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国终结者
9851700000042

第42章 秦灭韩赵(1)

77、七分政治三分军事

寒冬去了,携带着强大生命力的春天到来。灿烂的阳光,催生着万物,在漫长冬日里蛰伏的新绿、鲜嫩,转瞬间都刷刷地冒出头来。往日的新春,是秦王喜欢外出的日子。马踏绿草、剑劈新芽,他会做得非常潇洒,显得非常快乐。只是这个新春,他只能舍弃诸多的享受,来与几个肱股大臣,进一步明确怎样来实现一统天下的大业。

这样的议事就放在秦王的小殿里进行,一共也就十几个文武大臣,都是一等一的智者,也都是他秦王最可亲近、最可信任的人。文有昌平君、王绾、冯劫、李斯等,武有王翦、尉缭、蒙武、李信等。这议事会已开了两天,今天还在继续进行。通过前两天的讨论,对眼前的战略态势,大家已经有了非常清醒的认识。一致认为,眼下的秦国,己经到了下定决心,不失时机地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时刻。

“过去秦穆公称霸,最后还是消灭不了东方的六国,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那时候诸侯各国势力都还很大,周天子的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消失,所以各国力量此起彼伏,都喜欢打周天子的旗号。实际上,是当时还不具备实现天下一统的条件。”尉缭精辟地分析着早先一些时候的情况,然后话语一转接着说:

“从秦孝公以来,周天子日渐衰弱,诸侯之间兼并激烈,六国在关东强大起来,秦国也成为诸侯强国;现如今秦国一国独大,其他的诸侯六国,根本没有力量与秦国抗衡。在这种形势下,秦国要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就像是妇女扫除灶台上的杂尘,轻而易举。”

尉缭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惊雷般的双眼看看众臣,最后停在秦王身上。秦王微笑着对他点点头,然后把目光投向李斯。

“以微臣之见,现在是秦国最强盛的时期,也是各诸侯国最衰弱的时期,秦国凭借这种优势,足可以灭掉诸侯各国,成就帝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现在,正是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秦国若不立即发动统一战争,灭亡各国,一旦诸侯国恢复强盛,相聚在一起,秦国就是有黄帝之贤的,也不能够兼并六国。”

第一天议事会上李斯接着尉缭的发言,深得大家的一致认可。尉缭在此基础上发表了自已的看法,最后特别地强调了这场一扫六国的战争一定要快、要抓住机遇、一气哈成。

“凭秦国现在的强大,诸侯一国的力量只能够抵得上秦国的一个郡县;但是,如果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秦国的力量就不及了。”尉缭说到这里,一一列举了历史上小国修养生息后打败大国的教训。

如吴王夫差没有在战胜对手之时当即灭亡越国,结果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反过手来灭亡了吴国;晋国的智伯没有果断地铲除比自己弱小的赵、魏、韩,反被三家联手攻灭;齐宣王没有趁攻占燕国之时吞并它,齐滑王借燕国臣服之机灭亡它,反被燕昭王招贤纳士,合纵攻齐,报仇雪恨,致使齐国几乎亡国等。

尉缭最后的结论是:必须趁敌弱我强之机,毫不犹豫地立即攻灭各国,防止各国结成联盟,出其不意地发动反击,致使秦国功败垂成。

尉缭的话深得秦王赞许。现如今,姚贾与顿弱已经出发,分别去致力破坏六国可能的合纵,去收买内奸,施反间计,以败坏六国的政治,从根本上弱化六国。在这一点上,秦王不仅亲自参与、精心谋划,还听从了尉缭的建议,大胆决策、不惜代价。

计划已经如此周到,准备已经如此充分,不大获全胜恐怕都难!秦王的脸上,露出满足而又自信的笑容。他环视了一下他的文武大臣,缓缓地开口道:“今天,我们讨论一下进攻的有关事情吧。”完了,他微笑而期待地望着他的肱股大臣。他心里非常明白,一统天下的最好策略,已经在他们心里了。

这回,是李斯首先发言,他坦然地迎着秦王的目光,说:“这场战争,关乎秦国命运,我们不仅要强化在军事对敌人的打击、有一个很好的战略计划,也不仅要特别重视利用外交手段,来分化敌国,达到从敌国内部来瓦解敌国的目的。同时,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政治手段,要改善内政,顺从民心,调整政策,安抚降地,让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听从大王的驱使,为一统天下而竭尽全力。”

秦王听了,点了点头,把征询的目光投向尉缭。

“李客卿的话很有道理。”尉缭说:“治国之道,历来就有‘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说法,战争胜利的关键就是要内政修明。所以,还有件要做的大事是:大造舆论,谴责诸侯或‘倍盟’、或‘叛约’、或‘昏乱’、或‘欲为乱’,声称自己是‘兴义兵,诛残贼’。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战争目的,就是要‘兴兵诛暴乱’,‘庶几息兵革’,结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混乱局面。我们只有在战前这样地大力宣扬秦国发动战争的正义性和意义,才有利于鼓舞士气,争取民心,赢得广大秦国民众的同情和支持。”

秦王听尉缭的话,不断点头。

为了一统天下,这些年来,秦王凭了自己的政治智慧,在内政方面,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他亲政之初,就虚心地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大胆而果断地收回了逐客令,真诚地请回了包括李斯在内来秦寻求发展的众多外国人;接着又听从茅焦的诤谏,把太后接回咸阳宫;当他感到嫪毐与吕不韦对自己再无威协时,还下令放归被流放的原属嫪毐与吕不韦的仆从们。这既缓和了秦王朝内部的矛盾,又改善了秦王的政治形象。

秦王为统一天下所作的准备,远远不止这些,他还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以富国强兵、安定民生;对于连年来秦国不断扩张的占领地,也还不断地调整政策,以缓和当地人与秦人的敌对气氛,安抚被征服地的民众。

除此之外,秦王还彻底地贯彻既定的各项法制及功勋爵制度,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对于李斯、尉缭、王翦等这些个重臣大将,更是不惜高官厚禄,田宅园池,重赏厚待。从而至使谋臣竭智,将士归心,三军乐于效命。

等等这些,都大大地改善了秦国国内政治,缓和了君臣、君民矛盾,为统一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就这样吧,明天应该讨论如何对外作战了!”天快黑时,秦王感觉自已心里己经有底,高兴地说。

78、李斯在秦王面前演戏

春天之所以美丽,是因为春天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生命的成长是件甜蜜的事情,也是件痛苦的事情。甜蜜在于生命的成长,痛苦在于生命的消亡,因为成长的生命总是以消亡的生命作为营养。国与国的战争,更是这样。

八百年前,由周天子分纣的几百个国家,大一些的如今只剩了七国。现在秦国强大了,还希望更加地强大,他要灭了其他的六国,为自己的更加的强大作营养。“现在,该准备的都谈到了,有的已经做了,有的正在做着,我们该谈谈具体的行动了。”秦王望着众人,高兴地说。

通过这几天的讨论,秦王的目光,已经很少放在昌平君的身上,而是自然而然地停留在尉缭和李斯的身上。昌平君感觉到了,也自觉地将身子往后趋着,让身旁的李斯与尉缭尽可能地突出一些。至于李斯,对于一统天下的问题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遇上这样能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总是非常积极地来表现。尽管如此,李斯还是分明地感到了尉缭在战事上的智慧。所以凡是战事,他还是识趣地让尉缭先说,自己在一旁认真地听,努力地思考,争取有更好一些的说法。因此,当秦王说完话后,他把期待的目光转向尉缭。

尉缭生性磊落耿直、智慧超人,他首先是个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个杰出的思想家,对人的认识,非常深刻。在与秦王交往的过程中,尉缭已经看出:秦王是个凶残、成大事后会奴役众人、人品有严重缺失的人。尉缭曾不止一次地想要离秦王而去,可是,一方面由于秦王的厚待、重用,另方面由于秦王统一天下大业巨大的诱惑力,他终于留下来成全秦王,也成全自己。

听了秦王的话,又看到李斯投来期待的目光,尉缭想了想,微笑着说:

“这次战争的首攻目标,应该是韩国。前一阶段,我国在连续大举进攻三晋(韩、赵、魏出自晋国三卿,立国于晋国故地,故称三晋)的战役中,已经攻战了韩国与魏国的不少城池。秦国的国土,已经与齐国连接,成功地完成了中央突破,分割南北,切断山东六国合纵的战略任务。紧接着,我们又通过对赵国持续不断的进攻,消耗、削弱了赵国的实力,完成了破赵的战略准备。等等这些,都标志着统一战争战略准备的完成。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继续先从中间突破,首先消灭正东面的韩国,在顺手灭掉偏北一些的魏国。这样一来,就可以拦腰斩断南边的楚国与北面的赵国、燕国之间的联系,进而南灭强楚,北扫燕、赵。到了那个时候,偏偶最东的孤齐就可以不攻自破了。”

尉缭说完,抬头去看秦王,满以为秦王一定会赞同。然而,对于具备先攻哪一个国家,秦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不同意尉缭的说法,想得到李斯的支持,便把目光转向李斯。此时的李斯,已被尉缭的话深深打动了,正佩服着,看到秦王投来征询的目光,知道秦王对缭子的说法并不怎么同意。可是缭子说得很对啊,只有这么去打,才是事半功倍的胜法。李斯这么想着,对秦王恭敬地一笑,转而问尉缭说:“国尉的意思是,我们进攻第一个阶段主要战略目的是,灭亡韩国和魏国?”

“对,正是这样。”

“能说说理由吗?我们都想听呢。”

“理由很简单,因为韩、魏地处中原,临近秦国,国势又很弱。我们如今的统一战争,最有利的打法还是由近及远、由弱到强,首先吞并韩、魏,就是遵循这样的原则。”

“这样,国尉的意思是,韩国处于秦国东进的首冲地位,又弱小而不堪一击,这才提出‘先取韩魏’的战略步骤。主要是考虑到:韩国的国土地处我国腹地附近,严重牵制了我军行动,就象一个人有腹心之病,如果不先灭掉韩国,解决了这个后顾之忧,就要担心这腹心之病随时有可能发作。”

“对!”魏缭高兴地说,他已经明白了李斯的用意,是在帮助自己说服秦王。

“最先灭韩,也符合先弱后强、由近及远的战略。”李斯点着头说。

“对!”

“按照国尉刚才的说法,我们统一战争的第二阶段,是以中原为腹地,展开两翼进攻,一边征服楚国,平定南方;一边攻灭燕、赵,扫平北方。第三阶段,就是倾国之力、大兵压境,扑向齐国,使他失去应战的勇气,从而达到不战而降服齐国的目的?”

“正是这样,客卿理解得很对。”

“是吗?真是这样,也全是因为国尉的启示。”李斯平静地说:“李斯还想知道:征服了东方六国之后,第四个阶段我们该怎么做?”

“集中数十万兵力,马不停蹄、一鼓作气,分兵数路南进,去平定百越。”

“然后呢?”

“百越平定后,当选良将,率军北上,去驱逐占据河套地区的匈奴,将他们赶得越远越好。”

“对于统一战争,国尉真是深思熟虑,李斯佩服、佩服。”李斯谦恭地说着。

秦王在一旁听着,心里又是生气、又是高兴。生气地是李斯明知他的意思,还在那里与尉缭一唱一合,高兴的是,他感受到了李斯的一番苦心,也进一步看到了尉缭军事上的天才。有这样的人才为我图谋天下大事,焉有不成的道理。秦王在心里想着,爽朗地笑了,说:“国尉为秦国的事操心了,操大心了!这么深远慎密的谋略、这么周到详实的计划,真正是大天才大智慧。说得好,说得好啊!这事,今天就议到这里,待本王再考虑考虑。”

众人都散去以后,秦王身边只剩了李斯与赵高,秦王看一眼李斯,说:“客卿,你还真会演戏。”

“微臣只是认为,国尉说得确实有道理。”李斯恭恭敬敬地回答。

“可是,统一之战,就这一个道理吗?为什么不可以先攻打其他国家?”

“大王是说,先打赵国?”

“为什么不可以?”

“当然可以,只是最好还是先打韩国。”

“你说最好就最好?”秦王大声质问。

李斯跪下,抬起头说:“请大王三思。”

“好吧,这事就稍缓几日,待我三思。”秦王看着可怜巴巴的李斯,说完转身离去。

待秦王没有踪影,李斯慢慢地站起来,自言自语地说:“大王啊,李斯这可都是为了秦国一统天下着想啊!”

79、韩非西往咸阳说秦王

韩国西平的棠溪,是轩辕黄帝之妻蚕神嫘祖的故乡,也是韩非子的故里。这里,峰峦叠嶂、苍翠欲滴,曲径通幽、怪石嶙峋,千层瀑、蝴蝶泉、飞天石,美景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眼花缭乱。韩非最喜欢去的,还是位临棠溪岸边的一处高地。早些年秦王大加赏识的《孤愤》,就是韩非在这高台上写出来的。

这一天,韩非正在高台上写他的另一篇名扬天下的文章--《内储说下》。

这文章照例是清早醒来、还睡意朦胧时想起的。有了这满脑袋的新意在脑海里,韩非照例顾不上用餐,甚至顾不上穿戴梳流,披了件深衣,便兴匆匆地登上这高台来。

他本是韩王室的公子,思想深邃、博学多识,早年与李斯同学于荀子门下时,就以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卓然不群,连超越常人的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身为王族的韩非,自然不可能象李斯那样去为他国谋事,学成之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目睹韩国的积贫积弱,拥有满腹经伦的韩非多次上书韩王,希望用自己的治国之道来改变自己的祖国。

“如今我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韩非对韩王安说。

庸懒的韩王安听了,只是笑笑,回道:“这种状况积重难返,一切得从长计议。”

说完这句话后,韩王安又去与他的美人调情。韩非知道,要让韩王安采纳自己的治国主张,根本是不可能的。失望之余,万般无奈的韩非毅然离开韩国都城新郑,来到这里著书立说。韩非有些口吃,讲出来的话有些结巴,但写出来的文章,却让智者动心。韩非希望,有一天韩王看了他的著述,能用他的思想方法来治理韩国,富国强兵。谁知道,他送给韩王安的著作堆满了韩王的书室,韩王还是视而不见,倒给远在西方的秦王政见了,竟特别地喜欢。直到后来,秦王还靠了韩非的思想方法来统治他的国家。这是后话。

“有一次,晋文公看到膳食官端上来的烤肉中,有一根头发缠绕在上面。晋文公眼睛睁大了,怒不可遏地大声喊道:“去,给我把厨师叫来。”

厨师来了,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看这是什么?”晋文公眼瞪着肉中的那根头发责问。

“头发。”

“你看得见头发?”

“小人能看见。”

“既然能看见,就是故意想噎死寡人?”

厨师跪在地上,磕着头说:“小人该死。”

“知道该死,为什么让你死知道吗?”

“小人想来有三个原因。”

“自己说说!”

“一是小人的菜刀磨得太快,只切得开肉却切不断头发;二是小人在用铁钎穿肉时,只看见肉而没有能够看得见头发;三是小人把肉放在火上烤时,只烤熟肉烧不掉头发。因为这三个原因,小人真是罪不可赦!”

晋文公一听,感到厨师的话里有话。再一想,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情。于是马上下令调查,果然是有人在陷害厨师。

韩非写完清早醒来睡意朦胧时想起的这个故事,感到非常得意,放下笔,放眼茫茫苍苍的松柏银杏,在高台上缓缓地踱来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