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中国统治世界
9700600000052

第52章 结语界定中国的八大特性(3)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提出更加深远的观点。如果说发达国家塑造了20世纪的世界,那么21世纪很可能将由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定型。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人们对20世纪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众说纷纭,三个最主要的候选事件是1917年十月革命、1989年柏林墙的倒塌以及1945年法西斯战败。这些选择总是受到当时形势的影响;在20世纪最后10年,1989年似乎是当仁不让的选择,正如把1917年作为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时刻一样。当21世纪前10年即将进入尾声时,过去很少提及的事件现在正以最明显的可能性成为最重要事件的候选者。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只可能在殖民主义终结后成为现实。

对非工业化国家而言,殖民时代几乎完全堵塞了它们通向工业化的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可没有兴趣为自己的工业创造竞争对手。这不是说殖民主义的后果完全是负面的,虽然有些情形下确实如此,尤其是在非洲。在东亚,日本对朝鲜和中国台湾的殖民以及西方对中国香港和其他开放口岸的殖民尽管也是负面的,但至少显示出工业化的可能性,因此有助于为这些国家和地区接下来的转型打下基础。殖民主义的终结是当今世界得以发展、多元现代性形成的前提,这些现代性某种程度上也许被证明是决定世界的因素。我们现在才体会到,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殖民主义的溃败应当被视为20世纪里程碑式的事件之一,也许是最重要的,尽管因为很明显的原因西方一直大大低估其重要意义。根据上述八种特性,显然中国的现代性之路将大大有别于西方。中国将从根本上推动世界变革,其深度远远超出过去两个世纪中任何新兴的全球大国。这种前景常常被大大低估。一方面,就中国人自己而言,他们明智地选择了长期博弈,不断试图让其他国家相信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影响较小。另一方面,西方占据世界领袖的交椅如此长时间,以至于发现自己无法想象或理解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且,按照既得利益集团--西方特别是美国显然属于此类--的本性,它们不会承认【哪怕是私下认同】世界正站在一场全球大变革的门槛前,其后果将是它们的全球地位和影响力显著下降。中国就是房间里的大象,尽管没人愿意说出来。因此,全球权力的平衡正经历一场近乎悄无声息的非同寻常的变动,除了有人在巨大压力前不得不讨论到底是中国还是美国采取了某种欺瞒行为之外,几乎无人知晓。过去也出现过相似的变动,例如德国1914年之前的兴盛、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崛起、前苏联--特别是1945年后--的挑战,与之相比,这次的意义全然不同。虽然这几个事件都不具备中国崛起那样的根本意义,但它们造成的威胁并没有被低估,而是被夸大了。从实质意义看,与中国崛起类似的最近的例子是美国的兴起,后者同样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平静,虽然这主要是因为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幸运地成为受益方,通过向贫穷的西欧贷款而大大加快了崛起的速度。不过,与中国崛起相比,即便是美国的崛起也应当被视为相对温和的现象。

迄今为止,中国总是耐心地表现为权力圈子以外的国家,同时努力争取成为圈内成员。作为新兴大国,中国不得不接受并适应现有的国际准则,特别是尊重当前的超级大国--美国,使其立场软化,因为要获得更广泛的认同,后者的合作和默许是前提。因此,1978年以后,为了成为国际社会接受的成员并享有相应的利益和特殊待遇,中国长期坚持努力奋斗。在全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国得出结论:在目前发展阶段,她不能只是为了转变为某种确定不会成为根本目标的对象,而耗费全部精力和资源。通过这种约束和自律,邓小平和他之后的领导层显示出非凡的智慧,他们绝不忘记长远目标,从未允许自己被短期考量牵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同样积极地借助了有效的合力,她尝试向更发达的国家学习,在全球市场成功争得一席之地,吸引外资,采纳证券交易和资本市场的规则,获取最新技术。换句话说,中国时常被迫学习和吸收全球化产生的经济和技术要求以及前文所述的政治经验,以便满足已确立的国际标准,适应已有的规则。全球问题--首先是气候变化--不断增多的事实需要所有国家,特别是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共同制定总体解决方案,这一事实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的融合。

然而,融合只是未来图景的一方面。中国的冉冉上升将导致与融合恰好相反的特征,也就是说,强大的反作用力促使它背离现有准则。中国以多种方式偏离当前发达国家和世界政治制度的惯例。作为有着民族国家身份的文明国家,它被隐藏起来的本质和身份越来越显露无遗。当今东亚国际关系中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很可能被类似于朝贡体系的现代版本稳步取代。一个拥有世界1/5人口的国家将会并且已经在转变全球经济的运行方式和权力结构。一个自认为无论是文化还是种族都可以称得上世界最伟大文明的国家,作为全球大国,显然迟早会要求和期望全球关系出现一次大重组。一个遭受过欧洲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看待世界的方式绝不会和那些从它那里攫取过利益的国家相同。它的政府管理着大洲规模的疆域;尽管表现为与众不同的现代共产党形式,但直到今天还浸透着儒家的思想和气息,其理念与那些启蒙了西方社会并且至今还主导国际社会的信念形成鲜明对比。

1776年美国发表《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1917年俄国革命以及1989年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造就了西方。这里只谈到了西方历史上的几个关键事件,而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几乎完全不同,例如: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唐、宋、明、清等朝代;鸦片战争;1911年辛亥革命;1937~1945年日本的侵略;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不同的重大事件表明了大不相同的历史。因此,虽然中国融入世界,同样也会深深背离。中国自1978年以来的兴盛迄今为止表现出的特征是融合倾向占主导地位,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国目前急于让世界相信它是“负责任的大国”。随着中国积累了更多的财富、变得更加自信和强大,背离倾向将逐渐成为主流,但这一切只会发生在很久以后。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里,随着现代性进程的继续,中国会做个维持现状的大国。

有两股强大的力量推动中国按照自己的意愿重塑世界。中国如此巨大的事实意味着它对其他任何国家都具有万有引力般的吸引力。时间最接近的类似例子是美国,但后者规模小得多。规模庞大将使中国能够制定与其他国家关系的准则,而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发展水平限制了这种能力,但未来它的万有引力般的影响力将成指数级增长。中国的魁梧身躯会迫使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默许其行为方式。此外,因为中国规模庞大并且义无反顾地进行转型,所以时间通常证明它是对的。它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因为它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正逐步按照它的利益得以重塑。以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为例:假设中国持续高速增长,那么日本最终将被迫接受中国在东亚的领导地位。与欧洲和美国的关系同样可以这样认为,虽然不尽相同。事实上,随着中国的崛起,时间本身就具有全新意义:时间表实际上被拉长了。我们习惯了相反的说法:时光总是匆匆而去。后者的典型例子是美国--一个历史短暂、值得回忆的事情不多、常常热衷于自我改造的国度。中国正相反,它有着5000年历史和极为久远的记忆,如果它按照跨度大得多的时间表设想未来,我们无须惊讶。其结果是,由于具备耐心的品德,确信历史毫无疑问站在自己一边,中国将一帆风顺。如果说这种信念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于中国人的脑海中,那么21世纪必然会成为现实。

当中国这个世界大国挣脱了现代化的束缚后,她会怎么行为处世呢?认为她会像西方一样的看法是错误的;尽管的确会受到影响,但历史表明二者还是有差别的。欧洲,接着是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侵略成性的扩张主义者,它们的触角遍及世界;而中国的扩张不过限于她所在的大陆,尽管在全球化时代,这种状况会发生改变,但没有什么理由认定中国会成为“西方二号”。许多西方人担心中国缺乏西方民主,但过去30年来这个国家透明度已明显提高,政府也更加负责。这个过程很可能持续下去,在未来某个时候导致规模大得多的政治转型,尽管任何这种民主变革的形式都显然会与西方有所不同。但是,考虑到1978年以来的成功,在可预见的未来不大可能出现任何重大变革。对中国最大的担忧还不在于此,而是她那根深蒂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将如何建构和影响中国的行为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态度,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这一影响深远的观念不会消失。如果说人们给西方贴上的标签通常是侵略和征服,那么给中国的就是自大的优越感以及由此产生的等级思想。

中国崛起为世界主要大国标志着西方普世主义的终结。西方将会越来越多地在准则、价值观和制度方面与中国竞争。然而,西方普世主义的衰落不只是因为中国的崛起,因为后者只是更广泛的现象--越来越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和多种现代性的繁衍--的一部分。没落的西方也不会简单地被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取代。现代性竞争模式的出现预示了全新世界的诞生,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哪个半球或国家能够具备西方过去两个世纪拥有的威望、领先性和占压倒优势的实力。取而代之的是,不同国家和文化现在开始争夺正当性和影响力。西方主导的世界已是过眼云烟;在新世界里,至少在21世纪,中国不会拥有过去西方拥有的地位。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由现代性竞争模式构成的世界,尽管中国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并最终成为主导。

但这个进程会因为某些原因而停止。现在,世界正陷入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本书写作期间,形势如何发展还是未知数。经济萧条有些像战争,它可以检验社会,揭示出经济增长、社会繁荣的正常时期所掩盖的社会缺陷和弱点。新的政治理念和运动兴起,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发生的衰退就让世界付出了沉重代价。中国应对此次危机的能力远胜于西方。她的金融部门状况要健康得多,避免了使西方银行陷入困境的风险操作。中国也没有像西方和日本那样,从事造成通货紧缩威胁和需求急剧下降的杠杆投资。发达国家面临着也许持续两年或者更长的经济萎缩,而中国仍有希望高速增长,尽管增长幅度不能确定。中国面对的未知因素是增长率低于8%--也许6%甚至更低--将产生的失业和社会动荡后果。这将被证明是自1989年以来中国社会遭遇的最严峻的考验。世界正进入新政治时代。过去西方告诫中国其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需要西方化,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却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溃退和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施行的西方自由市场模式的失败:得到肯定的是中国式道路而不是西方的。

与此同时,小布什的任期结束和奥巴马的继任在世界范围激起热潮,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应该有助于提高美国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形象。但全球经济衰退才真正有可能造成最剧烈的冲击。如果中国继续以6%~8%的速度??长,并能避免削弱国力的社会不稳定,同时西方经济进入负增长或者接近零增长的时期,那么世界性经济衰退就很可能大大加快本书讨论的各项趋势,导致中国权力更快的变动。

现在已经很明显,中国准备在国际金融事务中扮演更加积极主动的干涉主义者。考虑到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在各个方面都处于高峰期,改革当前的国际金融秩序已刻不容缓,中国的新动态具有深远意义:不论从目前的危机中诞生的新国际架构是什么形式,中国都会是中心角色。与2年前--更不用说5年前--相比,这种变化是非同寻常的,那时中国甚至没参加过此类事务的讨论。但这还有一层广阔得多的含义。至少在现阶段,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衰落,最主要的体现在金融和经济领域。中国正准备全力推动这一过程。不难推测一些可能的结果:G20将有效地取代G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必定要经历改革,在这些组织中,发展中国家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北京迄今为止提出的最大胆建议是建立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的事实上的全球货币,假以时日也许会取代美元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由于储备货币一直以来总是依托于强大的主权国家,不论该建议是否会得到公开讨论甚至付诸实施,我们都可从这种金融战略思维中了解中国政府的想法。它表明中国意识到美元作为全球主导货币的日子已屈指可数了。同时,中国政府也积极开拓渠道,逐渐使人民币国际化。近来它和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签订了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其中包括韩国、阿根廷和印度尼西亚,从而拓宽了人民币境外使用范围。中国政府还采取措施加强人民币在香港的作用,这项举措意义重大,因为后者具有重要国际地位;此外,中国政府还宣布到2020年将上海建设为全球金融中心。这些都强有力地表明世界金融危机将加速中国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