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把钱存下来,这本身的确值得称赞。然而,20多岁的年轻人要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想靠银行的利息让钱生钱,那根本就是一个笑话。你存在银行的钱,能保值就已经不错了。
张小梅今年27岁,在外企工作,算是高收入的白领。由于还没结婚,她对理财也没放在心上。不过,她算是比较节俭的人,所以一直以来她都是把钱存入银行。
当然,身为年轻人的她,怎么不可能不知道理财?但她总是觉得,那些理财产品有风险,平时她花一点钱就会感到心疼,如果一次性把所有的钱投资在理财上出现了问题怎么办?因此,当她看到身边不少人投资后有了工作之外的收入,可是她仍然觉得有风险。
朋友见她这个样子,自然做起了她的工作。终于,她在朋友的陪伴下,去听了一次理财课。一堂课下来,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这么多年来存在银行的钱不是最安全的,反而是最危险的理财方式。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银行的存款利率不适合长期理财。就目前最新发布的银行利率来看,实际上的年利率是很低的。倘若一个25岁的上班族每年都往银行里存上3万元,40年后他累积的财富是200万元。
与此同时,投资理财专家提出了另一个公式:同样是这个25岁的年轻人,从现在开始每年将3万元用于投资,并能获得每年20%的投资回报率,那么40年后他的财富是多少呢?440万元!
经过理财专家的讲解,张小梅才知道原来自己平时节衣缩食地存钱,其实是错过了很多赚钱的机会,于是开始努力了解理财项目、学习理财知识,希望能够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
我们发现很多年轻人跟故事中的张小梅一样,除了每月的日常开销,全部把钱存入银行。看着数目越来越大,自豪感也越来越强!可是在低利率、物价迅速上涨的年代,把钱全部放进银行,做一名小心翼翼的“守财奴”,到头来还是“收不抵债”。
不过也有一些聪明人,早早就加入了投资理财的大军。
冯林是一个典型的靠投资理财致富的人,他的职业是会计,每个月发薪水后,就会把薪水的1/3来做零存整取。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海外基金刚引进国内,那个时候,很多人靠买股票发了财,但也有更多的人靠炒股破了财。所以,冯林觉得股票风险太大,就在理财专员的建议下定期定额地买进海外基金,坚持10年下来,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以前是固定投资薪水的1/3,后来逐渐提高比例到1/2,回报率在10%左右,10年下来,这些投资已经为他累积了近百万的财富。
冯林说,妈妈从小告诉她:“你赚一块钱并不一定是你的,能存下一块钱,并且能够让它不贬值,那才真正是你的。”冯林并不是热切追求财富的人,只是单纯地“想把钱守住,以备日后之需”。
可他这个单纯的想法却好像母鸡生小鸡,小鸡长大又生小鸡一般,生生不息,为他赢得了不小的财富。
“1/3”是个基本原则,上班族每个月至少要拨出1/3薪水,投资理财“从小做起”,才有致富的可能。等到薪水增加后,可逐步调高比例至1/2,甚至2/3,这样做可以加快累积财富的速度。只要有决心,每一个人都可以像冯林一样致富。
下面的这对欢喜夫妻,则更让人羡慕。
常先生是某广告公司的客户经理,妻子邓女士是出版社的编辑。他们结婚5年多,一直都是遵循“AA制”,夫妻各自为政,自行支配自己的收入,实现财富增值,每年年底的时候还来一次年度效益大比拼。
感性的邓女士的投资理财方式激进而冲动。房地产市场景气的时候,邓女士在3年内买卖了3套房产。股市出现“牛市”的时候,邓女士又围着证券转。而在邓女士看来,常先生则属于典型的理财懒人。他的资产基本上投在了公司的股份上,或者存入银行进行定期储蓄。
别看邓女士看似大大咧咧,可经过这样三次“倒手”,从2005年到2008年,邓女士前后投入了321万元,收获了78万元的回报。可以说,这些经历造就了一个“小富婆”,这也是她的“第一桶金”。
带着“第一桶金”的前期回报,邓女士在2008年中旬进入了基金市场。这次,她不再匆忙出手,而是恶补财经知识。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回报的,即使在“熊市”的大环境下,她的基金仍然保持着10%的增长率。
而常先生的公司内部集资,每年可以确保10%以上的收益,加上存银行的零存整取,也有不小的复利效果。可以说,常先生的理财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邓女士投资的风险,确保了家庭财务的安全。
20多岁的年轻人,要想在工作上有更大的选择余地,要想今后活得更洒脱一点,就不要让钱躺在银行里睡觉,从现在开始就得养成理财投资的习惯,不管这个习惯在开始的时候让你多么地不自在。一旦你养成了这个习惯,当你到了30多岁后,手里有余钱,会让你更有底气、更自信,也更有安全感。
保险,保障的是未来
现在的年轻人,一定不会对“保险”二字陌生,毕竟走在街上、坐在车里,我们都能看到各种铺天盖地的保险广告。然而,对保险有着详细了解的年轻人却又很少。很多年轻人都认为自己的身体强健、工作稳定,买保险完全是多此一举。
其实,年轻人的事业和生活刚刚起步,依靠自身资金实力抵御意外风险的能力较弱,因此一旦发生意外或不测,就可能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所以更加需要借助保险来分散风险。
徐亮工作3年了,在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毕业后在银行工作,手上有一些积蓄。
2009年6月,做保险业务的小赵找到了大学同学徐亮。小赵对他说,现在买一份保险对自己很有必要,并向他推荐了其所在公司的两种热卖保险产品:一种健康险和一种分红险。
徐亮对这两种保险有了具体了解后,打算买那款分红险。徐亮认为自己很年轻,从来没生什么病,买健康险岂不是白浪费钱?所以,得知那款分红险确实不错,收益也很高后,就花了5000块钱买了一份分红险,而没有买健康险。
半年之后,徐亮忽然感觉到自己不时总会出现头晕的症状。一开始,他并没有往心里去,但在家人的劝说下,他去医院做了检查。医院查出,徐亮的大脑里有一块阴影。于是,医生建议徐亮去肿瘤医院做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出来之后,徐亮被确诊为脑癌。
这则消息,打得徐亮顿时乱了手脚,毕竟,他的经济并不宽裕。这时候,徐亮想起了曾买的一份保险,可是一翻起保单他后悔不迭:那是分红险而不是重大疾病险……
徐亮的故事告诉我们,保险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到底哪一个先到。
很多年轻人都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拼命攒钱买房,等买了房、车以后有闲钱再买保险。保险是生活的必需品,并不是要等到你的生活达到小康甚至更好以后才需要,保险是转移风险的极佳手段,等你买了房、车后再买保险,如果你恰巧此时发生了意外,那你将怎么办?
20多岁的年轻人,一定要为将来做打算,为不可预知的未来做打算。因此,在年轻时就要懂得规划自己的保单,首先买一份意外险,再购买适当比例的储蓄险、医疗险及养老险,让“保本”与“成长”并重,这样,在人生中就算遇到紧急事故,也能够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在英国一个小城的贫民窟里,住着一个妇女和一个5岁的小男孩,每个月月初他们都能收到一份来自远方的汇款单,汇款人就是孩子的父亲。直到有一天,他们收到的不再是一张汇款单,而是一份人寿保险单及一个骨灰盒。
原来,这位父亲生前为自己买了一份5722美元的保险,并且约定自己身故后,由保险公司按月支付家人生活费20年时间。
就这样,在这个家庭失去了主要劳动力后,却仍然没有失去经济来源。
20年后,那个失去父亲的小男孩已经成为一名事业有成的医生。在他的一生中,他最需要感谢的就是他的爸爸。他在研究生毕业典礼上,只说了一句话:“爸爸,我爱您,您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保险是晴天备伞、未雨绸缪。只有今天预备明天,才是稳健人生。为了防止自己生病或者出意外影响家庭经济情况,投保人可以把这样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条件是只要交点保费就可以了。
当然,怎样才能相对合理、有策略地通过保险进行理财呢?
1.买自己最需要的
你不是大款,也不是富豪之后,对于20多岁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你,不可能把保险做得面面俱到。因此,在购买保险以前,你首先得明白什么险种是自己最需要的。
一般情况下,保险公司有6种保险产品。这6大类保险产品分别是:投资、子女、养老、健康、保障、意外。
20多岁的你还处在理财的初级阶段,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你应该优先选择意外和健康保险。在此之外的保障、养老、子女等险种也可以适当选购。除非你手里有很多闲钱,否则不推荐过早购买投资保险。
2.选择一家口碑好的保险公司
在购买保险的时候,一定要挑选一家口碑好的保险公司,因为有些保险公司在你购买时给你不少的优惠,但是在真正需要偿付的时候却拿不到钱。是否能够真正维护你的利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保险公司的服务。而保险公司的服务究竟如何,你更应该相信口碑而不是保险公司本身的广告宣传。
3.设计好你的保险方案
对于具体保险的选择,并不是“保险保障范围越大越好,功能越多越好”。因为保险的范围跟价格是成正比的,如果保险保障范围超出需要,则意味着支付了额外的价格。
比如你是一名业务员,经常需要出去应酬,因此,疾病保险是理应选购的一个险种。但是同时,一个业务员发生工伤的概率微乎其微,如果其购买的保单范围包括工伤医疗费用的话,那么保单中关于工伤保险的钱他其实就相当是白花了。
总之,在20多岁的时候,给自己买一份保险,这是立即就要做的事情。买一份保险,这还是你对自己的亲人以及未来的一份责任,更是对财富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