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0不惑,30不悔
9742300000034

第34章 20多岁的机遇意识决定30岁后的成功方式 (3)

致富的机遇不是说得到就能得到的,要想积累万贯家财,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各式各样的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只有这样,那些可以指引你走上成功之路的机遇才会呈现在你面前。

没有机遇就自己创造机遇

20多岁的自主创业者,除了对资金的关注,还对一个词非常敏感——机遇。因为,机遇决定了未来,决定了自己是否能找到市场。可是,机遇并非钟表一样,会有规律地出现在你的面前。机遇总是那么低调,出现在你认为毫无希望的地方。自己一个没注意,就会与它擦肩而过。

诚然,在现实中有些机遇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样的机遇竞争必然激烈,它所能带来的效益自然也就不大。但假如能独具慧眼,利用自己的奇思妙想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机遇,那么,你就有可能在没有或很少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抓住和利用它,以微小的代价获得巨大的利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市场。

创业如此,身在职场同样如此。在工作中,没有哪些事情是“不关我的事”,在职场上要做一个有心人,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如果有能力的话,还可以探索一些新的工作经验,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样一来,你就创造出了一个独属于你的晋级机遇。

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同时来了3个年轻人,并且都在一个部门工作。过了一段时间后,年轻人A觉得,自己虽然有满腔抱负,可是并没有得到上司的赏识,因此心里自然有些不高兴。他暗自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我能见到老总,我一定会展示一下我的能力,让老总对我刮目相看!”

年轻人B也是一样,认为自己被老总轻视了。不过与A不同的是,他把A的想法直接付诸行动。他打听清楚了老总的下班时间,非常精确地计算了老总的乘电梯时间,希望能够在电梯里与老总相遇,有机会的话,可以和他打个招呼,引起老总的注意。

年轻人A和B的做法,在C这里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延伸。在前两人的基础上,C又有了更进一步的打算。他通过各种途径,详细地掌握了老总的奋斗历程,而且搞清楚了老总是哪个学校毕业的、他的个人风格如何、最关心哪些问题,然后通过这些资料为自己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很有分量的开场白。

终于,在一个周二的清晨,年轻人C和老总碰面,利用几句闲聊,他让老总对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得到了一次和老总长谈的机会,不久之后,他就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一个更好的职位。

年轻人C之所以是3人中最成功的一个,关键就在于他创造出了只属于自己的机会。也许与前两人相比,他的水平和能力可能最低,但最后的成功者,却只属于他一个人。所以说,愚蠢的人,只会让自己错失机会;聪明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机会;而一个能够成功的人,往往善于创造机会。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而准备并非只是说说而已,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要想让机遇真正成为我们成功的敲门砖,我们就必须知道该如何寻找机遇、如何捕捉机遇。主动出击,努力为自己创造机会,你才有可能乘着东风,在成功的天空翱翔。

当然,职场的机遇创造,与创业的机遇创造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就是——需要奇思妙想。利用奇思妙想,也许你就能突破创业路上的瓶颈,创造出更大的机遇。

日本东芝是世界著名的电气公司,然而在20世纪中叶,它却遇到了发展的瓶颈。1952年前后,东芝公司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名员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想尽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突然有一天,董事长收到了一个小职员的建议:改变电扇颜色。因为,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浅色,一定会大大促进市场的占有率。

这名小职员的建议,立刻引起了董事长的重视。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个月就卖出了几十万台。

表面上看,电扇市场已经没有机遇,但是通过简单的颜色创新,东芝公司就一举走出困境,由此可见,创新并非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学问。其实,有许多发明就是因为异想天开而出现的;许多企业起死回生、抢占市场也是因为创新。通过创新,你会轻松地看到,原来看似饱和的市场,其实还有更多的机会在等待自己。

既然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机遇,那么又何必怨天尤人?所以,别再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不幸的过去或是时运不济,而是要会创造出为你而存在的众多机遇。不管你是谁,肯定会时不时碰到挫折,但是只要你有机会,就一定要花心思去挖掘出自己无限的创造力!有了创造力,机遇就会不请自来,这不就是你所期望的吗?

丰富自身阅历,机会不请自来

20多岁的年轻人,身上不缺乏的就是朝气蓬勃和勇气,然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却恰恰是制约我们进步的拦路虎——阅历。阅历,是指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中所发生的事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换句话说,阅历就是人生的经验。有了丰富的阅历,你才能抢占先机,如鱼得水;相反,阅历匮乏的人,做起事情总会不知所措,甚至会因为小事而一败涂地。

所以,想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那么我们就必须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凭着自己的阅历来做出选择的。这种阅历,要靠我们有意识地、自觉地去积累。就像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正是凭借着年轻时期的阅历,在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财富帝国后,他会将曾经的经验学以致用。

王永庆十几岁时,在一家米店当学徒,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客户送米。与其他学徒不同的是,他在送米的时候,会先观察这家有几口人,男女老少分别几人,每天大约吃多少米。等这家人米差不多吃完,还没有顾得上去买时,王永庆已经把米送到这家人的门口了。王永庆送来了米,并不是一丢下米袋,就收钱走人。他还会把米送到储物间,把米缸里剩下的旧米清出来,把新米倒进去,再把清理出来的旧米放在旁边,提醒主人及时吃完。

正是凭借着这种服务,那些客户对王永庆都交口称赞。当他的事业一步步做大后,他将这份经验进一步推广,结果备受客户欢迎。这份阅历,成了他创造财富的机会。

20多岁的年轻人多尝试,这是增加自身阅历的唯一途径。这一点其实我们很应当向美国人学习,美国人很喜欢换工作岗位,平均一生要换4次工作岗位。中国人恰好相反,最不愿意换工作岗位,就想一辈子待在同一个地方。

为什么美国人热衷于换岗位?这是因为通过岗位的调整,他们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地方和位置,这也是对机会的一种挖掘。诸如福特、巴菲特,他们在奋斗的路上,不止在一个岗位上留下了辛勤的汗水。这些阅历成了他们更上一层楼的坚实基石!

当然,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些人生阅历,也不是一天可以历练成的。这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最终成为一个阅历丰富的人。丰富的阅历,是人生一笔无价的财富。有了丰富的阅历,机遇自然会和你不期而遇。甚至有的时候,也许你会感到自己的阅历看似没有用,但正是这没有用的阅历,却帮助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为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成功的机会不请自来,正如下面这位小伙子。

梁金海只有24岁,却有着双重身份: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一家计算机技术应用公司的老板。

梁金海15岁考入武汉船舶工业学校,一次偶然的机会,梁金海接触到了计算机,从此他就被这神奇的机器吸引了。他对自己说:“我不能掌握计算机,将来就会让计算机掌握。”于是,他寻找并创造一切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2005年,他被保送到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深造。

大学三年级时一次无意的发现,使梁金海萌生了研制一种可调节电筒容量兼容各种型号电池的手电筒的想法。半年后,梁金海为自己的这项发明申请了专利。在此期间,梁金海先后为哈尔滨殡仪馆、哈尔滨铁路局、黑龙江省计算中心等单位设计了相关的系统管理程序。

大学毕业后,当梁金海被保送为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同时,他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当上了一名学生老板。研究所成立不到半年,他就开发出具有感应识别技术的智能化巡检系统、地理定位系统等多个项目。

后来梁金海说:“表面上看,我的这些发明和专业没有关系,但是事实恰恰相反。如果我没有相关的专业电脑设计能力,我又该怎么进行发明呢?可以说,电脑专业给了我一个平台,一个发明的平台。不了解它,我就没法成功。”

看似和职业不搭边的阅历,却让梁金海获得了成功的机遇。现在,你还会认为阅历是无用的吗?

那么,对于你来说,哪些阅历是必须取得的?从人的一生的发展历程来看,一般人进入社会以后都要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要结交一个庞大的人际关系圈;然后可能会开始参与管理事务;最后,更高的阶段就是要管理和组织他人来完成各种任务。

在对待本职工作时,为了获得真正有用的阅历,我们就不要斤斤计较待遇的高低、工资的多少,要认真地把基本功练好,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才有进一步积累更多、更高阅历的机会。而结交人际关系的阅历,则是为以后的人生拓展铺平道路。会做人,才能做大事。社会中有些人收入、地位并不高,但是其待人接物热情大方,这样的人在遇到困难时,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帮助他。平时不助人,急时难求人,就是这个道理。

管理事务的阅历,则是年轻人必须拥有的综合能力积累。人是这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如何能让各种能力的人为我所用,是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积累。要从人品、能力、矛盾协调、利益平衡等多方面去观察,留心积累。有了大家的支持和理解,才能更好地贯彻你的想法和决策。

明白了丰富阅历的道理,现在你还会对自己不太如意的现状而过于烦躁吗?静下心来,在逆境中你同样可以充实自己,可以获得更多的锻炼与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许就是在不断丰富阅历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其实梦寐以求的机会正在手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