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9700600000023

第23章 分(4)

但是,中国关于气候变化的立场,正在迅速地发生转变。作为其近期能源安全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已通过两个亟待实现的目标,分别是:到2010年,降低中国经济中20%的能源消耗;到202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使用占能源供应的比例从5%增至20%,这将对排放增长量的减少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在一系列清洁技术创新尤其是风能、太阳能和氢气等领域投入了巨额资金。正因为能源领域的投资规模如此庞大,中国无论在清洁能源领域还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开发出来的新型技术,都有可能在实践中成为新的全球标准。它可以很容易地成为世界领先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商,同时还是以其他发展中国家负担得起的价格。人们普遍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而不是美国,光电领域【使用太阳能发电】和氢能汽车领域可能会出现一些令人兴奋的重大突破。中国两家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目前正处于开发混合动力车的进程中,由于政府的鼓励,它们与其他制造商一起,雄心壮志地计划成为世界电动车领域和其他能源可替代性机动车领域的领头人。与经济发展同时包含落后和先进的因素一样,中国的

【%】

80

706050403020100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印度俄罗斯日本巴西意大利

图5–7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

环境问题也面临相同状况,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中央政府采取汽车限行等严厉措施来改善首都空气质量,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低科技还是高科技?

目前,中国的相对优势在于低端制造业,使其能够利用庞大而廉价的非熟练劳动力,进而产生世界市场上最低的价格,或称中国价格,这一称谓已作为新的全球标准而声名远扬。从长远来看,这种状况存在两个本质问题。首先,从产品推向市场需要总费用的角度来看,制造业占据的费用占比是非常小的,大约为最终价格的15%,大部分费用都被设计、营销、品牌等主要在发达世界进行的环节剥夺去了。其次,大多数中国出口产品都是由西方和日本的跨国公司生产的,中国制造商主要充当承包商的角色。换句话说,中国基本上只是在发达国家建立的跨国公司的多元化全球业务中发挥低端制造业分包商的作用。

然而,大量证据表明,中国正在稳步攀登科技高峰【见图5–8】。像所有的新来者那样,它不得不顺其自然,并从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为了获得一些新技术的使用权,中国综合运用仿造、购买以及吸引合资企业中的外国

图5–8联想在中国电脑市场中占有最大份额

合作伙伴转让技术,以换取进入中国这个巨大市场筹码的策略。实践证明,后者的诱惑是一个强有力的交易筹码,尤其是面对二级跨国公司的时候。在较短的时间内,中国已经在许多重要的技术领域超越了很多东南亚国家,它与外国跨国公司竭力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取得这些进步的主要因素。即使是宝腾--马来西亚国有汽车公司,也无法说服其若干外国合作伙伴【尤其是三菱】转让关键技术,不管怎样,中国汽车企业在这方面做得成功得多。这种足以压倒对方的优势包含着极大的吸引力:中国人口是马来西亚的50倍。中国通往科技高山之巅,还有另一条路线。当外国跨国公司将其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时,出于方便、能够利用规模经济以及拥有众多高度熟练的廉价劳动力等原因,该行业其他的相关业务也表现出强烈的追随倾向。例如,意大利的纺织行业是逐步迁移到中国的,首先是制造业,随后是其更增值的领域【比如设计业】。微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都在北京建立了主要研发中心,而朗讯科技公司也已经在南京采取了同样的行动,其结果是,在这类领先的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中,中国的专业人士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成员【见图5–9】。

0102030405060

美国英国中国法国日本印度加拿大德国新加坡意大利

图5–92006年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不同国家的分布【%】

不过,从长远来看,中国技术潜力的关键,还在于它能够打造自己高水平的研发能力。因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绝大多数依赖于进口技术,只有003%的中国企业拥有它们所使用的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此外,中国公司的研发费用,平均只占其营业额的056%,大公司会略高一点,也只有071%。但是,为改变这一现状,中国正在做出巨大的努力,其制定的目标是:分阶段实现研发支出的增加,从2004年的246亿美元【占GDP的123%】,增长到2010年的450亿美元【占GDP的2%】,再到2020年的1130亿美元【占GDP的25%】。而且中国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在科学论文的产出方面,中国已成为一个主要的角色,占世界学术论文的比例从1995年约2%上升到2004年的

65%。引文率虽然很低,但是正在成倍地增长。总体数字掩盖了中国在某些特定领域的优势,尤其是材料科学、分析化学和水稻基因组学。最近对纳米科学出版物的一项分析表明,2004年中国排名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不足为奇,出版物主要集中于一些高等院校,例如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中国正在努力将它们发展成世界级的研究机构。

中国的优势之一在于,它拥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人员和非常强大的教育理念。中国现在每年都培养出超过90万的科学、工程和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此外,相当数量的中国学生在美国的顶尖大学受过教育,其中许多后来都选择留在美国工作:例如,硅谷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中国人约占1/3。中国政府一直在吸引优秀人才回国,其结果是,中国科学院81%和中国工程院54%的组成人员都是归国学者。总之,据估计,与早期的韩国移民模式类似,目前大约20%的在海外工作的华人专家都已回国。

事实上,与其他所有领域的发展状况一样,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既有原始的、低科技和中等技术,又有先进的甚至是非常发达的技术。然而,没有理由怀疑,中国将会稳步地攀登科技高峰。毕竟,这正是亚洲其他新兴国家和地区所经历过的,最明显的当数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从梯子的最低层开始攀登,而现在都拥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能力,其中日本和韩国已经超越了大多数欧洲国家。很明显,中国也已经踏入了类似的进程,而且伴随着同样惊人的速度。认为中国永远都只能陷入抬头仰望科技之巅的

想法,只是一种错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将具备令人畏惧的技术力量。

但是,中国攀登技术阶梯的能力不断见长,并不意味着它一定能如愿以偿地建立起一批成功的国际公司。直到最近,中国在《财富》500强企业的排名情况还非常不尽如人意。排名世界前10位的品牌中,只有一家中国企业--中国移动,排名前100位的中国公司也仅有4家。但是,这种状况正在开始改变。2006年,有20家中国公司荣登《财富》500强排行榜,2007年该数字增加到24,2008年增加到29,其中包括四大国有银行、最大的建筑公司和石油巨头中石化。与之相比,美国共153家公司位居排行榜,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日本64家,法国39家,德国37家,英国34家,韩国15家。尽管国内主要电器制造商,例如海尔、格兰仕和康佳等一系列已在国内消费市场占有龙头份额的企业,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做出了严密的战略部署,但是与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的竞争对手相比,它们在规模、管理、治理和研发等方面仍然显得薄弱。

与早期亚洲新兴国家不同的是,中国企业不能一直推迟它们进入国外市场和生产的计划,直到它们获得坚实的经济实力、技术能力、驰名品牌和建立在控制国内市场基础上的高利润时才付诸行动;许多中国企业渴望走出去的主要动机,是逃脱“割喉式”竞争--大多是来自外国企业--以及随之而来的稀薄的国内市场利润。研究中国企业的专家彼得·诺兰认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要想挤入跨国公司排行榜的前几位,将是极其困难的,因为面对保护主义的壁垒,它们在国内没有建立起自身稳固地位的机会。他还提出,在过去20年,由于中国公司没有奋起直追,现在已经更远远地落在了国际顶尖企业的后面,这将使它们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这种情况也已经导致了一场全球性企业革命的发生。

如果中国大陆不能建立一批大型国际公司,她将落后于日本、韩国。但是这种考虑尚为时过早。无论中国面临的情况是多么困难和独特,她都已经在忙于创建自己的发展道路,就像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国家,美国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发明者,日本作为一种新型标准化生产的创新者那样。那么中国到底会开辟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在中国的汽车市场上,价格比较昂贵的部分都保留在欧洲、美国和日本的公司手中,而新出现的中国汽车公司【例如奇瑞和吉利】则主导着最低端的部分。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出比外国生产商更廉价的汽车,因为它们采用了模块化、组装的方法,而不是日本企业声名远扬的生产一体化方

法。吉利和奇瑞等公司所使用各种零部件,都是借来的、仿造的或从外国公司手中购买的。尽管最终产品的质量相对较低,但极为便宜。例如雪佛兰Spark,与中国的奇瑞QQ非常相似,但是销售价格是后者的两倍。印度塔塔Nano汽车也采用了廉价策略,售价不到2500美元,是价格最接近它的汽车售价的一半。

模块化或开放式体系结构的生产方式,对于一个相对劳动密集型的发展中国家是非常适合的,但是如果西方和日本企业想要模仿,即使不是不可能,那也是非常困难的。在中国,它们首先由摩托车、汽车和家电行业开发出来,然后才被国内汽车企业采纳。此外,我们还应当铭记,在中国--并且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低端市场在今后许多年里都将仍然是最大的。尽管受到外国汽车生产商的大力竞争,但是中国汽车生产商在中国市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所占份额正在缓慢上升:2006年,占256%,仅次于日本企业【257%】,领先于欧洲【243%】,仅奇瑞和吉利两家就占10%【见图5–10】。

汽车总量

【年】

中国国内销量

出口销量

87138

20046106

189445

200518000

305236

2006

50000

326813

2007

110000

图5–102004~2007年吉利汽车的销售情况

10月31日的估计值。

这些现象表明,我们应该期待中国企业进入全球大众消费品市场的最底端,最初主要是在发展中世界--已经存在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一点,然后再进入发达世界。像奇瑞和吉利这样的企业,要按照西方的市场、标准和口味来重塑自身,还需要一段时间,因为它们与中国企业目前具备的比较优势存在很大的差异。事实上,两家企业都已经将投产美国市场的日期推迟到2009年左右,或更晚。在这方面,中国电视生产商TCL,提供了一个引人警醒的先例,它与法国汤姆逊公司一起参与了一个欧洲合资企业。由于对欧洲市场一无所知,它做出了一些严重错误的判断,最终于2006年宣布关闭其欧洲业务。但是TCL是个例外:中国家电企业纷纷选择在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发达国家建立自己的海外生产子公司。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企业最初进军发展中世界的目标和日本及韩国的早期经验不谋而合。例如,日本公司首先取得了相对较穷的东亚市场的主导权,然后才开始认真地打入西方市场。

与此同时,欧洲和美国都是从廉价的低端市场开始,然后再不断地稳步走向高端市场。同样的情形也完全适用于中国,除非优先考虑发展中世界市场的决心更加强烈。中国出口到非洲、中东、其他亚洲国家、南美洲和欧洲等市场的货物增速,远远快于出口到美国的货物增速。2000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还超过其出口总量的31%,但2007年年初已经下降到略高于22%,而现在仅有18%。

虽然中国已在大型家用电器和汽车等低端和中端技术行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它还意图在高科技产业【例如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中国不久就将开始生产自己的支线客机,与此同时,空中客车公司宣布,它打算把它的一些制造能力转移到中国。2007年有报道说中国航空航天集团正在考虑投资或收购空中客车公司在欧洲的6家工厂。假以时日,难以相信中国这个已经是在世界第二大飞机市场的国家,将不会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权的大型飞机制造商。事实上,它正在稳步地发展其太空计划--它已于2003年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又于2007年发射了一个月球探测器,并计划在2020年推出自己的空间站--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国下定决心要在航空航天领域获得高尖端的技术能力。

因此,展望未来,人们可以预见关于中国公司发展的一系列趋势。我们将会继续看到,中国的跨国公司正缓慢但稳步地出现在便于发挥其国内比较优势的领域,例如大型家用电器、摩托车、卡车和汽车等。考虑到中国正日益成长为一个体育大国,我们可以期待体育设备【例如李宁】和医药等领域出现一些知名品牌。我们很可能看到中国企业成为高技术领域的主要参与者,例如航空航天【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电信【中国移动和华为】、电脑【联想】,也许还有可再生能源【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由于拥有庞大的中国市场和可供调配的资源,中国的银行、建筑公司和石油公司已经迅速成为全球巨头。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的繁荣,见证了中国石油超过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的历程。从公司价值而非销售额的角度来计算,到2007年年底,全球5家最大的公司,中国就拥有3家,它们分别为中石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移动。而且,我们还可以预见,一些大型中国企业会寻求通过接管外国公司来实现向海外扩张。目前已存在这方面的例子,例如联想收购IBM电脑,中海油意欲并购美国石油公司尤尼科。资金充裕,渴望快速扩张,不难想象这样的情况可能会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商品领域的表现很明显,比如中国铝业公司持有力拓公司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