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美国“阴谋”
9903100000070

第70章 南京大屠杀纪念中的缺憾

第七十章 南京大屠杀纪念中的缺憾

背后故事

《南京大屠杀纪念中的缺憾》一文是我在2003年写作的,当时我尚在耶路撒冷任记者。在巴以这块是非之地,每天都有新闻事件发生,或流泪,或流血。

但也有许多让人感动的地方:巴勒斯坦人的友好,犹太人的认真,还有,对历史的铭记。在纳粹大屠杀纪念日,犹太人放下手边一切工作、全体静默的场面,更让我更感到震撼。

对犹太人来说,60年前发生在欧洲的大屠杀,是两千年民族苦难中最难以弥合的伤痕。历史不容忘记。每年,以色列全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哀悼惨遭纳粹屠戮的600万亡灵。这种深入民族骨髓的纪念,让人震撼,也对有类似苦难历史的中华民族有重要借鉴意义。

但让我感到失望的是,2003年12月,通过房东刚给我装好的卫星电视,收看到了江苏卫视有关南京大屠杀纪念的新闻和画面,夹杂在其他林林总总的社会新闻中,其纪念活动规模之小、民众态度之淡漠,让人感叹!

听着从东耶路撒冷传来的教堂钟声,我在感慨中写下了这篇小文。本拟发给江苏本地报纸,也算我一个海外游子对于如何爱国的看法。后来应《国际先驱导报》几位同仁之约,文章交给了他们。

我本想这不过区区一己之感叹,在现在的中国,究竟又有几人会关心,或真正关心历史和过去,尤其是国人颇为忌讳的历史疮疤?

出乎意料,《国际先驱导报》几位朋友见了这篇小文,觉得很好,至少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后来,文章从原定要上的言论版面,提到了头版,作为社论刊发。

文章发出后,立刻又被包括《南方都市报》在内的多家媒体转载。新浪网也将该文列在显著位置,网友纷纷留言,为之感叹,为纪念活动献策。新华社则将该文评为社级好稿。

其实这篇文章写得匆忙了点,犹太人的纪念活动远不只这些,还包括许多让人值得咀嚼回味的细节。可以说,如果想探究犹太人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危机感,就不能回避这个大屠杀纪念活动。

根据法律,以色列每年都有一天定为“大屠杀纪念日”。在这一天,以色列的国家领导人是不会安排任何外访的,必定在国内主持这个国家一年一度最高仪式的纪念活动。这是惯例,更是领导人的一种历史责任。

这一天,总统、总理、议长、大拉比,都必然以最庄重的面容,向死难者献上花环。总统和总理还要发表演讲,回顾历史惨痛的一页,告诫犹太人勿忘这段最黑暗的历史。

历史在一代代人心灵的阵痛中传承。每年的纪念活动,最重要的还不是总统或者总理的发言,而是6名大屠杀幸存者点燃6支大烛台,每支不过二三十厘米大小的烛台,代表的却是罹难的100万犹太人。烛火熊熊燃烧,是无数犹太人的冤魂在述说,更表明犹太人自强的坚定信念——犹太人永不会被灭绝。

以色列所有电视台、电台都会现场直播纪念仪式。在每位老人走上前去,颤抖着点燃烛台的过程中,电视或电台都会播放提前录下的对这些幸存者的采访,让他们述说当年自己坎坷的经历,教育后人。

这当中总有太多让人欷歔不已的故事。我记得,在2004年点燃烛台的老人中,有一位叫雷尔纳,他当时已74岁,出生于匈牙利。他回忆说,当时他们一群犹太孩子已被纳粹扒光衣服等候处死,孩子们面对似乎已无法改变的命运哭成一片。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纳粹军营里新到了一批土豆,孩子们马上被要求去分拣完土豆,然后再送来处死。这一转折成为这批犹太儿童最后存活下去的希望。盟军最终将他们从纳粹手中解救出来。

1949年,雷尔纳来到以色列。到2004年,他有了2个女儿,10个孙子女,3个重孙子女。他缓缓道来的故事,坚忍、悲壮的神情,让人印象深刻。也正是通过雷尔纳讲故事等活动,爱国思想深入每个犹太人的心中……

正文

12月13日,南京全城鸣笛纪念南京大屠杀,看到电视画面上参加纪念活动的各界人士,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历史的沉重和民族的苦难深感悲痛。

同时,作为一个常驻耶路撒冷的记者,对照以色列纪念犹太人被纳粹大屠杀的活动,我也为南京纪念活动的不足感到遗憾。

从电视画面上,我看到,在整个南京鸣笛过程中,许多人自始至终嘻嘻哈哈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这在以色列是难以想象的。在每年的大屠杀纪念日上午10时,以色列全国鸣笛两分钟,在这两分钟内,国民停止一切活动,学校里所有学生起立默哀,军人持枪脱帽肃立,车辆停止运行。

对这种深入骨髓的纪念,我有着切身的经历。今年4月29日,正逢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我正搭乘出租车外出采访。车快行到十字路口,所有车辆突然间都停了下来,我感到诧异。司机则已打开车门,在车旁肃立。

听到空中传来的鸣笛,我顿时明白现在正是犹太人最肃穆的时刻。大街上,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没有喇叭声,没有说话声,人们都走出汽车肃立。

道路旁,有一个超市,几个年轻妇女买完东西刚走到大街上。汽笛响起,她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脚步,手里还拎着东西,默立在路边。

可以说,几秒钟内,整个世界突然间安静下来——刚才还车辆往来频繁的耶路撒冷大街,仿佛凝固了,每个人都成了雕塑……

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形式,我们未必一定要效仿这一点,但这种形式显示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活动的深入人心。出租车司机对我说:“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但每个人都必须记住历史上的这个不幸,停车、肃立、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我无法想象在那种时刻,还有人会继续行车走路,或者还会保持笑脸!”当被问到这样是否会影响日常生活时,许多犹太人都曾这样回答。

在这一天,我看到许多家庭都点燃了蜡烛。人们纷纷前往墓地、纪念馆,哀悼死难的同胞,同时也向当年拯救犹太人的国际义士致敬,其中包括向埋葬在老城旁边的辛德勒致敬。

在这一天,以色列全国没有娱乐活动。电视节目上,主要是各种纪录片,既有当时集中营中的惨景,也有幸存者的现身说法。在学校中,老师也会给孩子讲当年的各种事件。在一些家庭,父母也会给子女讲民族苦难的历程……

但也就在12月13日当天,不说全国了,就在南京中山陵,据说还举办了一场花车游行,许多宠物也到场巡游。

我不反对这种活动,人民有权利游玩欢乐,越多类似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越说明我们国家发展的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但在这一天,我们正沉痛纪念在这个城市的30万亡灵。时间合适吗?我宁愿相信这都是我们的无意识,但无意识的背后,却是我们对历史的淡漠。历史不容忘却,要将纪念活动真正深入民众心灵,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文发表于200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