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毛泽东瞩目的文臣武将
9519100000031

第31章 志大才疏优柔寡断(3)

后来,袁绍又自率大军至阳武(今河南省中牟县北),准备亲自进攻许昌。沮授又出来劝阻袁绍说:“我军数量虽多,但战斗力比不上曹军;曹军粮食短缺,军用物质储备比不上我军。因此曹操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打持久战。应当作长期打算,拖延时间。”袁绍没有采纳,八月,袁绍大军向前稍作推进,依沙丘扎营,东西达数十里。曹操也把部队分开驻扎,与表绍营垒相对。曹操出兵与袁绍交战,没有取胜,又退回营垒,坚守不出。袁绍在营中堆积土山,建立高楼,向曹操军营射箭,曹操军营完全暴露在袁军射程之内,官兵都用盾牌蒙头才敢通行。曹操制造一种抛掷巨石的霹雳车,用巨石攻击高楼,一一击毁。袁绍又下令挖地道进攻曹军,曹操也在营内挖长沟以拒。双方在官渡相持了百余日,仍未决胜负。但曹操兵力过少,粮草又将告尽,士兵辛苦疲惫,人民在重税压榨下纷纷背叛曹操,投奔袁绍。这时,袁绍的部将张と霸绍不要再与曹操相持,而应当遣轻骑从南面包抄曹军。袁绍未从。

曹操为这场久拖不决的战争苦恼,于是写信给留守许昌的荀#打算撤军返回许昌,引诱袁军深入。荀T诨匦胖兴担骸霸绍没有什么作为,虽能搜罗人才,聚集了一些人,但不能很好地使用人才。主公兼有雄威和智略,又辅有尊奉皇帝的优势,还有什么事情不能成功呢?从现在的情况可以看出,袁绍力量也已用尽,相持的局面必将很快发生变化,这定是我们用奇谋最后取得胜利的时候了。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啊!”曹操采纳了荀5囊饧,下令加强营垒工事,严密防守。此时,正逢袁绍运送粮草的辎重车队数千辆抵达官渡。曹操令偏将军徐晃与史涣去截其粮草而还。

十月,袁绍的第二批更庞大的运粮辎重车队又到,由大将淳于琼率军一万余人护送,在袁绍大营以北四十里扎营。沮授鉴于上次运粮遭曹军截击,劝袁绍再派一支部队作为侧翼,以防曹军抄袭。袁绍未听。许攸也向袁绍建议:“曹操兵力单薄,集结所可能集结的部队,正面相对。许昌一定空虚,如果派出轻装部队,星夜南下袭击,可以攻取。把天子接到我们手中,讨伐曹操,曹操就成了瓮中之鳖。即使他在官渡未溃,听说许昌告急,必然首尾奔命,也不难击破他。”袁绍没有采纳,还自信地声称:“我一定要先捉住曹操。”正好许攸家人犯法,审配逮捕了许攸家人。许攸大怒,遂投奔曹操。许攸向曹操献计道:“你一支孤军,困守阵地,外无救兵,内无粮草,正是危急之时。袁绍辎重车队一万余辆,屯在乌巢(今河南延津县东南),戒备并不严密,如果用轻装精兵发动突袭,定出他们意料之外,然后放火烧粮,则不出三日,袁绍部队就会崩溃。”

曹操听后大喜若狂,命曹洪、荀攸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一支步骑兵五千人的混合部队,改用袁绍的旗帜冒充袁军,夜间从小路赶往乌巢。途中遇到袁绍的军队盘问,曹军谎称袁绍惧怕曹操从背后来包抄,所以调他们去加强守备。曹军到了乌巢,立即展开包围,乘风放火,袁绍的护粮部队顿时大乱。这时,天色破晓,淳于琼等发现曹操兵力有限,率军出营,曹操即行进攻,淳于琼不敢反击,退回营寨自保,曹操攻击更为猛烈。

袁绍此时驻在阳武,距乌巢只有四十里,夜见乌巢火起,还不知是怎么回事。张溉衔:“乌巢有警,肯定是曹操率精兵前去袭击。曹操既然亲往,势必要击破淳于琼军,若不去救援,就会坏了大事。”郭图反对张 的意见,主张与其去救乌巢,不如进攻曹军官渡大营。张杆担骸安懿偾鬃猿鐾庠断,营中必有所准备。若我军不能很快拔下官渡,而淳于琼等已被曹操击破,我们就都要成为曹操的俘虏了。”袁绍胸有成竹地说:“就是曹操攻破了淳于琼,我攻下了他的官渡大营,他就没有归路了。”于是,袁绍命张ぁ⒏呃缆示兵进攻官渡,同时派赵堵什客救乌巢。

赵兜脑军到达乌巢,被曹操击败,淳于琼被活捉,曹操命令将杀死的袁军士卒的鼻子割下来,将袁军战马的舌头也割下来,烧尽屯粮,返回官渡。此时张傅日在围攻官渡曹营,见曹操回军,欲退兵避开曹操的夹攻,前来督军的郭图为推卸自己的责任,竟造谣说张负芨咝嗽军的失利。张傅弥后十分恼怒,恐为袁绍所杀,和高览一起投降曹操。袁绍营中的将士,获知乌巢军粮已被曹军烧毁,淳于琼等皆死,而张浮⒏呃赖嚷示降曹,无不大惊失色。袁营正处于一片纷乱之中,曹操派人将在乌巢所割的人鼻马舌送来,袁军将士愈发感到恐惧。曹操乘势发起攻击,袁军已完全丧失战斗力,一触即溃,袁绍仅率八百人骑马北逃。曹操率军奋力追杀,当追至延津时,尽俘袁军十余万人,缴获袁绍的辎重、图书、珍宝不可胜计。

袁绍逃到黎阳(今河南浚县南),投奔到部将蒋义梁营中,握着他的手说:“我把脑袋托付给你了。”蒋义渠把大帐让给袁绍,让他在内发号施令,袁军残部知道袁绍还在,又逐渐聚集起来。冀州属下一些背叛袁绍的城邑,袁绍又逐渐收复平定。

曹操认为袁绍才被击败,打算利用这个间隙去进攻刘表。荀K担骸霸绍刚吃了一场败仗,军心涣散,应该乘他尚未摆脱困境之机,一扫而平。而您却需要远征长江、汉水之间,如果袁绍残部,乘虚从后面突袭,则您的事业将付诸流水。”曹操便停止了远征荆州的打算。建安六年(公元200年)四月。曹操率军沿黄河前进,炫耀军威,进攻袁绍驻在仓亭(今山东阳谷县北)的军队,打败袁绍军。

袁绍自从官渡战败之后,羞愧愤恨,发病吐血,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病死。

【作者点评】

在毛泽东心目中,袁绍是一个志大才疏,办事拿不住要点,得计迟、见事迟的人,他在多次会议和谈话中都提到袁绍的这些缺点。在毛泽东看来,做领导的见事迟、得计迟是致命的弱点。成败之举,在于明察要点,然后当机立断。1959年3月2日,毛泽东在郑州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谈到袁绍见事迟、得计迟时,还举了蒋介石在辽沈战役中指挥国民党军队的失误例子。他说:蒋介石就是见事迟、得计迟。形势已经出来了,他还没有看见,等看见了又不好得计。比如辽沈战役时他对卫立煌的部队总是犹豫不决,最后才下决心,强迫他去热河到北京。如果早一点,我们围攻锦州的炮一响就让他马上走,我们就没有办法,只能切他一个尾巴。如果在我们还没有攻打锦州时,就把沈阳、锦州统统放弃,集中于平津,跟傅作义搞在一起,我们也就不好办。

毛泽东反对见事迟、得计迟的办事作风。他在1964年10月修改陈伯达在某座谈会上的讲稿时提出:“凡办事,首先要看得到。如果连那件事看都没有看到,当然谈不到抓的问题。有许多人,对于当前已经出现的苗头,甚至大量出现了的事实,缺乏看到的能力,当然谈不到抓起来做的问题。至于抓得起,是指抓全局,更需要有一种大的能力,普通叫做魄力。有些人对于某些事,不是没有看到,甚至著书立说,长篇大论。至于做,他就抓不起来了,或者抓了片断面,忘了全面。说到抓,既要抓得起,又要抓得对,又要抓得紧。抓不起,等于不抓。抓不对,就是坏事。抓得不紧,也等于不抓。看也有看得对不对的问题。看得不对,等于不看,或者还要坏。”避免见事迟、得计迟,提倡看得到,抓得起,也正是毛泽东的领导艺术和风格。

对于做新闻工作,毛泽东也反对袁绍那样的多端寡要。他说,要反对多端寡要,没有要点,言不及义,要一下子看到问题所在。

官渡之战,袁绍的优势兵败于曹操弱军之旅。在毛泽东看来,是曹操进行积极的战略防御,利用袁绍骄傲轻敌、指挥错误的时机,轻兵奇袭,烧掉粮草,导致内部惊扰,从而一举获胜。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引用袁曹官渡之战之以少胜多的战例,旨在说明,战略防御是弱军战胜强军的一大原则: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优势劣势和主动被动变化有极大影响。毛泽东的这一军事战略思想,对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起了主导作用。

袁绍生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家庭,少有大志,也很有谋略。他劝何进诛杀宦官,并为他出谋划策,表现出勇敢果断。董卓拟废少帝,袁绍反对,并横刀长揖而去。“天下健者,岂唯董公?”好一派豪言壮语。后于渤海起兵,以诛董卓,被推为关东盟军的领袖。在群雄割据中,又以袁绍势力最强。他依逢纪之计,韩馥将冀州拱手相送。袁绍“振渤海郡之卒,撮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② 见《三国志·袁绍传》。,武将谋臣竞相归服。袁绍也踌躇满志要“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②。

但此时的袁绍开始骄傲起来,听不进意见,他见事迟、得计迟的弱点也开始暴露出来。正如曹操评价他所说:“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④ 见《三国志·武帝纪》。“虽有大志,而见事迟。”④郭嘉认为袁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其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见《三国志·郭嘉传》。袁绍的这些弱点,导致他在战略、战术上屡屡失败。

沮授劝袁绍迎天子都邺,袁绍不从,当曹操迎天子都许,他才感到后悔。田丰劝他攻打许都以迎回天子,又遭到拒绝。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袁绍在政治上处于被动。袁绍打败公孙瓒后,便野心勃勃地妄图一举歼灭曹操,拒绝沮授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经营后方的建议。田丰劝袁绍趁曹操进攻刘备时进攻许都,袁绍以儿子有病为由予以拒绝,坐失灭曹良机。当曹操回军官渡,时机已失,他却不顾田丰劝阻贸然出兵,与曹军对峙于官渡。

这场战争的结果,沮授早已料到:“众实疲弊,而将骄主汰,军之破败,在此举也。”见《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官渡之战,袁绍在战术上又犯了大错误 ,派性情急躁狭隘的颜良攻打白马,结果被关羽斩于刀下。冒昧渡河追击曹军,文丑丧命。张赶状蚱葡喑志置嬷策,袁绍不从。乌巢失守,不引兵相救,急于攻曹。在战略上,许攸提出乘许都空虚,星夜袭击,以牵制曹军。但袁绍没有听进去。袁绍“未知用人之机”,虽统兵十万,也最后沦为败军之将。

袁绍好谋无决,多端寡要,不能采纳正确意见,见事迟、得计迟,导致了他的失败。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仍然具有警示意义。

(李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