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年香港大事快览
9629600000003

第3章 自由港的开端

关键时间1841年6月7日。

关键地点香港中环。

关键人物查理·义律。

关键事件义律宣布香港为自由港首次地皮拍卖。

1841年1月25日,英国以武力侵占香港后,在这里建立起了殖民主义制度。在第一任港督璞鼎查就职前,香港实行半军事化殖民统治,由英国远东舰队司令伯麦与英国驻华全权代表兼商务总监义律共同负责。

2月2日,义律宣布:在英国政府没有进一步指示之前,香港岛的统治权由商务监督署负责执行,因此实际主持香港事务的就是义律。义律获得英资洋行中的林赛洋行、渣甸洋行(现怡和财团的前身)等的支持,决定将这个岛辟为商埠。要将香港建成商埠并非一件易事。香港当时只不过是英国向中国倾销鸦片的一个中转站。英国贵族们对它根本不屑一顾,因为这里既贫瘠落后又遥远;冒险家们也不太感兴趣,因为这里不像江浙沿海那样充满发财的机会。另外,这里海盗猖獗、瘟疫流行,夏天常有飓风肆虐,秋冬又常有火灾为患。

义律深受亚当·斯密创立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经过仔细分析影响香港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之后,他得出一个结论:只有实行自由港政策,香港才能发展繁荣。在取得英国政府同意后,1841年6月7日,义律宣布香港为远东第一个自由港。自此香港开始了英国殖民统治下自由港的发展进程。所谓自由港,就是商品可以免征关税自由进出的港口、海港地区或海港城市。自由港政策,是英国在占领香港后不久所采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策。那么,义律及英国政府在当时为什么要选择香港作为自由港呢?首先,英国当年开辟香港为自由港是其殖民政策的产物。

由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可以使英国获得丰厚的利益,因此这一政策就成为它凭自己的商品优势进行对外扩张和掠夺殖民地财富的重要手段。其次,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也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链条中,资本主义列强已越来越看中中国这一物产丰富的宝库和市场。英国选中位于珠江口以东,水路直通广州,可以深入中国广大腹地的香港,作为向中国市场销售鸦片和从事其他贸易活动的跳板和门户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但是,香港地区狭小,缺乏自然资源,粮食和其他日用品大部分依赖进口,而且与内地的交通也不便,铁路、公路尚未修通以前,转口港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同时,当时尚处于风帆时代,没有万吨巨轮,深水港的优势也未显现。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把商人吸引进来,使香港成为英国在远东的一个贸易中心,唯一可供英国政府选择的,就是在香港实行自由港政策,允许商品自由进出,不收关税,否则,没有人愿意多费一道手续,把货物运到这里来再转口到其他地区。在取得英国政府同意后,1841年6月7日,也就是在香港被割占前一年多,义律正式发布公告,宣布香港为远东第一个自由港:船只可以自由进入香港港口,并且可以获得英国长官的充分保护;港英政府对进出货物一概不收捐税;中国人出入境来去自由,不受任何限制。

自由港政策实行不久,果然收到了成效,来港贸易的商船和商人与日俱增。

于是,港英当局即着手建立海港城市、仓库、码头等市政建设项目。香港建埠的地点原来选在南部的赤柱,这里虽然与北方有山岭相隔,在防卫上较为有利,但海风猛烈,疟疾流行。北部裙带路(今皇后大道西)一带虽人口稀少,地势高峻,可供建设的平地无几,但该地濒临维多利亚港,这一巨大的优越性是赤柱无可比拟的。

因此,英国殖民者最终还是看中了港岛北部,决定在今维多利亚港岸边的中环一带开辟商业区。除南部个别地区,港岛的全部土地均被殖民当局指为“公地”。为了更大程度地吸引英商和其他外国商人前来贸易、居住,同时增加港英当局的收入,义律决定采取拍卖香港土地的重大措施。

1841年6月14日,港英政府将维多利亚湾划出40幅地段,首次进行公开拍卖。每幅底价很便宜,只需10英镑。英商竞相投买,竞投的结果,最低价投到每幅20英镑,最高价每幅投到265英镑,平均每幅地段价值71英镑,共售出33幅土地,全部面积9英亩,得3431英镑。中标者绝大部分是英资洋行,有渣甸洋行(怡和洋行的前身)、颠地洋行(又称宝顺洋行)、林赛洋行和端拿洋行等。根据当日的规定,投得公地者必须在6个月内在地皮上兴建房屋或其他建筑物,费用不得少于222英镑或1000银圆。

另外,投得公地者只拥有该地的租用权,每年仍需向香港政府缴纳地租。香港政府每年从投地中可收地租3032英镑。在第一批投得土地的英资洋行中,渣甸洋行(即怡和洋行),可以说是洋行中首屈一指的代表,只有它至今仍拥有原来的大部分土地并不断发展。此后,大批英国商人陆续来到香港,开办了糖厂、酒厂、水泥厂、纺织厂、面粉厂等一批近代工厂。

到1845年前后,一座新城市的轮廓已经在维多利亚港南岸出现。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纪念他们的女王,把这个新的城市称为“维多利亚城”(VictoriaCity),成为东方的第一个欧洲人的城镇。当时的自由港政策主要体现在贸易方面,它允许商品自由进出。这个政策当然是为英国殖民利益服务的,但它的效果是明显的。在该政策的吸引下,1841年以后,不仅英商,不少其他欧籍商人及东南亚商人都纷纷到港经商,世界各地的货物、资金、技术和人才都聚拢到这个渔岛上来。

据记载,1841—1843年,仅两年时间,香港便有英国人开设的大商行12间,印度人开设的大商行6间,各国商人开办的小商行几十间,这些商行从事的多为货仓业、贸易等。其中,率先竞投港地的渣甸洋行(怡和洋行)对香港的影响尤为突出。港英政府实行的自由港政策,使转口贸易发展起来了,围绕转口贸易的其他部门,如航运、船务、港口、码头、货仓、保险、银行、邮电通讯等行业也都应运兴起。

可以说,自由港政策使香港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