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就是把词语和意义讲清楚,说明白,常用的解词方法有四种,即定义法、描述法、字义分析法、同义互注法。
1、定义法,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词语。例如“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下定义的方法首先要指出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属于哪一类。比如,琥珀属于化石。然后再说明它在同类事物当中有什么特点。比如,琥珀不同于其它化石,它是由古代松柏树脂形成的。
2、描述法:就是把词的含义作一番描写、叙述、说明。例如“流逝——象流水一样迅速失消”。用这种方法解词,有时偏重于描写,有时偏重于叙述,有时偏重于说明,但是更多是综合运用。要做到文字简要,语意明确。
3、字义分析法:就是从分析字义着手,把各个字义总括起来,说明某个词的意义。例如“哀鸣——悲哀地呼叫”。用这种方法解词,要抓住词语里的重点字眼,这对理解整个词语的含义起很大作用。尤其解释成语,例如“喜出望外”,这“望”字是重点,弄懂这“望”字是“希望”、“意料”的意思,其它就容易掌握了。
4、同义互注法:就是当我们解释某个词语时,运用与它意义相同的词语来注解。例如“企望——希望”。此外,还可运用含义相反的词语,采取“不××”形式,进行互注。例如“崎岖”——不平坦”等。
哪些词可以通用
【按】这里给大家介绍异形词。异形词指词形不同而含义相同并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可以换用的一组词。例如,报道、报导,按语、案语,烦琐、繁琐,风姿、丰姿等。学习、研究异形词的意义在于:(1)从现阶段看,让人们知道某词和某词同义通用,用哪一个都对,用哪一个更好;(2)从长远看,为了实行词形规范化,就是选用一个词形作正词,将其他词形精简去。下面陆续介绍若干组异形词,供大家学习、研究。
令爱令嫒lìng’ài称对方女儿的敬词。例如:(王升)“老先生,褚少爷久闻您在江湖上的大名,钦您在乐器上技艺精深,令爱又色艺双绝,特意派我送上请柬,邀您父女加入‘雅乐社’。”(黎松寿等《瞎子阿炳》)(曾皓)“我这小孙儿年幼无知,说是在令嫒头上泼了一桶水……”(曹禺)《北京人》
《现代汉语词典》:令爱,“也作令嫒”。本作令爱,见《剪灯新语》:“今则谨携令爱,同此归乎。”《辞海》(1937年版):“爱,俗作嫒”。
按语案语ànyǔ作者、编者对有关文间、词句所作的说明、提示或考证。例如:毛泽东同志在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时候,写了一百零四篇按语,这里选辑了四十三篇。(《〈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注)望着农场里的花木蔬果,对着戏台上的童话表演,他(指倪焕之)总想到“隐士生活”“梦幻境界”等等案语。(叶圣陶)《倪焕之》)“按”通“案”,考察,考据。《辞海》(1937年版):按,通“案”;按语,“按亦作案”
。《现代汉语词典》把“按语”和“案语”并列为一个词条。今多作“按语”。
单方丹方dānfāng民间流传的药方。如: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
(鲁迅《呐喊·明天》)
除了他(指老通宝)的媳妇四大娘到祖师菩萨那里求过两次的“丹方”而外,老通宝简直没有吃过什么药。(茅盾《秋收》)《现代汉语词典》:单方,也作丹方。单方,世俗相传的简单的药方。古代道家炼药多用朱砂,后因以称依方精制的药方为丹。故“单方”又作“丹方”。
报道报导bàodào(dǎo)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用书面或广播形式发表的新闻稿。如:
十月二日,格林威治时间的零点,英国广播公司播送的世界新闻节目中,头条就是从北京发来的路透社电讯,报道了新中国的诞生。(徐迟《地质之光》)他(指胡大印)的眼睛有些发蒙了,不过还是从报导的本文里看见了许志凡的名字。(于敏《第一个回合》)《现代汉语词典》:报道,也说“报导”。导,旧读dào,通“道”。《辞海》(1979年版):①道,通“导”,光导;疏导。
订购定购dìnggòu约定购买(货物)。如:由于这些研究员坚持,数学研究所继续订购世界各国的文献资料。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曾三]“不退,这三部是钉子钉在木板上,定购死了。”(李德复《财政部长》)《现代汉语词典》把订购和定购并列为一个词条。订婚、订货,也写作定婚、定货。但制订不能写成制定。
释成语、熟语中的“前、后、左、右”“前”、“后”、“左”、“右”这四个人们常用的语素的语义,似乎比较简单,其实,不然。我们把成语、熟语中的“前、后、左、右”的语义作一分析,便会有所了解。
如果以“人”或“物”为中心,用“前”和“后”指方位,“前”是“人”、“物”所面对的方位,“后”是“人”、“物”所背对的方位。用“前”、“后”这一语义的成语、熟语有“顾前不顾后”、“瞻前顾后”、“后顾之忧”、“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鞍前马后”。
如果谈时间,以“现在”(“现在”这段时间可长可短)为立足点,在“现在”以称为“过去”,在“现在”以后称为“未来”(或“将来”)。叙述到“过去”的事,称“往事”,又称“从前”(或“以前”)的事,叙述到“现在”以后的事,称为“以后”(或“今后”)的事。
成语、熟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捐弃前嫌”、“前功尽弃”中的“前”指“过去”,“后”指“未来”;但是,“回顾与前瞻”、“前途无量”、“前程似锦”
中的语素“前”却指“未来”。“前”指时间时,有的指“过去”,有的指“未来”,这是很有意思的语言现象。指“未来”的这个“前”可能与表方位的“面前”、“前面”的“前”语义上有些联系。
将两事物对说时,两事物在时间上不同,也可以分别用“前”、“后”,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长江后浪推前浪”、“前踞后恭”、“前后判若两人”
、“前言不搭后语”、“前后矛盾”、“后来居上”、“后生可畏”。
两事对说时,时间上的“前”、“后”,也可以用“先”、“后”表示,如“先发制人”、“后发制人”、“先来后到”、“先下后上”。
“前”可以表示“往前走”的意思(见《现代汉语词典》),如“裹足不前”、“勇往直前”、“一往无前”。
“前”有“前面的”意思,如“前车之鉴”、“前仆后继”、“前赴后继”。
“前”、“后”还有“向前”、“向后”的意思,如“前仰后合”,是向前仰向后合,如同“东倒西歪”中的“东”、“西”(这里的“东”、“西”是指泛指)。
以“人”、“物”为中心来谈论方位,“前”、“后”再加上“左”、“右”四个方位便完全了。
成语、熟语中单纯表示方位的“左”、“右”不多,如“王顾左右而言他”(这里的“左”、“右”指方位,因“下属”臣僚分列左右,又指“下属”)。一般多用于泛指,如“左邻右舍”、“左顾右盼”、“左右逢源”、“左右开弓”“左支右绌”。
以人的躯干为中心,以将人的肌体分出“左”、“右”,如“左膀右臂”、“倚为左右手”。
“左”有“偏”、“邪”的意思(见《现代汉语词典》),如“旁门左道”。
“左”有“相反”的意思,如“意见相左”。
“右”,古人以“右”为尊,“右”因而有“尊”、“强”、“好”的意思,如“无有出其右者”。
“左”、“右”合起来用,可以表示“上下”的意思,如“一百人左右”。
“左右”还有受人操纵的意思,如“为人(所)左右”。
说说“捡”和“拣”
“捡”和“拣”这两个字,读音相同,意思也有相同的地方,因此,有时候被小朋友们用错了。你们看,小明在《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作文里,是这样写的:
我们班的一些女同学在劳动的时候,总喜欢挑肥捡瘦的,就想干轻活儿。我就看不惯这些同学……在这里,小明把“捡”和“拣”的用法搞混了。“捡”是拾取的意思,如:捡柴、捡东西要交公、捡破烂等等。这样,照字面上理解“挑肥捡瘦”就成了“挑选肥的,拾取瘦的”的意思了,显然是错误的。
“拣”字有两个意思,一个同“捡”意思一样,表示拾取。在这种情况下,“捡”和“拣”
可以互用,像“捡柴”可以写成“拣柴”。“拣”的另外一个意思是选择、挑选的意思,例“挑拣、披沙拣金、挑三拣四、挑肥拣瘦”都是用这个“拣”。
“迂”“遇”有别
现在,写错别字的现象,依然相当严重。在数学课上,常常有人把数学题中对开的两列火车何时相“遇”的“遇”字,写成了“迂”字,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实,“迂”和“遇”两字,形、音、义全然不同,它们名为其政,各司其职,分工十分明确,绝不可能相互替代。
“迂”,读作yū。主要含义是:①曲折、绕弯。如,红军沿着迂回曲折的山间小路奋勇前进;②用于形容某些人言谈、举止拘泥于旧的准则,不能适应的社会潮流。如,人们称鲁迅小说《孔乙己》为“迂夫子”,这是迂腐的意思;③用于形容某些人说话、做事,不合时宜,不切合实际。如,当年的柔石,鲁迅说他虽有台风式的硬气,但又颇有点迂,这里的“迂”。是迂阔的意思;④路远。如《史记》:“河汤汤(shāng)兮激潺,北渡迂兮浚流难。
”
“遇”,读作yù,主要含义是:①相逢、遭遇、机会、机遇;②对待、款待。如,韩信说:“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③姓氏。如古代人遇冲,现代人遇罗锦、遇罗克等。
“迂”和“遇”,风马牛不相及,切勿将“迂”代替“遇”。
“必需”与“必须”
“必需”与“必须”,因前一语素相同且读且读音相同,所以很容易混用。其实两个词无论是意义还是用法都是有区别的。
从词的涵义上讲,“必需”强调“需”,是一定得有,不可少的意思;“必须”着重“须”,表示事理和情理上的必要,有一定要那样做的意思。从语法特点上分析,“必需”是一般动词,多用在名词前面作定语,有时作谓语中心词。如:
①……更不要说,太阳的光和热给我们的生存所带来的必需的东西了。
②转换全局的战略方针必然是运动战,阵地战虽也必需,但是属于辅助性质的第二种方针。
例①中“必需”用在“东西”前作定语;例②中“必需”在句中作谓语中心词。
③我们无论如何都必须占领这座堡垒。
④实现“四化”必须依靠党的领导。
上面两例中,“必须”分别用在“占领”和“依靠”两个动词前作状语。
有时“必需”还常和“的”“所”等助词组成“的”字短语或“所”字短语,在句中充当宾语,这是“必须”所不具备的。如:
⑤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需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它仍不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
下边一例,句中两个“bìxū”都出现,前边用了“必须”,后边用了“必需”。用得十分准确。用得十分准确,便于我们从中体会二词的区别:
⑥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和必需的灵活性。
“凤毛麟角”不是“凤毛鳞角”出版物中把“凤毛麟角”的“麟”错成“鱼鳞”的“鳞”时有所见,例如:①像马健这样将美感放在第一位的大学生,即便是在文科气味较浓的北京师范大学内也是凤毛鳞角。(《中国青年报》1994年5月28日第5版)②“但像张山这样肩挑读书和训练的可谓凤毛鳞角。”(《新体育》1994年5期45页)“鳞”“麟”都是形声字,声符相同,都是“粦”,区别在于意符。
“鳞”
是鱼鳞,意符为“鱼”,“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珍奇动物“麒麟”的简称,因形状似鹿,所以意符为“鹿”。
成语“凤毛麟角”是由““凤毛”和“麟角”合成的词组。“凤毛”原指文采秀丽如同凤凰的羽毛;“麟角”原指传说中一种珍奇异兽麒麟的角。“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不可多得的人或事物。在此把“麟”写为“鳞”意义上就讲不通了。
河东、河西、河内、河外
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河东、河西、河内、河外这几个表示地域的概念。那么,这几个概念究竟缘何而来,又是分别指称哪些地域呢?
古代诗文中的“河水”或“河”,一般专指黄河。黄河上自内蒙古中南部,下至陕潼关部分,河流走向由北而南。所以,历史上就根据黄河这段走向,分为河东、河西。“河东”
意即黄河之东,主要指现在的山西一带;“河西”即黄河之西,主要指现在的甘肃、陕西等地。
黄河流经潼关,又折而东流,直奔大海,黄河这一流段呈东西走向,将北方广大的中原地区切分南北两分,于是历史上又出现了河内、河外这些称谓了。黄河之北为河内,亦称河北;黄河之南为河外,又称河南。由此看来,无论是河内还是河外,都是指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
“尚飧”系“尚飨”之误
《南方周未》第500期1版《我思我母,山高水长》在引用章孝慈祭奠其母章亚若的祭文中,有“饔飧不继,清贫自持”、“我思我母,山高水长。哀哉尚飧!”句。前者的“饔飧”引对了,后句的“尚飧”系“尚飨”之误。
“飧”(音sūn)的义项有三:①晚餐。引申为熟食;②简单的饭食;③用水泡饭。“饔飧”
即早餐和晚餐。“飨”(音xiǎng)的义项为:①用酒食款待人;②祭献;③通“享”。旧时祭文,“尚飨”常作为结语,意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误为“尚飧”则无解。
“飧”与简体字“飨”字形虽相似,但读音、字义均相距甚远,使用时应注意区分。
不应用这个“10”
《光明日报》1994年11月24日1版《杭州有个“祝强”》一文中有这么一句:“但已有的豆奶生产设备售价高达数10万元,且功能单一”。“数10万元”笔者认为应改为“数十万元”
。因为阿拉伯数字“10”是表示数目的符号,不是表示数目的文字。“十”才是表示数目的文字。数10万元这种写法是不规范的。
须臾·弹指·瞬间·刹那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这样几个句子:“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瞬间,心头涌来一种奇异的感觉。”(《温馨的风》)“就像在前线战斗将要打响以前的一刹那。
”(《挥手之间》)毛泽东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有“弹指一挥间”句。这里的“须臾”、“弹指”、瞬间”、“刹那”都是极言时间短暂的词语。《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解释分别为:“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弹指——比喻时间板短暂。”“瞬间——眨眼。”“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照此看来,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似乎是相同的。而《吕氏春秋》中,却有“二十瞬为一弹指”的注释。那么,这四个词语各自究竟表示多么长的时间呢?
众所周知,“刹”是佛教和寺庙。实际上,“刹那”来自古代印度,是梵语“ksana”一词的翻译。古代梵典《僧只律》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
以此与现代时间对比,一天一夜24小时有30个须臾,有600个罗预,有12000个弹指,有240000瞬间,有4800000个刹那。如果用秒来计算,一昼夜有86400秒,那么,一须臾等于2880秒(即48分钟),一罗预等于144秒,一弹指等于7.2秒,一瞬间等于0.36秒,而一刹那只等于0.018秒了。
由此可见,“须臾”“弹指”“瞬间”“刹那”虽都指“极短的时间”。实际差异却很大。
分和份
“分”在读fēn的时候,表示分离、分别、分析等意思,这时不会和“份”混用,但“分”
在读fèn的时候,就容易和“份”混淆,误用“份”。例如,份量超重、份内的事、太过份了。显然“份”都用错了。应用用“分”。
“分”和“份”所表示的意思有明显区别,一般有能通用。不可混淆。“份”所表示的意思有三项:一是表示行政区域和年月划分的单位,如省份、县份、年份、月份;二是作量词用,如一份报纸、一份文件、一份礼品、一份儿快餐;三是表示整体中的一部分,如股份、算我一份儿。除以上几项,就不用“份”了。
“分”读fèn时,表示的意思有好多项。表示物质的成分,如水分、糖分、盐分;表示人的不同职业,如工人成份、学生成分;表示重量,如分量超重、不够分量;表示格外意思,如分外高兴;表示本分以内或以外的事。如分内、分外。“分”还表示职责和权利的限度,如守本分、太过分、恰如其分;表示属于一定阶级、阶层、集团或有某种特征的人,如知识分子、先进分子、不法分子。以上各项,除了“成份”可以和“成分”通用外,其他都不能用“份”,否则就是用词错误。值得注意的是“分”既读fēn,又读fèn,不能一写读fèn字的就写“份”。一定要分清词义再用字。
容易写错的成语“好高骛远”有的人分不清“骛”和“鹜”的区别,因此把“好高骛远”误写成“好高鹜远”。
“好高骛远”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或过远的目标。也写作“好高务远”。“好(hào)”:
爱好。“骛”本来是指马乱跑,所以下面从“马”,这里是引申出来的比喻意义“追求”。
“骛”和“鹜”同首不同义。“鹜”是鸭子,它属于禽类,所以下边从“鸟”。用在这里,意思讲不通。
“工夫”与“功夫”
“工夫”与“功夫”,在用于时间意义上,二者同义,可以通用,如: