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玉米玫瑰
9849600000030

第30章 旅行作一个证人(3)

寺内有一个珍贵的文物^象背云鼓,大概是用以祈雨的神象。一只石雕的卧象,背上托着木雕的层云,层云上又架起一面真的皮鼓,石象回首顾盼,鼻卷莲花,它就要告诉这里的人们,云中的鼓声如雷,要下大雨了!

在最后的大殿一一隆国殿内有一眼名泉:瞿坛池。这是很少见到的情景,将一眼泉收在殿内,并为这眼清泉在大殿内修了一个“神泉堂”。而殿外周围长长的厢廊内画满了巨幅彩色壁画,随着廊的延伸回转壁画也在迷人地铺展着。

听人讲,壁画上绘制的是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一生的故事和缘化6我一再接近,体会墙上那些有点淡淡褪色的朱红粉绿,依然夺目,甚至那些小小的裂纹也含着温度,我想用手触摸,曾经那些画师无名的过去。

我和安迪坐在一处石阶上,天蓝得让人心碎,这时候有人敲响钟楼上那口硕大的青铜巨钟,“当……”余音似乎一直在耳边不去,我们就洋溢在巨大的声波里,让它的圆圈一圈圈穿过身体,传向远方,传说中可以传到的30里外的巴燕镇。民谣说:角仓(指瞿坛寺)的钟响,巴燕的马惊!

瞿坛寺有联一副:

恍恍惚惚若存若亡若有无渺渺冥冥不动不静不来往在阳光下,在钟声里,我似乎读懂了它。

4

2004年6月20日新房又临的星夜

又回到2002年冬季的同仁县城。前年冬季到达这里时那场纷纷扬扬的雪早已渗进土地的深层或是化进隆务河的清流里,如今的同仁县,绿树荫荫,蓝天白云,像轻装的女子温婉凉爽,我们也从那年冬季走到今天,已经一年半的时间,有多少事情已经改变了呢?

打电话给那时候认识的卓玛家,是可爱的妈妈接的电话,告诉我们卓玛带着孩子在北京,并盛情邀请我们去住她们家那个院子。

243

我们去家里送一些西安特色的礼物。妈妈还是那么漂亮嘛,我说:哪里,哪里,要老啦,妈妈说着仍是神釆飞扬,给我们看那年还在卓玛肚子里的宝宝的照片,好可爱,眼睛大而明亮。很遗憾,见不到卓玛。

妈妈带我们指点了房子,说让我们尽管自在就走了。

哇,我开心得跳到安迪背上。

这是我们今天的家啦!下午的阳光已经没有中午微微发烫的感觉,斜斜地照在院墙上,美丽的雕花木门和木窗敞着,看见屋内宽大的藏式闺床挂着帘子,院子中间有一棵不知道是什么名字的树,叶片肥绿。

我们收拾了简单的东西,就去十几公里外的曲库乎乡洗温泉。

温泉洗浴旁边的山坡上有几株野果树,有一个管理人员指给我们说,那果子叫“老鸦枕头”,可以吃的。我和安迪于是兴奋状跑上去,果子挺密的,大概像大一号的枸杞子那个形状,绿色的透明的,非常可人,摘下来放满手心,好满足啊,而且这个名字虽不晓来意,但浪漫可爱。果子很酸,本来我的牙齿受不了酸,很快就会倒掉,但“老鸦枕头”的那种酸很奇特,酸得够劲却很绵软,牙齿没有一点被侵蚀的感觉,真像枕在枕头上一般舒适,我就嚓嚓嚓嚓吃了一大堆。

温泉自然舒适,热气氤氲中抚慰了远足的身体。

天黑了,星星依旧又近又亮,似乎就挂在小院的廊前,安迪将小方桌摆在院中,冲了茶,电视开着,中央一套的9点新闻。风凉凉的,青海的夏夜是最舒适的,人因为没有燥热也变得安宁,安迪说:这是那年就安排好的新房嘛。我看着星星嘻嘻笑,安迪就过来环住我说:小耳,我们会去任何一个地方,但永远都是我们。

永远,是的,很多人问永远是多远,我们都不会得到答案,但这一刻,他说永远,这就是我需要的。

我知道今天是一个美好的不需要说话的夜晚,一年多过去,我爱的这个怀抱依然在我身边,它依然是宽厚温暖的,让我既是温情懈倦又一样激情索求。

244

2004年6月21日撤拉族的白骆驼

我们也没有时间休太长时间假,本来要等到七月份看盛大的六月会那是太好了。

早晨去跟妈妈告别,她使劲挽留我们多住些日子。下次吧,我说,一定会再来的,我也请她一定去西安玩玩。

临别拥抱时我有点难过,短暂的那次相识让人迅速获得了亲情,异族的纯挚让我感动,这很简单,我们就会是很久的朋友。

中午会到循化县。临近时,有一处寺院叫文都寺,在文都乡的拉代村。这里是十世班禅确吉坚赞的故乡。大师出生在旁边的麻日村,幼年就在文都寺学经。后来大师曾6次到寺视察,赠送法器,佛经等。寺里现在建有大师灵塔殿。

我们进文都寺看了看,规模也很大,现在有僧侣300余人,大小殿堂11座,红墙金顶熠熠光彩,簇新的鞭马墙稳稳地挺立。

班禅大师的故居就在旁边的村子里,我们也顺便去拜访一下。非常奇怪,村子周围都没有长多少高大的树木,大师故居的门前却长了一棵巨大的杨树,很高很静态,在周围很显

立。

传说班禅出世时,值隆冬季节,但这棵树上却布谷婉鸣,绕飞于梢头,并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在院子的上方。当然,这是一个吉祥的有宗教意味的故事。我也愿意相信它的真实性。

进到故居里面,有人介绍说院子中间坐的是大师的弟弟,正给一群来访者在讲什么。

院子非常华丽,三面均为藏式彩绘的房子,四合院的形式。我看到北面的经堂门上的对联:

九曲安禅爱国早传拒虏八荒向化护教所以安邦

大师虽己圆寂,后人向其者何多呀,一生是无论长短的,灵魂可以永存吧。

到了循化县城,很漂亮。这里是全青海海拔最低的地方,气候当然好。共有12万人,大部分是撒拉族。

245

我们先去看街子清真寺旁边的骆驼泉,这是循化最可传颂的地方,是传说中撒拉族的发祥之地。

泉水清澈见底,周围水草葱茏,其间有一匹白色骆驼卧在那里,这就是撒拉族那只神圣的白骆驼。

故事很曲折动人。撒拉族的先民原先居住在中亚的撒马尔罕,属于乌古斯撒鲁尔族部落的一支。族中有尕勒莽、阿合莽兄弟两人。他们学识渊博,在群众中很有威望,却遭到了国王的忌恨和迫害。于是,他们决定远走他乡,带上族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一部羊皮卷《古兰经》,向东方行进,寻找新的乐土。

他们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循化境内。当他们越过孟达山、上乌土斯山时,天色已晚,苍茫中走失了骆驼,便点着火把在山坡上寻找,后人称这个山坡为“奥斯贝那赫即“火坡”),找到沙子坡时,天近拂晓,后人称这个坡为“唐古堤”〔意即“天亮了”)。在黎明中他们站在坡上眺望,见土地平坦,森林茂密,清泉纵横,真是个好地方,走下坡后发现了一眼清泉,走失的那匹骆驼卧在泉中,已经化为白石,《古兰经》就负在化石上面。于是他们试量了这里的水土,结果与他们带来的家乡水土完全相符,大家喜出望外,欣然定居。

从此,撒拉人民就在这块土地上传宗接代,安居乐业。尕勒莽、阿合莽两个兄弟的墓葬就在街子清真大寺的外面,那本羊皮卷《古兰经》就珍藏在清真寺内。据说,全世界也仅存有两本。

我们在撒拉族村庄里随意走走,进了几家民居聊聊,感觉循化的人们非常安居乐业,很具有生活的情趣,而且给人感觉普遍是一种艺术的消闲的生活,不论方式还是形态。

每一家的小院进去都很漂亮,院子里种满花草,房上的木刻精致立体。还碰到一位收藏黄河奇石的年轻小伙,满院满屋都是奇特的石头,收藏之多之异让人真是惊叹不已。

安迪一眼看见放在窗台上的一块巴掌大的石头,青绿色,像一个长发少女的头像,他说:像你。就买下来让我捧着。

后来碰巧走进当地一位著名老艺人韩占祥的家里,他本人就是撒拉族艺术生活的代表,经常出省去表演,花儿唱得很

246

棒,他又娓娓给我们讲述起民族的过去与现在。他的家眷在做很漂亮的民族腰饰,我也挑了一款买下来,系在我今天穿的一身黑衣黑裤的中间,很特别。

后来我们进了一户院落,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果树,阳光斑驳,很漂亮,上面居然长了四种果子,主人见我们进来,立刻抄起一根大棍,打下很多果子请我们吃。我们赶忙道谢,捡起来,在花坛旁的水管洗洗,一口清香。那种清香太深刻了,阳光铺满的院子,香甜的果子,盛情的主人,我都想赖在这里不走了。

送给家里一个小孩子几支漂亮的韩国油性笔,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离开这种自然的好客和阳光般温煦的异乡主人。这个民族是信奉伊斯兰教的,有些服饰信仰和回族是相似的,但整体感觉和内地的回民区不太一样,这是一个保持自我的民族。

撒拉族是骑着白骆驼从中亚迁徙过来的,因为血统的原因,循化县大多俊男美女。他们的庄子很大,很老,树木葱郁,偶尔看见披着黑头巾或白头巾的妇女牵着小孩子从村子里某一条弯路上过来,我们难睹芳容,听当地人讲,不久会有一个循化艺术节,所有的美女俊男就都要亮相了。

这里真是一个芳香温暖的地方,包括人们讲话,都有点软软的濡香。

2004年6月21日孟达的传说

今天还会在循化留上一天,所以睡到自然醒才起来,在街上找了一家循化烩面片,里面炒的有羊肉、粉条、胡萝卜等,辣香适度,非常好吃。

安迪说过了一下面瘾!

10点多,我们才开始出发去著名的孟达自然保护区,^东开了不久就进入险峻的积石峡,车旁是陡壁万仞,车下是悬崖万丈,黄河汹涌奔流,安迪在弯道上游刃地转着方向,我拼命控制着心惊,他却在兴奋地享受夜临刺激的边缘。好在我信任他的车技。

247

从峡中向右一转,就看见苍苍莽莽的孟达山了。孟达地处昆仑山支脉西倾山北坡,黄河南岸,是一个极为丰富的植物宝库和动物宝库,风景秀美,奇石嶙峋,海拔从1000多米到4000多米,因此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变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