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9700600000025

第25章 分(6)

要衡量中国日益增强的全球影响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这种影响力在中美关系中的杠杆作用--尽管与中国相比,美国仍然拥有更高的GDP和更高的人均GDP。中国轻松地成为美国最大的出口国,美国对中国制造的消费品表现出极大的需求。由于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产品相对较少,中国有着规模庞大和不断增长的贸易盈余,而且自1999年以来发展极为迅猛。中国将这些盈余投资于美国国债--实际上是向美国提供贷款--从而使美国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种状况有利于美国消费者,当然在次贷危机爆发前,也是有利于抵押贷款持有者的。尽管美国身陷债务之中,但中国持续大规模购买美国国债【在此用“国债”一词,泛指中国持有的各式各样的美国资产】的举动,部分缓解了资金短缺给美国造成的压力,使美国人能够继续尽情地挥霍和狂欢。2008年9月,中国外汇储备达到181万亿美元--这一数额高于除9个国家以外的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年度经济产出总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使中国成为金融世界的“大亨”。西方国家金融实力的下滑,更加凸显了中国的重要性。当许多西方金融机构、公司甚至某些国家都发现它们的资金缺乏流动性时,中国却正好相反,其金融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相当好。举个例子来说,中国通过收购外国公司,尤其是外国的石油和矿产公司,将会从战略性上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增强其在全球衰退过程中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影响力。

中国如何筹划其国家外汇储备是一个非常令人关切的问题,特别对于美国来说,因为中国的大多数外汇储备都投资于美国债券。尽管大家缄口不言,但人们普遍认为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中,约有60%的美元资产和约30%的欧元资产,如果中国将大量的外汇储备转移到其他货币上,将会立竿见影地出现美元贬值和美国利率被迫上升的后果:转移的金额越大,这种后果就越明显。但是,中国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中国将大量外汇储备资产从美元资产中转移出来,肯定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006~2008年美元价值稳步下跌,未来其价值可能还将进一步下跌。此外,中国投资于美国国债的庞大美元资产,只能赚取微乎其微的回报率,这对于一个仍然很贫穷的国家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如果她尝试将大量的储备从美元资产转移到其他货币资产,就会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她自己的美元储备的价值也会随之下跌。中国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当代的两个伟大但全然不同的经济力量,发现它们彼此【至少目前是这样】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的奇怪状态,至少目前是这样。2008年9月金融危机那些最黑暗的日子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当时人们普遍认为,考虑到手中所持的股份,中国会迫使美国政府出手营救房利美、房地美以及后来的美国国际集团,同时美国也肯定会害怕中国会卖掉手中的部分美元储备,带来美元贬值的可怕后果,最终损害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地位。

早在这些混乱的事件发生之前,为了使庞大的外汇储备得到充分的利用,中国就已经开始另辟蹊径。中国于2007年年初宣布成立中国投资公司,这是一家新的国家机构,负责监督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投资,性质类似于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公司,淡马锡是新加坡政府全资的一家成功的投资机构,它掌管着1080亿美元的全球证券投资。为了“一试身手”中国投资公司向总部设在美国的私募股权集团黑石集团投资了30亿美元,表明中国打算将它的部分美国国债投资转换到风险更大的股票上。这些举动预示着中国作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性金融强国的崛起。

2007年下半年,在次贷危机开始显现的时候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以巨额资金入股了总部设在英国的巴克莱银行,中信证券公司与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成立了战略联盟--而贝尔斯登在次贷危机中却破产了,同时还有三家中国银行正在考虑收购总部设在英国的新兴市场贷款人--渣打银行的股权。但是,由于中国逐渐意识到西方金融市场上资金短缺的严峻性,以及它购买任何一家西方金融机构股权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这些计划也都搁浅。当2008年9月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中国发现自己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然而在中国,平均每位居民能节省超过1/4的收入,除了存入银行,他们无处可投,所以中国的银行都拥有巨额资金,这个事实意味着中国银行将成为一个日益令人惊叹的全球力量。

迄今为止,主要的输家是西方世界那些非熟练和半熟练的工人,他们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失去工作。但是,他们的不满并没有引起赢家的重视,跨国公司依然把中国作为廉价的生产基地,众多消费者依然从中国价格中受益匪浅。随着中国迅速升级自己的价值链,只有当它开始进入生产领域,并对熟练的体力劳动者和越来越多的白领工人及专业人员的工作构成威胁时,“政治算术”才能发生大的改变。中国的价值链已经开始以某些方式升级,比如意大利普拉托市和科摩市的纺织品,其设计都仿照中国。因此,中国升级其技术能力的速度有多快,主要在于西方可能做出的反应:这一过程进行得越快,“政治算术”就越有可能改变,保护主义壁垒也越有可能建立;这一过程进行得越慢,贸易摩擦就越有可能被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第一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似乎比第二种情况要大。

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导致全球经济力量的大规模重新分配:从东南亚到中国,从日本到中国,从欧洲和美国到中国。鉴于中国的腾飞阶段刚过半,仍然有超过5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很显然中国尚处在这一进程的初级阶段。中国拥有1/5的世界人口,会导致各种规模效应,却能够参与全球经济--用历史的标准来衡量,而且速度极快,并且中间并未伴随相当大的紧张局势和冲突,着实令人不可思议。迄今为止,中国融入世界一直都是相对相安无事的。但目前被这种双赢的氛围环绕的进程,似乎不太可能继续下去。随着西方国家受损者的数量无情地上升,“政治算术”必将改变,完全可能的一种后果就是,西方国家--自由贸易的传统鼓吹者,将担当贸易保护的领袖,而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全球化时代也将走向终结。

现在,所有这些考虑都可以被重新放置在一个全新的背景--自1929~1933年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衰退中。放眼全球,贸易和资本流动迅速锐减,失业急速增加。当今的全球化时代已经陷入了停滞,并且走向反面。这个过程到底会走多远,目前尚不知晓。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尝试着为其受到威胁的工业提供帮助和补贴。人们对贸易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尤其表现在美国国会内“购买美国货”的压力上。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出口国【位居德国之后】,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种贸易保护需求的主要对象。在这样的情形下,商业集团对手之间的贸易战必将爆发无疑。我们生活的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至少在现阶段,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决定性变量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第6、文明国家

“为了分析中国崛起的真正含义,我们不但要了解它的经济发展过程,还要了解它的历史、政治、文化和传统。否则,我们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根本无法理解中国崛起的真正含义,只会感到惊慌失措。”

香港曾是廉价劳动力和廉价商品的代名词,但当广东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基地后,它就理所当然地摘掉了这个“头衔”。香港已走向了价值链的高端:员工们期望很高,已不能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长时间工作和低工资。传统的纺织工厂需要大量廉价的纺织工人,即使没有经验也无妨,这类劳动力在香港曾很富余,现在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大陆这类廉价劳动力十分充足。因而,面对窘境,这些纺织工厂开始向北迁移。广州市放宽政策,吸引了附近地区和内陆省份的大量廉价劳动力来此务工。然而,香港那边的富庶却似乎不为人所知。

从早上7点到晚上24点,广州火车站到处都有招聘人员和农民工。这就是狂野的东方。不管工资如何低、工作条件怎样差,充满机遇的广东仍然颇具吸引力。年轻的打工妹早早地离开了学校,来到这个离她们家乡上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地方,长时间重复地做着简单的工作,生产服装、玩具和烟花,出口到外国。下班后只能在简陋的工厂宿舍里休息几个小时,随即又要出工。即便是这样,也要比她们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种地强。

几十年来,香港逐渐爬升到价值链的高端,其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大幅提高。而现在的广东,也面临着同样的转型。当地居民的期望在不断提高,拥有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务工人员开始从较低的岗位上得到提拔。同时,随着中国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没有一技之长的工人【包括农民工】的就业保障问题日益担忧。这些工人一度缺乏法律保障,工会的权力受到种种束缚,难以发挥作用。经过几年的讨论,中国终于在2008年颁布了新的劳动法。但许多企业主却强烈反对这部法律,认为此举会削弱他们的竞争力并且会使其面临破产的困境。

在内地做生意的香港老板反应尤为强烈。聪明的商人,大多非常努力和精明,他们把工厂设在内地来降低劳动力成本,避免了香港工作待遇期望提高的困境,但是现在他们发现新劳动法的出台和东南沿海地区居民期望的提高让他们同样感受到压力。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港资企业达6万家。当地老板大多非常愿意和它们做生意。玖龙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纸业制造和回收公司之一,其董事会主席张茵是中国最富有的女企业家,她也认为这部法律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全国工商联也指出该法律将引发更多的劳资纠纷。在华美资企业也表达了对新劳动法的忧虑,因为它们来到中国最主要是这里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但全国工商联最后声明,表示拒绝对任何企业做出让步。

新法律是时代变革的一个重要象征。像中国香港一样,中国大陆不可能永远依靠廉价商品、廉价劳动力和恶劣工作条件来推动经济发展。人们对工人权益的关注最终会改变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经济体制、工人未受到工会或法律保护的现状,而且是依靠市场力量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迈进,其政治领域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保护工人权益的意识将成为主流,政府不会放任不管。

西方仍普遍认为,中国最终会遵循他们的发展道路,这只是一相情愿,必

将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与日本不同,

西方仍普遍认为,中国最终会遵循中国将是两个世纪以来的工业化过程中,他们的发展道路,这只是一相情愿,必不按照西方模式而崛起的大国,而且,将面临来自中国的挑战。它也不会走19世纪末叶美国的发展道路。

为了分析中国崛起的真正含义,我们不但要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还要了解它的历史、政治、文化和传统。否则,我们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根本无法理解中国崛起的真正含义,只会感到惊慌失措。本章旨在阐述中国政治的特点,这是探究下个世纪西方思想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明国家

在其他国家看来,中国似乎非常奇特,除去国土面积之大不说,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中国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民族国家,而是一个文明国家,而且是大陆文明。事实上,中国成为一个民族国家只是近现代历史的事,至于这一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还有待商榷--是19世纪末叶,又或许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要这么说的话,中国就成了近代历史上才成立的年轻国家,类似于人们所说的建国才半个世纪的印度尼西亚或者才100年多一点的德国或意大利。当然,这是无稽之谈。因为中国已经延续几千年了,至少有2000年,这是肯定的,甚至可能是3000年,而中国普通老百姓则愿意说成“上下5000年”。也就是说,在成为一个民族国家之前,中国很早就以一种明确的国家体形态屹立于世界了。

毫无疑问,中国确确实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甚至更早。这可不是枯燥乏味的历史记录,而是所有中国人【不仅是那些社会精英,连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也一样】对自己国家的认同感。中国人言语之间常常会不经意地提到这段悠久的历史,并言及孔孟之道,也许还会引经据

中国人并不像欧洲人那样将国家视典。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实则是“中为民族国家,而是视为文明国家。

华文明”的同义词,包括诸如中国的历史、朝代、儒家思想、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家族联系和习俗、人际关系、家庭、孝道、祖先崇拜、价值观、独特的哲学体系……简言之,中国之万物孕育于中华之文明。中国人并不像欧洲人那样将国家视为民族国家,而更多看做文明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一般的民族国家就没有一定的历史积淀。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对中国人而言,过去--遥远的过去而非近现代的过去,与现在是如此息息相关而又意义重大。同中国一比,其他任何国家似乎都成了“菜鸟”,因为历史的断章让它们的民众没有历史感。而中国却不是这样,中国曾经历过巨大的混乱、侵略和分裂,但其文明的延续性却得以维持,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不管中国人身在何处,与祖国相距多远,他们总是生活在本国的历史中,这与其他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历史学家王赓武写道:“其他任何国家能像中国一样拥有2000年、1000年的外交史,并能在今天也如此引人瞩目吗?”中国学者金观涛说:“【中国】存在的唯一模式就是从历史中重生;在中国文化中找不到一种可以接受的机制,于是,中国人要与现实抗争,就不得不从历史传统中寻求启迪和力量。”中国学者黄平写道:

“中国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今天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历史,我们就无法解释它。不仅仅是学者,公务员、企业家和老百姓都有着强烈的历史意识……而不管受教育程度如何,他们都承载着历史。”

杜维明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