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阎锡山未战先逃
★作战时间1938年2月22日至4月1日
★作战地区 山西省西北部的宁武、神池、五寨、岢岚、偏关、河曲、保德县城
★双方作战目的
八路军 在山西省西北部反击日军大规模围攻并收复失地。
日军 日伪军由平绥(今北京-包头)、同蒲(大同-风陵渡)铁路和太原至汾阳公路沿线各据点出动,分5路向晋西北发起围攻,企图压迫八路军第120师和国民党军晋绥军西渡黄河,并威胁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
1938年1月,侵华日军为迅速打通津浦干线,自山西调出部分兵力增援东部战场。国民党第二战区为配合东线的防御,计划乘日军东调之际,反攻太原、石家庄,要求八路军予以配合。为此八路军总部决定以晋察冀部队在石家庄以北破击平汉铁路,129师破击正太铁路,120师破击同蒲铁路北段。
根据八路军总部的部署,120师师长贺龙率领715团、716团、717团和718团2营,对忻县至太原之间的铁路、公路干线展开大规模的破击。仅在2月18日到27日的10天时间里,就破坏桥梁8座,拆毁铁路十余公里,连续攻占了平社车站、豆罗车站和石岭关、麻会等日军据点,歼敌400余人。同时,120师的714、719和718团主力在崞县、忻口、宁武间袭扰日军,歼敌百余人,炸毁火车3列、汽车十余辆。
120师的这些作战行动,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配合了国民党军的作战,对敌占之大同、太原和同蒲铁路北段的交通构成严重威胁。
当时,在晋西北的国民党部队有4个军(骑兵第1、2军及第34、35军),但由于其缺乏战胜日寇的勇气,在日寇疯狂的进攻面前,有的一触即溃,有的不战而逃,不仅反攻太原的计划根本没有实现,反而把晋南重镇临汾也丢给了敌人。日寇长驱南下,直逼风陵渡,同蒲路全线沦入敌手,而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却带着一部分兵力逃之夭夭,退到陕西秋林地区。
阎锡山联共抗日,却未战先逃。由此可见,他拥护全面抗日的决心是那样的不可信。其实,阎锡山之所以采取联共抗日政策,其目的是想抬高自己的地位并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应付即将来临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其本质仍然是反共的。
阎锡山的反共是由来已久的。1921年,阎锡山听了侨居苏俄的山西商人的报告,便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是两个极端的错误,人类应谋求适中的制度”,逐召开“进山会议”。针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以“人群组织究竟怎样对?”为题展开讨论。之后,阎锡山支持蒋介石对工农红军的反革命“围剿”,曾派1个师赴江西参战。
1935年,红军在陕北建立了革命根据地,阎锡山开始了“思想防共,民众防共,政治防共,武力防共”,进而要用“九分政治一分军事来防共,七分政治三分军事来剿共”。他在山西还准备实行土地“村公有”,作为防共的根本办法;设立“防共保卫团”和“主张公道团”组训民众,“防共保乡”。
1935年冬,日本侵略军炮制“华北事变”,接着要求华北五省实行“自治”。1936年2月,红军渡河东征,晋军惨败,阎锡山告急,蒋介石乘机派5个师开进山西。红军于5月初回师陕北,蒋军却赖着不走,而且于6月成立了晋陕绥宁四省边区“剿匪”总指挥部,并以陈诚为总指挥,对阎构成威胁。
在这三种力量面前,阎锡山为了在矛盾中求生存,小心翼翼,开始“在三颗鸡蛋上跳舞”:蒋介石是事实上的国家元首,应该拥护,但又是自己的头号政敌,必须拒绝蒋的势力进入山西;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但他怕引火烧身,不提抗日,当日军铁蹄已进入绥远时,他才于8月有条件地提出“守土抗战”的口号;中共及红军虽然是危险的敌人,但暂时不会危及自己的存在,而且英勇善战坚决抗日,是一支可以利用的力量。于是他停止反共叫嚣,产生了联共的设想。
拥蒋拒蒋,恐日抗日,反共联共,成了阎锡山制定各项政策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其中心是要打联共牌,抬高自己的地位,并增强自己的实力,以应付即将来临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自强救国同志会”内的“左”倾进步人士于9月18日发起成立了“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阎锡山怕触怒日本帝国主义,更名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自任会长。10月下旬,阎锡山邀请共产党员薄一波主持“牺盟会”的工作。从此,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同阎锡山建立了特殊形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即共产党员戴着山西帽子,参加阎锡山的官办团体,运用山西的某些进步语言,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在“牺盟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太原一时成为全国抗日呼声甚高的城市,二十几个省市的数千名进步青年慕名到太原参加军政训练,为抗日战争开始后组建新军、开展武装斗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做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至此,阎锡山在拥蒋的前提下,基本上确立了联共抗日的路线。
2 120师5个月扩大了3倍多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当局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西北红军第27、第28军,独立第1、第2师和赤水警卫营及红军总部直属队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贺龙任师长,肖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关向应任政训处主任,甘泗淇任副主任。
120师辖第358、第359旅,教导团和骑兵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共1.4万余人。
第358旅,卢冬生任旅长(未到职,张宗逊任代旅长、旅长),李井泉任副旅长,辖第715、第716团。
第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辖第717、第718团。
9月3日,贺龙率师部、第358、第359旅(欠第718团)及教导团等部8200余人,从陕西省富平县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开赴山西省抗日前线;陈伯钧率第359旅第718团和师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留守陕甘宁边区,归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建制。
9月下旬,贺龙率师部和第358旅进到晋西北地区;王震率第359旅进到五台、平山地区,发动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9月底,第120师以第358旅第716团第2营为基础组成雁北支队,宋时轮任支队长。该支队深入雁门关以北同蒲铁路(大同-风陵渡)以西日军占领区,开展游击战争。以师政训处和教导团700余人组成地方工作团,在关向应的率领下,分赴岚县、岢岚、静乐、兴县、五寨等地,开展地方工作。第359旅亦组成地方工作团分赴平山、井陉地区,发动群众,扩大部队,组织抗日武装。
第120师主力于9月28日在神池、八角堡地区集结后,在以第358旅开展雁门关南北、同蒲铁路北段抗日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国民党军保卫忻口、太原的同时,10月1日由师政治委员关向应率政治、后勤机关和教导团等,共700余人组成地方工作团,分赴晋西北地区的兴县、保德、河曲、偏关、神池、宁武、静乐、岢岚、临县等14个县。
10月6日,毛泽东电示贺龙、肖克指出:“估计敌人深入后,在后方的兵力,只能守主要的据点,企保持其交通线。”故你们目前的任务是:“开展游击运动,创造抗日根据地。”“主要的是繁殖游击队、义勇军”和“组织若干游击小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第74页,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1月,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成立,马林(后赵林)任书记,统一领导晋西北、大青山两个地区的抗日斗争。接着,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和工作团在牺盟会、战动总会的支持下,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和武装群众;组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各种团体的抗日救国会,建立各级战地动员会;成立了岢岚、静乐、临县、兴(县)岚(县)保(德)等县委或地委;吸收散兵游勇,扩大人民武装,发展主力部队。仅晋西北各县组织的游击队和自卫军,就发展到约1.1万人。
11月8日太原失陷后,在华北国民党军正规战争业已结束、以八路军游击战进入主要地位的形势下,第120师主力遂在晋西北全境展开,准备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其具体部署是:以张宗逊率第358旅一部兵力,进至太原、交城、古交镇地区;以贺炳炎、廖汉生支队活动于吴城镇地区;以王震率第359旅进至崞县至忻口一线;以雁北支队进至怀仁、口泉地区;以王兆相率警6团进至偏关、右玉地区活动,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进一步发动群众,扩大主力部队,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战动总会在晋西北68县成立了县、区、村各级动委会组织。1938年1月,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正式改为晋西北省委,主要领导人未变。
至此,偏关、右(玉)平(鲁)、大(同)怀(仁)左(云)、朔县等一批抗日民主政权建立,标志着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同时,新建立了5个团:学兵团,团长刘开锡,政治委员曾祥煌;忻(县)崞(县)独立团,团长顿星云,政治委员彭德大;平山独立团,团长陈宗尧;崞县独立团,团长贺庆积,政治委员陈文彬;侯马独立团,主官不详。
1938年1月,第120师进行整编:将上述新部队编入第120师,使两旅3个团扩大为每旅3个团,雁北支队扩大为5个营。以忻崞独立团改编为第358旅第714团,团长顿星云,政治委员彭德大;平山独立团改编为第359旅新的第718团(原第718团改为八路军后方留守处警备第8团),团长陈宗尧,政治委员罗章;崞县独立团改编为第359旅第719团,团长贺庆积,政治委员陈文彬;侯马独立团分别补充各团;神池、五寨地区的游击队改编为师独立第1支队,支队长杨嘉瑞,政治委员戴文彬。至此,全师由东渡黄河、出师抗日时的8227人,发展到25454人,扩大了3倍多。
其中,第358旅为9500人,第359旅为9480人,雁北支队为2960人,独立第1支队为1626人,教导团为707人,学兵团为1181人。全师共有步枪4451支、马枪559支、驳壳枪652支、手枪102支、自动步枪2支、手提式枪426支、重机枪32挺、轻机枪236挺、花机关枪4挺、迫击炮15门、手榴弹14648颗、马刀172把、刺刀444把、骡805匹、马134匹。
6月前后,在一些县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了5个独立支队:第2支队,支队长毛少先,政治委员胡全;第3支队,支队长曾来古,政治委员陈远波;第4支队,支队长康干生;第5支队,支队长孙春荣;第6支队,支队长王宝珊,政治委员胡一新。至此,第120师发展到2.9万余人。
3 国民党军一触即溃丢7城
由于八路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建立和扩大根据地,对敌后方构成日益严重的威胁。日寇为巩固其后方,配合对晋南的进攻,于1938年2月中旬,集中1.2万人的兵力,向晋察冀根据地发动了4路围攻,同时又纠集日伪军1万余人,向晋西北根据地发动了全面进攻。
2月下旬,驻大同的日军第26师团黑田旅团8000余人,会同伪蒙军李守信部3000余人,兵分3路,从北面向晋西北根据地进犯。第1路为千田联队,由朔县出动,进占宁武、神池后,又分成两股,一股向西,于28日进占黄河渡口保德,一股经义井南下,向五寨、岢岚进攻。第2路为竹内联队,由井坪出动,先后占领偏关、河曲,并以少数兵力西渡黄河,侵占了我陕甘宁边区的府谷。第3路为伪蒙军李守信部,由绥远南犯,进占清水河后,也进入偏关县城与敌竹内联队会合。
临出发前,日寇第26师团师团长后宫狂妄地叫嚣:“本师团要一举歼灭河曲、五寨、偏关附近之反日根据地。”黑田旅团长也对其部下扬言:“这次进攻晋西北的目的,在于逼迫华北共军西渡黄河,占领晋西北各县,消灭正在发展的反日游击战争。”要求部下发扬武士道精神,“勇武竟进”,“预期1月内”占领晋西北各县。
与此同时,在太(原)汾(阳)公路集中的日军第109师团,也兵分2路向西进犯。第1路2000余人进占离石后,于26日进至黄河东岸的军渡、碛口,并隔河炮击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的河防阵地;另1路由文水、交城出动,占领岔口、古交、河口地区后,向娄烦进犯。
南北两面的日寇同时将进攻的目标指向河西,摆出一副要进犯陕甘宁边区的架势。实际上,日寇这是在搞“声东击西”,其真实意图是想围歼晋西北120师主力或逼迫120师西渡黄河,扫除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以保障其后方的安全。
日军5路进犯,此时驻守晋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有4支,即赵承绶的骑1军,驻静乐;郭宗汾的第71师,驻岚县东村;傅作义的第35军,驻临县;何柱国的骑2军,驻偏关以北。
当这4支国民党军在与日军接战时,除傅作义部的第35军,在方山、临县、娄烦地区稍行抵抗外,其余部队早已逃之夭夭。于是,晋西北的宁武、岢岚、五寨、神池、保德、河曲、偏关7城相继落入敌手。
这时,120师按八路军总部指示,为配合驻晋南的国民党军反攻太原,正战斗在破袭同蒲路崞县到阳曲段上。
毛泽东以他那锐利的眼光看清了日军的真实意图,立即电告贺龙:“敌分5路包围120师及傅作义军,企图压迫我军渡河情况已明,但每路敌力均不大,我贺师应与傅作义协力各个击破之。”“如觉王旅和张旅单独作战不能击破敌之1路,而集中则能击破1路,则以集中打1路为合宜”,“目前重点在坚决击破正向静乐、方山、五寨三点前进之敌,必须击破此3路中之1路或2路,方能破坏敌之包围计划,巩固晋西北根据地,策应其他区域之作战”。
接到毛泽东的指示后,贺龙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从当时日寇的兵力分布看,南面之敌只起配合作用,北面的3路敌人是日寇的主力,其中的1路千田联队,进攻矛头直指我根据地腹地,在敌“围攻”部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对我危害最大。我如能给其有力的打击,必能给整个进犯敌军以较大震动,对粉碎敌之整个“围攻”将发生决定性作用。而且这路敌人在占领宁武、神池后,又分为两股,一股向五寨、岢岚进犯,一股向三岔堡、保德进犯,兵力比较分散,彼此难于互相支援。特别是进犯五寨、岢岚的这股日寇,已经深入我根据地腹地,远离其后方据点,战线拉长,补给困难,更显得孤立突出,并且其翼侧已完全暴露,便于我军集中兵力,聚而歼之。同时,五寨、岢岚地区的群众基础比较好,地形条件也对我军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