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需要坚强的意志,而意志则需要不断的考验和磨练。或许人与人之间存在天生的意志强弱的差距,但意志更多的还是在于后天的磨练和考验。孟子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个经历不凡,成就伟业的人总需要先经历人生的磨练和意志的考验,只有经过这些,你才会成为真正的强者。
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一路坦荡,没有阻拦。然而,现实中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人的一生总会经历许多的挫折和磨难,而这些挫折磨难也正是人生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没有经历磨难的人生就永远只是温室中的花朵,禁不起半点的风吹雨打,即使能够在温室中度过一生,他也永远不能感受到外面的空气’和阳光,不能呼吸人生最新鲜的空气,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是不完整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人能一生风平浪静,波澜不惊。没有风浪的海,那是死海,不会有任何的生气。面对人生的风浪,各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却是不同的。软弱的人往往害怕磨难,一旦人生遭遇不顺,理想遇到挫折,他们便会选择逃避和退让,让磨难肆虐而自己躲在一个角落寻求苟安一时。这样的人是生活的奴隶,不是他们主宰生活,而是生活征服他们。这样的人也永远不会达到成功,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历史上很多伟人都有着曲折的人生,近代音乐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便有着充满坎坷和灾难的一生。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要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他11岁就加人戏院乐队,13岁当大风琴手。17岁那年,他的母亲逝世了,他要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他把《月光奏鸣曲》献给她。但是幼稚自私而且爱慕虚荣的朱列塔太不理解他崇高的灵魂,并于1803年与他人结婚。这是令贝多芬绝望的时刻,他甚至曾写下了遗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当时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他于这时创作了《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等作品。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但是,苦难并没有让贝多芬屈服,反而让他变得更加顽强,正是在这种最艰难的处境下,他奏响了命运的最强音,创作了代表了他音乐生涯巅峰的《命运》《合唱》等作品,为当时的世界和后人展现了一个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灵魂。
伟人的一生往往都是充满坎坷和灾难的,也正是灾难和坎坷最后成就了伟人。在当代,同样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在时时刻刻与命运进行斗争。这另一个永不向命运屈服的灵魂便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斯蒂芬·霍金。
斯蒂芬·霍金出生于伽利略逝世的周年纪念日,是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20世纪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
也许科学上的成就并不是他最受人尊敬的地方。他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多的关注和赞叹更多的是因为他很多的科学成就都是在他身陷瘫痪,全身只有三个手指头能动和大脑能够进行思考的状态下取得的。霍金因患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被禁锢在一张轮椅上达20年之久。然而他却身残志不残,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他之所以能支持到今天并取得卓越成就,凭借的正是他那坚强的意志。霍金的一生,是人类意志力的记录,是科学精神创造的奇迹。也是经历坎坷而成就辉煌人生的例子。
勇敢的人遇到人生的苦难不会退缩和放弃,他们只会迎风而上。他们虽不希望磨难但却也不害怕磨难。在苦难面前,他们有着高尔基的海燕中所说的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样的豪情和勇气。他们是真正的强者,也是生活的主人。生活的苦难不会把他们击倒而只会让他们在苦难中成长。历经磨难的人便会有着无比坚强的信念和意志,这样的人才能在任何时候立于不败之地,也是最终能达到成功的人。
每一次考验都是宝贵的机会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说:“‘挫折’是大自然的计划,经由这些‘挫折’来考验人类,使他们能够获得充分的准备,以便进行他们的工作;‘挫折’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严格考验,它借此烧掉人们心中的残渣,使人类这块‘金属’因此而变得纯净,并可以经得起严格使用。”
每个人都会在一生中面对各种各样的考验,有时候考验会在不经意间到来,如果你不能发现并勇敢的接受考验,可能你就是去一次成功的绝佳的机会。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当你在感叹时不待我,上天不给你机会的时候,你有没有反省下自己是否在每次的人生考验中都能保持冷静,从中发现机会。古人有句哲言:“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依。”机会同样如此,往往越是严峻的考验便潜藏着巨大的机会。
其实有时候机遇往往就在你身边,而能否把握住瞬间即逝的机会便是人生一次重大考验。下面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西班牙大马士革城的一个制作糕点的小商贩哈姆威,在北美狂热的移民中,也怀着掘金的心态来到了美国。来到美国后,发现那里并非他想象中的遍地是金,他的糕点在西班牙出售和在美国出售,根本没有多大的区别。
1904年夏天,哈姆威知道美国即将举行世界博览会时,他把自己的糕点工具搬到了会展地点路易斯安那州。庆幸的是,他被政府允许在会场的外面出售他的薄饼。.但会议开始时,他的薄饼生意非常糟糕,而和他相邻的一位卖冰淇淋的商贩生意却很好,一会儿就售出了许多冰淇淋,很快他把带来的用来装冰淇淋的小碟子用完了。
这时,心胸宽广的哈姆威见状,就把自己的薄饼卷成锥形,让它来盛放冰淇淋。卖冰淇淋的商贩见这个方法可行,并要了哈姆威的薄饼,大量的锥形冰淇淋便进人商客们的手中。但令哈姆威意料不到的是,这种锥形的冰淇淋被客商们看好,而且被评为“世界博览会的真正明星”。
从此,这种锥形冰淇淋开始大行其道,这就是现在的蛋卷冰淇淋。它的发明被人们称为“神来之笔”,有人这样假设,如果两个商铺不靠在一起,那么至今我们能不能吃上蛋卷冰淇淋也很难说。
如果说两个商铺靠在一起是偶然的机会,而两个商人对这个机会的把握便是一种考验,而他们也正是把握了这种考验最后成就了奇迹。
其实考验和机遇总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要把考验当成是坏事,即使是面临挫折,挫折的考验中也会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有这么一个故事正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天,一个农民的驴子掉到了枯井里。那可怜的驴子在井里凄惨地叫了好几个钟头,农民在井口急得团团转,就是没办法把它救起来。最后,他断然认定:驴子已经老了,这口枯井也该填起来了,不值得花这么大的精力去救驴子。
农民把所有的邻居都请来帮他填井。大家抓起铁锹,开始往井里填土。驴子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起初,它只是在井里恐慌地大声哭叫。不一会儿,令大家都很不解的是,它居然安静下来。几锹土过后,农民终于忍不住朝井下看,眼前的情景让他惊呆了。每一铲砸到驴子背上的土,它都作了出人意料的处理:迅速地抖落下来,然后狠很地用脚踩紧。
就这样,没过多久,驴子竟把自己升到了井口。它纵身跳了出来,快步跑开了。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惊诧不已。
有时候人生的挫折和考验就正如这掉到驴子身上的土,当你消极的面对它的时候它便是你的灾难,而当你积极的面对它的时候它却可能是你获得成功的难得的一个机遇。
确实,挫折就是一笔财富。它是你磨练意志、增强毅力的契机。禁不起挫折的考验和磨练,就只会在顺利的阳关大道上前进,不善于越过坎坷而去挑战挫折,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失去磨练意志、增强毅力的难得契机,也难以成就一番事业。挫折是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挫折固然是阻碍前进的绊脚石,但换个角度思考,它却是积累经验、开启心智的引玉之砖。
从挫折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中学到的还要全面,还要深刻。面临挫折,不要气馁,每一次挫折就是人生的一次考验,而每一次考验便是人生的一次宝贵的机会。
挫折是成功者的家常便饭,
每个人都会经历挫折。对于弱者,挫折更是灭顶之灾,挫折和失败只会把他们的信心击垮,把他们的希望捏碎,留下的只是唏嘘叹气和灰心气馁;而对于强者,挫折更是家常便饭,就像吃饭一样,每次挫折都能让他们吸取人生的营养,收获丰富的经验和教训,最终让自己的成功之路又缩短了一段路程。
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曾经说过一段话:“失败是成功的基石,每一次的成功都是由失败堆砌而成;没有常胜的人,夺取胜利,要既不保守,也不畏惧,相信自己是生活的战胜者。失败乃人生良师,对挫折和失败的体验,能使人对待风险应付自如,挫折、失败越多,应付问题越从容。没有比逆境更有价值的教育。只有在失败中才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正如马云所说,挫折对于不同的人便有不同的意义。对于不畏失败的人来说,挫折便是一堂最有价值的课,能学到很多在学校中学不到的东西。而对于有些人来说,挫折便是灾难,是横在人生路上永远搬不开的绊脚石。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从小便历尽挫折,但是他并没有被挫折打败,而是自强不息,终于攀上了数学的高峰。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被迫失学回到家乡,一面帮父亲干活,一面继续顽强地读书自学。不久,他又身染伤寒,病势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疾病痊愈后,却留下了终身的残疾——左腿关节变形,瘸了。当时他只有19岁。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绝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双腿被砍断后著兵法的孙膑,“古人尚能身残志不残,我才只有19岁,更没理由自暴自弃,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青年华罗庚就是这样顽强地和命运抗争。白天,他拖着病腿,忍着关节剧烈的疼痛,拄着拐杖一颠一颠地干活。晚上,他在油灯下自学到深夜。1930年,他的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这篇论文惊动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此后,清华大学聘请华罗庚当了助理员。在名家云集的清华园,华罗庚一边做助理员的工作,一边在数学系旁听,还用四年时间自学了英文、德文、法文、发表了十篇论文。25岁时,他已是蜚声国内外的青年学者了。
华罗庚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顽强的人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而意志软弱的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往往自暴自弃,灰心气馁。挫折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课,能够听懂的人最终能达到成功,而不能听懂的人则最后只会被现实和失败击垮,成为生活的奴隶。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医学家巴雷尼就是这样一个视挫折为家常便饭的人。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看到小巴雷尼的样子,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帮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