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
991600000042

第42章 孩子为何越大越没有创造力 (2)

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走向独立。孩子走向独立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稳固的安全感,如果从小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稳固的安全感,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可以信任的,继而推及他人是可以信任的,环境是可以信任的,从而慢慢走向独立。二是孩子真正自由,这个自由包括身体的自由和意志的自由。如果孩子能做自己的主人,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和意志,不必听命于他人,不必看人脸色行事,他在别人面前是放松的,而不是紧张的,他不必讨好于他人,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那么总有一天,孩子自然会走向独立,这个过程不必刻意培养。

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家长容易走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过于保护,将孩子保护于自己的羽翼之下,对孩子离开自己非常忧虑。这样的家长内心深处对孩子的离开很恐惧。比如我们幼儿园的很多新生家长,在孩子刚来园时,不舍和焦虑之情溢于言表,好不容易把孩子交给老师,还恋恋不舍地站在院门外偷听,时不时跑到幼儿园来偷窥,看孩子是不是在哭。有的妈妈甚至和孩子齐声痛哭。连家长都如此焦虑、恐慌,孩子能不焦虑吗?这样又如何能让孩子走向独立?爱孩子,就是让孩子有一天可以离开你。

另一个极端是强行让孩子独立。不少家长由于工作等原因,把孩子送回老家,或者放到幼儿园全托。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痛苦、会焦虑,但是日子久了,孩子变得漠然,和妈妈分离的时候不再哭泣。这时家长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的孩子独立性强。某些全托的孩子确实自理能力较强,但是他们不是真正的独立,他们的内心深处特别缺乏安全感,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他们慢慢对父母变得淡漠。很多家长都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是正确的,但是独立性的培养必须建立在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上。如果孩子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强行把孩子推向独立,结果会适得其反。

如果孩子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获得稳固的安全感,他自然会一步步走向独立。这个过程不必刻意培养,只要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最大限度的自由,相信他,然后放手就能做到。这样孩子就能离开父母的羽翼,成长为搏击长空的雄鹰。

重点提示:

父母总说“孩子离不开父母,到外公外婆家,才没待一天就想不在身边的爸爸妈妈了”,其实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而是父母离不开孩子。孩子离开了,很多家长会突然感觉不安,特别是小的孩子,父母总怕这怕那的,生怕孩子离开父母就会出问题。父母的焦虑和不信任,让孩子失去了独立的机会。

其实孩子总归还是要离开父母。如果孩子从小和父母建立了良好的依恋、稳固的安全感,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可以信任的,继而推及他人是可以信任的,环境是可以信任的,从而慢慢走向独立。

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离不开父母”或“父母离不开孩子”,而强行将孩子与自己隔离开,比如送幼儿园、放老家等,这样会造成孩子的冷漠、对父母不信任,进而不信任周围的环境。

2010年春节后,我忙着给周周找幼儿园,我理想中的幼儿园是一所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注重孩子个性发展的幼儿园。我希望周周上幼儿园之后,幼儿园老师能延续家里这种自由平等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的个性能自由发展。没有诸多限制、压抑个性;让孩子事事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盲从;让孩子有独立的意志,而不必听命于他人;保护孩子的创造力,而不是学习过多的知识和技能。由于以前已经看过不少幼儿园,这一次我直奔开辟了蒙氏班或者号称引进了蒙氏理念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都是民办幼儿园,每月收费1500元至3000元,属于长沙的高收费幼儿园了。一番寻找下来,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一一记录下来,也好给广大即将择园的家长朋友以借鉴。

对于择园,真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择园,大多数家长还停留在看硬件设施的层面上。他们不知道从哪些方面观察,也不知道怎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我选择幼儿园其实是选择老师,硬件条件并不需要有多么优越,只要活动空间大、安全,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就好。而且我只选对的,不选贵的,硬件条件的豪华与先进都是表面的东西,是否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能否切实落实这一理念的老师才是最为关键的。对于宣称“贵族”“精英”“保姆式服务”之类的幼儿园,我基本是一票否决,这样的幼儿园的办园思想就是错误的,孩子在这里除了学会虚荣、急功近利、浮躁、有优越感之外会一无所获。

2010年正月初七,我们开始了看园的第一站,去了离家最近的一所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有三所分园,宣称的教育理念和我一致,收费不菲。进园后,副园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每一个教室。幼儿园刚上班,只有老师们在布置教室、打扫卫生,还没有小朋友,我们无法看到小朋友的活动,也无法得知老师和小朋友相处的情形。园长助理和周周亲切地打招呼,带着周周到游乐玩具区玩,她的嘴巴说个不停,很少静下来听周周的话,也不能静下来观察周周需要什么,周周几次欲开口说话都被她打断了。这是典型的传统老师,不懂得倾听和观察,以老师为中心,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和需要。我想副园长都如此,班上的老师大抵也差不了太多吧。

正月十三,我们去了一家号称“引进台湾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和国际同步”的幼儿园。副园长D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带着我们参观周周适龄的两个班。第一个班是3岁半到4岁的孩子,当时正是起床的时间,没有一个孩子是自己穿衣服的,孩子们一个个缩在被窝里等待老师穿衣服,被老师穿好衣服的孩子则双腿并拢坐在自己的床头。我很奇怪,问D老师:“他们自己不会穿衣服吗?为什么不让他们自己穿呢?”D老师解释说:“因为今天比较冷,怕孩子们冻着,所以没让他们自己穿,要是天气暖和的话,还是小朋友自己穿的。”其实室内并不是太冷,当时周周每天都是自己穿衣服,孩子适当接受寒冷刺激可以提高抗寒能力。也许幼儿园这么做是考虑到很多家长的要求,但实在是对孩子保护过度,有包办代替之嫌。

进到另外一个班,老师正在弹钢琴,小朋友们唱歌。我们站在门口,尽量不打扰到小朋友。一曲弹完,老师起身和我们打招呼,然后对小朋友们说:“小朋友,说阿姨好!”二十多个孩子齐声喊:“阿姨好!”我笑着和孩子们打招呼,心里却泛起一些失望,为什么好端端的活动要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中断,为什么要刻意督促小朋友向我问好呢?这岂不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么?孩子有不被打扰的权利,也不应该被要求集体叫“阿姨好”。老师也许觉得这是基本的礼貌,但是这种礼貌不应该是这样“教导”出来的,而是成人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熏陶出来的。

接着,老师把所有的水杯倒上水,放在一张桌子上。老师说:“我们要喝水了,老师点到一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就上来拿自己的杯子喝水。”点一个名字,小朋友说“到”,再从老师手里接过自己的水杯。没点到名字的小朋友只能无聊地坐在凳子上,二十多个孩子坐在凳子上,情绪浮躁而无所事事。洗脸也是如此,一个个点名拿毛巾。别小看喝水、洗脸这样的小事,其实透露的是老师的教育观,点名喝水是典型的控制孩子:在统一的时间喝水,不喝也得喝;必须点到名才能拿到自己的水杯,没点到名字就不能拿,这是在意志上控制孩子。喝水是人的生理需要,是孩子的基本权利,孩子有随时喝水或不喝水的自由,为何一定得等老师点到名字才能喝?为何点到名就必须喝?

接下来,我们看了离家稍远的一所幼儿园,这所幼儿园是长沙最早开展蒙氏教育的幼儿园之一,他们的宣传单上称:专业的个性化教育,让孩子与众不同;一流的师资团队,硕士生带班;主张关键期的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孩子制订早期教育指导方案。当然收费也是“一流”的,每月学费接近3000元,很多长沙人一个月的工资都没这么多。

进园后,前台有好几位老师负责接待,她们身着制服、热情大方。一位年轻老师带领我们参观,我们首先来到小班,这个班的孩子年龄在三岁左右。小朋友们刚起床,围坐在桌子边准备吃午点。生活老师端上一盘梨子,几位小朋友伸手欲拿,一位身着白色衣服的老师严肃地呵斥:“老师请你们吃了没有?”小朋友们见状,伸到半路的手赶紧缩了回来,老老实实坐在桌子边等候。过了一会儿,这位老师可能觉得“时机”成熟了,下了指令,“小朋友请吃!”待老师下令,小朋友们方才伸手拿起梨子吃了起来。

这一幕太熟悉了,曾经无数次发生在很多幼儿园里,在那里,小朋友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老师的允许,否则就会被制止和呵斥!在这样一个宣称有着“一流师资”,提供“专业的个性化教育”的天价幼儿园,老师的素质和传统幼儿园的老师相差无几,这实在是名不副实。我退出了这个班,对接待老师悄悄地说了我的感受。接待老师很尴尬,显然她很少碰到我这样的家长,对于我提出的诸如“你们的教育理念是什么”等问题无从答起,只是坦诚地告诉我她是新来的。我说:“这样吧,你能不能推荐你们园里最好的蒙氏老师和我沟通?”她说当然可以。

我们来到另一个班,这个班正在组织教学活动,主教的是班主任老师。据介绍,这位老师获得了他们集团的教学能手奖,集团有10个幼儿园,共有5名老师获此奖项,可见这位老师应该是他们园里最优秀的老师了。主题是元宵节自制灯笼。小朋友坐成一排,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做好的灯笼(据配教老师介绍,这些灯笼是上次活动课小朋友自制的)。老师点到哪位小朋友,那位小朋友就上前把灯笼交给老师,由老师用一根带子把灯笼系在彩带上。很多幼儿园用这种教学方式:集体形式组织教学,挨个点名,挨个上来,小朋友参与的机会很少,等待的时间却很漫长。小朋友非常被动,并不是主动、自愿地来选择自己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