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991600000032

第32章 为何孩子不分享

懂得分享,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分享,就算守着大堆的玩具和美食,他也是孤单的,是不快乐的。所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分享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权利的基础上。很多家长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分享,但是不懂得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结果是家长越“教育”孩子分享,孩子就越是不愿意和别人分享。

孩子其实是非常愿意和别人分享的,大人们若不懂得孩子的心理,往往“好心办坏事”。周周4岁的时候,早上出门玩,外婆拿了一些周周的糖果揣到兜里,说是要带给小朋友吃。周周不乐意地说:“我不要给别的小朋友吃。”外婆说:“别的小朋友都拿过糖果给你吃的呀,你也要和别人分享嘛。”周周执拗地说:“就是不要给别人吃!”外婆生气地对我说:“这孩子不懂得分享。”

听到这句话,周周委屈地哭了起来,边哭边说:“就是不愿意给小朋友吃!”外婆恼火地把糖果塞了回去。我示意外婆停止,我来处理这件事。

“不懂得分享”,这个帽子扣得有点大,有一棒子打死之嫌。这样来评价一贯慷慨大方的周周是不客观、不公允的,这是外婆有情绪时的表现——情绪不好时,她评价任何人或事都会带上主观偏见,这在教育孩子上面是个要命的弱点。我知道周周平时很乐意和别人分享,这一次表示不愿意分享,是因为外婆从头至尾没有征询过她的意见,而是自作主张把她的糖果带上欲分给别的小朋友。周周觉得外婆这样做没有尊重她“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所以她表示反对。

我蹲下来,眼睛平视着周周说:“你的糖果由你自己支配,如果你不愿意,你可以不带出去,留着自己吃。这件事由你决定。”周周停止了哭泣,说:“我愿意给晓晓吃,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还愿意给思思和乐乐吃,她们都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愿意给不认识的小朋友吃。”原来是这样!我笑着说:“外婆真的弄错了,周周是最慷慨大方的,可愿意和小朋友分享了。”

事情的结局是:周周带着一把糖出了门,先自己吃了几颗,然后分给晓晓2颗,再分给我1颗,最后还剩下几颗留给思思和乐乐。同样是引导“分享”,如果方式稍有不当,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很多家长比周周外婆更甚,喜欢强迫孩子分享。一次,苗苗带着2本书来到户外看,蕊蕊想看其中一本,苗苗不愿意。苗苗妈劝说苗苗借一本给蕊蕊,苗苗还是不愿意。苗苗妈说:“你真小气!你不借给蕊蕊,蕊蕊下次不会跟你玩了。”

还有一次,苗苗在吃豆腐干,分了一包给周周,另一包给自己。那天一起玩的还有蕊蕊,苗苗外婆见苗苗没有分给蕊蕊,拿过苗苗手里的豆腐干说:“分一点给蕊蕊吃吧。”苗苗说:“不行,我不愿意分给蕊蕊。”苗苗外婆说:“你又不乖了,怎么这么小气呢,蕊蕊是不是你的好朋友?”苗苗哭了,“就是不,就是不。”我上前对苗苗外婆说:“苗苗觉得豆腐干是她的,她有支配的权利,她不愿意就算了,不要强迫她。”苗苗外婆说:“那哪行呢,由不得她,养成这种自私的习惯可不好。”说完,她拆开包装,拿出两片豆腐干给蕊蕊,剩下的给苗苗。苗苗见豆腐干被撕开了,大哭不止,大喊:“就是不要给蕊蕊!蕊蕊不是我的好朋友了……”苗苗外婆说:“你不听话,这么自私!”

那天,苗苗委屈地哭了好久好久。

面对孩子的不愿意分享,大多数家长的做法是想方设法说服孩子分享,劝说无效后就给孩子贴上“小气”“自私”的标签,并且“威胁”孩子:“如果不分享,小朋友就不会跟你玩了”,或者“你不和别人分享,那以后别人也不会和你分享了”。这些话看上去都没错,这样的做法好像理所当然,但是造成的后果是:越是教育孩子分享,他会越发感到不安,把自己的物品看得牢牢的,唯恐别人夺走他的物品。有了这种不安,孩子就越发不愿意和别人分享。道理很简单,换位思考一下就能明白,假如我们成人屈于某种压力而被迫与别人分享,这种违心的“分享”能让你感到快乐吗?你会心甘情愿地与别人分享吗?同样,孩子只有拥有了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之后,才会发自内心地乐意跟别人分享。孩子有权支配属于他的物品,要不要和别人分享得由他决定。如果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物品,我们不能劝说或者暗示孩子,更不能强迫孩子。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发现被强迫分享的孩子也会强迫别人与他分享。事实上,那些喜欢抢夺别人物品的孩子,大多数曾经被大人强迫和别人分享过。津津就是这样,经常被妈妈强迫与别人分享。有一次,津津在骑单车,西西想玩,津津不愿意。津津妈让他借给西西玩。津津不愿意,但是架不住妈妈的劝说,最后还是向妈妈妥协了。没多久,津津转过头去抢西西的玩具……在孩子看来,自己的东西可以被强迫分享,就意味着他也可以强迫别人和他分享。

那我们怎样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呢?关于“分享”,我给周周的规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规则:对自己的物品有支配的权利,别人的物品要经允许后才能拿,公共的物品先到先得,后来者等待。在2岁以前,周周是不会分享的,因为那时她还没有“你的”“我的”“别人的”概念,只要是她喜欢的东西,她都认为她可以拿。如果孩子连“你我他的”都分不清,他会觉得任何他喜欢的东西都是他可以拿的,根本不懂分享是什么意思,在这时候去和孩子谈分享,无异于对牛弹琴。

那时候,只要别人碰她喜欢的东西,她就会跑过去推开别人,大声尖叫以示抗议!有一次,晓晓在我们家住,裤子尿湿了,没有备用的,想借周周的穿,周周不肯,我们只好作罢,把晓晓的裤子用吹风机吹干了再换。有一段时间,周周在户外玩秋千,两个秋千,她居然要玩一个,占一个,空着的那个秋千也不准别人玩。我知道这是由于她不能区分自己的、别人的东西造成的,她认为这个秋千就是她自己的。

我们家的东西都得厘清权属,哪样是周周的,哪样是爸爸的,哪样是妈妈的,哪样是公共的。自己的东西由自己做主支配,谁都不能干涉;公共的东西按先后顺序轮流使用。凡是属于周周的物品,比如衣服、书、玩具、食物、颜料、笔等,都由周周支配,我们从来不擅作主张将她的物品借给或者送给别人。如果小朋友想借用周周的物品,来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就对小朋友说,这个是周周的,你得问她。如果她不愿意分享,我们尊重她的决定,不会劝说或暗示她与别人分享。我们不会给她贴上“小气”的标签,偶尔有旁人在周周不愿意分享的时候,开玩笑似的说周周“小气”,我们都会耐心地替周周解释,消除旁人善意但不当的“逗”对周周的负面影响。

2岁半以后,周周非常乐于和别人分享她的东西,不管是吃的还是玩的。但是前提必须是别人先问过她,或者她主动与别人分享。由于我们尊重她对自己物品的支配权,所以她也尊重他人的支配权,想借用别人的物品时必定先征询别人的意见,不会擅自拿别人的东西,更不会抢同伴的玩具、食物之类的。

那些被成人冠以“小气”之名的孩子,尤其是被强迫分享的孩子,或许有一天真的会变得小气,彻头彻尾不愿意分享了。到那时,家长可能会感到非常纳闷:我没少教育孩子和别人分享,怎么会这样?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实在是成人没有好好尊重他们,把他们逼向了“小气”。

重点提示:

如果一个孩子不会分享,就算守着大堆的玩具和美食,他也是孤单的,是不快乐的。

很多家长经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分享,但是不懂得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分享必须建立在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权利的基础上。

孩子只有拥有了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之后,才会发自内心地乐意跟别人分享。孩子有权支配属于他的物品,要不要和别人分享得由他决定。

如果没有尊重孩子支配自己物品的权利,那越是教育孩子分享,他会越发感到不安,把自己的物品看得牢牢的,唯恐别人夺走他的物品。

如果孩子连“你我他的”都分不清,他会觉得任何他喜欢的东西都是他可以拿的,根本不懂分享是什么意思,在这时候去和孩子谈分享,无异于对牛弹琴。

谦让是孩子和人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懂得谦让的孩子能和同伴和睦相处,能深受同伴欢迎。但是,在生活中,不少家长不懂得谦让的内在含义,喜欢无原则地要自家孩子谦让。甚至明明知道不应该要自己的孩子谦让,但是碍于面子,好像不叫自己的孩子谦让就说不过去。

哲哲妈就是这样。

一次,哲哲和周周坐在长长的石凳上玩“开火车”的游戏,哲哲当司机,周周当乘客。他们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奇奇走了过来,咕哝着要当司机,爬上石凳试图挤开哲哲。哲哲当然不乐意,死死占着司机的位置。奇奇没抢到司机的位置,哇哇大哭起来。哲哲妈闻声走过来,了解原委后劝哲哲,“你让给弟弟吧,他小一些啊。”哲哲很不高兴,闷不做声,坐在那儿没挪窝。哲哲妈试图再劝,我阻止了她。

我说:“是哲哲先在这里当司机的,如果奇奇想当司机,必须遵守先来后到的规则,和哲哲商量,然后等待。所以,你不应该劝说哲哲让出。”

哲哲妈惊讶道:“难道不要教孩子谦让吗?”

我说:“教孩子懂得谦让应该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

哲哲妈说:“天哪,以前不管什么情况,我都是教育哲哲谦让的,譬如对方哭了、对方比他小、对方是女孩,等等。”我说:“对方哭了就该谦让?这不是暗示他哭可以得到谦让吗?下次他也会以哭的方式来要挟。而年龄小、对方是女孩等也不是谦让的理由。不分青红皂白的谦让会让孩子产生混乱,不利于建立规则,不利于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会让孩子觉得不被尊重、不公正,感到委屈和压抑。”

哲哲妈疑惑地说:“是这样啊。我总是叫他让着别人,而他却总是喜欢抢别人的东西。”

我说:“这个理所当然,因为你强迫他谦让,你传递给他的信息就是他也可以强迫别人谦让。”

哲哲妈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可是他和别的孩子争执起来,不叫他谦让都不好意思面对对方家长呢!”

我说:“那你得想一想,孩子明辨是非、遵守规则重要还是面子重要?你叫你的孩子一味谦让会让对方孩子思维混乱、不守规则,这对对方孩子也是不利的,明理的家长应该知道孰是孰非。”

哲哲妈说:“怪不得哲哲一不如意就总以哭闹来要挟,我是得好好反思一下了。”

家长们喜欢让自家孩子无原则地谦让,理由五花八门:比如你大一些,要让着弟弟妹妹;小朋友哭了,你让出来吧;小朋友是客人,你是主人,你该让着他,等等。这些荒唐的理由会严重误导孩子:年龄小的要让——下次遇到比我大的,我也胡搅蛮缠,这样人家也应该让着我;别人哭了就要让——下次我也哭,哭就是武器,哭就可以得利;是客人就要让——下次我到别人家做客,也要主人让着我。看看,这些理由是经不得一丝推敲的,到了孩子不讲理的时候,家长又开始埋怨孩子怎么这么不讲理,殊不知,这些都是家长们自己暗示的。

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委屈”和“不公”,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记得我小时候,每次和弟弟发生冲突,家人的解决方法很简单,就是把我们分开,“各打三扁担”,然后“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你大一些,是姐姐,让着点弟弟。他们有时根本不问事情原委,有时是目睹事情的前因后果,明明知道是弟弟无理(譬如我的食物被他抢了),但处理方式都是清一色要我“让着弟弟”,理由是我大一些。那时,我的心里那个恨啊,觉得大人们真的很不公平,明明是弟弟不讲理,他们还要我让着他!内心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憋屈感受,积压在心里特别难受。由于家人的这种做法,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可笑的愿望——希望妈妈哪一天给我生个哥哥或者姐姐,那样我比他们小,就不用让着他们了!

前面说过孩子玩具被抢,家长不但不帮孩子要回,反而叫孩子让给别人,美其名曰为“谦让”“分享”。这好比成人在大街上被人抢了钱包,这个人不但不抢回来或者试图求助,反而将钱包拱手让人,你会觉得这个人是谦让吗?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成人身上会觉得荒谬,成人却以种种荒谬的理由来要求孩子!

谦让是美德,但不要教孩子无原则地谦让。教育孩子谦让的前提是对方遵守规则,无关乎年龄,无关乎客主,无关乎强弱,无关乎面子。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养成美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所面对的问题。大人往往认为自己高孩子一头。站在大人的角度认为是对的事情,并不一定是对的。

重点提示:

不少家长不懂得谦让的内在含义,喜欢无原则地要自家孩子谦让。甚至明明知道不应该要自己的孩子谦让,但是碍于面子,好像不叫自己的孩子谦让就说不过去。

家长无原则地教孩子谦让,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秩序,带给孩子的感受是“委屈”和“不公”,这是因为他们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所面对的问题。

教孩子懂得谦让应该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不能教孩子向“错误”的行为谦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