。新登基的金主合剌(汉名完颜亶)是吴乞买的侄子,他讨厌刘豫的为人,对其求救置之不理。

刘豫不得不硬着头皮与大宋硬抗,可数次作战全部失败,他的拚死反击被彻底粉碎。

此时大宋北伐局面大好,齐、金兵将校控制不了部下,纷纷投降。连甚得昌平王兀术喜爱的原辽降将韩常,也想过要投奔岳家军,并派人与岳家军联络。

岳家军已经深入河南地区,此处为大宋故地,大宋帝陵所在。在金宋之间的战争中,也是受到战火摧残最厉害的地方。

本地百姓在金人的残酷屠杀下,早已无法生活下去。看到岳家军北伐,无数百姓不顾生死,齐来帮助岳家军。

在百姓们的支持下,岳家军先后收复颍昌、郑州、洛阳各地。

此时,发现战况不妙的大金朝廷,这才调动重兵前来抵挡北伐宋军的攻势。

但岳家军气势如洪,在平原上在骑兵野战中连续战胜粘罕为主、兀术为副的金人精兵。此后,拥有优势兵力的金人连战连败,岳家军则连战连胜,一直追击金军到原大宋东京附近的朱仙镇。

深感岳家军厉害的金人,发出无奈的感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并收缩兵力,准备退回黄河以北固守,利用河北大平原有利地形,拖垮宋军。

出于担心宋军真的打到北方,金人又将赵佶和赵恒二帝迁到比原女真故地更北面的五国城。

二帝及随行人员在押送的金人驱赶之下拚命赶路,到达五国城时,随行人员只余下一百多人,赵老官家赵佶的皇后郑氏也死在北迁的路途中。

连战皆捷、士气高涨的岳家军将士,都认为现在是北伐的最好时机,没人想到,此次出兵是在朝廷没有许可的基础上。

在岳家军众将和谋士会聚讨论下一步军事计划的时候,岳帅拒绝了岳灵提出的:“联合北伐诸将,固守黄河沿线,经营已收复的土地,并在此地休生养息;既可以免除朝廷的猜忌,也可以等待给金人致命一击的机会。”的远期战略目标。

一心一意要报答君恩的岳帅,决定借机渡过黄河收复失地,在朱仙镇招兵买马、联络黄河两岸各路义军,还对诸将言说:“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

岳飞准备渡河北伐的消息传到朝中,天子赵构对他不奉诏令,进而擅自招兵买马、联络义军的行为十分反感和恼怒。

一群主和的大臣更是借机向皇帝屡进谗言,极力述说岳飞跋扈不可信,要防止其拥兵反叛。

朝廷先是下令岳飞撤军,但岳帅抗令不遵。后来,朝廷下达的旨意越来越严厉,甚至有隐指岳家军谋叛的意思。

意识到朝廷决不会同意北渡黄河,为了保住此次北伐的成果,无奈的岳帅最终接受了岳灵的建议,以固定已经收复的土地为由向朝廷上奏,请求允许岳家军收复西京后留守。

此时的岳灵虽然说服了自己的父帅和军中将领,但内心深处却越来越担心,总想着议和的朝廷会不会理解父帅为成大事不计其余的做法?天子和朝中重臣根本就不支持现在北伐,万一采取了什么激烈的手段,父帅的下场又能比自己的父亲好多少?!搞不好就是更惨的结果。

从战场形势来看,北伐的宋军此时仅有二十多万人,其它的部队远不及岳家军的实力。

开战之前,金朝老皇帝吴乞买突然故去,新任皇帝合剌由于自身对刘豫的厌恶,故意放弃了在战事初期出兵的良机,任由宋军进攻伪齐;没多久,大金朝内部又发生了原辽降臣叛乱,金军被迫调动大批军队北上平叛。

在大金内部如此纷乱的情况下,岳家军做到了连战皆捷。

北伐所得到的战果并不是很大,金军损失兵力总数不过才两、三万人、马匹万余匹,其战事损失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仍然有实力进行反扑。

更何况,就算能够顺利收复中原故地,能否长期坚守还是个问题。

一过黄河,就是地势平坦开阔的大宋北部和幽云平原,最利于金人充分发挥他们在骑兵上的优势,现在金人的战损也远未丧失反扑之力。如果大金回过神儿来,他们北方还有数十万的精锐骑兵,到时的战事会如何,只怕任何人也不敢打保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