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奥美的观点6
9551600000004

第4章 品牌(4)

将文化作为品牌定位或创意的思想渊源通常并非易事。这要花费更多时间,风险更大,或许不会取得很明显的业绩。但是,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如果不去努力发掘一个品牌的潜力,就可能会错失良机。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挑战短视的“共识文化”,勇于发现如冰山般强大的文化张力背后的驱动力。成功其实触手可及。

从“无印良品”的起落中学习

经营零售品牌的心得

吴荣茵 奥美中国区培训总监、策划合伙人

最近MUJI(无印良品)在北京开店了。无印良品崛起于1980年,是个别具特色的生活方式零售品牌(Lifestyle Retail Brand),产品包括日用品、食品、男女服装、童装,甚至连家具家电都有。无印良品是我一直钟爱的品牌,就算已不再热血也非购物狂的我,竟然也在心里倒数着、等待着它在北京开店日子的到来。无印良品在2006年已是一个年营业额达1570亿日元、在全球拥有378家店铺、销售7172种自有产品的国际品牌。它曾经狠狠地摔倒过,然后改革再崛起,造就了今天的成功。在日本,它甚至拥有很多“粉丝”,自组队伍(Mujira)推广着无印的精神。看着无印良品20多年来的起起落落,我们可以学习不少经营零售品牌的要领。或许,有些观点跟很多人的不一致,不过还是值得分享,引发思考与讨论。

“旗舰店是品牌形象的最佳体现,也是品牌所倡导的生活方式的完整体验,该建一个旗舰店。”--此话我常在团队里听到,此话理论上是没错,但也可能是很危险的一句话!

2000年无印良品营业额大幅滑落,建立品牌20年以来首度亏损(亏损达12.7%),2001年经常利润减少了51.3%。当中的致命伤就是1999年年底开始,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建立了大型店铺。导致问题的原因,并非店铺装潢不美,也非没有呈现品牌的独有风格和体验,一切品牌该有的氛围和个性都在旗舰店里被充分呈现。失败的主因其实是一些非常实际的运营障碍。

1.营销策划能力跟不上大型高价店面的运营。商品开发的数量根本不足以去支撑庞大的店面需要。商品数量无法达到必需的高营业额,但昂贵的租金却是每天既有的支出。

2.因为店面大的关系,其实可选择的地点并不多,没有谨慎分析店铺周边的商圈和人流,就自然造成好几个省份的旗舰店,业绩不尽如人意。

3.洽谈店面租赁事宜的时候,预估营业额一般都会是构成租金的一部分。按面积以比例的方式推算出来的预估营业额,其实是风险很高的数字。预估过大,不但自身期待的营业额达不到,也抬高了租金成本,这种损失其实是双重的。

要知道,零售业是一个利润偏低的产业,运营成本庞大而且往往是固定的(例如租金、电费、人手等),无法像其他产业,确定了多少订单,就生产多少。所以,在没有搞清楚商品开发或库存物流管理等配套能力,或成本的投入到底有多大的时候,绝对不能草率地建立旗舰店。因为一间旗舰店的运营,不单对所有开发和管理链有很高的要求,而且一有闪失,旗舰店的亏损可以抵消很多家店铺的利润。

复制的迷思--“把成功的店铺做蓝本,不断复制到各个地方,是让零售品牌‘做大’的方法。”--没错,但纯粹100%拷贝店铺,可不是“做好”之道!

我始终认为Local Store Marketing(LSM,个别店区营销)是不能忽略的环节,却偏偏不见得很多人非常重视。零售品牌的业绩评估,最直接的指标是“每平方米每天营业额”。换句话说,店里每天吸引多少人进来购物,每个小时店面容纳了多少人,每次购物多少钱、多少商品等,我们都必须把店面面积每个时段能承受的流量最大化(不像卖可乐,只需结算总销量多少瓶/总销售额那么单纯)。

所以,一切思考得从“顾客”出发。什么人会来,什么人最方便常常过来,他们什么时段过来,什么日子会来,等等。假如店的位置在一群商业大楼旁边,自然工作日的午餐和下班时间就有营业高峰,店里针对白领的服装、生活用品、上班族常吃的零食等品类也应该相对比其他店多。但是,上班时间或周末呢?有其他潜在人群吗?长假期怎么办?作为零售品牌,店开了就在那里,每寸店面在每一刻钟有没有充分利用、创造人流,就直接影响了“每平方米每天营业额”。

在东京新潮年轻人聚集的原宿,仔细看无印良品的店,你会发现除了一般店有的产品以外,这家店更有设计时尚的CD机、音乐用品、多款时尚的衣服配饰、外形漂亮的纯白色脚踏车等;但如果到了民居区域的无印良品,你就自然看到更多的家居用品,而且也有为主妇举行的特定活动等。

要做到这样就要细分周边商圈的人群,用不同的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或促销策略,让各种有潜力的客户群进来,把店铺的每一寸地方在每个??段的容纳度都最大化,这是直接影响销售额的。

因此,基本的品牌展现、商品风格、服务范围等,当然应该忠于品牌,追求一致。但各店铺的终极营业策略,却必须按各店的“宿命”(地点/商圈)来作规划--包括商品的品种、商品的结构/价格带、促销和宣传方式等--永远无法一套走天涯。“We sell or else”(一切为了销售),我们帮助客户建造零售品牌时,应当把Local Store Markethg作为一个重要课题,与客户共同形成好的LSM策略。中国很大,要为单一店铺量身定制策略并非完全可能,但尝试把店铺类型详细分析和归类,然后为每一类拟定不同的策略,是个好的开始,也可能更切实际。我个人曾有协助客户如此做的经验,因为效果很明显,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先要有“品牌的大理想”,然后要懂得运用宽广的平台来打造品牌

我们先从无印良品的品牌故事说起。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充斥着追崇名牌的消费文化。当时,甚至是小说,也会描述主角所穿的和用的是哪些名牌,还附上大量对名牌的注释。但同时,1978年年末的石油危机让世界经济陷入不景气中,日本经济也受到影响,名牌的消费文化此时自然变得非常脆弱。无印良品在这个时候唤起了对消费心态的反思,提倡“不依赖品牌名称与包装,坚持高质量的生活态度”,它站在生活者的立场,重新省思商品的本质,以低廉的价格提供高品质的商品。我看到的是,无印良品不只是在贩卖低价高质的商品,它有着一个品牌大理想:当人们不再需要仰赖繁杂华丽的外表,能诚实体味生活纯美的本质,世界将会变得更好。

而这大理想,为无印良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指导着品牌的一切行动,感染着每个顾客。走进无印良品,高高的天花板,简约清雅的装潢,无国籍风格的背景音乐,就有着浓浓的纯朴之美的味道。同时,商品融合了“简约”的美学和设计,精细地剔除了繁华的设计元素,返璞归真的纯美体现在所有商品中。无印良品永远不借助那些表面上的“附加”元素,但它的简约却非粗糙:你明显看到商品是来自非常精细繁复、考虑周全的设计思考。无印良品有多件商品曾获世界级的设计奖。“有道理的便宜”便是他们第一个广告的广告语--广告说明了“道理”在于选材、生产过程与包装全面进行合理化与简单化,省下很多不必要的成本,保持品质优良。这一切所做的总合,给消费者浓厚的品牌感受和体验,也充分表达了品牌的哲学和信念。

零售品牌有着其他品类没有的先天优势--实体的空间和购物的过程。比起其他品类,除了商品的特性和包装以外,零售品牌更能创造非常丰满的环境体验,因为它有装潢,也有被服务的过程,更有忠诚客户优惠活动,甚至有能带回家的免费纪念品(如购物袋等)。每个环节都可以创造品牌体验与表达品牌信念。

因此,零售品牌只要拥有触动人心且具有意义和感染力的大理想,塑造品牌的渠道和平台,确实比其他类别来得更广、更实在。我们经营零售品牌,不但要为客户沉淀品牌的大理想,更要好好运用各个体验品牌的渠道。

但要注意,在经营零售业品睥,理想与现实必须“两手抓”

我曾经服务过好几个零售品牌,一边跟客户讨论品牌提倡的生活方式,即若干“高层次”的品牌理念和精髓;但一边就发现客户一直在要求我们做大量的“战术性促销”或“本日特价产品排列稿”。无知的我当时心里觉得不是味儿,怎么我们老花大部分时间做战术性而不是战略性的事情,眼高手低呀……

可当我越了解这个产业,就越觉得零售品牌要成功,理想和现实必须兼顾。像我之前说的,店开了一天,就负担了一天的高运营成本。货品堆在货架上,一天没卖就等于花掉了一天的高成本,还要加上库存成本和产品过期注销成本等。就算是销售火热的货品,同样会带来问题,比如断货却来不及把货送到店里,不但该赚的没赚到,空着货架还是同样地花了成本。所以,货品的流转、仓库物流的管理等,其实是很“即时的事实”,也是即时地影响着赚或亏。

无印良品在那几年的失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系统地检测管理货品的流转。当店铺和商品数量达到一定程度,没有建立完整货品销售信息系统的无印良品,根本无法控制生产量、送货量,以及规划产品开发或促销。结果热销产品缺货,滞销产品囤积要折价甩卖,还要注销大量商品等,造成很大亏损。直到新的POS系统建立后,问题才被解决,每种商品的销售和库存数据都有了即时的反馈和监控。所有营销活动的策划与流转管理,就是按POS系统即时回馈的数字而设计和调整,货品周转率立即跃升,成本更降低了9%。

营销和传播不仅能在推动特定货品的流转上助一臂之力,而且可以使各类货品流转效益最大化。所以,我以前觉得很低端的价格或促销稿子,原来是客户科学地管理货品流量的策略性手段之一(当然,此类广告的设计和品位还是有提升的空间)。作为品牌管家,我们有责任用心做好这部分工作,而且需要有意识地去关心客户各类货品的销售流转状况,意识到有不对劲的状况,应及时提出包括传播在内的可能解决方案。

众所周知,零售品牌的经营一向不易,以上只是几个笔者认为的有误区或常被忽略的重要课题,借此文提供各位参考。

(参考:文章内的一些有关无印良品的资料和数据,来自《无印良品的改革》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