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在完成政治上的诸多加强控制的举措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了精神上的控制。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为群臣及众多的儒生大摆酒宴。在宴会上,围绕着是否实行分封制,众多儒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丞相王绾、博士生淳于越等人主张实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则赞同郡县制,并指责淳于越等“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
最后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观点,并采用、实施李斯的“焚书”建议,下令:除了《秦记》(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外,凡列国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统统按时交官焚毁。同时,禁止谈及《诗》、《书》和“以古非今”,违者定当严惩乃至判其死罪。百姓如想学一些法令,可拜官吏为师。从这一点来看,焚书的举动秦始皇肯定做过。
秦始皇称帝以后,力求长生不老,迷恋仙道,不惜动用重金,先后派徐福、侯生、卢生等人寻求仙药。侯生与卢生当初是秦始皇身边的方士,由于长期为秦始皇求仙人和仙药,却始终没有找到,而心急如焚,忐忑不安。依照秦国的法律,求不到仙药就会被处死。因此他们深发感慨:像这样靠凶狠残暴而建立威势,并且贪婪权势的人,不值得给他求仙药。于是,侯生、卢生悄悄地远走他乡。
这件事使秦始皇十分恼怒,于是他下令,对所有在咸阳的方士进行审查讯问,欲查出造谣惑众的侯生、卢生两人。方士们为保全自己的性命,只得相互告发,秦始皇最后把圈定的460余人,都在咸阳挖坑活埋。
秦始皇的“坑儒”是“焚书”的继续。至于坑杀的人究竟是方士还是儒生,学术界各持己见。
从分析“坑儒”事件的起因看,秦始皇所坑杀的人应该是方士;但从长子扶苏的进谏“众儒生都学习孔子的学说”来看,秦始皇所坑杀的又好像是儒生。
还有书中记载,秦始皇在骊山温谷挖坑用以种瓜,以冬季瓜熟的奇异现象为由,诱惑博士诸生集于骊山观看。当众儒生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时,秦始皇趁机下令秘杀填土而埋之,700多名儒生全部被活埋在山谷里。于是有人便根据这一点而偏向于传统的说法,认为秦始皇确实有过“坑儒”的行为。
但有人研究诸史籍,认为“焚书”有之,“坑儒”则无,实是“坑方士”之讹。“坑方士”事见始皇三十五年,因为侯、卢二人求仙药不成,他们惧“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骂了秦始皇一番后逃走。既然事端由方士引起,那么就只能是“坑方士”,当然不能说被杀的460余人中没有儒生,而全是方士,但是由其代表人物可推知,被杀的主体应该是方士,被杀的原因更与儒家的政治主张和学派观点无关。所以即使被杀者有儒生,也并非因其为儒生而得罪,而是与方士们有某种牵连之故。因此绝无理由说秦始皇“坑儒”。
尽管秦始皇早因“坑儒”之举背上千古骂名,然而,直到今天,秦始皇究竟有没有“坑儒”这一谜团还是没有解开。
6、 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说到项羽,人们一定都会记得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也都会想起楚汉战争中他的英勇和最后的悲壮。李清照曾写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笔力千钧的诗热情讴歌了项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行为,寄托了自己对时局的愤慨。但是,项羽究竟为何不肯过江东?古往今来,人们猜测纷纷,却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认为项羽之所以自杀而不肯过江东,是“羞见江东父老”,这也是目前影响最大的说法。
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记载说,项羽被刘邦军队追赶,逃到乌江江边。乌江亭长停船在岸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着回答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之后项羽与刘邦军作了最后的一拼,后自刎而死。司马迁以激昂悲凉的笔调记述了穷途末路中的项羽仍不失其壮士本色的光辉形象。这样一种英雄气概,多少年来一直为后世所歌颂。每每提到项羽的死,人们总会唏嘘不已。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宋人刘子棨的《屏山全集》,他认为项羽之所以说出那样一番话是怀疑亭长有诈。
刘子棨认为,当时刘邦正悬赏千金邑万户侯购项羽的性命,而在项羽身处那样的困境之时,亭长说那样好听的话,项羽难免怀疑亭长在说谎骗自己。他还说,项羽之所以选择逃到垓下,是希望自己能够逃脱,但是受到农夫的诓骗而陷入大泽,因而知道“人心不与己”,他怎么敢再贸然地听信亭长的话?所以项羽才不再寄希望逃脱再起,而选择了与刘邦军死战到最后。这种说法虽然只是刘子棨自己的推测,但是在历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该说法认为项羽所以决然自杀是“为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
长期的内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项羽认识到这一点后,产生了尽早结束这场战争的想法。因此他放弃了乌江亭长劝他东渡为王的意见,毅然自刎而死。
对此观点有人提出反对,认为项羽是一个很残暴的人,这一点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为依据。《史记》中就记载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屠襄城、坑杀20万降卒的行为。此外,楚汉战争爆发后,他依旧没有改掉滥杀恶习,“所过多所残灭”。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消除人民的痛苦?这显然不符合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性格特征。
还有人提出了独特的“敌生我死,成人之美”说,认为项羽一直信奉“非他即我”的斗争哲学。
当他胜利的时候,他要把敌人彻底消灭,而受到阻碍时,他就甘愿把自己毁灭。乌江自刎,是这种品性的最后一次迸发,是一种既不委屈自己,又能成全别人的选择。因此,导致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是项羽独特的个性和奇特的心理因素,是他个性发展的必然结果。
有人则在反驳了一些看法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对有较大影响的认为项羽“羞见江东父老”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列举了项羽在自杀之前曾遭遇的多次失败:他的军队在垓下被刘邦大军包围,爱姬自杀而手下散落,因为受到农夫的欺骗而身陷大泽,狼狈不堪,身边只剩下二十八骑,“自度不能脱”。如果谈及项羽是因自己葬送了八千江东子弟而无颜见江东父老,那么如前所述的失败,他为什么没有因羞愧而自杀?恰恰相反,从前的那些失败虽然也令项羽陷入了极端的窘迫之中,但是他却没有动摇东山再起的决心。而他被刘邦大军追赶时,由陈下到垓下,又南逃至阴陵、至东城,最后来到乌江边,这一系列的逃跑路线,表明他正是打算要退守江东。可是为什么终于来到乌江,并且有人愿意助他渡河时,他反而生出羞愧之心要与刘邦决一死战?这显然与他一直以来的撤军计划不符,是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因此人们认为,司马迁是为了使史书的情节更为完善,所以才补充了这个结局,但是后人却将此当成了信史,并传之于世。
此外还有一种分析,认为项羽是楚国人,而楚人素有兵败自杀的传统。如春秋时期打了败仗的楚国将军子玉就在兵败后自杀,楚国大夫屈原也是投汨罗而死。项羽当时已经弹尽粮绝,兵败至此,对于项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决计不肯过江东,而只会选择自杀这样一种行动。
项羽究竟是不能过江东,还是不肯过江东,至今也没有定论。然而,学术界的纷争并不能影响项羽在世人心中的壮士形象,他的英雄气概依旧为人们所广泛传颂着。
7、 谁是第一个封禅泰山的帝王
泰山封禅被中国历朝历代定为国家大典。它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帝王的一项极为隆重的政治活动。而且,泰山封禅也是国家兴盛、政权稳固的标志。那么,泰山封禅始于何时呢?
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下列几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泰山封禅应起于无怀氏以前很久的时代。
《尚书序疏》说,在上古时代泰山封禅者万余人,仲尼看后不能尽识,所识仅12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帝王封禅应该开始于无怀氏以前很久很久的年代。那些部落酋长在登泰山祭祀时都“刻石纪号”,到管仲、孔子时代,就已经有许多无法识别了。
第二种说法认为是从黄帝开始。《韩非子·十过篇》记载:“黄帝大合鬼神于泰山之上。”这里韩非所记载的鬼神,实际上应是当时各部落的酋长们。黄帝时天下太平,在自古以来的帝王中,只有黄帝登泰山封禅祭祀时山川鬼神最多。
第三种说法认为从舜开始。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公文汇编史书《尚书》以及《礼记·王制》也有相类似的记载。司马迁虽然也引证了管仲对齐桓公讲述无怀氏等封泰山的事,但《史记》中确切记载古代帝王封禅活动,却是由舜开始写起。
最后一种说法认为从秦、汉开始。隋代王通对自古帝王都封禅的传统说法提出质疑。他明确地说:“封禅非古制,实从秦始皇、汉武帝开始。”清代马端临对王通的说法表示赞同。马端临指出:无怀氏至三代即封禅的说法,“盖出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而秦始皇、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史记》、《汉书》都有详细记载。这些不仅在秦始皇、汉武帝本纪里有记叙,而且在《封禅书》、《郊祀志》里也都作了专门记叙,应该是确信不疑的。
8、 王莽弑帝篡位之谜
公元元年前后,汉高祖刘邦开创的西汉王朝已经开始逐渐衰落。这一时期,贵族、官僚和地主拼命兼并土地,封建国家的赋税、徭役一天比一天重,致使广大农民纷纷破产,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全国到处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局面,就在这种情形下,外戚王莽取得了皇位。那么王莽是怎样一个人?他又是如何弑帝篡位的?后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史载王莽出身于贵族官僚世家,但是由于王莽的父亲王曼死得早,所以王莽自幼家境贫寒。他为了能出人头地,一方面努力读书,把四书五经烂熟于胸;另一方面则拼命巴结叔伯,希望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和栽培。特别是对于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的大伯王凤,王莽更是把他当作父亲看待。王凤病重的时候,王莽更是大献殷勤,亲熬汤药,端屎端尿,不嫌脏,不怕累。为了服侍王凤,他甚至几个月没有梳头洗脸,睡觉也是和衣而睡。
王凤被王莽的这种行为感动了,临死之前,他向皇太后和汉成帝力荐王莽。这样,王莽很快就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接着被提携为射声校尉,从此王莽踏入仕途。
王莽工于心计,获得了他的姑母和叔伯们的欢心,所以,永始元年,其叔父王谭、王商以及当时名臣戴崇、金涉等人联名上书推荐,成帝下诏任命王莽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又过了几年,大司马王根被王莽取而代之,王莽掌握了朝政大权。
王莽是继他的叔叔伯伯后王家的第五个大司马,为了使自己的名声能够超过叔伯们,王莽装出谦恭勤劳的样子,一丝不苟地工作。同时他搜罗党羽,凡是来投奔他的,均照单全收,给他们官做。他还把封邑里的钱粮送给宾客,自己却依然过着十分俭朴艰苦的生活。
这样,王莽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勤劳俭朴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朝廷里的大官都在皇帝面前称赞王莽,他的宾客、名士也到处替他鼓吹。但是好景不长,王莽担任大司马还不到半年时间,成帝便一命呜呼。哀帝继位后,其祖母丁氏和母亲傅氏掌权,王莽受到排挤,无奈之下只好称病辞职,回到他的封国新都隐居起来。
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年仅9岁的平帝即位,王政君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外戚丁、傅二家开始衰落。于是王莽又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重新独揽大权。再度登台的王莽,开始拼命栽培亲信,以各种各样的手段笼络和收买人心。于是,他得到许多官僚、贵族和儒生的拥护。有一年,有些地方发生旱灾虫灾,王莽上书朝廷,表示愿意献地30顷,出钱百万,发给农民,此举使得广大百姓对他感恩戴德。
王莽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就让亲信上书,要求朝廷给他加官晋爵。当太皇太后王政君封他为汉公时,他又虚情假意,再三推辞。后来,勉强把封号接受了,可是赏给他的封地他却故意推掉了。他说:“要等天下的百姓都家给人足,然后才接受增加的封赏。”
因为王莽不肯接受封地,于是他的亲信又鼓动官吏和老百姓,叫大家上书称颂王莽的“功德”。据说当时上书的人竟达到40多万,可见他的势力和影响之大。最终,他毒死了汉平帝,可王莽还不满足,公元8年12月,孺子婴被迫“禅位”给他。这样,王莽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王莽想借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这一来又遭到了匈奴、西域、西南各部族的反击。王莽又征用民夫,加重捐税,纵容官吏残酷地对待老百姓,最后终于爆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公元23年,起义军攻破长安,王莽被人杀死。
9、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看一下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怎么说,他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在一条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着。但是,即使是这样,曹操却至死没有称帝。古往今来,人们猜测纷纷,却并没有一致的看法。
如果说建安元年(196)前,曹操在称帝这方面的努力还只是一种不动声色的铺垫,那么从建安元年起,他就开始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建安元年八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献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来因为袁绍不满,曹操才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自己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并从此开始主持朝政。随着实力的增强,曹操对于朝政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献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来越深了。
建安二十二年(217)四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不让行人通行。五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沣宫。六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十月,献帝诏令曹操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有十二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六马。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就这样,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了。曹操唯一没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