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了巴西、阿根廷、智利和古巴四国,为中国与这些国家达成一系列协议、增强经贸往来铺平了道路。如今,巴西向中国出口大量铁矿石、大豆、棉花、木材和锌,阿根廷向其出口大量大豆,智利向其出口大量铜,中国还和委内瑞拉达成了重要协议,由后者向其长期提供石油。直到2008年全球经济进入下滑周期,这些国家都在享受着中国需求引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繁荣。到2010年,中国可能成为拉丁美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因此开始让世界感觉到其在美国后院的存在。但迄今为止,中国“走出去”战略取得最大成功的地方则是非洲。
非洲
非洲对于中国的诱惑力是显而易见的【见表9–1】。一方面,中国迫切需要各种原材料以推动其经济增长,2003年,中国原油的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7%,铝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5%,钢铁产品为27%,铁矿石为30%,煤为31%,水泥为40%。正如我们在第5章所讨论的那样,除了煤之外,中国的自然资源非常贫瘠。它别无选择,只能放眼海外【见图9–2、图9–3和图9–4】。另一方面,非洲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近期发现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更是凸显其资源优势【见表9–2】。另外,非洲与中东地区不同的是,中东持续受到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国的高度关注,而非洲则是相对被忽视的地区。
在2006年,中非这一新型关系的发展达到了巅峰,首先是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了非洲各国,接下来是在11月,48个非洲国家的首脑政要出席了迄今为止在北京召开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中国总理温家宝提议,争取中非贸易在2005~2010年间实现翻番【见图9–5和图9–6】。中国政府还做出了一系列其他承诺,包括:到2009年时对非洲的援助将比2006年增加一倍;创建总额达50亿美元的中非发展基金,以鼓励中国公司在非洲投资,并向它们提供支持;将非洲最不发达国家享受零关税待遇的对华出口商品范围由190个扩大到440个;在今后3年内向非洲提供30亿美元的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免除非洲债负最重、最不发达??国家截至2005年年底到期的政府无息贷款债务;在今后3年内,为非洲培训15000名专业人才,向非洲派遣100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为非洲援建30所医院和100所乡村学校,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名额从当时的每年2000名增加到2009年的每年4000名。在此次峰会的后期,中国与非洲国家签署了很多重大协议,内容包括在埃及建设一个炼铝厂、在赞比亚建设一个新铜矿的项目,与南非也签订了采矿合同。
表9–1非洲国家向中国出口的商品占其总量的比例
【%】
国家原油金属木材棉花
安哥拉100
苏丹988
尼日利亚889
刚果859
加蓬548423
刚果民主共和国996
加纳598
南非456
喀麦隆397
坦桑尼亚234538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10090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995
图9–2
【%】
30
25
20
15
10
5
0
图9–3
【年】
中国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进口产品的构成
铜铝锡锌原油
2006年中国占世界原材料消费总量的比例
占进口总量的比例
图9–4中国从哪里购买石油?
表9–2非洲矿产储量与世界储量的对比
矿产名称非洲储量世界储量非洲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
铂族金属【吨】630007100089
钻石【百万克拉】35058060
钴【吨】3690000700000053
锆【吨】143837
金【吨】100593594128
钒【吨】30000001300000023
铀【吨】656441615
锰【千吨】5200038000014
铬【千吨】10000081000012
钛【千吨】6300066000010
镍【千吨】4205620007
煤【百万吨】553679844536
投资者所占比例
亿美元
500
400
300
200
100
0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年】
图9–5中非贸易的快速增长
欧盟FDI
非洲内部FDI
亚洲【包括中国】FDI
【%】50
40
30
20
10
0
1995年之前1995~1999年2000~2004年
图9–6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外国直接投资【FDI】
目前,石油占非洲对中国出口产品总值的一半以上,安哥拉已经取代沙特阿拉伯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商,供应量占其石油进口总量的15%。在阿尔及利亚、安哥拉、乍得、苏丹、赤道几内亚、刚果和尼日利亚等国,中国都有石油利益,其中包括可观的开采权,特别是在安哥拉、苏丹和尼日利亚三国。目前,苏丹石油产出的一半输往中国,占后者石油需求总量的5%。来自非洲的石油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比例已超过31%,而且随着中国在尼日利亚的三角洲地区购买巨额股份,这一比例还必将上升。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从非洲进口主要原材料【矿石和金属除外】的增长量远远超过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的增长量。目前在中国木材进口总量中,非洲所占比例较大,达到20%。中国已经取代英国,成为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2006年美国与非洲的贸易额为711亿美元,而中非贸易后来居上的势头很猛,贸易额已经达到了505亿美元。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的前一年即2005年,非洲有800个中国投资项目,总值约125亿美元,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仅占外国在非洲总投资的1%,但可以预见,中国将很快成为这块大陆上仅次于法国和英国的第三大投资国。现在看来,中国超越其他国家,以绝对优势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投资国只是时间问题,而且用不了很久就将实现,但也许有一天印度会成为其重要的竞争对手。
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不断扩大的证据随处可见:赞比亚有中国摊贩,中非共和国有中国伐木工人,津巴布韦有中国游客,南非有中文报纸,苏丹有中国的地质学家,非洲卫星电视有中文频道。据估计,有900家中国大中型公司在非洲开展业务,而小型企业则数目众多,尤其是在零售行业。中国人开的零售店扩张的速度尤为迅速,有时甚至引起了非洲当地人的警觉,举例来说,在纳米比亚的奥希坎戈市,中国人开的第一家商店于1999年开业,2004年时商店总数已达22家,而2006年时总数已经超过75家。在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一条长达1公里的大街上,坐落着很多中国商店,它们主要出售女袜,以及一些耐用消费品,例如玻璃器皿和价格超低的电子产品。
中国与非洲间的直航班机数量迅速增长,往来的多是中国的商人、专家和建筑工人。与之相比,非洲和美国间的直航班机很少,乘客主要是援助工人,还有少数游客和商人。非洲的中国人口数量增长也极为迅猛。据估计,2001年,非洲的中国人口总数为137万,但到2007年,这一数字已经增长到40多万【这一数字还有可能被严重低估了】,而在非洲的西方国家员工仅约10万人。另一项更为大胆的估计表明,非洲的中国人口数超过50万,这还不包括安哥拉【该国的中国人口估计达4万】和许多其他国家,见表9–3。目前的中国移民潮与19世纪末叶、20世纪50~60年代的早期移民潮不同,差异主要表现在:目前的移民潮规模更大,移民来自中国各地,而不仅仅是中国南方和东部地区,移民的出身背景也各不相同,而且很多人似乎想在非洲长期居住。
与中国人口在非洲的激增相对应,中国越来越多的中产阶层游客也来到非洲观光【见表9–3】。在一些非洲国家例如肯尼亚和冈比亚,旅游收入占其外汇收入相当大的一部分,据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每年前往非洲旅游的中国游客将达1亿人次。例如,尽管塞拉利昂不是受中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但该国雄心勃勃地在弗里敦市的蓝茉莉海滩开发了一个旅游度假区,该国旅游局正在构造这一旅游度假区的美妙图景--其中就有宝塔式的公寓和在中央喷泉周围漫步的中国游客。中国在非洲的存在不断扩大,一项更有力的证明是中国军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人数不断增加。2002年4月,全世界范围内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中国军人只有110名,截至2006年4月,这一人数已经上升到1271名,也使得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人数的国家排名中中国从第46位上升到第14位。耐人寻味的是,大约80%的中国维和部队部署在非洲,超过了包括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共有3000多名中国军人参与了7项联合国在非洲的维和任务。
毫无疑问,中国对非洲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首先,它为非洲众多的原材料出口国提升了市场需求和价格。2001~2004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GDP年均增长44%,2005~2006年年均增长5%~6%,预计2007年将增长7%,与之相比,这些国家1999~2001年的年均增长仅为26%,中国显然是主要推动因素,因为自1998年起,中国的原材料消费量占全球消费增长的较大比例。另外,廉价的中国产品越来越普及,这让消费者从中受益。而输家则是那些非原材料出口国或与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相竞争的生产国,例如南非、肯尼亚和毛里求斯。中国的纺织品出口已经造成了许多非洲国家企业的裁员,尤其是在南非、莱索托和肯尼亚。但是,总的来说,赢家要比输家多得多。
表9–32003~2007年一些非洲国家的中国人口总数
国家最新预计
阿尔及利亚8000+(2006年)
贝宁4000(2007年)
博茨瓦纳3000~10000(2006~2007年)
布基纳法索1000(2007年)
喀麦隆1000~3000(2005年)
佛得角600~1000(2007年)
刚果民主共和国500(2007年)
科特迪瓦10000(2007年)
埃及6000~10000(2007年)
埃塞俄比亚3000~4000(2006年)
加纳6000(2005年)
肯尼亚5000(2007年)
莱索托5000(2005年)
利比里亚600(2006年)
马达加斯加60000(2003年)
马拉维2000(2007年)
马里2000(2007年)
莫桑比克1500(2006年)
纳米比亚5000~40000(2006年)
尼日利亚100000【2007年】
塞内加尔2000【2007年】
南非200000~300000(2007年)
苏丹5000~10000(2004~2005年)
坦桑尼亚3000~20000(2006年)
多哥3000(2007年)
乌干达5000~10000(2007年)
赞比亚4000~6000(2007年)
津巴布韦5300~10000(2005~2007年)
其次,作为可供选择的一个贸易伙伴、援助和投资国,中国的到来营造了一种竞争环境,使得非洲国家不再仅仅依靠西方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了。证明这一点的最好例子是安哥拉,当中国提供了条件更优惠的贷款后,安哥拉得以在2007年中止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简而言之,中国的作用在于提升了非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再次,中国对非洲的援助通常是一揽子型,既包括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公路、铁路和大型公共建筑,也包括提供专业技术知识。西方国家在非洲的大部分投资都是集中于石油的大型投资,而中国的投资则更为多元化。最后,与西方国家和国际机构的做法相比,中国的做法少了很多附加条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遵循其理念,坚持贸易自由化、私有化和减少政府干预,而中国的要求则远没有那么严格。不仅如此,西方国家经常在援助中附加很多关于民主和人权的政治条件,而中国则没有这些附加条件。这与中国强调尊重主权是相一致的,而对主权的尊重既被中国人视做最重要的国际法准则,也与他们“屈辱的世纪”中的亲身感受有着直接的联系。2006年4月,在尼日利亚国民议会所作的一次演讲中,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中国始终不渝地支持非洲国家维护独立和主权、根据国情自主选择发展???路的愿望。”
中国和西方国家对待非洲乃至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不同做法引起了非洲人民的讨论,这些讨论集中于独特的中国发展模式【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领域】,以及中国援助较少关注自身经济利益,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一心只为了矿产资源。中国巨大的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贫困人口的减少,也引发了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极大兴趣,它们想知道中国会为它们提供哪些经验和教训。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政府的理念和对西方式民主理念的回避,这一做法对于非洲各国政府来说显然很有吸引力。由于中国经济的成功,中国的发展道路似乎注定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也更能引起这些国家的共鸣。
中国学者张维为认为,中国模式有一些显著的特征。与“华盛顿共识”不同的是,中国模式拒绝“休克疗法”和“大爆炸式变革”,而是走一种对现有体制进行渐进式变革的道路。它致力于打造一种能够掌控并领导改革进程的强大发展型国家。它还包括一种“选择性学习”或者“文化借用”的过程:中国曾借鉴了很多国外的发展理念,包括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发展模式,然后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当然,在“北京共识”和“华盛顿共识”之间是存在着根本不同点的,这其中既包括中国模式极其鲜明的非意识形态化,也包括亚洲新兴国家非常明显的务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