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趣味哲学
9765800000020

第20章 重返原始思维的蒙昧(1)

导语:随着罗马帝国的轰然灭亡,基督教会吸引了许多对尘世绝望的人,势力不断壮大,在得到了官方的扶助之后,神学思想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更成为约束世人的准绳。中世纪的哲学家们尝试把神学思想和哲学结合起来,并且改造古希腊思想以便反映基督教信仰,他们为哲学探索的进步起了关键作用。具有相当的进步意义。

第一、愚味是一种你无法抗拒的力量

本节导读:当人们认为自己已经获得了智慧的时候,却不过是另一个愚味的开端,任何智慧或思想永远只是个人的体验,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来临,印证的都只不过是这样一个缺乏新意的道理。

【1】 基督教地位的上升

公元312年的某一个黄昏,罗马米里维安河畔被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气氛所笼罩。

此时,为战争运筹帷幄多日足不出户的君士坦丁从容的走出了房子,沿着米慰安河畔踽踽独行,夕阳把他伟岸而又孤独的身影静静的投在水面上。他抬眼望去,恍惚中似乎看到天空中出现了一个燃烧的十字架,旁边闪烁着一行希腊文字--“你将以此征服”。

君士坦丁从梦中惊醒了,但那个燃烧着的十字架还在他的眼前晃动。

“他要告诉我什么?这难道是神的指示?”

第二天一早,君士坦丁就命人把梦中的十字架印制在一面大旗上,并发誓说:“如果此战能够胜利,赢得整个帝国,我将终身皈依基督教!”

战争打响了,当君士坦丁率领军队冲向战场,正如他所期待的,部队在前进的过程中所向披靡,杀的敌人溃不成军。

君士坦丁赢得了这场战争,顺利的进入了罗马城。当他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后,就马上颁布信教自由令,废除十字架惨刑。从此十字架成为了光荣和得胜的标记,而基督教也一跃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哲学感悟:人性的本质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只重视能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东西。

【2】 耶稣用过的十字架

根据《圣经》的记载,君士坦丁的母亲海伦娜信奉基督教以后,对耶稣基督十分热心,虽然已经年老了,但还是亲自去了耶路撒冷朝圣。

她在耶路撒冷执意寻找当年钉死耶稣的十字架。按照当时犹太人的习俗,用于死刑的刑具就埋在死者的墓旁。但经过了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打,遗迹早就不见了踪影。海伦娜根据线索令人在大山中挖掘,结果发现了一个石洞,洞里有三个木十字架和两个铁钉,他们在这里埋藏了三百年了,一直没有人知道。而且经过考证,这里面肯定有一个是当初钉死耶稣的十字架。但却没有人知道是具体的哪一个。

当时正好一个殡葬队伍经过,海伦娜命人抬出了死者,依次贴近十字架,在第3个十字架上,死者居然复活了。于是人们断定,这个就是当初耶稣用过的十字架。

哲学感悟:在许多时候,巧合和偶然会被人们认为是必然,这也是迷信产生的原因之一。

【3】 破碎的木片

在11、12世纪的欧洲,几乎每个大教堂都能看到一些碎木片,据说都是从那个“真正的十字架”上砍下来的。这样的碎木片如此之多,如果搜集到一起,差不多可以建一座教堂。人们认为这些木头可以辟邪,而且能够治愈多年的顽症。圣徒们每年都要去朝拜这些木头,教堂的收入因此变得非常可观。

哲学感悟:如果信仰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变得荒谬而愚蠢。

【4】 圣母的脚指甲

圣母玛利亚的头发、乳汁、脚指甲都极负盛名,惊人的昂贵。虔诚的信徒花高价买来后佩带在胸前,其实许多脚指甲是从牧师的脚丫子上剪下来的,放上六个月,就可以卖上一颗钻石的价钱。这些东西到处都是,比如圣彼得的脚指甲,足可以装一大麻袋。

哲学感悟:有些人忘记了一点,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美德,而不是脚指甲。

【5】 害怕被活埋的圣徒

因为写出了《忏悔录》等神话作品而闻名于世的圣徒奥古斯丁非常害怕被人宣布早死而被活埋。所以,他总是在口袋里装有一张纸条,告诉别人如果发现他不省人事时,切莫不经检查就认定他已死了。他在床头柜上也常常留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只是看起来像死了。”

哲学感悟:即使是伟大的学者,也对死亡怀有极深的恐惧,因为在许多人看来,死亡可能意味着更多的痛苦。

【6】 被圣母点化的马格努斯

1193年,马格努斯出生在多瑙河畔的一个贵族家庭,在30岁之前,所有人都觉得他脑袋很笨,谁也不相信他日后能有什么成就。他在学业上非常用功,但总是没有长进,连他自己都感到灰心,多次打算放弃学业,可是在30岁的时候,他似乎一夜之间学会了所有知识,成了一个智慧出众的名人,如此富有戏剧性的变化被人看作奇迹。传言说,马格努斯想要成名成家的雄心感动了圣母玛利亚,圣母可怜他的无能,就亲自在他面前显灵,当时他正绝望地坐在修道院回廊里,玛利亚问他,你是想在哲学上有所建树呢?还是想在神学上出人头地?他选择了哲学,圣母有点不高兴,就用温和而伤感的语气告诉他,这个选择不是很明智。不过,仁慈的圣母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把他变成了当时最优秀的哲学家。令人遗憾的是,马格努斯功成名就之后,又重新回到了愚蠢的状态。马格努斯对这些传言不屑一顾,仍然勤勤恳恳地继续他的研究工作。

哲学感悟:对于自己无法达到的成就,人们总是喜欢归结为特殊的力量,而否认对方的努力。

第二、智慧隐没于激情与冲动之中

本节导读:对智慧的迷信是最可怕的迷信,因为这种迷信是造成智慧最终轶失的直接原因,一旦权力的法则悄然开始运行,这个可怕的时代也就开始了。

【1】 教士的魔鬼逻辑

有一个教士去一个教堂,在路边,他看见一个人几乎到了死亡的边缘----好像是被人打得很厉害,浑身是伤,一直流着血,浸在血泊中,像是快要死掉了。

这个教士非常着急,他必须准时赶到教堂,人们一定在那里等着他。但是他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他考虑着要做什么,他算计着,然后他想:“最好是帮助这个快死的人,这就是耶稣曾经说过的。最好是忘了教堂、做礼拜的人们,他们能够等一会,但是这个人必须马上得到救助,否则他会死掉。”

他走近这个人,当他看见那个人的脸时,他吓了一跳。这张脸看上去很熟悉,长相非常邪恶。于是他突然想起在他的教堂里的一张魔鬼的画像----就是这个人!这是魔鬼,不是别人!于是他拔腿就向教堂狂奔。

这时魔鬼叫起来,他说:“教士,听着!如果我死了,你会永远后悔的。因为,如果我死了,如果恶人死了,那么你的神又会怎么样呢?如果坏人死了,那么你又怎样知道什么是好的?你因为我而存在,仔细想想!”

教士停下来,那个魔鬼是对的。如果魔鬼死了,那就没有地狱了;而如果没有恐惧,那么谁又会崇拜上帝呢?所有的祈祷都基于恐惧,你害怕,你对上帝的热爱是基于对魔鬼的恐惧,你的好是通过恶被度量,上帝需要魔鬼。

魔鬼说:“上帝需要我!没有我,所有的教堂都将倒闭,没有人去做礼拜。如果我不在的话,你不会找一个宗教的人。我诱惑过他们,通过我的诱惑,他们成了圣人,你是否听说过,有哪个圣人没有受过魔鬼的诱惑过?你的耶稣、你的查拉图斯特拉、你的佛陀----所有的曾被我诱惑过!是我使他们成为圣人,所以,回来吧!”

教士犹豫了一会,但是魔鬼是符合逻辑的--魔鬼总是符合逻辑的。他是逻辑的化身,你无法与他说理,无法争辩。如果你争辩,你就会失败,你不可能在与魔鬼的辩论中获胜。

教士不得不承认与赞同,他说:“你好像是对的,没有你我们会在哪里呢?”所以他背上了魔鬼去了医院,一直等到能肯定那魔鬼已经没有危险了。魔鬼活下来,所有的教堂、所有的教士和所有的宗教才会生存下来。

哲学感悟:任何事物都有相对的,它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靠,一旦失去对手,自身也就不存在了。

【2】 绝处逢生

相传中世纪时,有一个阿拉伯青年出使欧洲某国。他带去了大批珍贵的礼物,受到隆重欢迎,国王和王后还专门为青年使者举行了盛大宴会。不料,不熟悉当地风俗习惯的使者,在宴会上犯了大忌,它当着国王和众多大臣的面,将烧鱼翻了个身。按该国法律,不能当着国王的面翻动一切,违者必被处死,即使王公国宾也不例外。在大臣们的强烈要求下,国王宣布要维护法律,不过他又告诉青年使者,为表示歉意,他格外开恩,允许他提一个要求,任何与该法规无关的要求都将得到满足。提什么要求才能免于一死呢?青年使者沉默片刻,想到了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便说:“我只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讲!您是我国的贵宾,我保证满足您的要求。”国王显得十分慷慨。“我的要求就是,如果谁看见我刚才做什么,那么就请挖掉他的眼晴!”“什么?”国王一愣。“请尊贵的国王满足我的要求。”现在轮到青年使者主动了。国王不敢违背自己的诺言,于是就问道:“谁看见这位使者刚才做什么了?”大臣们害怕被挖掉眼晴,谁也不吭声。国王指着宰相:“你看见了?”宰相连忙说:“我以圣保罗的名义起誓,我什么都没看见。”其他大臣也纷纷起誓否认。怪事出现了,参加宴会所有的人都没有见过青年使者翻动烧鱼。这位青年人以自己的智慧绝处逢生。

哲学感悟:在危险面前运用自己的智慧,把绝望变成希望!

【3】 少女还是老虎?

在中世纪的,有一个奇怪的国王。他的思想固执,不可一世,他的想象力极其丰富。这个国家有一个闻名全国的公共竞技场,这个竞技场不是让臣民来看斗牛们的横死,也不是让人们来看饿虎解决两种敌对观点之间的争斗。在这里,对罪恶的惩罚,对美德的报偿,都是由一种不持偏见,不可收买的天意所判决的。

当一个臣民犯了足够引起国王注意的罪恶时,就会有通告发出。决定被告命运的那一天,人们聚集在看台上,国王坐在一侧高高的宝座上时,他便发信号,被告从侧门里走出来。竞技场的对面是并列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门。被告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扇门,这时会有一只老虎或一位新娘走出来。并且新娘那扇门,会有一个含牧师和唱诗班立刻为他们举行婚礼。

这一次,国王的女儿爱上了一位青年,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普通百姓。有一天国王知道了这个事情后,他决定把年轻人送到竞技场里受审判。

规定的日期到了,高大英俊的青年出现了,四周都发出了低低的惊叹声。青年人把目光投向了公主,而公主已经掌握了两扇门的秘密。她知道哪一间是老虎,哪一间是美丽的少女在等待。

公主有野蛮祖先留下来的强烈、残酷的感情,她仇恨关在房子里的那位姑娘。她醒着和梦着的时候,想到情人面对凶残的虎口时,吓得用双手把脸捂起来。然而她更梦到情人带着少女走在鲜花的道路上结伴而去时自己发出的痛苦声。

这个难解的谜就留给你们:从门里走出来的是什么?少女还是老虎?

哲学感悟:人的善和恶之间只是一念之差,前进一步或是退后一步,就会是截然不同的结局。

【4】 卡兰萨的遭遇

托莱多大主教巴托罗·德·卡兰萨由于出版了一本书,而成为异端裁判所的猎物,教皇使节于1565年就其事向罗马报告:“由于害怕异端裁判所,没人敢为卡兰萨说好话,即使有人认为他完全无罪,也无人敢为他开脱,因为如果大主教替他说话就意味着与异端裁判所作对。而宗教法庭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也根本不承认自己无理拘押了卡兰萨。最狂热的正义捍卫者的一个原则是,宁愿错判一个无罪的人,也比让宗教裁判所抓住把柄强。”

哲学感悟:在人人自危的情况下,正义和真理是无法得到支持的。

【5】 法官的冠冕堂皇

教皇英诺森四世在1252年5月15日的训谕中,将迫害异教徒当成国家的任务,命令统治者将异教徒和魔术师同等对待并公开唾弃。每一个发现异教徒的人允许占有其财产,异端裁判所法官只需向地方长官出示他的委任状,就可以发出逮捕异教徒的指令。

一个法官在他抵达任所后发表的讲话中表明了他的优势地位:“我受教皇之命驻于此地,人们有义务听从于我,根据教皇使节的权威,根据你们神圣的服从义务,我一次、两次、三次地向法庭和大众--无论哪一阶层发出警告,他们必须在六天内,向我报告一位他们知道、或者听说他是、或者被怀疑是异教徒并过着与常人不同生活的人……我一半是听说,一半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了解到,有几个人被老蛇的邪恶的毒所传染,他们就像鼠疫一样,敌视教会;他们也像盘起问吧的狐狸一样,在主的葡萄园里到处鬼祟地出没,用他们无耻的舌头诽谤上帝。我一旦想到这种毒素已经感染了许多人的心灵,我就厌恶得五脏六腑也要翻倒过来。”

哲学感悟:越是冠冕堂皇的理由后面,隐藏的罪恶也越是深重。

【6】 审问“异教徒”

法官审判的技巧不断地翻新,一本1234年的发给异端裁判所法官的手册建议他们如此发问:“‘如果一个女人怀孕了,你认为这是上帝所为,还是人干的?’如果回答是‘人干的’,那你就说:‘你是个异教徒,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而回答如果是:‘上帝所为’,那么你可以说:‘你居然相信上帝与一个女人发生了性关系……那么你是个异教徒。’”

哲学感悟:强权总是这样,不管过程怎么样,结果早已是被他们注定好了的。

【7】 自己的标准

托尔克马达曾努力使宗教法庭不沾上四处蔓延的腐败之风,然而,他为维护宗教法庭的声誉付出的努力是有自己的标准的。一旦涉及宗教裁判所在执行他的残酷迫害异教徒的政策出现问题时,他就会毫不犹豫地越出宗教本应有的限度。如果他觉得某个宗教法庭的裁决太宽松,他就会把卷宗发回,要求重审,以便从中重新发现异端邪说的踪迹。重审意味着再次动用酷刑,根据异端裁判所的法律,这本是被禁止的。在麦地那的一次诉讼中,直到所有被告被驱逐,他才停止审讯。

哲学感悟:权力总是善于用自己的标准来给所有的事情定性,而这个标准又往往是一般人无法琢磨的。

第三、恶魔轻然振动它那黑色的羽翅

本节导读:拒绝最直接的理性的约束,以主观臆断做为评价善恶的标准,这是任何一种思想成熟之后都难免遭遇到的侵蚀,一旦这种侵蚀水滴石穿,那么窒息思想的时代就开始了。

【1】 亨利八世离婚案

亨利八世原是天主教的维护者,曾多次公开发言反对路德。但是,他面临着一个小小的问题,因为他的夫人--来自阿拉贡的卡塔琳娜不曾为她生下儿子,他想与她分手,与他的心上人安娜·博林再缔婚约。但教皇拒绝他离婚时,亨利极快地做出了反应,他脱离了罗马,把旧的、建立在一个英国民族教会的念头付诸实践,并自任教会首脑。

哲学感悟: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波澜壮阔的行为,往往只是一点小小的事情而引起的。

【2】 魔鬼门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