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三步:信念·意志·行动
9552400000035

第35章 融人思考技巧,在行动中释放潜能(2)

半年后,一座植有许多花木青草的悬崖,便昂然矗立在东京市区内,仿佛一个多彩而意趣盎然的世外桃源。练习场开业那天,几千名喜爱攀岩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兴高采烈地聚集此处,纷纷借此过一把攀岩瘾。

在东京市区内出现了从前在深山峻岭才能看到的风景,这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每日来此观光的市民不计其数。而一些外地的攀岩爱好者闻讯后,也不辞辛苦到东京一显身手。

接着,能村先生又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种轰动效应,在公司的隔壁开了一家专营登山用品的商店。很快,该店便因货品齐全,占据了登山用品市场的榜首地位。

“越能利用有利用价值的东西就越能赚钱。”这是能村先生的经营之道,而他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把大楼的外墙建成都市里的悬崖,从而赚了大钱。

开拓新生思维,有时就是把平凡的东西重新组合,变成另一种不平凡的事情,这也是高明的创新。创新能让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上面的例子就是这样。原本在常人看来只能作为办公使用的大厦,不仅满足了原来的需求,而且成了攀岩运动的练习场,这就是创新带来的巨大效益。

创新就是走一条没有先行者的路,不知道哪里有陷阱,风险可能随时会来,困难就像遍地的石头,扎得人脚痛。然而,创新也不是一件个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自然,创新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缜密和乐于思考的头脑。只要你留意观察,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其实你也可以成为创新的主体。

突破自我设限,释放自己潜能

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思维方式的不同。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人为什么失败?俗话说的好: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一定有原因。对!成功一定有方法,那方法来自于哪里?自然是来自于人们大脑的思考。思考方式的不同自然就会造成方法的不同,成功的方法注定了成功,失败的方法注定了失败。失败的人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不是他们不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大脑进行了自我设限。所以,就很难想出超乎寻常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自我设限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否定,对自己目标的否定,对自己能力的否定。自我设限的人,往往会有一种“我不行”的思想,在设定目标的时候他们不敢把目标设的太高,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能达到;在行动的时候遇到困难就会退缩,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不行。这样的人经不起半点的挫折,一遇到挫折就会打退堂鼓。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唐纳得·西洛托做过的一个著名的实验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实验是这样的:将一群人关在一间屋子里,然后打开噪音。接着,给他们布置任务:想办法让噪音停止。

第一组试验者按遍了仪表盘上几乎所有按钮的组合,但仍然关不掉噪音。他们并不知道,根据事先的设定,他们不可能通过按按钮来停止噪音。第二组的试验者则可以通过按钮的正确组合来停止噪音。

然后,西洛托将这些人带人另一间屋子里,要求他们一个接一个将手放在盒子的边上。如果将手放在盒子的某一边,噪音还会继续,放到另一边,噪音就会停止。

这时,有趣的现象出现了:能控制噪音的第二组的人,很快就通过在盒子里移动他们的手来关掉噪音。而第一组的试验者,即使在时间、地点、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也不再去做努力,而是大多坐在那儿。他们已经不去尝试结束痛苦,因为他们觉得“再努力也没用”。

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习得的无力”。由于自己多次碰过壁,或者由于别人不断向你灌输某种“你不行”的理念。本来颇有能力的人,就容易产生“四面八方都通不过”的感觉,最终干脆放弃努力,让潜能永远处于被压抑的沉睡状态。

其实只要再努力一点,或者改变环境,或者对新的环境培养一种回应力,就能够突破这种“无力”。因此,其实真正的限制来自于自我,而不是来自于别人或者环境,只要你肯突破自我的限制就能释放自己的潜能,就能获得成功。

如果你想改变这种自我设限的状态,不妨借鉴一下下面这位年轻编辑的经历:

3年前,她是一位大四的学生。暑假前夕,有一家美国机构的中国区总裁,到她所在的大学做了一场大型讲座。讲座十分出色,激发了她许多想法。

她一边听讲座一边根据感受写了一篇文章,讲座结束时,她突然有一个冲动:把自己写的文章送给那位老总看看。

她学的不是文学、新闻专业,但是一直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所以也经常写一些文章。

这个念头一出现,她立刻又犹豫了:“我行吗?不会丢脸吧?”

但转念又一想:“丢脸就丢脸吧,反正以后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了!”

于是在众人的“围困”之中,她把这篇文章交给了老总。没想到,两天之后,她突然接到了这位老总打来的电话,告诉她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希望她写出更多这样的好文章。

不久,她开始实习了。她突然又有了一个想法:去北京实习,将来到那里发展。可在北京,她没有熟人,惟一认识的就是这位老总,于是她想,能不能找找他?

这时,她又一次有了畏惧的念头,那个“我不行”的想法,又像蛇一样地在她心中抬头了。

但是她还是一咬牙,向这位老总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并希望他帮忙联系一个新闻出版单位。

没想到,这位日理万机的老总,对她这种主动精神十分欣赏,很快帮她联系到一家著名的报社,并鼓励她发挥特长,走向成功。不到两个月的实习,她便发了好几篇有分量的文章。在实习表上,报社给了她非常好的鉴定意见。

毕业时,这份鉴定和她发表的文章,对她应聘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北京一家出版社很快录用了她。

要成功,就要在自己的字典里删除“我不行”这句话,要时刻觉得“我行!我行!我还是行!”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我们之所以不成功,不是由于别人否定我们,而是自己否定了自己。不是由于“我不行”,而是由于我们本来行,却偏偏要对自己说“我不行”。我们没有被生活打败,却被自己心里的灰暗念头打败。其实,很多时候,只要你带着自信去敲门,就会发现它比你想象的更容易打开。

有的人能够成功,而有的人不能成功,其中不成功的人很大部分的原因来自于对自我的限制和否定。其实本来我们大家的能力差距并不大,但是如果你自己给自己限定了一个高度,则你永远只能到达这个高度。就像井底之蛙,永远都只能看到井口范围的天空。因此,我们要成功,首先就要突破自我设限,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潜能都发挥出来。

学会见缝巧插针

有人说:“拘于细节势必妨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对创新有正确的认识。我们都知道一个哲学原理,即量变引起质变。很多创新都是从不起眼的细节开始的,人类的多数创新其实原本是对一些细节的改进、修订或提升,细节具有创新功能。创新很少是开天辟地、凤凰涅槃,而往往有一个渐进的、逐步完善的过程。

“创新”,在当今确实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字眼。确实,在一个激烈竟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越来越成为组织生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创新的组织是没有竟争力的,迟早会被市场和社会淘汰。但在一些人的观念里,创新是一件始于宏伟目标、终于备受瞩目的大事。然而,事实上,细节是创新之源,要想进行创新,就必须要明白细节的重要性,明白持续改善的道理。三国演义火烧赤壁的故事中就充分体现了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

在赤壁之战前,周喻由于自己的狂妄和过于自信,事先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个他认为很小的问题,直到最终才突然悟到所做决策的失误。即使是在诸葛亮七星坛上借东风之际,他仍然是半信半疑:“隆冬之际,怎得东南风乎?”在这个问题上,周瑜的无知,显而易见。

再来看看曹操是怎样考虑的。在庞统献连环计,铁链锁战船之后,程昱提到提防东吴用火攻。曹操却说:“凡用火攻,必籍风力。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看来曹操还是比较周到的,考虑到了战船连锁的弊端。然而,在东吴火攻之日,东南风起,他又说:“冬至一阳生,来复之时,安的无东南风?何足为怪。”这些只是正常的小细节。然而,诸葛亮正是充分地利用了这一难逢的时机,火烧赤壁,造就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冬季无东南风是常识。周喻连这基本常识都没有事先考虑到,显示了他的无知,以至于醒悟之时大吐鲜血,看来他后来被诸葛亮三气而死也在情理之中了。

冬至之时,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汇,不定什么时候东风压倒西风,这是必然中的偶然事件。在日常生活中这算是最普通的细节了,但是在赤壁之战中,它演变成了赤壁之战的首要条件。在这既定的历史时刻,刮东南风是细节,但它是决定历史变革的细节。把这细节推上了赤壁之战辉煌地位的是诸葛亮。即使是最弱的一方,诸葛亮也能从始至终把握全局。在这场战争中,正是由于诸葛亮有着抓住细节的思维,于是他有所创新,他打破了弱不可能赢强的定律。

这便是细节中创新的典型例子。有时候看似微小的一个细节,却酝酿着影响巨大的创新,如果你能很好的把握这些细节,你就是最后的成功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教女儿如何烧羊腿。她向女儿讲明了要用哪些调料,诸如大蒜、欧芹和其他香料,然后她拿出烤盘把羊腿放在台端开始切。可是要切开,并不容易。

女儿问:“妈妈,为什么你要把羊腿切开?”

母亲停了下来,看看羊腿,然后看着女儿.的眼睛说:“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你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

女儿说:“我们给外婆打个电话。”

很快,外婆的电话接通了。

女儿说:“外婆,妈妈正在教我怎样烧羊腿,而我有个问题:为什么要将羊腿切开?”

外婆大笑道:“喔,因为我们原来用的烤盘不够大!”在母亲的意识中,一直认为羊腿非切开烤不可。

故事中的女儿是个有创新思维的人,她不拘于程式,能够在细微中看到问题。即使是一个很微小的细节,都可能有创新。但是创新的前提是:你必须打破程式和习惯性思维,能够不断的变换角度和方法来看问题。

许多企业的领导在寻求创新时,不管在技术还是在管理层面,总习惯于贪大求全,很少有“于细微处见精神”的细心和耐心。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在谈到创新时说:“创新不等于高新,创新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细节之中。”海尔集团在细节上创新的案例可谓数不胜数,公司内以员工名字命名的小发明和小创造每年就有几十项之多,如“云燕镜子”“晓玲扳手”“启明焊枪”“秀凤冲头”等等。并且这些创新已在企业的生产、技术等领域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推动作用。

其实一个真正成功的企业,它的创新总是体现在细微的地方,细节的积累便是成功。同样,细节的创新则是伟大创新的前提。能够见缝插针的人才是真正能够在细节中发现机会,创造机会的人。

敢干更要敢想,做思考的偏执狂

思考是行动的前提,要想做得到先要想得到。想到是进行思维的结果,在正确的思维指导下去行动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做任何事情首先都要进行周密的思维,制定出相应的目标和规划。因为没有目标的工作是不可能让我们调动所有的潜能为之努力的。当然,也不可能创造出最大的人生价值。想好后的行动才是有的放矢,能够让行动起到更好的效果。

目标有高有低,往往并不是每个人都敢于对自己的人生做出很宏伟的规划。行动需要勇气和毅力,想法和规划同样需要勇气和毅力。敢想是敢做的前提,如果连想都不敢想,那何谈敢做。因此,我们在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时候前提是要敢于去想象自己的人生,然后才是怎样运用思考的技巧,把计划制定的完美和有效果。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或许能给那些还在自己的人生蓝图上徘徊的人带来一些启发:有两个乡下人外出打工,一个去上海,一个去北京。可在候车厅等车时,却又都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外地人问路都收费;北京人质朴,见到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去上海的人想,还是北京好,挣不到钱也饿不死,幸亏还没上车,不然真的会去错了地方;去北京的人想,还是上海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幸亏还没上车,不然就失去了一次致富的机会。于是他们在退票时相遇了。原来想去北京的得到了上海的票,去上海的得到了北京的票。

去北京的人发现,北京果然好,他初到北京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纯净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去上海的人发现,上海果然是一个可以致富的城市,只要肯于想办法、肯于吃苦就可以赚到钱。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去上海的人第二天在城郊之间的田地里装了几包含有砂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上”的名义,向见不到泥土而又爱花的上海人兜售。当天他在城郊间往返了六次,净赚了50元钱。一年后,凭“花盆土”他竟然在大上海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长年奔波中,他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公司的牌子很脏但没人清洗。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有150多名打工仔,业务也由上海发展到杭州和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