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蒂·格林是美国最著名的吝啬女人之一,她和J·P·摩根是同一时代的人。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财富后,通过几十年对房地产和铁路的投资,到1916年去世时,已经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她的吝啬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曾花半晚上时间在马车上寻找一枚丢失的2美分的邮票,而这段时间内,她的资产产生的利息就超过一个中等家庭的年收入。她曾坐公交车带着相当于现金的20万美元见票即付的债券去银行,当银行家提醒她该从安全角度考虑坐马车时,她说:“也许你能坐得起马车,我坐不起!”她买隔夜面包,在便宜的公寓中搬来搬去,在丈夫去世后破天荒地买了件新衣服参加葬礼,作为有深厚感情的证明。她因为不愿意给医生付费而导致儿子截肢,她因为丈夫参与投机而与其分居【但在丈夫病中又认真地照顾他】……由于她的儿女都先于她去世,所以她价值1亿美元的巨额财产除极少部分给了她的远亲外,几乎都被国库收纳。
中国有个类似的人,就是《笑林》中提到的那个汉朝的老头。他有钱但没孩子,平时俭朴吝啬,吃穿简单。他每天起早摸黑,经营产业,对赚钱从不满足,当然也舍不得花钱。如果遇到实在推辞不了的乞丐时,就去屋里拿十文钱,边往外走,边减少准备给人的钱数,等到门口时,钱就只剩一半了。他闭着眼睛痛心地将钱给乞丐,还反复叮嘱说:“我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来给你了,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否则其他人都会学你来向我要钱的!”老头死后不久,田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了国库。
人吝啬到了这个程度,其实就是被财困住了,说穿了,就是一辈子白活了。
财产最后的归宿都一样--只有花掉的钱是你的财产,没花掉的是遗产。
我一直觉得花钱其实很难,有人可能觉得我的这个观点匪夷所思,但把钱消耗掉容易,花得开心或有意义却真的很难。
有句古话叫“千金难买我乐意”。秋瑾是很有豪气的女人,“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她能为了自己爱的美酒宝刀而一掷千金,也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出生命,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情流露,她的钱花得很痛快。
巴菲特生活很节制,一直住在几十年前买的房子里,但他很享受自己的名望,通过财富和事业的巨大成功,每年哈佛的MBA学生争相听他演讲、与他合影。他只通过捐赠这一件事,就把自己的巨额财富花了出去,这也算花得痛快。
有一位富人每天下午5点左右秘书都会给他准备1万元现金,他因为要想出当天晚上怎样把这1万元钱花掉而痛苦。这也是常说的:我们的钱越来越多,而快乐却越来越少。
很多看似向往的东西,一旦容易得到,带来的边际快乐就会递减。比如,20年前很多人吃上根鸡腿就会很开心,现在却忙着推辞应酬;20年前有套西装就会很兴奋,现在买衣服却不太有快感了。把钱花得有意义就更难,不信可以试试拿5万元钱出去做善事,一晚上花完,第二天接着拿5万元钱继续。所以做善事是很难的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多机缘。“施比受乐”,就是说把钱花得有功德并不容易,如果有这样的机缘,需要珍惜。
有个犹太故事,说一个叫霍尼的人看到一位老者在种角豆树,就问老者:“这树要多长时间才能结果?”老者说:“大概70年吧。”霍尼不解地问:“70年后难道你还能活着享用果实吗?”老者说:“我出生时,这世上就有很多先人种下的角豆树,我也要和他们一样,为后人种树。”
如果财富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那财富的拥有者肯定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只有将财富用来帮助社会时,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最懂花钱的人
比尔·盖茨可能是世界上最懂花钱的人,他占据世界首富位置的时间之久,使我已经失去了看每年新公布的首富榜和资产量的兴趣。盖茨在消费上从不故意低调,他耗巨资建了豪宅,里面装备着他自己喜欢的高科技产品。他还常常大宴宾客,高朋满座。但人们关注更多的还是他的基金会。2008年6月,盖茨正式从微软退休,淡出日常管理工作,将绝大多数时间留给自己与妻子建立的“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盖茨将自己的绝大多数财产捐给了该基金会。
盖茨做了两件了不起的事情,一是依靠和平、合法、道德的手段从一个普通平民的孩子成为世界首富;二是把赚来的钱捐出去,还吸引了巴菲特的加入,建立了人类史上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盖茨建基金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包括父亲老盖茨、太太、巴菲特等。基金会成立之初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方向,收到过很多五花八门的捐助申请,从希望清空黄石国家公园的火山熔浆,到资助交谊舞频道……但后来一篇文章引起了盖茨夫妇和老盖茨的注意,文章中说发展中国家的儿童正死于一些对发达国家儿童来说威胁并不大的疾病,如腹泻、麻疹、疟疾等。基于此,基金会逐渐确立了主要目标:全球健康、全球发展和改善美国太平洋西北部盖茨家乡的现状。基金会运作极为高效,并不是把钱捐出去就完事,只有符合初期预定并通过检查的目标,才能获得下一笔资金;有时还要求政府或其他组织拿出同样金额的配套资金。
盖茨已将企业做到了极致,再继续做下去也只是“独孤求败”,不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了。但他现在却从基金会里找到了很大的快乐,他在年度报告中说:“把既聪明又富创造力的人聚集成团队,并在他们遭遇挑战时给予资源和指导,实在是很有成就感!”盖茨如果还能有第三件了不起的事情可以做,那就是把基金会建设得最高效和最富信任感,成为慈善机构中的“微软”。
提到盖茨,就必须提到巴菲特。巴菲特对盖茨的影响很深,经过多年交往和仔细观察,确认盖茨在能力、品格和热情方面都符合要求后,他决定以卖出伯克希尔股票的形式把绝大部分资产逐步捐给盖茨基金会。但出于职业投资人的习惯,巴菲特也设立了三个附带条件:
第一,盖茨夫妇两位中至少有一位必须在世并参与盖茨基金会的决策和管理。
第二,基金会【或其代理机构】必须继续符合法定条件,以使巴菲特的捐赠用于慈善并免于捐赠税或其他税项。
第三,每年巴菲特的捐赠必须捐赠出去,并需要基金会保证每年支出额不少于其净资产的5%,但头两年不适用。
盖茨和巴菲特通过这种方式达成一种伟大的“利用”关系。盖茨通过自己的行动,成功影响别人,通过巴菲特的捐赠使自己的基金事业迅速扩大,为自己事业找到了第二个出资人。而巴菲特知道自己年事已高,通过找到盖茨这个比自己小25岁的人,让他把钱按自己的意愿和原则花出去,找到了一个值得自己信任的“花钱师”。
所以两人都很会花钱。
盖茨很懂得通过花钱让自己快乐。首先,无论是兴建豪宅还是成立基金会,钱都是在自己开心的目的下花掉的。如果看盖茨的照片,可以发现他的眼神中总是充满平静的快乐。其次,盖茨的钱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花的。盖茨夫妇也有离开世界的一天,如果孩子不能保证成为杰出的人,那给他们留1000万美元和100亿美元并没有区别,与其留给子女,最后毫无效率地慢慢消耗殆尽,不如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钱花得更有意义。再次,盖茨夫妇鼓励别人也按自己的价值观来花钱,除了巴菲特的巨额捐款外,盖茨在世界各地的项目通常需要当地政府或民间组织提供配套资金,并对结果予以监督。最后,最重要的是他们的花钱方向功德无量,超越国家、宗教、种族、肤色,取之于全人类,用之于全人类。
而巴菲特,首先,他找到了最有能力的“花钱师”,因为盖茨最好的历史业绩就是创建和管理微软,有这样的管理经验的人应该有能力管好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其次,虽然他和盖茨夫妇是朋友,但还是用制度来约束人情,通过设立三个捐赠附带条件,把财产置于较小的风险之下,对盖茨夫妇形成约束,确保自己的资产真正被用于捐赠。再次,他的钱花得很有效率,他要求捐赠避税,因为如果缴纳巨额税收,那么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会被相对低效的政府机构花出去,这是他不愿看到的。最后,以伯克希尔股票的形式进行捐赠,对自己公司形象和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把花钱变成财富增值的途径。国外很多富人捐赠时喜欢以自己或家人的名字来命名慈善基金会,以求名垂青史。但是巴菲特却选择了把钱交给盖茨基金会,放弃了留名机会。尽管总有人对他说三道四,但这种淡然是不多见的。
卡内基曾说:“在巨富中死去是种耻辱。”如果说美国有个领先于世界的方面,那就是公益。美国富人向社会回馈财富的机制,是世界上最成熟的。但这样的成熟,不是上天赐予,而是靠卡内基、洛克菲勒、比尔·盖茨、巴菲特和无数普通民众的代代努力而推动的。从观念层面来看,众多富豪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从国家层面来看,规定捐赠可以免税,以资鼓励;从操作层面来看,有众多机构和普通人的参与,慈善机构效率很高,甚至旧衣服都可以用于捐赠。
中国也有很多人充满爱心,但我们在回馈社会和兴办慈善事业方面还缺乏成熟的体系。一万个人声援,不如一个人行动。有的组织已经开始从小项目做起,这些都是值得钦佩的开端。
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无论你此生能赚多少钱,出生时赤裸裸而来,离开时也空手而去。财富永远不属于任何个人,我们只是替社会暂时保管这些钱。我们人生真正的富有并不取决于最后拥有多少财产,而是我们用财产做了多少事。
贫穷来自嫉妒,富裕来自满足。心存妒忌的人,眼睛里尽是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和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再富有都可以看到有人比自己更富;知足的人,总是看到自己的幸福和拥有的东西,永远会觉得自己富足。所以不管你有多少财富,如果心是空的,就是穷人;心是满的,就是富人。
什么是穷人?穷人不是缺少金钱的人,而是:
●不愿为赚钱而努力的人。
●不相信自己能赚到钱的人。
●不知道为什么赚钱的人。
●不知道什么能让自己快乐的人。
●有钱却没有时间花钱的人。
●有钱却不知道怎么花的人。
●想花钱却找不到人分享的人。
●不知道什么东西比钱更重要的人。
在书的最后,我想起下面这些人:
我认识一位做实业的朋友,当年因为女儿患病,无钱治疗而下海经商。经过20年的打拼,成为身价过亿的实业家,女儿的病也治好了。他觉得自己很富有,不是因为自己钱多,而是因为能和心爱的女儿在一起幸福生活。
去西藏旅游时,总能看到朝圣路上五体投地叩首的藏民,他们有老有小,或独自一人,或三五成群,因为长途跋涉,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很多人为这么一次朝圣要花去多年的积蓄,但我在他们每个人的眼中,都看到了奔向信仰时的平静和坚定。
我曾在肯尼亚草原和看守营地的黑人小伙围着篝火聊天。我已忘了他的名字,只记得他20多岁,因为喜欢野生动物,就到保护区工作。身在内罗毕的女朋友和他分手了,虽然他很爱她,但仍选择孤独地留在保护区,一待就是3年多。
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家,当年曾跟随“野牦牛队”报道了藏羚羊被猎杀的事件,引起了全国对此事的重视。以他的收入,可以过上小康生活,但他却用自己的积蓄发起成立了“野性中国”工作室,风餐露宿,拍摄中国野生动物之美,希望借此引起社会对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关注。2009年新年时我收到他从可可西里保护区发出的短信。
有一位民营企业家,我和他在2008年有过交流,他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备受煎熬。我问他:“你的钱够花一辈子了吧,干吗还那么累?把公司关了享受人生吧。”他说:“几百个人跟了我那么多年,后面有这么多个家要吃饭啊!”
我还认识一位抗战老兵,当年在四行仓库拼死抵抗,被打瞎一只眼睛。和战友们从战俘营逃出后,步行几个月回到陪都重庆。几十年后别人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去团长坟前再敬个礼。我问他一辈子经历这么多风雨还有遗憾吗。老人家说当时只想着别亡国,中国人得一代代传下去,要有遗憾就是没和日本人肉搏。他妻子当年是个中学生,在抗战胜利次日嫁给他,现在已经照顾了他一辈子。
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最富的人。
本课小结
心灵的富有是真正的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