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间1967年11月19日。
关键人物邵逸夫。
关键事件香港无线电视开播。
关键词汇邵氏影视王国。
早在1924年,邵氏四兄弟(老大醉翁、二弟仁棣、三弟仁枚、六弟仁楞即逸夫)就在中国第一商业大都会上海创立“天一公司”,从事电影事业。因竞争激烈,1928年,明星公司联合其他五家公司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对它进行抵制、围剿。
天一的应付之道是,一方面拍粤语片与有声电影,另一方面另谋出路,由三弟邵仁枚远赴新加坡,找寻新的商机。这一走,想不到竟成为日后邵氏王国建立的契机。邵仁枚在新加坡成立海星影片公司,其后六弟邵逸夫从上海前来协助,苦心经营组建戏院,共同成立“邵氏兄弟有限公司”。1934年,邵醉翁到香港设立“天一影片公司”拍摄粤语片,1937年,香港“天一”改为“南洋影业”。1957年,邵逸夫到香港买下地处清水湾的一块土地,兴建亚洲最大的制片厂“邵氏影城”,次年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1983年后,由于电视产业的兴起,邵氏兄弟公司基本停止了拍摄电影。邵逸夫本人转而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机构的总裁,邵氏的片厂也大半用于拍摄电视节目。
1967年11月19日,一个电视王国在香港诞生了。40年来,这个王国在渐渐扩张,越来越有力地渗透到华人聚集的地方,濡染着民众的文化,丰富了民众的生活,带给了民众许多乐趣。20世纪70年代初,它渐渐羽翼丰满,制作的节目常年占据着香港电视收视率的八成左右。它有两只巨翼,一是翡翠台,一是明珠台。时至今日,邵氏影视王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华语节目制作中心。它的业务包括电视广播、收费电视、节目制作、动画代理、卫星电视、杂志出版及其相关业务。其中文全称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英文全称为TelevisionBroadcastLimited,缩写为TVB,在港澳地区及广东人们喜欢称它“无线电视”,因为它是香港首个商营无线电视台。这个电视王国的产生、发展、成功、辉煌,是与一个人休戚相关的,这个人就是邵逸夫。邵逸夫是香港十大富豪之一,但在香港的众多富豪中,他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位艺术家。他是香港艺术中心和艺术节主席,香港影业协会主席,香港制片人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董事会董事,香港红十字会及多个文化公益团体的负责人。
他还有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的名誉博士头衔。由于他在电影文化事业上的突出贡献,1974年英国女王授予他CBE勋衔,在他古稀之年时又授予他爵士爵位。作为一名艺术家,邵逸夫是怎样构建TVB这样一个庞大的电视王国的呢?邵逸夫电视王国的传奇,是从邵氏电影王国开始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电影业刚刚起步,竞争激烈。1927年,邵逸夫被派往东南亚开拓电影市场。当时,邵逸夫等人带着简单的行李和一架破旧的无声片放映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奔波,放映和推广他们拍摄的国语影片。开始是在露天放映,后来进放影院,最后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虽然在东南亚取得了成功,但当时他们拍的还都是无声电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始风行有声电影,邵逸夫决定赴美留学,学习拍摄有声电影。回国后,邵逸夫拍出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此后,他们的有声电影在南洋风行一时。
到抗日战争爆发时,邵氏兄弟已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及我国香港、台湾等地拥有近140家影院和9家游乐场。后来,邵家的电影公司为扩大发展,分离出了一家公司,起名为“邵氏兄弟有限公司”,总部设在香港,邵逸夫成为这家公司的负责人之一。邵逸夫还首创开拍武侠片,《大醉侠》《独臂刀》《金燕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影片在当时都创下了很高的收视记录,蜚声东南亚。
1972年,公司拍摄的《天下第一拳》在欧美和亚洲市场引起轰动,成为当年全美7大卖座片之一。《天下第一拳》与其他一些著名功夫片,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学习中国武术的热潮。敏锐的眼光、开拓进取的精神、多元化的经营是邵氏影业成功的秘诀。早在20世纪60年代,邵逸夫就高瞻远瞩地觉察到,作为一种新兴事业,电视方兴未艾,前途不可限量。香港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经营权时,他捷足先登,与别人合伙一举夺标,办起了香港无线电视台。起初,无线电视台与亚洲电视台并驾齐驱,难分高下。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东身份出任香港“无线”董事局主席。随后他集中力量经营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无线”的收视率长期在香港稳居第一,影响扩及全世界华人社会。从TVB创办至今,它吃进了世间亿万财富,回报以大量的新闻资讯节目和无数脍炙人口的电视剧集,以及一批又一批在演艺界呼风唤雨的明星,让人们得到了视听的享受。近几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线电视业开始兴起。邵逸夫紧追潮流,积极部署向有线电视业进军,1991年开业的香港有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通讯网络,他就占了10%的股份。与此同时,邵逸夫还投资房产物业、股票市场等,开展多元化经营。邵逸夫现已名列香港十大超级富豪榜,曾有记者问他到底有多少财产,邵逸夫自己都说不清楚。不过据知情人估计,他的财产总数当在90亿港元以上。香港素为富商大贾云集之地,但以经营影视业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唯有邵逸夫一人。作为一个有钱的艺术家,邵逸夫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就大量捐助文教卫生事业。
他于1958年在新加坡设立了“邵氏基金”,每年都捐巨款资助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文教医疗机构。香港的大专院校,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无一没有接受过邵逸夫的捐助。1987年,他给南京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云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十所内地大学各捐赠1000万港元,用于兴建图书馆或科学城。1990年,他又捐赠7000万港元,在宁波修建医院。
据估计,多年来,邵逸夫以邵氏基金的名义捐出的款项就达8亿多港元,这充分反映了他对国家、对社会、对同胞的满腔热爱之心。1990年5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现在,香港的电影业早已经是群雄并起了,对于曾经在香港电影界呼风唤雨的邵逸夫来说,虽然他的香港电影霸主地位已不在,但他不必为此有任何失落感,因为,他的影视基业在香港这样的商业氛围中运转依然,他的名字也将与辽远宇宙中的群星一样,光辉灿烂。
邵逸夫在中国影视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他可以说是中国影视业的拓荒英雄。从电影到电视,从黑白到彩色,中国影视的每一步变迁都凝聚着邵逸夫及其家人的心血。从20世纪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的电视业,邵逸夫经历了不同时代的变迁,目睹了中国影视的成长与兴衰,堪称中国影视史的见证人和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创人。同时,邵逸夫又是一个杰出的商人,香港学术界曾把他选为“最成功的十大企业家”之一。
有人问邵逸夫的成功之道是什么,他回答说:“我这个人对成功的界定是努力工作和灵巧应变。每个人必须努力赶上时代,认真工作,全力以赴,贯彻始终。”
邵逸夫秉承了中国人代代相传的重视教育的传统。作为一个有数十年艰苦创业经验的商人,他深深体会到,中国的发展,教育为本。多年来如此热心于教育事业,源于他常与周围人交流的一个宏愿:“中华民族要繁荣昌盛,扶助教育,启迪青少年智慧,广育中华英才,至关重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邵逸夫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