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18

第18章 我与美国商务部长关于保护主义的对话

第十八章 我与美国商务部长关于保护主义的对话

背后故事

在美对华贸易摩擦中,站在最前台的是美国两大部门:一是商务部,另一则是贸易代表办公室。前者属于内阁,后者属于总统团队,但其首长都是部长级人士。

基于中美贸易日益重要,奥巴马最终选择了骆家辉出任商务部长。当然,这一任命也有其特殊背景,奥巴马先提名的两位候选人都难以胜任,先是新墨西哥州州长理查德森因腐败指控撤回提名,共和党参议员格雷格则因和奥巴马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拂袖而去。骆家辉最终胜出,其中的原因,美国商务部前助理副部长董继玲就对我分析说,是骆家辉“致力于拓展中美经贸关系,而且成绩斐然”。

骆家辉后来又出任美驻华大使,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奥巴马团队对他在中美经贸领域有娴熟经验的看重。

从以前他在华盛顿担任州长的表现看,骆家辉是支持扩大中美贸易的;但就任商务部长后,他则不可避免地成为诸多摩擦政策的主导者。尽管他也反复澄清,美中摩擦的案值其实很小,没有摩擦的依然是绝大多数。

但这微小部分,对于受涉及的中国企业和工人来说,则可能是灭顶之灾。尽管我也相信,这种情况骆家辉也是不乐意看到的,他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正文

中美贸易互利双赢,这是中美各界的一致共识;但在落实这个共识时,却不可避免地出现杂音。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不断对中国商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作为一个新例子,2010年5月17日,中国输美钢绞线又面临被同时征收反补贴和反倾销惩罚性关税的命运。

一方面对中国商品挥舞大棒,另一方面美国则在积极促进对华出口。5月16日,时任美国商务部长的骆家辉率庞大贸易代表团赴中国,用美国商务部的话说,这是奥巴马执政后美国派出的第一个由内阁部长率领的贸易代表团,目的是为美国赢得更多商机。

在骆家辉出发前,我忍不住询问他:“你多次强调美国将推行积极的贸易促进战略,但许多中国官员却抱怨说,美国却对许多中国产品采取了很多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尤其是美国商务部,相关的制裁案例大大多于以往,你怎么看这种矛盾?”

我所说的案例,有大量的数据可以证明:仅在2009年,美就对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调查23起,“337调查”8起,涉及中国年出口金额约76亿美元,案件数量和金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53%和800%,占全球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总数的25%和总额的65%。

中国钢产品则成为美国对华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最大受害者。不算最新的这起钢绞线“双反”案例,在2009年美对华发起的10起反补贴案中,有6起涉及钢铁及钢铁制成品,涉案金额超过40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对美钢铁类产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而且,美国的这种行为,还诱发其他国家对中国钢产品发起类似调查。

对于我的提问,骆家辉则辩称,这些制裁案件都是美国企业提起的,它们认为受到了中国产品的冲击,而它们提起诉讼后,政府必须履行裁判责任。同时,他也再三强调,受美国制裁的中国商品只占中国输美商品总额的3%,“我们不应该关注制裁的数量,而应该关注受到相关制裁和没有制裁商品的总值,我要再次强调的是,只有3%的(中国商品)受到这些(制裁)措施的限制”。

这应该也是中美就相关案件交涉时美方的一贯口径。用骆家辉的话说,“我们曾就此向中国政府官员解释过,这不是美国政府想提起这些(针对中国商品的制裁)案子”。

骆家辉将原因都推到了企业身上,这样的解释就有道理吗?

这真未必!

自奥巴马上台以来,美对华不断实行贸易救济措施。政府名义上担任中间裁判角色,但从过去一年的实际诉讼结果看,政府在明显偏袒诉讼方。在一些涉华贸易案件中,甚至做到了美方有诉即受理,有受理即对中国商品制裁,有制裁即高关税制裁的结果,严重超越了执法机构自由裁量权的合理尺度。

这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案例就是针对中国轮胎的特保制裁,这是美国首次对中国商品实施特保制裁。这开创了一个极坏的先例——在前总统小布什执政的八年中,美国政府无一例外否决了多起针对中国的特保案。

更主要的是,美国的做法不顾事实。在我旁听过的相关听证会上,除了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等少数组织鼓吹制裁外,美国轮胎厂商、销售商、贸易专家、中国厂商几乎无一例外都反对制裁,认为这将损害美国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虽然他们集体说“不”,但仍遭到奥巴马的一票否决。

作为最终结果,中国轮胎受阻于美国国门之外,美国国内轮胎价格高涨,消费者为此蒙受损失。美国轮胎自由贸易联盟法律顾问玛格丽特·特罗斯文(Marguerite Trossevin)就说,轮胎特保案发出了一个“信号”:“特殊利益团体只要需要,就可以得到(政府的)保护——不管这一举措对整体贸易政策意味着什么。”《华尔街日报》社论也由此批评奥巴马是一个“保护主义总统”。

美国对中国商品“另眼相看”,与美国当前特殊的政治生态有关,在失业率飙升、中期选举在即的情况下,许多人将矛头指向中国,通过抨击中国、向中国施压来博取政治利益。这从最近一些美国人士鼓吹人民币升值、指责中国“窃取知识产权”等事件也可见一斑。

在利益多元的美国社会,这种指责其实也很正常,但美国政府出于政治考虑,有时不是很冷静、客观和理性地看待这些杂音,反而采取了支持、纵容甚至迎合的态度,从而导致针对中国商品的贸易救济案例层出不穷。

对于美国的这种做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初的记者会上就指出,中国对有些国家要提高出口的比重予以理解。他所不解的是,为了提高本国的出口而贬低本国的币值,反过来又企图用施压的办法来强迫别国的货币升值,“我以为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

保护主义无疑正对中美经贸合作构成严重挑战。当然,我们也需要冷静看待。正如骆家辉所言,受美国制裁的中国商品只占中国输美商品总额的3%。中美贸易前景良好,合作是主流,摩擦是插曲,这是大局。

但两国贸易纠纷在增加,这也是事实。3%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牵涉到的却也是中国成千上万人的生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美国政府在努力促进美国人就业的同时,实在不应该损害中国厂家和中国工人的合法权益。

本文发表于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