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在回顾联想的创业史时,他沉重地告诉大家:公司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而且还因为轻信别人,被骗走了一大半。这一来,使公司元气大伤,甚至逼得员工要去卖蔬菜来挽回损失。商场如战场,这时候,容得自己有丝毫的轻率吗?能以自己的善良、热情、好心等品质,作为自己受损失的借口吗?没有借口!一切都只能以对企业的效益是否有利来考虑。就那么一点点的资金,如果没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产。这时,只是强调繁忙、勤奋、卖命、辛苦等,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
有了这样一次教训,联想的员工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踏实,而且特别重视策略、方法。联想成立至今已有20年。20年中,它从只有几个下海知识分子的公司,变为了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高科技公司。联想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展,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以往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说:“没有功劳有苦劳”。这往往是他们在自己没有将事情做成时所做的解释和声辩。一个没有做出成绩的人,没法让人敬佩。但是,对这样的解释和声辩,我们往往默认。然而,假如你也有过联想当初创业时那样的艰难经历,恐怕你对“没有功劳有苦劳”的理念,就未必那么认可了。
没有功劳、只有苦劳,对公司不仅不会有促进,反倒有可能损耗公司的财力、物力,带来不必要的耗费。所以,世界上优秀的公司和人才,无不把功劳放在苦劳之前。功劳才是实利,而苦劳只是借口和自我安慰,只是一种无奈之举。
功劳重于苦劳的理念其实就是一种结果思维的体现。在这样一种思维的指导下,首先,你不会再为自己的无所成就去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勤奋、苦劳等等都不再是你可以依赖的推脱责任的借口,只有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说明一切。
而且,在这样一种思维的指导下,你会更加的注重效率和方法。重苦劳的人只会看重过程,最后能产生多少效益对他们而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尽了力,付出了辛苦。而重功劳的人则会看重最后的效益,他们的脑海里想的不是光付出劳动的问题,而是如何能让一定的劳动产生更多的效益,这样他们就会去寻找各种能提高效率的方法,这也是创造力的动力和来源之一。
认真第一,自我退后
当今时代,我们处处都能看到“以人文本”的理念。“以人为本”可以有这样的理解:以人为本不是以自己为本,以自我为中心,而是以他人为本,以结果为本。没有结果,没有效益,那么一切都是空谈。世界不会围着你转,你的结果和成绩才是你的尊严和自我,而没有成就支撑的尊严和自我只是没有依托的藤蔓,任人践踏,永远都站不起来。
因此,每干一件事情,我们首先要想的是如何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去把事情干成,而不是去想这件事情会如何如何的伤害自己的尊严,如何的去干才是自己干事情的风格。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显然是不利于事情的完成的。因此我们要坚定一种思维,就是做事情的时候,认真第一,自我退后。
被誉为美国超级推销员的乔治·赫伯特的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2001年5月20日,美国一位名叫乔治·赫伯特的推销员,成功地把一把斧子推销给了布什总统,布鲁金斯学会遂奖予其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这是自1975年该学会的一名学员成功地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总统以来又一名学员获此殊荣。
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72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在每期学员毕业时,它都要设计一道实习题让学生完成。克林顿当政期间,布鲁金斯学会的题目是: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8年间,有无数个学员为此绞尽脑汁,均无功而返。
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请把一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许多人认为:当今总统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什么,也用不着他亲自购买;退一步说即使他亲自购买,也不一定适逢正是你去推销的时候。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都觉得向总统推销诸如内裤、斧头这一类的东西实在是件很难堪的事情,因此他们在心理上就打了退堂鼓。
然而赫伯特却认为,做任何事都不应该有这种为难的情绪。面对挑战,首先应该认真对待,而不应该去考虑自己的面子,只有成功了才会有面子,有自我,没有成功则一切都是虚无的。他认为布什总统在德克萨斯州有一座农场,种了许多树,因此把斧子推销给布什总统是完全有可能的。于是赫伯特给布什总统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种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假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地址汇款15美元……”
不久,赫伯特果然收到布什总统汇来的15美元。后来,他也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
其实,赫伯特并没有去想什么所谓的很高明的方法,他信中说的理由也都是很普通、很正常的理由,但是他最后做到了。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一是因为他有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另一个就是他并没有像其他学员那样把这件事当成一件伤自尊,很难堪的事情去做。他清楚的知道,在结果之前没有自我。因此,与其去因为自我的尊严而犹豫不决,不如认认真真的去行动,只有认真付出之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结果,才能来谈自我的尊严。
下面的故事同样说明了这个道理:1991年,摩托罗拉公司正式决定建立由77颗低轨道卫星组成的移动通信网络,并以在元素周期表上排第77位的金属“铱”命名。1997年铱星系统投入商业运营。
铱星移动通讯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主要业务是:移动电话(手机)、寻呼和数据传输。从技术角度看,铱星移动通信系统在技术上突破了很多障碍,系统基本结构与规程已初步建成,系统研究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期间全球有几十家公司参与了铱星计划的实施,可以说铱星计划从初期的确立、运筹和实施都是非常成功的。
当摩托罗拉公司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在1998年11月1日正式将铱星系统投入使用时,命运却开了一个大玩笑,GSM手机已经完全占领了市场。由于原先定位的客户,早已被GSM系统吸引过去,铱星系统无法形成稳定的客户群,从而导致铱星公司亏损巨大,连借款利息都偿还不起,摩托罗拉公司不得不将曾一度辉煌的铱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在回天无力的情况下,只好宣布终止铱星服务。
其实,在摩托罗拉大举进攻高科技的铱星系统时,诺基亚却在手机的个性化应用上下功夫,一举推出了内置天线的手机。应当说手机天线的内置,称不上什么大发明,但诺基亚凭着这一创新,一举将摩托罗拉拉下了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这是商业决策上失误的一个典型例子,但是究其决策失误的根源却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在起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决策都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而不能以自己的技术实力、企业文化和层次为中心。这就是一种结果思维,不能获得最后的结果和效益,再完美的过程和产品都只能归于无用。
企业如此,对于个人同样如此。我们做每件事情都要树立一种结果思维。在结果面前没有自我,只有扎扎实实的努力和最终丰硕的成功才能说明一切.
努力让结果完成得超出预期
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在准备行动之前都会有个预期。所谓预期,就是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结果的一个预先的估计。有预期是好的,预期其实也是事前的准备和计划的一个部分,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有方向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自己在行动过程中的阶段安排和节奏有个整体的把握。但是,预期并不等于最后的结果。如果把预期当成努力的终点,只要达到了预期便不再去努力追求更多的成果的话,那么预期便会成为遏制你进一步前进的瓶颈。
成功的人和企业不会把自己限制在预期的牢笼里,预期是死的,但是人的潜力和努力确是充满变化和未知的,当你能够超越预期,做得更好的时候,你就不能再受到预期结果的束缚,而要放开手脚去行动,争取更大的成果。
努力把结果完成得超出预期其实就是一种无论什么事情都力求做得更好的精神。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第二,只有第一,只有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才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成功。
全球IT业的巨头戴尔公司的发展历程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不断追求更好的精神。
2001年,戴尔公司的外设事业部的销量增长了16%,比其他公司的增幅都大。但是外设事业部的总经理罗夫却被降职了。2003年,戴尔公司的销售收入超过354亿美元,戴尔立即宣布:2006年的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必须3倍于市场平均增长率。戴尔规定员工在完成指标后的庆贺不允许超过5秒钟,而且5个小时之内必须拿出新的目标和计划。
这就是戴尔,永远把自己的目标放得更高,永远把自己置于一种拼命的状态。戴尔是如何培养他的员工的?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作参加奥运会,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戴尔为什么要求公司如此快速增长?就是因为戴尔知道自己没什么独特之处,既没有IBM那么悠久的历史和品牌,也没有惠普那么多优秀的科学家和优秀的技术能力。但是戴尔可以做到一点:我比你更快、更凶、更狠。
结果是,戴尔在个人计算机销售量上,已经超过了IBM、惠普和康柏,戴尔已经连续3年都是全球第一。
如果戴尔老把眼光停留在自己的某一个预期目标上,它就不可能得到如此快的发展。正是这种不断的超越自我,超越目标的精神最后将戴尔送上了全球IT业的领军地位。如果不能灵活的变动目标,将自己套在预设的目标里,那就只能止步不前,永远比别人慢一步。
我国有位学者提出了一个“三做”理论,“三做”就是指想做、可做和能做。“想做”是指企业的愿景;“可做”是指达到愿景的路径;“能做”是指企业有能力去实施。三者的交集就是企业的战略。
但是当企业以此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的时候却有很多问题。这种理论往往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找寻种种借口的理由。当整个行业的增长率是30%,而这些企业却只增长了15%,他们还要问“可不可以做,能不能做”。这就好像猎鹰在鸡群里面讨论自己“可不可以飞,能不能飞”。猎鹰应该在哪里讨论可不可以飞,能不能飞?当然是天空。
当一家公司的增长率还不到整个行业增长率的一半,他们还要讨论“可不可以做,能不能做”,这是不是一个借口?
其实,这些讲“三做”理论公司的背后,实质是他们的惰性思想、保守、不愿承担风险。从自我出发——我能做的,才有可能是我的战略;从避免风险出发——我只做我有把握做的。
这种理论就是把企业完全约束在最初的既定目标和计划上,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保守的,在行动中他们自然会表现的畏手畏脚,不愿去突破和尝试,换来的也就只能是在竟争中落于下风。
上面两个都是商业领域的典型例子。前者不断挑战,不断尝试突破,永远不局限于自己的既定目标,最后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后者则墨守成规,不愿大胆突破,结果在竟争中被淘汰。其实,对于个人同样如此,你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要有一种只争第一,不要第二的心态,要有一种敢于时时超越自我,突破预期目标的精神。
预期是一种最初的计划,计划是为了能够让行动有目标、有方向,但绝不是为了给行动的最终结果设限。如果你一开始行动,就把预期的结果当成了最终的结果,那么这就是一种预先的设限。那么只要达到了预期的结果,即使你还能够做的更好,取得更多的成果,你也不会再去努力。这样,在竟争中你就永远都会慢别人一拍。因此,在努力的过程中,或许你应该时时的问自己:我还能再努力一点吗?如果可以,即使预期的目标已经达到,你依然可以更加努力地去让结果超出你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