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经理职业化”,是由“资本社会化”决定的。我们不是私有企业,也不是国有企业……我们要使股东安于股东地位,经理安于经理地位,让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很好地结合。
--摘自冯仑演讲文稿《在当代中国办企业的一些理性认识》
你的公司即使是做房地产的,如果具体企业战略不清楚,专业化就不能实施,经理人也无法职业化。经理职业化的前提是公司专业化。
--摘自2008年4月冯仑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的演讲文稿
背景分析
在我国《公司法》颁布之前的很多创业活动,有许多特殊的问题伴生,叫“原罪”,创业者的身份也不明确。经过几年之后,创业者算是股东了。然后到了下一阶段,管理者和股东之间又出现了矛盾。如股东(老板)与经理之间的权力欲望之争,经理要获得老板这样的地位,两个人就开始打架。因为人力资本没有市场化,经理人不可能通过管理劳动获取报酬,而只能通过控制权来得到报酬,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老板赶走自己当老板。
在创业的头三年里,万通的组织结构也是较乱的,经理人、股东和监督者的关系都不清楚。后来,随着《公司法》的颁布和市场的规范、法制的完善,再加上管理者越来越被承认。在服务行业,人力资本的贡献越来越大,超过50%。优秀的管理者被大家记住了,老板反而没人知道。万通从事第三产业,对人力资本越来越尊重。
从2006年开始,万通的一系列决策使职业经理即管理者能够发挥能力,而使股东能够起到监督决策作用。这样,万通让股东真正成为股东,股东研究决策,协调社会关系,处理疑难问题。万通的股东非常理性、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角色的转变。
行动指南
国内企业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理人本身具有人力资本,你的资本就是你这个人,管理劳动要变成人力资本的一种体现,就要得到钱和必要的东西,而且还要市场化。
为了让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很好地结合,股东可以给予人力资本一定的奖励,也就是奖励成货币资本、股份等,这样两权才能合理分配。同时经理安于股东委托的本职工作,经理人就慢慢职业化了。
2月19日 为什么要发展本土化
我们如果在这么熟悉、有竞争优势的本土市场上都不能做老大,怎么发展到人家那里去?我们认为“人必自强而后强人”。
--摘自冯仑演讲文稿《在当代中国办企业的一些理性认识》
万通不盲目强调国际化,而把本土化作为发展路线并广为宣传,是基于我们对国际经济舞台和华人企业历史的客观评判,加之吸取这些年来盲目国际化、赶时髦带来的惨痛教训。万通始终是中国的企业,首先应是中国市场经济舞台上的佼佼者,然后才谈得上扬威海外,振兴中华。
--摘自冯仑1997年新年献词《以平常心做寻常事》
背景分析
从事房地产行业多年的冯仑,深入研究过世界范围内的房地产公司,发现万通所处的行业--地产业是全世界产生华人富翁最多的行业,而他们的资产、客户和业务70%都在本土,这是有规律的。冯仑说,万通要了解这个规律,按规律办,万通至少要把70%的业务放在本土,发展本土市场。
万通需要西方的主要是资本市场、竞争经验???管理能力,而不是产品市场和只懂得面包黄油的洋经理。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一蹴而就。要师夷之长技,必先强固我中国市场和中国文化之本,否则邯郸学步,必然落下笑柄。
在如今这个国际化时代里,冯仑大讲“发展本土化”,这与当前国际化的潮流并不矛盾。事实上,冯仑并不反对国际化,而且他已经迈出了国际化的大胆步伐,在纽约重建的世界贸易中心上承租了十多万平方米的“中国中心”,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行动指南
坚持本土化,同时并不排斥运用国际观念、国际经验和资本,争取在中国的市场和客户用中国的方式来管理,这是发展本土化的准确含义。
2月22日 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本土功夫
2007年1月1日,先锋置业公司改写了它的生命历史。从此,它就是万通地产。万通赋予它的使命是:创造最具价值的生活空间。万通的愿景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高端市场第一品牌。万通的价值观是:前瞻、创新、合作、团队。万通的目标是:成为一流的、符合国际管理规范的、受人尊敬的专业地产公司。
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本土功夫,是万通达成使命、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
--摘自《万通》2007年第3—4期卷首语
背景分析
在很多年前,冯仑就提炼出了万通“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本土功夫”的核心理念。
2009年8月,万通地产公司网站这样解释这一理念:以全球市场作为万通地产经营的平台,从国际视野出发来审视国内市场,以国际标准制定公司经营准则;以中国的优秀文化内核为基础,始终体现中国企业的经营追求和风格特色;以国际规范标准来实现经营和管理,具备跨文化、跨地域、跨市场的专业素质和执行能力;以守法经营为准则,以国内经营环境和商业规则为基准,以对本土市场的洞察力和适应力为助力,建立在本土市场的领先地位。
万通在国内房地产行业率先提出从香港模式转向美国模式,主动联姻国企、让泰达成为第一大股东,首推定制服务,在美国世界贸易中心上运作“中国中心”……万通以自己一次次的行动实践演绎了“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本土功夫”的核心理念。
行动指南
国内很多行业领先企业都在追求“全球观、中国心、专业能力、本土功夫”这一理念,然而能真正具备如此理念的国内企业可谓凤毛麟角。只有业内认可的事件、社会公认的评价,才能证明一家企业是否拥有了这样的理念和能力。
2月23日 坚定不移地相信市场的力量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市场的力量。民营企业必须抛弃与体制博弈的习惯,勇敢地在与市场的博弈中做大做强。
市场经济发展了中国经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昌盛。毋庸置疑,市场经济是使国家走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政治进步的一个重要力量。中国如果要进步,市场的力量就必须发展,民营企业的力量也就必须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对民营企业未来的信心丝毫不能动摇。
--摘自冯仑2009年新年献词《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会坚定不移》
背景分析
纵观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政府是非常成功的。这个成功主要体现在两件事情上:第一,在市场调节上,中国建立和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有市场才有经济,有经济才有财富的增长和创造。第二,在市场中允许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目前非公经济已经发展到不容忽视的规模。在这样一个巨大的成就和事实面前,人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市场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行动指南
民营企业与市场是休戚相关的,与市场本身的发展是生死与共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更多地去和市场打交道,尽量减少转型中的一些体制性摩擦。
2月24日 坚定不移地推动企业的组织变革
不管怎么样,我们应该有勇气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这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坚定不移地不断提升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使自己公司的组织能够适应经济环境和竞争规则的变化。
只有把一家企业的组织架构提升到能够和外部标准、外部公众期待以及所有强制性的法规自然接轨的状况,这样的组织才能见容于社会,才能够在社会的主流渠道上健康发展。
--摘自冯仑2009年新年献词《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会坚定不移》
背景分析
企业组织变革有很多种方法,每一家企业的历史起点和发展路径也不同,但不管怎样,无论是怎样的出身,从哪里开始,用什么方法,最终都会归拢到一个地方,就是现代公司的治理结构。
比如,可以从家族企业变为类家族企业,像已经去世的中国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等,既采用市场经济规范的公司治理方法,又在家族成员中遴选优秀人才管理企业,将两者结合起来。
又比如,由一些江湖性的、山寨性的公司变成了一种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抛弃江湖兄弟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而改变为财产关系和股东关系,建立起公司制度。
再比如,由于种种原因,原有的和国有企业或国有资产界限不清的不规范的混合经济,应该尽快按现有的《公司法》逐步变成规范的混合经济,变成一种规范的、透明的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按照规定的治理结构来加以运行。
这样一些组织变革最终会使公司管理依据由内部标准变为外部标准,由老板标准变成市场标准、法律标准和公众标准。要由人治变为法治,这个法可以是《公司法》、公司章程、公司规章,也可以是外部的监管的条例,以及一切与公司运行相关的所有法律。
段子原声
如果说公司是一辆汽车,社会外部的监管环境就像交通规则,一方面我们(司机)要熟读交通规则,因为交通规则是强制性的,必须按照交通规则的要求开;同时,汽车内部的方向盘、油门、前后镜、座位、刹车等,就相当于公司的组织架构,一定要收拾好。如果一辆汽车的性能不能够和外部的交通规则相匹配,这辆车就不可能在马路上顺利地行驶,并且按照设计时速跑得更快更好。
强调民营企业进行组织变革的重要性,就如同把车调试到能够在社会变革的高速公路上快速前进的状态,这样我们的汽车(公司)才能够长期合法驾驶、顺利驾驶、安全驾驶,最终达到我们的目标。
行动指南
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的目的,就是要让公司能在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社会中找到一个存在的理由,取得一个好的竞争成绩。
2月25日 用变革来跨越经济周期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创新和变革来对抗并跨越经济周期……我们知道,企业家除了要面对自然灾害、社会革命以及技术革命外,实际上作为领导者和管理者能够发挥最大创造力、想象力和生存能力的地方,就是不断遇到经济周期性波动并进而战胜它。
--摘自冯仑2009年新年献词《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会坚定不移》
背景分析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经济都陷入巨大的波动和不确定中,有许多人困惑,也有许多人准备逃避,甚至有许多人等待死亡,但也有一些聪明和有勇气的人选择用创新与变革来对抗这种周期,努力去获取下一次经济繁荣的奖章。
从历史上来看,只要是市场经济,波动就是难免的,周期就是经常的,这一点必须要非常客观地来看待。
段子原声
在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之前,美国已经经历了大概50多次经济波动,在中国这是第一次经济波动。美国市场经济的波动是健康的,经过50多次波动后成为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而中国遭遇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则是第一次,不能把它当做疾病,而应该把它看做是市场经济新的生命能力的开始。
行动指南
企业在面对经济周期波动时,怎样才算是积极的办法呢?首先是要洞察未来、预见周期,站在未来安排现在。古人讲“智者察于未萌,愚者黯于成事”,要求智者能够在事情尚未充分显露的时候就能够预知它可能的变化。这就要求企业用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行业、研究市场、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规律;而作为一家后发达的市场的后进入企业,企业就要研究先发达地区、先成长的企业,用他们的经验来照耀自己未来的道路。
2月26日 坚定不移地进行自我提升
民营企业家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自我改造和提升……如果我们不能够在变化和进步的社会中自我改造和提升,过去的成绩将会是我们失败的根源,而不是让我们进一步成功的动力。
企业家在人生的道路中,必须不断调适自己的观念和心态,使自己的价值观、知识、行为都能够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只有这样,企业家才能够真正成为这个社会的楷模,成为为社会大众所欢迎和青年人学习的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
--摘自冯仑2009年新年献词《在历史的长河中学会坚定不移》
背景分析
2008年以来,“汶川大地震”和“毒牛奶”事件使一些企业家的形象受到极大的损害,甚至可以说是偶像坍塌的一年,这种情况促使企业家自我反省,不光要更好地认识自己,也要更好地改变自己。随着经济社会的急剧变化,企业家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有时候也会出现角色的冲突,而在角色冲突的过程中也会使偶尔的错误与社会公众的预期以及行业发展要求之间产生矛盾,从而使企业家自身的形象被大大地损伤,也使民众和政府对企业家的看法出现更多的分歧,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家自身应该意识到这种危机。
显然,承担社会责任和做企业公民不完全是简单的捐款和见媒体、发布报告,更重要的是应该把企业内部的品质、管理、对员工负责任,也通通都纳入企业的社会责任当中。2008年地震之后冯仑去日本考察,发现日本一家食品企业没有为负责企业公民责任事务单独成立一个部门,而是放在质量管理部门。他们说公司是做火腿生意的,只要食品安全、健康、不出问题,就是对社会责任的最大的承担。
这也给冯仑很多启示,那就是坚持承担社会责任一定要重视长期性的制度安排,同时也要把外在的、表面化的一些工作,转化为内在的、长期性、基础性的建设,用这种方法提升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水平。
行动指南
企业家必须通过自我反省、改造与提升,促使自己成为经济社会成长的动力,为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